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套類別 » 手套膜和麵筋有什麼區別
擴展閱讀
橡膠皮手套破了怎麼處理 2025-02-09 01:56:55
汽油沾到皮衣上怎麼辦 2025-02-09 01:56:20
皮衣柔軟劑怎麼樣使用 2025-02-09 01:51:58

手套膜和麵筋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3-08-21 18:49:13

『壹』 做面條面特別韌性,感覺吃的不是面,洗出來的麵筋完全成泡泡糖,塑料手套膜的那種

那種別說我們麵粉裡面的含的麵筋的話,有低筋和高筋之分。麵筋越好的就是高筋麵粉麵筋稍微差的是低筋麵粉。面條吃起來。面條吃起來越有韌勁,他都。麵筋越高。所以洗出來的。麵筋的話都是像泡泡糖或者塑料手套的那種。嗯

『貳』 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有什麼區別

麵粉高筋中筋低筋的區別:蛋白質含量不同、顏色不同、用途不同等。
1、蛋白質含量不同:高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在12.5~13.5%之間;中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在9.5~12.0%之間;低筋麵粉粗蛋白質的含量在8.5%以下。
2、顏色不同:高筋麵粉色澤比較暗;中筋麵粉色澤比較乳白;低筋麵粉色澤比較白。
3、用途不同:高筋麵粉常常用在麵包、餃子皮、松餅等等有筋道的食物中;中筋麵粉常常使用在面條、饅頭、餃子中;低筋麵粉常常用在蛋糕、花捲、酥餅這些麵食中。
分類:按照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麵粉分為特高筋麵粉、高筋麵粉、中筋麵粉、低筋麵粉四類。特高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為14%以上;高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約12.5~13.5%;中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為9.5~12.0%;低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在8.5%以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選擇麵粉時不能按照麵粉中蛋白質含量高低來選擇,葯根據用途來選。
特高筋麵粉:麵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一種麵粉,它的蛋白質含量在14%以上。因為特高筋麵粉具有的筋度強、粘度大的特點,所以比較適合用來炸油條、做空心面條,以及做麵筋,還有其他咬勁大的麵食和點心用。
高筋麵粉:它的蛋白質含量在13.5%左右,一般蛋白質含量超過11.5%,就可以稱為高筋麵粉。高筋麵粉的筋度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做麵包時,應該選擇高筋麵粉,加入黃油以後,可以揉出「手套膜」。平時我們在製作彈性大,有嚼勁的麵包、面條,以及個別烘焙食品如:泡芙、千層酥時,都要選擇使用高筋麵粉。
中筋麵粉:我們平時最常見,也是最常用的一種麵粉,被稱為普通麵粉。在我們北方人家裡,一年四季吃的都是這種普通麵粉。蒸饅頭、蒸包子、做手擀麵、包餃子都是用的中筋麵粉。這種麵粉外包裝袋上可能不會特別標明是中筋麵粉。在購買時,只要看到用途寫著可以用來做饅頭、包子、面條、烙餅、餃子的,就是中筋麵粉。
低筋麵粉:筋性比較弱的一種麵粉,常被用來做蛋糕。像最近比較火的戚風蛋糕、古早蛋糕、以及虎皮蛋糕等,都是需要用低筋麵粉來製作的。
高筋、中筋、低筋、三種麵粉的區分方法:高筋麵粉顏色比較深,並且比較光滑。抓一把在手中攥一下,松開後不易成團;中筋麵粉顏色為乳白色,抓在手中鬆手後不成團,但也不像高筋粉那麼散;低筋麵粉顏色比較白,抓一把在手中,易成團。(如果家裡沒有低筋麵粉,還想要做蛋糕的話,也可以在普通麵粉里,加入十分之一的玉米澱粉攪拌均勻,代替低筋麵粉。)

『叄』 什麼是手套膜

手套膜對於麵包烘焙而言,不但使得烤制的麵包組織更細膩,口感更松軟,也是檢驗烘焙者對面團掌握能力的考驗,所以麵包製作中,烘焙者都會強調要揉出手套膜。
「手套膜」是烘焙愛好者製作麵包時,將高筋面團揉到可以套在手上類似薄膜而不破的一種狀態,俗稱手套膜。

