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宮》第52集:唐家才起隋家敗,世態有如雲變改(3)
皇帝見高相看他看得這么透,也便也與高相說了幾句心裡話,他點著高相,說道,「你剛才說朕虛情假意,只說對了一半。」皇帝先嘆了一口氣,才說道,「顧如晦,其實我對他是有愧意的,因為他從來都沒有做過對不起朕的事。可你呢?你死有餘辜!」
皇帝對顧如晦的愧意,如同李承鄞對瑟瑟的愧意,是一種滑稽可笑的愧意。後來,瑟瑟把小楓帶出宮,李承鄞懷疑她居心不良,又被瑟瑟誅心,一時激憤說出他對瑟瑟從始至終都只是利用,一絲情意都沒有,這句話即使不是100%的假話,也絕對不是100%的真話。因為李承鄞一直都沒有恢復記憶,當初他墮入忘川,被救起來,又忘了小楓,瑟瑟出現在了他情感的空窗期,給了他情感上的慰藉,李承鄞甚至對瑟瑟有了一種來自小楓的移情。
但是,李承鄞對瑟瑟的這一絲愧意,絲毫無法抵消他心中的權力欲和他對小楓的鍾情,在李承鄞心裡,哪怕小楓不會愛他了,他也會把自己身邊所有的女人全部情理干凈,讓自己可以和小楓「一生一世一雙人」,所以,他把瑟瑟逼瘋了。他去見瘋了的瑟瑟最後一面,還流下了可笑的、鱷魚的眼淚,然後,轉過頭就把瑟瑟忘了,他還對小楓說,「我可以負了所有人,都不想再負了你。」試問,像皇帝、像後期的李承鄞這樣絕頂自私的權力至上者,值得哪個人為他付出真心?!若是不怕死,只管和這種人去勾兌好了。
我是不得不佩服編劇的(編劇在第一世、第二世,不遺餘力地把李承鄞洗白,叫他在屠滅丹蚩、對不起小楓之前,背負上種種不得已,就是為了在第三世,把他徹底抹黑,為的就是揭露權力對人性的戕害),她總是能寫出一些看起來是有情有義,實則是無情無義的情節——柴牧一邊標榜自己有情有義,「家國大義」,一邊不顧妻女的死活,不顧小楓的死活是這樣;皇帝一邊緬懷顧淑妃一生一世,一邊任由皇後毒死顧淑妃也是這樣;李承鄞一邊對裴照說他對瑟瑟「人非草木」,一邊為了幫皇後在高相面前過關,害得瑟瑟丟掉半條命是這樣;到了最後,李承鄞一邊把瑟瑟逼瘋,一邊對她流下愧疚的眼淚,屠了她滿門,幽閉她一生一世又是這樣。
聽到皇帝說自己死有餘辜,高相立刻就聽明白了,皇帝是在說鳴玉坊刺客案,於是他問道,「皇上是說明月之事?」皇帝道,「她只是朕一個心愛的女人而已,你為什麼三番五次,要置她於死地?」
高相提及明月,是因為高相不知道自己的女兒擅自去向皇帝求情,還被皇帝扇了一個耳光,以皇後來恐嚇她這件事。高相還以為,自己的女兒是被明月設計、陷害,才惹得皇帝對如意動了手。
皇帝提及明月,是在假意不知鳴玉坊刺客案是太子設計出來針對高相,以清算高相。皇帝知道,當年就是他指使高相滅了顧陳兩家,他是沒有動機為了明月是陳征的女兒,來殺自己的。為了幫太子堵上這個漏洞,他非要誣陷那個死在太子手中的刺客是高相的人,不過,他是來殺明月的。
這里出現了構景上的細節,在皇帝與高相徹底說開的時候,他們站在火爐的兩邊,火爐上燒著水,這壺水上面,還打著一束光。這束光,就用來象徵不在弘文館現場,卻導演了整出戲的李承鄞,他即將炙手可熱,權勢熏天。要知道,在第19集,小楓為了瑟瑟來弘文館找李承鄞,李承鄞身邊還有嬋兒侍候他飲茶的時候,這個銅壺里的水,並沒有開。
高相站了起來,走到一邊,說道,「皇上,還記得坐在這個位置上的這個人嗎?」皇帝道,「陳征,明月就是他的女兒。」
1.從這個俯拍鏡頭來看,這里再次出現了構景上的細節,那就是,這個燒開了的銅壺,是在一束圓光的映照里的。之前就已經分析過,本劇中,天圓地方,圓代表李承鄞,方代表小楓。最最明顯的一處就是,李承鄞的床是圓形,而小楓的床是方形,而且,這兩張床是配對的。所以,這束圓光,就是代表著一直沒有出場的李承鄞。
而且,這束圓光,是比這個方形下嵌的爐具所在之處,是要大一些的(李承鄞的那張圓床也比小楓的那張方床要大得多),這一代表著小楓一直都在李承鄞的蔭蔽與保護之下,二代表著小楓根本就逃不脫李承鄞的手掌心。所以,她最後自殺了,她只能用生死這一絕對間隔,來離開、制止、勸諫李承鄞。
