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裝穿搭 » 電影《萊特灣海戰》
擴展閱讀
賣睡衣送什麼好 2025-02-13 01:40:01

電影《萊特灣海戰》

發布時間: 2024-04-11 04:39:15

『壹』 世界上最大的海空戰役是

簡介
[編輯本段]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
地點:菲律賓
萊特灣海戰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

交戰各方
美國為首的盟軍
指揮官:威廉·哈爾西、 托馬斯·金凱德
兵力: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衛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其它艦只、魚雷艇、潛艇和約1500架飛機
日本
指揮官:粟田健男、 小澤治三郎
兵力: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19艘巡洋艦,34艘驅逐艦,約200架飛機

損失/傷亡:
美國:1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2艘護衛航空母艦和3艘驅逐艦被沉,3000人陣亡
日本: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被沉,10000人陣亡

日本企圖擊退或消滅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結果是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戰敗,此戰嚴重削弱了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實力,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日佔的菲律賓群島打下基礎。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萊特灣海戰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在萊特灣海戰中日本第一次使用神風特攻隊。

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在六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兩百萬噸。35艘航空母艦、21艘戰列艦(主力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戰斗。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或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系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持的日本帝國海軍。

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遠佔劣勢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敗。巡洋艦以上大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基與陸基航空力量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從此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不再是一個戰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的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大利亞所屬巡洋艦澳大利亞號被重創,似乎顯示特攻有些效果。從10月25日起,日軍開始有組織的對盟軍艦艇大規模進行自殺式攻擊。

戰略背景
[編輯本段]
1943年的戰勢迫使日本皇軍放棄其在索羅門群島的基地。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登陸行動中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在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中日本的航母艦隊被重創,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優勢。

此時盟軍開始考慮他們的下一步。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建議進攻台灣,將日軍阻擋在菲律賓。這樣盟軍可以控制聯系日本和南亞的海路,切斷日本與它南亞的駐軍的聯系,這樣在南亞的駐軍得不到補給必敗。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在菲律賓登陸。菲律賓也位於日本的聯系線上。將菲律賓讓給日本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丟臉的事,而且麥克阿瑟1942年逃離菲律賓時曾經發誓重返故地。最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必須做最後決定。他決定在菲律賓登陸。日方對盟軍的步驟也很清楚。聯合艦隊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四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是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是針對台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分別是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所有四個計劃都是孤注一擲的、復雜的和大膽的行動計劃,它們將日本所有的力量都投入一次決定性戰役。

美國海軍進攻菲律賓的登陸點在萊特島。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的第七艦隊的舊式戰列艦以及護航航空母艦用於支持登陸部隊。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第三艦隊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用於掩護兩棲作戰並尋殲日本艦隊。

1944年10月12日尼米茲的航母對台灣進行了一次空襲來保證那裡的飛機無法介入在萊特島的登陸。日本因此開始執行捷1號作戰方案。一波再一波的飛機被投入對美國航母的戰斗。在此後3天中日本損失了600架飛機,這幾乎是它大部分的空軍力量。這使得它的海軍基本喪失了空軍保護。

按捷1號作戰方案小澤治三郎中將的機動部隊使用顯然易被打擊的航母將美國第三艦隊從其應該保護的登陸力量引走。美國登陸力量在喪失其空中掩護後受到從西方開入的三支日本艦隊的打擊:駐扎在汶萊的粟田健男中將率領第二艦隊進入萊特灣消滅盟軍登陸力量。西村祥治和志摩清英中將的艦隊組成第五艦隊作為運動攻擊力量。這三支艦隊沒有航母和潛艇,完全由水面艦只組成。

顯然這個計劃的結果是這四支艦隊中至少一支要被消滅。戰後豐田對美國調查者是這樣解釋的:「假如我們喪失菲律賓,而艦隊倖存下來,那麼我們南北之間的海道就被割斷了。假如艦隊呆在日本領海的話,那麼它得不到燃料補給。假如它呆在南海的話,那麼它就得不到武器彈葯的補給。因此假如我們失去菲律賓的話,那麼保存這支艦隊也沒有意義了。」

戰役過程
[編輯本段]
1944年10月20日,美軍一支兩棲部隊進攻菲律賓群島中部的萊特島,此乃萊特灣戰役的開始。同一天,日軍一支部隊從萊特島東南部進入陣地,以及被美軍的第七艦隊的潛水艇發現日軍第一攻擊部隊。