『肆』 如何揉出手套膜

如何揉面能揉出手套膜
使用凱膳怡廚師機想揉出手套膜可以按照這個步驟: 以350克麵粉為例,您可以先用2檔先攪拌麵粉,可以防止麵粉噴濺,等液體混合麵粉,有顆粒後,再用4-5檔攪拌。一般7分鍾左右,手套膜基本上就成型了。盡量不要超過15分鍾,如果過度攪拌,面團的中心溫度過熱,反而會影響面團的口感。接著靜置一段時間發酵,就可以用來做麵包了哦。注意以上的攪拌麵粉的時間按您具體的情況適當可以調整,面團揉出手套膜,同配方相關。如果是歐式面團、法棍等面團,它們的手套膜就沒有甜麵包的面團那麼明顯。通常中點饅頭等的面團就不太會出手套膜,因為麵粉用的是中筋粉,溼度也不夠。因此成品就不會像麵包那樣口感松軟。
請問怎麼用手能揉出麵包手套膜嗎
一、暢法

1

將麵粉、奶粉、糖、鹽放入盆中,加入蛋液和水(一定要冷水),用筷子攪均,直到沒有乾麵粉。蓋上保鮮膜或溼紗布,放入冰箱冷藏室或就放在室內,醒15-20分鍾。

2

拿出醒好的面,加入酵母粉(酵母也可以加量溫水後放入,前面的水減量即可)稍微揉成團就將面團移到案板上揉。一兩分鍾面團就光滑了(冰箱里拿出來的容易成團,越揉也會越沾)這時可以摔打面團了(摔面團也是有方法的,不會的一定要去搜視頻看。其實就是把面團摔長了,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3

摔打比較省力,又不會覺得很粘手,當然速度不能太慢,大概六七分鍾就可以出膜了,這時的膜還容易破,這時可以加黃油了(黃油不要提前拿到室內軟化,最好是直接從冷凍室拿出來的,很冰很硬的),直接把黃油揉進面團,因為它很硬,容易跑出來,跑出來又塞進去揉就是啦……

二、 大概五六分鍾,黃油基本全揉進去了,這時切一小塊面團,旋轉著扯開就可以拉出薄膜,就算破了,斷面也很光滑,做麵包是可以的啦!要做土司,就繼續摔打吧!最多半小時就能出手套膜了……

三. 小貼士

1、和面的水一定要冷的,不然會促使酵母發酵,會影響出膜的,我之前一直不成功就是揉著揉著就覺得面團膨脹了,加上中途哄孩子,面團越是發酵的厲害,所以徹底失敗。

2、黃油最好先放到冷凍室凍成硬塊,這樣加黃油到面團的時候會讓面團降溫,不用擔心天氣太熱揉著揉著發酵起來; 其次,這樣黃油就是一點點的融入到面團,等黃油完全融入時,膜已經出來了,省事!

3、摔面是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方法,不知道怎樣摔的,就去看看《保羅教你做麵包》第一集。其實就是把面團摔兩下,它就變長了,然後疊起來,換個方向再摔!