2.皇帝主動承認了,他知道明月是陳征的女兒,也便是在質問高相,他為什麼要幫著如意爭寵,來刺殺明月;或者說,你何必在殺了陳征以後,還要對陳征的女兒斬草除根,她不過是我心愛的一個女人而已。但是,皇帝沒有承認的是,他知道陳征還活著,柴牧就是陳征,還被太子所用,因為這不利於清算高相,也不利於維護他與李承鄞的父子之情。
高相道,「臣確實容不下明月,可那刺客,也確實不是我高於明派的。貴妃也是被人設計陷害,比如我,明月她從來不提找我高於明算賬,可是和她有關的筆筆帳,最終都算到了我高於明頭上。這說明,這一件一件的事情,都是有人出謀劃策,矛頭就是沖著老臣。也許皇上不信,如果我告訴皇上,這個陳征是給誰出謀劃策了,也許皇上就信了。」
高相那麼聰明,當然猜得出,皇帝之所以知道明月就是陳征的女兒,是設計鳴玉坊刺客案的太子,刻意利用徹查鳴玉坊刺客案的機會,告訴皇帝的,為的就是利用皇帝來清算自己。高相一直在通過如意聽宮里的消息,他知道,明月從來沒有承認,她是陳征的女兒,更沒有向皇帝申訴過母家的冤讎(「明月她從來不提找我高於明算賬」)。
高相在鋪墊了那麼多他對皇帝的忠心以後,終於拋出了他能保全愛女性命的第二張牌——他要把陳征為太子所用這件事,告訴皇帝,進而向皇帝點明,明月、陳征都是太子的棋子。高相知道,皇帝最看重他的皇位,他殺我,是因為我心火將燃,太子呢?您有沒有想過太子也是心火將燃,他還有條件來設計、扳倒您呢?
這里是李承鄞由始至終沒有在弘文館出現,卻導演了這整場重頭戲的第三個體現,他之前故意把柴牧就是陳征的消息放給高相,為的就是在皇帝清算高相的時候,借著想要為自己辯解的高相的嘴,把陳征的下落告知皇帝,進而引誘皇帝殺死陳征,他好真正啟動明月這顆能幫他殺父弒君的棋子。
皇帝在柴牧假扮御醫入宮見明月的時候,就知道柴牧的身份、陳征的下落了,但是,他還是故作不知,於是他緩緩地走過來,問道,「那他到底給誰出謀劃策?」高相也緩緩地逼近了皇帝,言之鑿鑿道,「陳征,明月,當今太子!」
聽到這樣的話,攝影導演立刻給了皇帝一個迅速由遠及近的特寫鏡頭,用以暗示皇帝此時內心的激盪不安。皇帝當然不是為陳征、明月是太子的棋子而忌憚,因為他早就知道這件事;皇帝是為太子故意告訴高相陳征、明月的身份,再借著高相的嘴告知自己此事而忌憚——太子究竟想做什麼?!
親眼見著這么篤定地說出這番話的高相,皇帝很快就平定下了自己的情緒。皇帝和皇後一樣,在高相與太子之間,永遠是偏心太子的。於是皇帝嘆道,「太子?」他突然笑了,「就算真的是他,也不算很糟啊,起碼他是朕的親兒子!」
此時的皇帝,在忌憚完太子以後,甚至還有點欣慰,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兒子,可真是絕頂聰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太子,我真的可以把我們李姓江山交託給他,而不必擔心被外人謀朝篡位。所以,皇帝親手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太子有實力可以交託江山了,也便有實力殺父弒君了。
皇帝又輕蔑地說道,「高於明,今日你在死之前,還給朕添堵!你做到了!」
高相是為了他的愛女而告訴了皇帝此事,可是在皇上眼裡,高相告訴自己這件事的動機,就是他想要挑撥我與太子的關系了;皇帝也索性承認了,你的目的已經達到——要知道,皇帝早就開始忌憚太子了,當初,他還曾經懷疑太子在鳴玉坊刺客案中,想要殺父弒君。
但是,皇帝卻仍然想要維護他與太子的父子之情,所以,他輕蔑地對高相說,你死就死吧,還非得給朕添堵!言下之意,就是皇帝和他的親兒子一條統一戰線,對高相是一致對外的。
高相那個人精,當然知道皇帝的心思,他自嘲地笑了笑,說道,「臣認罪認死,只是慣性使然,在臨死之前,臣總是想為皇上再盡一份心。」高相才不是想要挑撥皇帝與太子的關系,他不過是想要向皇帝示警,以保全自己愛女的性命。