整個海戰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部分。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4日進入萊特島東北的錫布延海。在錫布延海海戰中他受到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武藏號戰列艦被擊沉。栗田調頭撤退,美國飛行員以為他就此退出戰場,但晚間他再次調頭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並與清晨來到薩馬島。
西村少將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三點進入蘇里高海峽正好撞到美軍的作戰艦隊。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扶桑號戰列艦和山城號戰列艦被沉,西村戰死,他的剩餘力量向西撤退。
哈爾西上將接到小澤的航空母艦艦隊到達的消息後於10月25日派他的航空母艦追擊,在恩加尼奧角海戰中四艘日本航空母艦被沉,小澤的剩餘力量逃往日本。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清晨六時到達薩馬島。此時哈爾西正在追擊小澤,在栗田的艦隊和美國的登陸艦隊之間只有三艘美國護衛航空母艦和它們的驅逐艦。在薩馬島海戰中美國驅逐艦絕望的魚雷攻擊和無情的空中攻擊,以及天氣的不利使栗田以為他面臨美軍主力,因此他轉身撤出戰場。

1、錫布延海戰
[編輯本段]
栗田最強大的「中心艦隊」由五艘戰列艦組成(五艘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加上12艘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栗田的艦隊企圖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攻擊萊特灣內的登陸艦隊。

10月23日子夜後栗田的艦隊經過巴拉望島水域,他的艦隊被美國潛艇海鯽號和鰷魚號發現。雖然大和號上的電報員發現了兩艘潛艇報告他們發現這支艦隊的電訊,日本艦隊沒有採取反潛行動。海鯽號發射魚雷擊沉了栗田的旗艦愛宕號重巡洋艦,摩耶號重巡洋艦則被鰷魚號擊沉。高雄號重巡洋艦被魚雷擊中在兩艘驅逐艦的保護下返回汶萊。美國潛艇尾隨著它。10月24日由於海鯽號擱淺被迫被放棄。栗田將他的旗艦移到大和號上。

10月24日約08:00美國無畏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發現這支艦隊進入狹窄的錫布延海。哈爾西命令集結第三艦隊的三支航空母艦分艦隊集中攻擊栗田的艦隊。從無畏號和卡伯特號航空母艦和其它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共260架飛機約於10:30開始不斷攻擊這支艦隊。醒目的大和號和武藏號成為美軍主要攻擊的目標。武藏號、大和號和長門號中彈。妙高號重巡洋艦負重傷返航。第二波空襲集中在武藏號,它多次被炸彈和魚雷擊中。最後它開始掉隊。從約克城級航空母艦企業號、富蘭克林號航空母艦起飛的第三波飛機擊中武藏號共19次(11枚炸彈和8枚魚雷)。在空襲過程中另有數艘輕型艦只受傷。由於己方缺乏航空掩護,15:30栗田下令他的艦隊轉頭開出美國航空母艦的襲擊范圍。他等到17:15,然後再次轉頭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他的艦隊無暇顧及受重傷掉隊的武藏號。武藏號最後約於19:30傾覆沉沒。

與此同時,大西瀧治郎中將駐呂宋島的80架飛機襲擊了埃塞克斯號、本寧頓號、普林斯頓號和蘭格利號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一枚穿甲炸彈擊中起火。15:30其後彈葯庫爆炸,普林斯頓號上200名水手喪身,旁邊參加救火的伯明翰號輕巡洋艦上80人喪命,其它附近船隻也被損壞。17:50普林斯頓號沉沒。該分艦隊負責向北邊警戒任務,導致無暇派飛機搜索北方水域,16:35小澤的誘餌艦隊才被美軍飛機發現。

2、蘇里高海峽海戰
[編輯本段]
西村的南路艦隊由戰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以及最上號重巡洋艦和四艘驅逐艦組成。10月24日他們遭到空襲,但未受傷。

由於南路艦隊和中路艦隊嚴守電報寂靜,西村無法與栗田和志摩協調他們的步驟。當他於02:00進入蘇里高海峽時,志摩在他後面約40千米,而栗田還在錫布延海,離萊特島的海岸還有好幾個小時。

他們剛剛開過帕納翁島就闖進了美國第七艦隊為他們設置的圈套。傑西•奧爾登多夫少將的六艘戰列艦(密西西比號、馬里蘭號、西弗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加利福尼亞號和賓夕法尼亞號)、八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和39艘魚雷艇已經嚴陣以待。要穿過海峽打擊登陸軍,西村必須通過魚雷艇施放的魚雷,闖過兩組驅逐艦警戒線,在六艘戰列艦以及兩隊巡洋艦的集中火力下通過海峽來到海峽另一端的登陸地。

約03:00 扶桑號和三艘驅逐艦中魚雷。扶桑號發生爆炸斷為兩截,但沒有沉沒。03:50美國戰列艦開火。美艦成一字形橫排,日艦排成一路縱隊只能艦艏朝向美艦。是採用戰列戰術的最後一次交戰。美國當時已經擁有雷達控制火力,美國戰列艦可以在日本軍艦無法還擊的距離上就開火。山城號和最上號不斷被戰列艦的穿甲炮彈重創。最上號巡洋艦轉身逃跑但喪失了機動能力。山城號於04:19沉沒。