4、希望愛麵包的廚友們都能把面團套手上……加油,親愛的們,只有自己總結了方法,才能得心應手!
請問麵包師傅要怎麼才可以揉出手套膜,這個程度是怎樣的?
這個程度是可以扔掉了。要手動揉,現在基本上沒有師傅懂得怎麼揉,都用機器。
怎麼才能保證不管什麼配方都能揉出手套膜
你要做這個配方嗎?
請問為什麼做麵包要揉出手套膜
不出膜做出來就不是麵包了,甜面團都要出膜。
如何揉出膜的面團
這是我從別人那看到,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揉面最最關鍵的問題是----干溼原料的配比!乾性原料主要是麵粉和少許奶粉,可可粉之類的;而溼性原料主要是水、牛奶(含88%的水),包括蛋液(含73%的水)。為敘述簡單,下面分別以麵粉和水代表干、溼原料。如果幹溼原料配比合適,面團最初是很粘手的,但是經過數分鍾的揉搓之後就會慢慢變的光滑。如果你採取正確的手法揉了半個多小時還是很粘手,那絕對是水多了,這時只能加麵粉了,雖說各種原材料都是以麵粉為標准配備的,最好不要輕易加麵粉,但是這種水多的情況下,不加麵粉揉到天黑也出不了膜。我曾有兩次水加多了,揉了四十分鍾面團一點變化也沒有,後來只能一點點加麵粉,一共揉了一個半小時才差不多。而另一種情況,面團雖然成團但是很乾的話,也是揉不膜的。因為麵筋的形成是靠麵粉和水的結合,如果水分不足,也是不行的。文中提到的出膜都是能拉出大片薄膜且破洞邊緣光滑的膜,即完全階段。)我這里想說的是,面團寧干不溼!加水過多的面團就像一場噩夢,手都黏在裡面出不來就甭提揉了。所以不要一次把水全加進去。[/b[b]](因為你很少那麼幸運的和配方的作者的原料、作業環境完全相同,麵粉吸溼性不盡相同等各種原因會造成即使配方一樣,面團也不一樣。)那水加到什麼程度呢?加到能把面盆里的麵粉攢成一個面團的程度就好了,不要有剩餘的乾麵粉就成。然後就可以把面團拿出來放到大理石檯面上開揉(記得把面盆用刮板刮干凈噢)。這個過程中要不斷地往裡加水,但是每次只加一點點。我管這個過程叫「揣水」,可以這么操作:每次把面團中間按出一個小坑,用手沾一點點水進來。然後像包包子似的把中間的水包進去,邊包邊揉,這時檯面上可能會粘連粘面,那是因為水還未全部被吸收。可以盡量用面團乾的部分去把檯面上的粘面粘起來,大概半分鍾左右水就會慢慢地被面團吸收進去,這時就是三光(手光、面光、檯面光)了。然後再重復前面的做法,按個坑,沾點水進去繼續揉。直到面團越來越柔軟,手掌按下去時感覺內部也越來越有彈性,甚至有點氣體的感覺時,不用檢驗,膜肯定出來了。當然這時,你如果想讓成品更溼潤綿軟的話,還可以這樣再揣幾次水。這樣一點點揣水的好處是不會加多,你能隨時感受到面團的狀態。這時面團會非常柔軟溼潤,手接觸和按壓上去的感覺很是享受,就像在和它打太極一樣。你可以繼續享受一會這樣的狀態,然後差不多就可以收工了,雖然不至於把麵筋揉斷,但是我們可以把力氣留給下一個麵包哈。整個過程的關鍵就是每次只需一點點水,然後揉到三光以後再加下一次水。我上次做孟老師書里的鮮奶油麵包,所有原料(包括全部水)都加進去之後,居然還有好多乾麵粉(所以即使是書上的配方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靈活使用),然後通過這種方法加了大概十多次共計40多克水。這個過程千萬要有耐心,其實每次如果只加一點點水,半分鍾就能三光。即使加20次也只需十分鍾。而這時,基本上已經能出薄膜了。假設這40g水一次或者比如5次加入,那後果不堪設想,不僅出不了膜,你的手都會黏在面團里出不來。所以,欲速則不達。只要遵循這個原則,揉500g左右的面團半個小時之內完全能搞定,而且整個過程手和檯面會很乾凈。網上的很多方法我都試過,比如泡麵法,還有酵母提前溶解至有大泡泡時再加入麵粉等等,個人認為效果不是很明顯。泡麵法可能是和溫度有關,北京這里室溫20度可能不適合。而酵母是要提前溶解的,我一般將酵母配方中的一部分水裡靜置一會,根據時間長短和酵母的不同,有時有大泡有時沒有,我都一樣加到麵粉中用揣水的方法揉面,一樣是20多分鍾完成。其實,在揉面的過程中,面團......>>
請高手指點,做麵包時揉出手套膜開始醒發,醒發後面團粘手啊,怎麼沒有手套膜了?
發過頭了,麵筋已經開始崩潰,原來吸收的水份,開始反析出來了,
為什麼我的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面團的水分不夠,軟硬度應該是把面團放在料理台上馬上就會塌下去的狀態。足夠的黃油,黃油加進去時應該是軟化的。
做麵包非得要把面揉出手套膜嗎
我一般都是揉到均勻,就是沒有結塊的地方,然後分成塊讓它發酵。
廚師機揉面團,怎麼才能揉出手套膜
好面,加正確的時間選擇,看看說明書。

