㈠ 考古人員發掘時要不要戴手套
發掘時可以不要,但搬拿時一定要戴手套。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中規定文物採集的 — 般步驟是:
(一)記錄
記錄要隨時進行.這個過程應該貫穿考古現場保護的始終.不僅包括對文物進行所有的操作程序和步驟的文字記錄和照相、錄像等音像資料。還包括每天的工作日記,檔案記錄是出土文物保護修復的第一手資料,記錄和保存好檔案,能為後人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提供借鑒和幫助。
(二)采樣
所採集樣品包括環境樣品和文物樣品。環境樣品是指從考古現場環境中的土質,水質,墓室內氣體等獲得的樣品。文物樣品是指從文物上採集的顏色,漆片,紡織品,金屬飾品,糧食顆粒,器物中的殘留物等樣品。對獲得的樣品進行科學的分析檢測,是考古和實驗室保護研究的重要依據。
采樣的基本原則是:
1、所取樣品能夠盡量滿足研究的需要。
2、要明確樣品的層位以及共存的遺物。
3、盡量選擇殘器或破損器物不被注意的部位采樣,不要對器物紋飾和重要部位造成損傷。
4、科學保管樣品,避免外界因素干擾,使之失去科學研究價值。
(三)搬拿
地下文物經過多年的地下埋藏和不斷的土壤腐蝕過程,文物本身發生很多的變化,不再是入藏時那樣的結實,雖然看起來很完好,其實卻很脆弱。所以搬拿時應遵守以下規則:
1 、 必須戴上手套,目的是保護文物不受污染。
2 、拿文物時要小心謹慎,輕而穩。
3 、 小件器物應該雙手捧著,大件器物應該一隻手托底,另一隻手扶持,或者雙手捧著器物的中下部分,不要提它的口沿和耳部。
4 、 紡織品和纖維製品不要折疊,應放在一個托板上搬拿。
(四)提取
「提取」 是指將文物從土裡剝離出來的過程,它是文物出土後的第一次移動,提取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以後的保護修復工作,所以,它是考古發掘現場保護技術的重要環節。無論採取何種方法提取文物,首先必須考慮提取是否會對文物造成損害或影響。其次必須了解所提取文物的強度。在一般情況下,最好能採取一些措施,對文物進行必要的補強處理,盡可能地保證文物的安全。此外,整個提取過程要做好記錄工作。
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整體提取一般有箱取法、插板法和托網法。使用的插板示意箱取法: 箱取法又稱「套箱法」,是在考古發掘現場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是指在將需要提取的遺存同周圍的土分割開來,然後套上木箱,再將底部掏空,使遺存剝離出來的方法。 圖 3.8 是箱取法的箱體示意圖提取方法可分為背襯法和整體提取法。背襯法主要用於大的片狀的文物提取。例如壁畫的揭取。整體提取主要用在非常脆弱或復雜跡象文物的提取。
《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是根據1982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田野考古工作符合科學要求的原則所制訂的,並於1984年發布實施。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總則,考古調查,考古發掘單位和領隊職責,考古發掘,發掘資料整理,發掘成果刊布,發掘資料管理,附則。另有附錄和表格樣式兩部分內容。
㈡ 日本盲人戴手套觸摸兵馬俑你對日本人有什麼看法寫一篇議論文 急。。。
一篇可能做不到,評論下可以。
首先我認為要將國籍放在一邊,盲人就是盲人,如果別的國家的盲人提出同樣的要求,我認為兵馬俑博物館一樣會同樣對待的。戴手套是對於處於對文物的保護所採取的必要措施,因為秦俑出土後上面本身就有一些彩繪的遺存,考古工作者每天接觸也是帶著手套的。所以您的提問我感覺很矛盾。1:日本人觸摸秦俑。2:戴手套觸摸秦俑。我體會不到你的想要的議論文,是朝哪個方面想的。抱歉只能提供這些。
㈢ 為什麼考古學家清理陪葬品不戴手套
戴手套會降低手的靈敏性,有可能破壞文物,但是搬拿文物的時候要帶手套。
㈣ 馬未都: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為什麼說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
馬未都在古董行,不敢說是排名第一的大佬級人物,最起碼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畢竟,人家在古董行風生水起的時候,好多人還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就錯失了人生第一桶金。馬未都捯飭文物的時代,恰恰是文物滿大街白菜價的時代。千載難逢的時機,就這么眷顧了馬未都。馬未都可謂是名利雙收,尤其是文物鑒定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因而,馬未都言其「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忽悠外行人」,這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馬未都言他人不敢言之言,直言了當地說出古董行中這戴白手套的潛規則。古董行真假難辨,與其說是為了鑒定而鑒定,倒不如說是鑒定人心。馬未都相對於其行里人來說,還是屬於那種比較有良知的鑒定家。就沖著馬未都所說「我鑒定文物不戴手套,戴手套的多數是偽專家,忽悠外行人」,就當得起馬先生這樣的稱呼。大家對於馬未都所說的戴白手套,有何高見呢?
㈤ 博物館里的文物,該怎麼擺才好
引言:博物館里的文物都代表著一段歷史,這些東西能夠保存這么久,都是為了向大家展現當時那個時代的繁榮昌盛,大家再去博物館參觀的時候,博物館里的文物一般都是在玻璃櫥窗內部的,所以很難有人能夠近距離觸摸到文物。工作人員會根據文物的材質來選擇馬百文物的方式,有的文物需要大家用雙手捧拿,輕拿輕放。
三、結束語
這些文物都是無價之寶,都是考古工作人員在各個地方找到的,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通過這些文物的外觀,大家也可以了解時代的歷史故事會讓大家受益匪淺。
㈥ 古代的手套有什麼用途呢
手套在漢代並不被叫做手套,而是被稱為“手衣”或者“糹尉”。手衣,顧名思義,就是手上的衣服。這個詞其實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里都有所記載。
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的《居延漢簡》里,不時會出現“手衣”一詞,比如有一封名叫“初”的戍卒寫給自己丈人的書信,其中有一句是“幸甚幸甚,丈人遺初手衣已到”,意思就是太好了,您寄給我的手套已經收到了。不難想像,對於遠在苦寒之地戍守的士兵來說,無論站崗還是野外勞動,手套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副手套長28.5厘米,五指分開,皮質柔軟,應當是當時的貴族才能使用的。
至於樣式上的區別,除了受到等級、身份等因素的影響,可能也和具體的用途有關。
㈦ 手套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杭州附近出土崧澤文化陶紋輪上的手形刻畫
南方的冬季護手也很必要,手套也可能在55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已經出現了。
㈧ 考古人員開棺和發掘古墓時可以不戴口罩屬於違規操作嗎
現在的考古條件開棺時正常情況下是要穿防護服的,考古檢測的嚴謹性,防止現代信息混入(比如人體毛發,皮、屑等)往前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都是不戴口罩的,手套是要戴的。
㈨ 往骨灰盒裡揀骨灰時為什麼要帶紅手套
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