04:25志摩的那智號和足柄號重巡洋艦以及八艘驅逐艦到達戰場。志摩以為他看到的那兩段殘片是西村的兩艘戰列艦的剩餘(實際上它們是扶桑號的兩段),他認識到通過海峽是毫無希望的因此下令轉身撤退。在混亂中他的旗艦那智號與焚燒的最上號相撞,喪失機動能力而落後的最上號第二天被飛機擊沉。扶桑號的前半部被一艘美國重巡洋艦擊沉,後半後來也沉沒了。西村的七艘船中只有一艘驅逐艦倖存。

山城號是最後一艘與其它戰列艦交戰的戰列艦,也是很少的幾艘與其它戰列艦發生炮戰被擊沉的戰列艦之一。

3、恩加尼奧角海戰
[編輯本段]
小澤的艦隊由四艘航空母艦:瑞鶴號、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戰列艦改裝成的兩艘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三艘巡洋艦和九艘驅逐艦組成。瑞鶴號是最後一艘參加過珍珠港事件倖存至此的航空母艦。日向號和伊勢號的後部炮塔被改成機庫、跑道和起飛機構。但這兩條船都沒有帶飛機。小澤一共只有108架飛機。

一直到10月24日下午16:40小澤的艦隊才被發現。此時美軍正在對付栗田的艦隊和呂宋島來的空襲。24日晚小澤獲得了一份美國電報說栗田撤退了(這個消息是錯誤的),但20:00豐田下令所有艦隊繼續進攻。

哈爾西看到他有機會消滅所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艦,這樣美國可以無憂慮地進攻日本本土。他相信栗田已經在錫布延海戰中被擊退,因此他於子夜後帶領所有的三隊航空母艦和威利斯•李上將的戰列艦(根據哈爾西的命令,為守衛聖貝納迪諾海峽臨時編成第34特混艦隊。命令是個預案,在後來造成理解的混亂。)開始追擊小澤。雖然美國偵察機發現了栗田開向聖貝納迪諾海峽,但哈爾西認為金凱德的第七艦隊足以對付它,未加理會。

美國艦隊的數量比日本艦隊多得多。哈爾西擁有9艘航空母艦(無畏號、大黃蜂號、富蘭克林號、列剋星敦號、邦克山號、黃蜂號、漢考克號、企業號、埃塞克斯號)、八艘輕航空母艦(獨立號、普林斯頓號、貝勒伍德號、科本斯號、蒙特利號、蘭格利號、卡伯特號、聖哈辛托號、六艘戰列艦(亞拉巴馬號、依阿華號、馬薩諸塞號、新澤西號、南達科他號、華盛頓號)、17艘巡洋艦和64艘驅逐艦。他有1000多架飛機,但他將登陸點讓給了幾艘護衛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哈爾西被小澤的誘餌給引誘出來了。

10月25日早,小澤下令75架飛機起飛攻擊美軍,但這些飛機沒有造成多少損失,大多數飛機被美國戰斗機擊落,少數飛往呂宋島。

哈爾西親自率領第34特混艦隊的戰列艦急速前進,准備用大口徑艦炮直接去對付小澤艦隊前衛的戰列艦以及在艦載機空襲中掉隊日艦。清晨,在還沒有確定日軍的精確位置的情況下,美軍就起飛了180架飛機。直到7:10偵察機才找到了北路艦隊。08:00美軍戰斗機摧毀了保護艦隊的30架日軍飛機。開始了不停地空襲,他們一共進行了857架次襲擊。小澤艦隊的航空母艦紛紛中彈(千歲號和一艘驅逐艦沉沒,瑞鶴號、千代田號和一艘巡洋艦喪失了機動力)。小澤將他的旗艦改到另一艘巡洋艦上。

這時薩馬島戰斗的消息傳來。美軍登陸軍的情況緊迫(第7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因為栗田的艦隊突然出現,而不斷的發報向哈爾西求援。連坐鎮珍珠港的尼米茲也給哈爾西發了一份簡短的電報:「第34特混艦隊,在哪裡?」,但負責電報加密的軍官,隨意添加了一句「全世界都想知道」,哈爾西的解碼軍官誤以為是正文未加刪減,這使哈爾西怒不可遏),哈爾西下令南下,他只留下了兩個航空母艦大隊以及一小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來收拾小澤的殘余船隻。

下午在擊沉幾艘日本航空母艦後空襲擊集中在兩艘改裝的戰列艦上,但它們密集的防空火力有效地抵擋了空襲。空襲一直到傍晚,小澤艦隊作為誘餌的全部航空母艦,還包括一艘巡洋艦、兩艘驅逐艦被擊沉。「誘敵部隊」取得了出色得成功。但通訊混亂也同樣發生在日本方面,小澤發出誘敵成功的電報,栗田卻沒有收到。不過這再次使栗田的艦隊免遭全軍覆沒。