『伍』 面團可以拉出「手套膜」是不是面團的筋度就很高呢

如果了解烘焙的朋友就應該非常熟悉,面團拉出手套膜了,面團拉著手套膜主要是用在製作麵包上面,那麼我們在製作麵包的時候拉出手套膜,就說明面團已經有一定的筋性,做出來的麵包才會更好吃。

面團可以拉出手套膜,是不是面團的筋度就很高的?

面團之所以能夠形成手套膜,還在於用到的麵粉,麵粉由於本身的特性分為三種,低筋麵粉,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這三種麵粉決定了,面條是否能夠拉出手套膜,如果面團已經拉出了手套膜,說明面團中的麵筋已經形成了,筋度自然比一般面團要高很多。


結語。

面團之所以能夠拉出手套膜,是因為用到的麵粉本身就具有筋性的,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都能夠拉出手套膜,在揉制面團的時候,面團中已經形成了筋度。這個面團的筋度是比一般的面團筋度要高很多,不過在製作麵包的時候用中筋麵粉和高筋麵粉,差別也不是特別大。

『陸』 面團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的區別

一、出筋

揉面的過程:面團逐漸形成有組織有韌性的麵筋的過程。最初麵粉和其他材料混合的時候是十分鬆散的狀態,這時並沒有形成麵筋。隨著麵包機的揉制和攪拌,麵粉慢慢開始成團,看不到鬆散的麵粉,此時說明面團已經開始出筋了。

出筋的面團:麵粉已經可以成團,但表面會比較粗糙,麵筋的韌性也不夠強。一般我們用中種法製作麵包時,中種面團揉至到這樣的初級階段(出筋)就可以了。

(6)手套膜和麵筋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1、面團發酵:

1、一般面團基礎發酵溫度在28度,濕度為75%,一發在麵包機60—80分鍾左右發酵完成,具體時間還要看面團的狀態而決定。

2、二次發酵溫度38度左右,濕度為85%,二發放在烤箱里發酵,這里重點要說如果你的烤箱發酵溫度高於40度,不建議打開烤箱的發酵功能。

可以接盆熱水放在烤箱里,烤盤放在比較靠上的位置,利用熱水的溫度和濕度來發酵面團,30分鍾取出熱水試下溫度,水涼的話再換一盆熱水。熱水我們就可以用家裡熱水器45度熱水即可。

『柒』 為什麼麵包揉不出手套膜(為什麼面團揉不出手套膜)

1.沒出膜也沒問題,麵包出膜是表示麵筋形成程度比較高,這樣的麵包更加松軟一些,不影響做麵包的。

2.做麵包揉面就是反復將面團折疊用掌根按壓,一半用力折疊按壓十幾分鍾面團表面光滑細膩不太沾手並且很有彈性就好了,就說明揉出筋」了,沒必要出什麼膜」,用市場賣的一般的常用麵粉就可以,沒必要高筋或低筋麵粉。

3.麵包揉出膜的方法:1、一定要用高筋粉,超市裡的富強粉、餃子粉這些筋度不夠。

4.2、面團越柔軟越容易出膜,除了吐司、貝果、羅宋麵包等一些特殊品種的麵包外,普通麵包的水量(雞蛋、牛奶這些液體最好也要折成相應的水量)差不多在粉量的60%左右。

5.3、揉面的手勢一定要正確,所謂的出膜是通過不斷的擴展、拉扯、摔打等辦法改變蛋白質的排列結構。

6.所以揉面時一定要不斷地去拉扯麵團,就是拉住面團的一段,提起、向前向下把面團甩到案板上、折疊,轉90度再重復這一動作。

7.4、把除了鹽、酵母、黃油以外的其他所有原料混合,密封,扔冰箱2、3個小時,然後再揉,這樣出膜會很快。

8.或者也可以揉5分鍾,讓面團鬆弛10分鍾,再使勁揉5分鍾,反復這個過程,這樣面團也容易出筋,而且也省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