這里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高相明明知道,太子明明利用舉子案來逼迫自己在皇帝面前耍弄養寇自重的把戲,逼著皇帝來清算自己,他卻沒說,只說了鳴玉坊刺客案。這便說明,高相在聽到了皇帝說他與太子是統一戰線,一致對外以後,為了愛女的性命,他不敢再多說在皇帝耳朵里,是在挑撥他與太子關系的話了。所以,皇帝是真的不知道,舉子案是太子刻意挑撥出來,逼迫他清算高相的,他被太子當槍使卻不自知,也便意味著,皇帝即將被太子扳倒。
皇帝才不在乎專供他淫辱的如意的性命,所以,皇帝是真的不知道高相為什麼要再為自己盡一份心,他問道,「哦?為什麼?」高相道,「臣有一事相求。」
皇帝冷著臉,道,「說!」之前面對皇帝的威逼無所畏懼的高相,為了愛女,露出了恐懼的神情,他立刻就給皇帝跪下了,又行了一個作揖禮,說道,「臣請皇上恩准,看在貴妃腹中懷著龍種的分上,留她一條性命。」說完,高相就一臉驚恐、一臉期待地抬起了頭,他已經把手裡所有的牌都打完了(表忠心,向皇帝示警,外加認罪認死),若皇帝不答應,他也沒有辦法。
因為皇帝之前剛說了,太子是他的親兒子,所以情況也不算太糟,再加上高相以為,當初宣德王被殺,是因為他謀朝篡位,而如意的孩子,可是什麼也沒做過的,高相還以為,皇帝會像對待顧淑妃那樣,殺母保子,他惟恐保不住愛女的性命,便只求了這件事,至於如意的封號、身份,都是過眼雲煙,他死後,如意一定被廢棄,高相只求愛女能活下去。
高相還打了一張感情牌,他告訴皇帝,反正我死了,如意只是個弱質女流,她對您也沒有妨害,您就看在她曾經為您懷有身孕,誕下兒女的份兒上,饒她一命,讓她和先皇後一樣,被廢掉位分,被幽閉在深宮之中,一生一世,行嗎?
皇帝略一沉吟,就應了一聲,「好。」高相這下是徹底地了無牽掛了,他進宮來受死,就是為了保全愛女的性命,於是他立刻滿懷感激地給皇帝行了一個頓首的大禮,「謝主隆恩!」
皇帝為什麼就答應了呢?一是因為,他從始至終不在乎如意這種專供他淫辱的女人的生死,他在乎的不過是高家的勢力;二是,他答應保全如意的性命,可沒答應保全如意孩子的性命,所以,他直接賞了如意一碗墮胎葯,如意月份大了,能不能活下來,全看她自己的造化。
裴照奉太子的命令,來到了高府抓捕高坤。好不容易打點好行裝的高坤的妻子,跟著抱著女兒的高坤跑出門,正好被裴照堵住,裴照仍然保持著他從小的教養,他先給高坤行了一禮,才說道,「高大人,得罪了。」高坤也保持著他的體面,先把女兒交給了妻子,就任由羽林衛把他抓走了。
此處出現隱藏情節,李承鄞必然是知道,皇帝打著高如意有恙的名義,誘騙高相入宮的事,再加上李承鄞在皇帝身邊有眼線,知道皇帝昨晚先扇了高貴妃一個耳光,又把她幽閉起來的事。太子那麼聰明,當然知道皇帝這是要清算高相了,他惟恐高坤成了漏網之魚,便派出了自己的親信裴照,帶著羽林衛,來堵高坤。同時,太子也沒有忽略高如意的下場,他才把高如意小產血崩而死的事,親口告訴了高相。
既然李承鄞會派人來堵住高坤,也便意味著,他會立刻派人去西境安護府,剝奪高顯的兵權。不巧的是,高顯當時不在西境安護府,而是在外面假意和朔博作戰。高顯那麼聰明,在接到父親的書信以後,立刻跑去了西州,求得庇護去了。
與此同時,在曹芨的帶領下,像當初宣德王被打入天牢時那樣,高相也是被皇帝的神武軍直接抬到天牢里去了,大雪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高相曾經走過的、入宮的那條甬道,也落滿了積雪。恍惚之間,高相看到了年輕時的李賾、顧如晦、陳征和自己,他們四個人一起轉頭而去。高相微微一笑,又輕輕嘆了一口氣,閉上了眼睛。他已經接受了自己既定的命運,這場位極人臣、煊赫一時的黃粱美夢,他早就醒了過來,他更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眼裡。
編劇寫這個幻境,也是有象徵意味的,那就是,李賾、顧如晦、陳征、高於明,一起離開了,暗示他們四人,即將同去同歸,都被權力吞噬這一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