4、薩馬島海戰
[編輯本段]
薩馬島之役粟田艦隊擊沉美軍兩艘護衛航空母艦,日軍損失三艘巡洋艦,三艘主力艦受重創。
栗田的艦隊於10月25日凌晨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凌晨03:00它們沿薩馬島的海岸向南進發。於黎明時分發現美國艦隊。

金凱德上將有三股艦隊來阻擋它,每股艦隊由六艘護衛航空母艦和七或八艘驅逐艦組成。每艘護衛航空母艦帶約30架飛機,一共有500多架。護衛航空母艦比較慢,裝甲薄,對付戰列艦它們沒有多少可能。

金凱德錯誤地以為威利斯•李的戰列艦還守護在聖貝納迪諾海峽,因此從那裡沒有危險,但李被哈爾西調走去對付小澤去了。當日本艦隊在薩馬島出現時美軍大吃一驚。哈爾西的艦隊已經被誘敵戰術調走遠離萊特灣,但是栗田對此卻一無所知。栗田錯誤地將那些護衛航空母艦當作了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他還以為整個美國第三艦隊在他的18英寸炮口前呢。

美國護衛航空母艦立刻向東後撤,希望壞天氣可以影響日本炮的精確度,同時立即發報請求支持用甚至用明碼發報。美國驅逐艦企圖分散日本戰列艦的注意力來取得時間。這些驅逐艦自殺般地對日艦發魚雷,吸引日艦火力。為了躲避魚雷日艦不得不打散自己的隊形。大和號被兩條平行的魚雷逼迫背向而行,無法轉身,怕被它們擊中,這樣損失了足足十分鍾的時間。四艘美國驅逐艦被沉,其它受傷,但它們為航空母艦獲得時間讓它們的飛機起飛。這些飛機沒有時間轉裝穿甲炸彈,因此它們只能帶著它們正帶著的彈葯起飛(有時甚至是深水炸彈)。然後美軍航空母艦繼續南逃,而戰列艦的炮彈不斷在它們周圍爆炸。一艘航空母艦被沉,其它受傷。

由於栗田艦隊未完成整編隊形便發動進攻,加上美軍驅逐艦的攻擊將他的隊形打破了,各戰隊散亂在廣闊的海面上。他喪失了對戰事的戰術指揮,三艘他的重巡洋艦被集中的海上和空中的襲擊沉沒。栗田於09:20下令北轉整理隊型。躲過栗田的艦隊襲擊的護衛航空母艦遭受的打擊並沒有結束,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沉一艘,另兩艘遭到重創。

不久栗田的艦隊改變航向,駛往萊特灣。就在日本計劃就要得逞的時候,栗田再次北轉撤退。他感覺美軍支持艦隊正向他包圍過來,因此他感覺參戰的時間越長,他遭到美國強大空襲的可能性就越高。在不停的空襲下他向北,然後向西穿過聖貝納迪諾海峽。往返航行300海里的第三艦隊於26日日出後,派艦載機對栗田艦隊的掉隊艦只進行了襲擊。

栗田的艦隊長門號、金剛號和榛名號受重創。他帶五艘戰列艦進入戰場,但當他回到日本時,只有大和號還有作戰能力。

雙方戰斗序列
[編輯本段]
日本聯合艦隊方面
第二艦隊
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 參謀長:小柳富次少將 總旗艦:愛宕號巡洋艦→大和號戰列艦
第一游撃部隊第一部隊
第一戰隊:司令官:宇垣纏中將
戰列艦:大和號、武藏號、長門號
第四戰隊:司令長官直率 重巡洋艦:愛宕、高雄、摩耶、鳥海
第五戰隊:司令官:橋本信太郎少將 重巡洋艦:妙高、羽黒
第二水雷戦隊:司令官:早川干夫少將 軽巡洋艦:能代。
第二駆逐隊:司令:白石長義大佐、驅逐艦:早霜、秋霜。
第三十一駆逐隊:司令:福岡徳治郎大佐 駆逐艦:岸波、沖波、朝霜、長波。
第三十二駆逐隊:司令:大島一太郎大佐 駆逐艦:浜波、藤波、島風。
第一游撃部隊第二部隊
第三戰隊:司令官:鈴木義尾中將 戰列艦:金剛號、榛名號
第七戰隊:司令官:白石萬隆少將 重巡洋艦:鈴谷號、熊野號、利根號、築摩號
第十戰隊:司令官:木村進少將、軽巡洋艦:矢矧號
第十七駆逐隊:司令:谷井保大佐、駆逐艦:浦風、磯風、雪風、浜風、清霜、野分

