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是什麼族出的
擴展閱讀
淘寶女裝要怎麼選款 2025-04-28 20:36:12
什麼地方皮衣上色 2025-04-28 20:25:20

旗袍是什麼族出的

發布時間: 2025-04-28 17:47:17

A.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什麼婦女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滿族婦女)的服裝演變來的。

旗袍一開始是八旗婦女日常經常穿的長袍,是後世旗袍的前身。在嘉慶年間,滿族女子經常仿效漢族婦女的穿著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漢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滿族的裝束。滿漢兩族女子的服飾逐漸交融,使兩個種族之間的服裝差別日益減小,這就逐漸開始了旗袍的演變。在洋務運動的口號之下,大量的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於是開始出現了西式服裝。

西式的審美也對女子的服裝產生了一些影響,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審美逐漸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式服裝旗袍。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下,封建王朝被孫中山推翻,西式服裝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歡迎。辛亥革命打破了百姓思想禁錮的閥門,逐漸放棄了封建王朝中的苛刻禮教,打破了服裝上的種種限制。旗袍也逐漸從貴族女子走向平民百姓,新式旗袍逐漸形成。

具體介紹

改革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開闊,上海掀起了一陣女權運動,人們希望能夠打破生活上的陳規陋習,在服裝打扮上也得到了很多體現。旗袍最開始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在女子的身上,後來馬甲逐漸成為有效的樣式,這也就是旗袍的雛形。上海女子主要是旗袍流行的主要帶動者,當時女學生受到了文化的沖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帶動了社會名流穿旗袍。

旗袍是中國的象徵,是一種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種代表。清朝的旗袍並不開衩,後來在旗袍縮短袖子的時候也開始慢慢開衩。傳統的旗袍是一條直線,還有著非常高的硬領。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開始逐漸收縮,女性的曲線逐漸被展露出來,後來成了無領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現是人們的思想不斷開化的一種表現,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可以很好的展現女性的美。

B. 最早做旗袍的人是誰

旗袍,最初是滿族人穿的一種長袍,因為滿族被稱為旗人,所以這種長袍被稱為旗袍。起初,旗袍不分男女老少,款式統一,僅按季節分為單、夾、皮三種。旗袍的樣式包括右衽大襟、直身式、圓領、直筒下擺、左右開叉或四面開叉,領邊、袖端鑲有石青色邊,袖口為馬蹄形。

旗袍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滿族人騎射生活的需要。清王朝統一全國後,在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了剃發易服政令,強迫漢人剃發留辮,並改穿滿族服飾。然而,由於漢文化的影響以及滿族人生活方式的變化,旗袍的款式和面料逐漸發生變化。特別是在女性旗袍方面,馬蹄袖被去除,袖口逐漸變寬,從窄至8寸至1尺不等。領口、衣襟及袖端邊緣都鑲綉著花紋,甚至旗袍全身都綉滿了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旗袍的做工也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講究。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逐漸從滿族服飾演變成了一種流行服飾。蘇州的刺綉技藝與旗袍的結合,催生了蘇綉旗袍。蘇綉旗袍以其精美的刺綉和獨特的設計成為了中國服飾文化中的瑰寶。蘇綉旗袍不僅保留了旗袍的傳統風格,還融入了蘇綉的細膩和雅緻,成為了中國女性優雅與魅力的象徵。

蘇綉旗袍的製作工藝極為復雜,每一件蘇綉旗袍都是匠人心血的結晶。從選料、裁剪到刺綉,每一步都需精心處理。刺綉圖案多以花卉、鳥獸、吉祥紋樣為主,色彩豐富且搭配和諧。蘇綉旗袍的每一針每一線都透露出匠人的匠心獨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綉旗袍不僅在女性中流行,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代表了中國女性的優雅與魅力。在現代社會,蘇綉旗袍成為了女性出席重要場合或傳統節日時的首選服飾,無論是婚禮、宴會還是節日慶典,都能展現出女性的高貴氣質與獨特魅力。