第一游撃部隊第三部隊(西村艦隊)
第二戰隊:司令官:西村祥治中將 戰列艦:山城號、扶桑號、重巡洋艦:最上號
第四驅逐隊、驅逐艦:山雲、満潮、朝雲
第二十七驅逐隊、驅逐艦:時雨

南西方面艦隊 第二游撃部隊(志摩艦隊)
司令長官:志摩清英中將 重巡洋艦:那智號、足柄號 軽巡洋艦:阿武隈號 駆逐艦:曙、潮、不知火、霞

第三艦隊(小澤艦隊)
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 參謀長:大林末雄少將 旗艦:瑞鶴號航空母艦(戰歿)→大淀號巡洋艦
本隊:
第三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直率 航空母艦:瑞鶴號。輕型航空母艦:千代田號、千歳號、瑞鳳號
第四航空艦隊:司令官:松田千秋少將 戰列艦:伊勢號、日向號
巡洋艦艦隊:司令官:多摩艦長山本岩多大佐指揮 輕巡洋艦:多摩、五十鈴
第一驅逐隊:司令官:江戸兵太郎少將 軽巡洋艦:大淀 驅逐艦:槇、杉、桐、桑
第二驅逐隊:第六十一驅逐分隊:初月、若月、秋月 第四十一驅逐分隊:霜月

盟軍與美國太平洋艦隊方面
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駐檀香山)

第三艦隊司令官:威廉•哈爾西(Adm. William F. Halsey Jr.)上將
總旗艦:戰列艦紐澤西號(依阿華級戰列艦)
第三艦隊第38航空母艦特遣隊
旗艦: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 (Lexington)
第一特混大隊:旗艦:航空母艦大黃蜂號(Hornet CV-12) 航空母艦:大黃蜂號(Hornet CV-12)、黃蜂號(Wasp CV-18)、漢考克號(Hancock CV-19) 軽空母:Cowpens(CVL-25)、Monterey(CVL-26) 重巡洋艦:四艘、軽巡洋艦:兩艘、駆逐艦14艘
第二特混大隊:旗艦:航空母艦無畏號(Intrepid CV-11) 航空母艦:無畏號(Intrepid CV-11)、邦克山號(Bunker Hill CV-17) 輕航空母艦:獨立號(Independence CVL-22)、卡伯特號(Cabot CVL-28) 戰列艦:依阿華號(Iowa)、紐澤西號(New Jersey,兼總旗艦) 軽巡洋艦3艘、驅逐艦16艘
第三特混大隊:旗艦: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Essex CV-9) 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 (Lexington)、艾塞克斯號(Essex CV-9) 輕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Princeton CVL-23)、(Monterey CVL-26) 戰列艦:華盛頓號(Washington)、麻薩諸賽號(Massachusetts)、南達科他號(South Dakota)、亞拉巴馬號(Albama) 軽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
第四特混大隊:旗艦: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 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Franklin CV-13)、企業號(Enterprise CV-6) 輕航空母艦:Belleau Wood (CVL-24)、San Jacinto(CVL-30) 重巡洋艦:2艘、驅逐艦15艘
第三艦隊第34特混艦隊,指揮官:威廉•李(Willis A. Lee)中將,由第38航空特遣艦隊抽出一部編成:戰列艦6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17艘
潛艇艦隊:4艘

第七艦隊及皇家澳洲海軍
第七艦隊南西太平洋方面軍 指揮官:托馬斯•金凱德海軍中將
炮火支持群、中央艦隊:戰列艦:密西西比號(Mississippi)、馬里蘭號(Maryland)、西維吉尼亞號(West Virginia)、田納西號(Tennessee)、加利福尼亞號(California)、賓夕法尼亞號(Pennsylvania), 駆逐艦6艘
左翼艦隊:重巡洋艦:3艘、軽巡洋艦:2艘,第五十六驅逐艦隊:驅逐艦9艘
右翼艦隊:重巡洋艦:1艘、軽巡洋艦:2艘,第24驅逐艦隊:駆逐艦6艘,第54驅逐艦隊:驅逐艦7艘,
第七艦隊高速魚雷艇隊:魚雷艇39艘(3大隊・13個小隊)
護衛航空母艦戰斗群:護衛航空母艦:4艘、驅逐艦3艘、護衛駆逐艦4艘
第一分遣艦隊:護衛空母:6艘,駆逐艦:3艘、護衛駆逐艦:4艘
第二分遣艦隊:護衛空母:6艘,驅逐艦:26艘,
第三分遣艦隊:護衛航空母艦:6艘,駆逐艦:3艘、護衛駆逐艦:5艘
潛艇部隊:北部攻撃特遣TF-78,南部攻擊特遣TF-79

結局
[編輯本段]
萊特灣海戰從海上保證了美國第六軍的登陸點。在此後更艱苦的萊特島戰役中美軍一直到1944年12月末才完全控制了該島。

萊特灣海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戰,也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這場海戰消滅了日本的海軍力量,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不存在了,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小澤在戰後受審時說:「在這一戰之後,日本的海面兵力就變成了絕對性的輔助部隊,除了某些特種性質的船隻以外,對於海面軍艦已經是再無用場可派了。」

海戰末期,據守菲律賓北部空軍基地的日本海軍大西瀧治郎中將,批准了神風特攻隊向萊特灣內的盟軍艦隊發動自殺性攻擊。10月25日皇家海軍澳大利亞號巡洋艦再次被創,它不得不退出戰場修復。美國護衛航空母艦一艘被沉,五艘被傷。

對哈爾西的批評
[編輯本段]
哈爾西因為帶走了威廉李的戰列艦去追逐小澤的航空母艦,以及在收到金凱德的第一次求救後,沒有立刻將這些戰列艦派回而受批評。戰後他這樣解釋他的決定:
我的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在10月24日下午發現了日本的北路航空母艦,這樣一來敵軍所有的海軍艦隊都被發現了。對我來說坐守在聖貝納迪諾海峽是可笑的。我在晚間集中了我的力量,在清晨對北路艦隊開火。我以為中路艦隊在錫布延海已被重創,對第七艦隊不再是任何大的威脅了。

在薩馬海的美軍指揮官克利夫頓•斯普拉格上將對此提疑義:
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情報說北邊的入口不再被防守,因此我們以為我們的北翼不會被暴露在任何危險中。

海軍歷史學家薩繆爾·莫里森評論說:
假如李的戰列艦在收到金凱德的求救電後立刻返回的話,假如它們沒有等驅逐艦用兩個半多個小時的時間加油的話,那麼在當時海軍最有經驗的李的指揮下,六艘現代的戰列艦戰線可以及時到達聖貝納迪諾海峽,來對付栗田的中路艦隊……雖然海軍作戰總有不意,但我們完全有理由設想李可以摧毀栗田的中路艦隊。

『貳』 萊特灣海戰的花絮

填料事件 尼米茲詢問哈爾西,那支幽靈一樣的特遣部隊究竟在哪裡?為了迷惑敵方破譯人員,一個通訊少尉在電報的開頭和結尾加上「填料」:
「火雞下水。急。太平洋艦隊司令……」
「第三十四特遣艦隊究竟在哪裡(重復)……哪裡。RR全世界都想知道……」 這封電報在金凱德的明電之後不久抵達哈爾西的旗艦「新澤西號」。打字員伯頓·戈爾茨坦明白「火雞下水」是「填料」,把它刪掉了,然而末尾的「全世界都想知道」,盡管前面已有 RR兩字斷開,但讀起來好像講得通,便認為是電報本文的一部分。他的上級(一個中尉)也認為是電報本文,於是就把電報送到艦橋上。哈爾西一看「全世界都想知道」這句話(「我好像挨了一記耳光」)便勃然大怒,把帽子往甲板上一扔。卡尼抓住他的胳膊說:「別這樣!你究竟怎麼啦?要鎮靜!」 哈爾西怒沖沖地把電報遞給他。切斯特·尼米茲怎麼能發來「這樣侮辱人」的電報?
祥瑞艦
在此戰中,日軍兩大祥瑞艦雪風號,時雨號同時參戰。在大量友軍被擊沉時,雪風號毫發無傷,還救起了大量落水人員。野分號沉沒。戰後,雪風與僚艦「浦風」號護送戰列艦「金剛」回國途中,在台灣海峽被遭遇美國潛艇「海獅」號偷襲。金剛與浦風中魚雷沉沒,雪風安然無恙,輕車熟路地打撈起兩艘沉艦的水兵安全回國。
詐敵
志摩艦隊尚未逃出飛機攻擊范圍,就遭到攻擊。在艦上無線電通訊室里,出生在檀香山的龜田中尉把發報機調至敵人的波長,用英語廣播說:「哈羅,查理——,哈羅,查理——。日寇艦基飛機正在攻擊我們。放棄你們這次任務,立即返回基地。」
在艦橋上,志摩看見那些正飛來的美國飛機都突然掉轉機頭。朝北面飛回去。
誘爆
最上號巡洋艦在此次海戰中被撞擊和擊中,發生了火災前頭的火災,在3、4號炮塔附近並波及到機槍彈葯包、高射炮彈葯包,連續誘爆,消防工作變得很困難。乘員怕誘爆魚雷,打算拋棄全部魚雷,但最終還是誘爆了5條。可是,這個誘爆反而幸運,由於誘爆的爆炸氣浪,火災變成小火,消防工作成功了。