蘇綉旗袍不僅僅是一件服飾,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它承載著中國女性的智慧與藝術,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蘇綉旗袍的傳承與發展,不僅豐富了中國服飾文化,也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璀璨的一筆。

C. 旗袍的來源

旗袍,一種充滿民族風情的女性服飾,源自滿族婦女的長袍。由於滿族人稱自己為「旗人」,因此這種服裝被稱為「旗袍」。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旗袍經歷了從滿族到漢族的演變過程。在清朝初期,滿族女性主要穿著長袍,而漢族女性則習慣於上衣下裙的搭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服飾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到了清朝中期,滿族和漢族開始互相效仿對方的服飾風格。這種融合趨勢在清代後期變得更加明顯,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現象。這意味著,滿族女性開始效仿漢族的服飾,剪裁更短、更貼身的旗袍,而漢族女性也開始模仿滿族的宮袍,並將其裁剪得更短。

這種服飾變遷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的變化。隨著清朝後期的開放與融合,漢族與滿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服飾風格也逐漸趨於統一。在這一過程中,旗袍不僅成為了滿族女性的代表服飾,也成為漢族女性的一種選擇。這種服飾上的融合,不僅體現了滿漢文化的交流與交融,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開放與包容。

旗袍的演變不僅體現在服飾長度上的變化,還體現在款式和設計上的創新。清代後期,旗袍的設計逐漸趨向簡潔和優雅。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外觀上,還體現在服裝的裁剪和裝飾上。剪裁更緊身的旗袍,使得女性的身體曲線更加突出,而精美的刺綉和裝飾則為旗袍增添了一份精緻感。這種設計上的創新,使得旗袍成為了當時女性時尚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逐漸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女性服飾。這種服裝不僅承載著滿漢文化的交融,還體現了中國女性的審美與時尚追求。旗袍的演變,不僅反映了服飾風格的變化,還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它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D. 旗袍的起源是怎樣的

1、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2、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E.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的起源:旗袍,這種充滿民族特色的女性服裝,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滿族女性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這種服裝便被稱作「旗袍」。在清朝時期,漢族和滿族女性的服飾各有特色。起初,滿族女性以穿長袍為主,而漢族女性則仍然保持著上衣下裙的裝束。到了清朝中期,滿漢兩族的服飾開始出現相互借鑒的現象;清朝末期,滿族女性模仿漢族服飾的風氣更為盛行,漢族女性也開始穿著滿族的長袍。
旗袍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風格的影響,旗袍經過改良後開始在廣大女性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在漢族女性吸收了西方服裝元素後,經過不斷改進而形成的。旗袍的款式多樣,包括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和雙襟等多種領型;領口有高領、低領和無領之分;袖口有長袖、短袖和無袖等樣式;開叉有高開叉和低開叉;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和單旗袍等。到了20世紀30年代,改良後的旗袍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
旗袍的普及:在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中,流行的袍服一般設計較為緊窄合體,以便於騎射等活動。這種服裝多採用左衽和窄袖,且較為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用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例如,唐代的胡服就曾經風行一時。在遼、金、元和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成為主流服飾。尤其是清朝,由於歷時較長且較為穩定,袍服成為了典型的服飾。
清朝的服制改革: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率領軍隊入關,定都北京,並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穩固,清朝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剃發易服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傳統的漢族服飾幾乎被禁止穿戴,而滿族的服飾開始在漢族中流行。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穿著袍服,袍服的種類繁多,包括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
辛亥革命後的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傳統的禮教和風化觀念也被丟棄,服飾開始走向平民化和國際化。旗袍因此擺脫了傳統的束縛,開始發展成融合中西元素的新款式。1911年後,上海成為時尚的中心,旗袍在上海女性中開始流行。旗袍的款式逐漸簡化,色彩更加淡雅,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以馬甲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為有袖的旗袍,成為新式旗袍的雛形。上海的女學生成為旗袍流行的引領者,她們的形象代表了一種理想的社會形象,成為時尚的先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其基本款式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