『叄』 萊特灣海戰的人物評價

哈爾西的個性被形容為一個海上的喬治·巴頓,一個會出風頭和狂熱的好戰者,這個評價基本不錯。但是在他的軍功里,完全沒有一件事可以和媲美巴頓的那些戰績:在西西里的進軍、急行軍解巴斯托尼之圍、勢如破竹地橫掃德境。哈爾西更多的是一位報紙上的虎將。在萊特灣戰役中,他差點讓絕對優勢的美國海軍敗給了弱得多的日本人。在這場戰役後,不少人要求他引退。但是由於尼米茲的保護,他留任了下來並讓他的艦隊遇到兩次台風,導致的艦艇和人員損失不下於打了一次大敗仗。
對於此戰哈爾西過失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中了小澤的誘敵之計和聽憑聖貝納里諾海峽無人防守。
在他的回憶錄中,哈爾西做出辯解。對於第一個指責,哈爾西堅持認為他的決定是正確的。他認為,這些航母上的飛機會通過菲律賓機場和航母甲板構成穿梭轟炸,這樣會給他的艦隊帶來巨大的威脅。所以他決定摧毀小澤而不是在原地挨炸。至於小澤在戰後有關誘敵的證言,他認為是受審時撒謊。對於第二個指責,他歸咎於金凱德。他認為他已經通知了金凱德整個登陸掩護交給第7艦隊,是金凱德的玩忽職守導致聖貝納里諾海峽無人防守。
他的辯解是很難說得通的。
首先,有關穿梭轟炸這次戰役從來就沒有出現。有關日軍飛機的威脅倒是的確存在,也擊沉了普林斯頓號航母。哈爾西的考慮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如果以怕挨炸為借口離開他應該防守的聖貝納里諾海峽和他勇猛的性格完全不合。當初他就是以日空軍力量已經十分薄弱為理由要求提前進行萊特灣戰役,又改口強調起日空軍的威力了。更何況經過台灣空戰後,他完全了解日軍空中力量的現狀。以他幾百架艦載戰斗機的實力,日軍能炸沉普林斯頓號已經是僥幸了。實際上,哈爾西中了誘敵之計並不是因為他過高的估計了日軍轟炸的威力,而要更多的歸咎於他的「斯普魯恩斯情結」以及他過於熱衷於速戰而不能冷靜地分析問題的性格。
其次,他把責任推給金凱德實在是太沒有風度了。保衛聖貝納里諾海峽本來是他的責任,他又是第一線將領中級別最高的。如果他真的要把這個責任交給金凱德,他至少應該把事情說清楚,如果向尼米茲請示一下就更好。當時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用來說明,可是哈爾西自始自終只發了一封措辭含糊的電報。
最後,假想一下,如果哈爾西把部隊分成兩路,分別迎戰小澤和栗田的話會怎麼樣。南邊,一個航母編隊加上4艘戰列艦絕對可以拿下栗田,更何況還可以指望趕回來的麥坎恩分艦隊的幫助;北邊,米切爾指揮的兩個航母編隊共8艘航母可以不受影響而毫無後顧之憂的持續追擊小澤艦隊而不是三心二意的只打了一天,這樣小澤將受到更嚴重的打擊而不會大部安全返航。但是哈爾西的鹵莽沖動讓他的許多艦只在萊特灣戰役的唯一作為就是全速向北疾駛300海里,加上油再向相反方向狂奔300海里,未發一槍一炮。這種對兵力的完全浪費使得小澤和栗田兩只日軍艦隊都有很大一部分逃出生天,按上述分析美軍本來是可以全殲他們的。僅此一點,哈爾西上將就難辭其咎。更何況戰局明顯後如果他反應迅速、兼程赴援的話,他本來是有可能抓住逃走的栗田艦隊的。 栗田健男是日海軍的老將,中途島戰役時他就負責指揮登陸部隊,那一次由於海戰失利他不得不還沒有發揮作用就撤退了。這一次他同樣的在發揮真正的作用之前就撤退了,但是這一次的責任在於他自己。
關於栗田奇特的臨陣撤退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主要包括
其一、狀態不佳。他有患有登革熱一直沒好,中途落水又加重病情,加上3天3夜沒有好好休息,無法作出清晰判斷。
其二、情報和通信太差。他沒有得到小澤誘敵成功的報告,也不知道南方部隊的全滅。他完全不了解具體的戰場局面,所以對敵人的空中打擊有著過多的擔心。
其三、日軍的虛報戰果。在和斯普拉格的戰斗中,日軍報告的戰果是擊沉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一方面這讓栗田確定他攻擊的是第3艦隊,這意味著哈爾西就在附近,他進入萊特灣意味著失去退路。另一方面讓他覺得不虛此行,戰果已經足夠。
其四、對補給部隊的輕視。他認為時間過晚,麥克阿瑟的登陸基本結束,灘頭陣地已經穩固,炮擊威脅不大。這是一個軍人常見的傾向,他們重視和敵實戰部隊的交戰而輕視對補給部隊的攻擊。
其五、誤報。在栗田准備進入萊特灣時,他得到一個報告,這個報告表示在北方100海里有敵人航母艦隊活動。栗田於是被吸引過去了,結果這個消息完全是誤報。
這些理由都很有道理,但是最關鍵的就是栗田健男中將根本沒有理解這個」捷一號」計劃的真諦:一次自殺性計劃,而計劃的全部目的就是摧毀麥克阿瑟的登陸部隊。栗田艦隊付出了重大犧牲來到萊特灣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是來確認麥克阿瑟灘頭陣地是否穩固!他應該突入萊特灣去攻擊麥克阿瑟的運輸船,必要時不惜同歸於盡。這就是整個計劃賦予栗田的使命,也是栗田、小澤、西村和志摩艦隊乃至整個日本聯合艦隊付出重大犧牲所要達到的目的。栗田完全無視整個日本海軍以重大犧牲換來的機遇,而是自己作出判斷:「犧牲整個第一游擊艦隊去攻擊幾艘可能卸完貨的運輸船是沒有意義的」。栗田完全沒有想過,如果他摧毀了萊特灣里的船隻和美軍沿岸臨時搭建的機場,即使麥克阿瑟已經完成了登陸,美軍龐大的登陸部隊也會暫時陷入失去補給、增援以及空中掩護的被動局面。從而島上的守軍將有可能全殲美登陸部隊,至少會給予美國人重大傷亡。
不過假想一下,如果栗田當時進入了萊特灣並且按計劃重創了登陸部隊的話,結果會怎麼樣。在隨後趕到的哈爾西和金凱德的飛機和大炮的打擊之下,栗田艦隊所有的艦只一定都會在萊特灣被擊沉,再加上美軍登陸部隊的損失,那麼整個戰役的傷亡人數至少將會增加5倍以上。但是這樣大量的人員傷亡又會對戰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就兵力而言,美國人可以輕易彌補這些損失,而日本人卻將喪失全部的海戰能力。就心態而言,美國人將會在硫磺島戰役前就認識到佔領日本所需要付出的重大傷亡,但是這並不會使他們放棄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最多也只能讓美國對蘇聯作出更大的讓步以換取其對日作戰,這樣日本也許將會失去比北方四島更多的領土。所以從整個戰爭的角度看的話,栗田的撤退大大減少了這場戰役的傷亡,避免了許多完全不必要的犧牲。這種結果要比那些計劃這場巨大的神風攻擊的軍國主義者所希望的要好得多。但是就軍人而言,栗田中將自做主張地放棄計劃是完全錯誤的,他應該做的就是執行命令。
客觀的說,由於栗田並不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將領,尤其是在戰爭後期日本露出敗相之後,他更不想「為國捐軀」了,從戰後對他的采訪可以清晰的感覺到。他與跟其他將領碰杯絕決抱著必死之心發起進攻的西村不同,他很清楚大本營制定的計劃對他和艦隊意味著什麼。太平洋戰爭當時已進入最後階段,日本海軍乃至整個日本的失敗不可挽回,且海陸兩軍關系糟糕,因此從作戰一開始他考慮的就是如何減少傷亡,盡可能把人和船帶回去,而不是不顧傷亡對美軍進行打擊。當他找到了合適的借口並撤退時,艦隊爆發出來的是「萬歲!回家!」這樣的態度,而不是「玉碎!」的聲音。軍隊在潛移默化中容易受帶有領軍將領風格,因此他的艦隊的態度一方面能反映出栗田的價值觀,另一方面這也能說明人心之所向。 挽救了哈爾西名譽的就是這位克利夫頓·斯普拉格少將。栗田最後放棄了突進萊特灣的原因有許多說法,但是誰也無法否認斯普拉格的重大功勞。他牽制了栗田6個小時——追擊2個半小時、整隊3個半小時,這是決定整個戰局的6個小時。栗田擔心美陸軍登陸灘頭已經牢固、擔心哈爾西和金凱德掉頭的反擊、擔心沒有時間通過聖貝納里諾海峽逃走……這些擔心都是因為時間的緊張而導致的。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斯普拉格不是纏斗而是轉身分散逃走的話,他的艦隊一定會全滅而且栗田一定會進入萊特灣面對正在登陸的美軍。美國人在整個戰場都處於優勢,在薩馬島海面卻是絕對的劣勢,但是攻守萊特灣的決戰正是在此展開的。而正是斯普拉格在劣勢中的奮勇作戰,挽救了整體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