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展現了東方含蓄美,你怎麼看你見過穿旗袍的女人有多美
如果說西裝是現代外交禮儀中的正式服裝,那麼旗袍就是能展現我們女性魅力的服裝。
就是放到現在,旗袍展現的魅力依然讓人著迷。尤其是近年來復古風的流行更是引起大家對旗袍的喜愛。旗袍不僅展現了女性的曲線美,更是展現了東方的含蓄美。我們來看看旗袍是如何展現這種含蓄美的。
旗袍大概起源於上世紀20年,當時的人們活在各種文化不斷碰撞沖擊的時代,民國時期的女子也追求獨立、解放。他們開始摒棄上衣下裳的穿衣方式,效仿男士穿長袍。隨著下方文化的侵襲,傳統的衣服吸收了外國服飾,歷經20年,旗袍開始趨向於展現女性的腰線,還吸收了西式翻領、荷葉袖等元素。至此,旗袍基本形成了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我們知道,古人形容美人時會用“領如蝤蠐”來形容她的脖子。因此,脖子對女性來說是展現自己魅力的地方。但是恰恰我們的旗袍常常有著力挺的領子,再在脖子前方開一個倒V。這樣的設計,將女性挺直的脖頸包裹起來,但又通過前方的倒V來展現脖頸的皮膚。旗袍通常採用綢緞、棉質等布料用裁縫精湛的技藝通過剪裁、縫制等手段將不同的布料和自的體型、皮膚完美匹配起來。
因此,即使美好的脖頸被包裹起來,但是挺直的線條只會顯得更加迷人。
Ⅱ 穿旗袍的忌諱
穿旗袍的忌諱
穿旗袍的忌諱,旗袍最能體現形體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女性想要將旗袍穿得好看,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翹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觀的。下面來看看穿旗袍的忌諱。
穿旗袍的忌諱1
一、穿旗袍最忌什麼
1、穿旗袍要選擇無痕內褲
因為旗袍是修身剪裁的,且面料偏薄,所以一定要選擇無痕內指乎搜褲。
2、穿旗袍不能太胖或者太瘦
因為太瘦顯得太骨感,太胖旗袍會將身材缺點暴露無遺。
3、穿旗袍要淡妝
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
4、手臂太粗,切忌穿短袖或無袖款旗袍
旗袍最能體現體型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
5、注意行為舉止
穿旗袍活動要謹慎,邁步不要過大,落座適當遮掩。
二、穿旗袍有什麼注意事項
1、製成棉旗袍的面料易皺,且皺後不容易整理,所以女子想要穿棉旗袍一定要注意不能將棉旗袍折疊放置,或者不能將棉旗袍不置於晾衣架就存放,這樣會使棉旗袍輕松變皺。
2、棉旗袍易縮水。棉纖維吸濕力強的負作用,純棉織物縮水率是2%到5%,所以棉質旗袍在女性想要清洗的時候,一定要切記不宜浸泡,用冷水洗滌;下水即洗,第一次洗滌最好在冷水中加一勺食鹽。而且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乾洗店進行清洗,因為這樣乾洗完的旗袍會整潔干凈,給人很舒適的感覺。
3、棉旗袍易變形。棉纖維多孔及大縫隙的負唯歷作用,至整體面料較輕薄,衣物易變形。如果加厚,又顯得笨重。所以女性想要將棉旗袍穿好,一定要記得穿棉旗袍要單穿,以輕薄為主,不要再里層或外層穿的太厚,否則你穿的旗袍會變形,進而失去旗袍原有的美感,女子穿上後也會給女性的氣質減分。
4、棉旗袍易粘毛。纖維的多孔結構對毛發的吸附力強於其他面料,很難徹除。所以女性在存放穿棉旗袍時不能和其他服飾混放,再者就是女性選擇穿棉旗袍一定要注意里層的內衣以蕾絲、絲綢、真絲面料為主,否則其他面料的內衣也會脫毛,會粘到棉旗袍上,讓旗袍失去本有的美感。
穿旗袍的忌諱2
旗袍的正確穿法
①穿旗袍體型不能太瘦
現在的人追求以瘦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減肥,但是過度減肥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從審美角度講,太骨感的身材不適合穿旗袍,穿旗袍就應該稍微圓潤一點的身材。古人雲:錦袍炫麗儀態嬌,圓臀玉腿細柔腰。穿旗袍,還需點肉肉哦!
②穿旗袍不適宜留短發
中性短發與體現女性柔美的旗袍顯得格格不入,穿旗袍不僅要留長發,而且還要在長發的基礎上,再根據頭發的長短、厚薄、年齡、形象和身份設計發型,使旗袍與發型的搭配相得益彰。
③穿旗袍要淡妝,不適合濃妝
臉部適當淡妝修飾更能凸現穿著旗袍的美麗,所謂淡妝就是通過恰到好處的方法,強調突出自己面容本來所具有的自然美。妝色清淡典雅,自然協調,只是對面容輕微修飾與潤色就好。
④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
著裝的搭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一定要記住 ,旗袍的飾品搭配千萬不要「喧賓奪主」,當你身穿一件有特色的旗袍時,主角永遠是旗袍本身, 其餘的配飾也只能是綠葉,只能起到「畫龍點睛」的點綴作用,否則會失去旗袍的韻味。
如手提包盡量選小包包,顏色最好要取旗袍中的一種單色;鞋子可穿白或黑 純色細高跟的船鞋,不要露出腳指頭;項鏈、手鐲、耳環(墜)、胸針、披肩等也要根據旗袍所定,注意整體的「配套、和諧」。有時配飾少反而能突出旗袍的`美麗。
⑤手臂太粗,切記穿短袖或無袖旗袍
旗袍最能體現形體美的服裝,所以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穿旗袍時要特別觀察自己頃神「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必須檢查領子、衣身、袖子、紐扣等細節之處是否一絲不苟,不然就會失去旗袍的獨特魅力。
⑥ 旗袍選擇款式、花色要年齡相符
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
⑦ 穿旗袍要特別注意行為舉止姿態
女性穿將旗袍穿得好看,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翹腿、叉腿、抬腿等都是不雅觀的,這與穿旗袍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
穿旗袍的忌諱3
穿旗袍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 根據身材與膚色來挑選
每個人的身材不同,在膚色方面也有差異,所以挑選旗袍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材和膚色來選擇哦。身高160到170之間的女性,是穿旗袍的最好身高了。如果你身材比較好,那麼一定要挑選修身旗袍,才能把你的優點展現出來哦。如果你肩膀肥厚手臂粗,建議選擇有袖子的旗袍款式。腿粗的女性,則選擇過膝款,如果是脖子短,則建議選擇短款旗袍,從視覺上能起到協調效果。
根據膚色來挑選旗袍也很重要,當然,膚色白皙的女性選擇范圍就很廣了,只要自己喜歡就好。而如果膚色偏黃,建議選擇粉紅或淺黃色等暖色調的旗袍,也可以選擇經典的紅色或黑色,也會非常顯氣質哦!如果膚色比較黃,建議選擇淺藍色,棕色或深藍色的旗袍為宜。如果皮膚比較黑,建議挑選淺灰色,白色或者淺紅色的旗袍。
二 看自身氣質
每個人的氣質不同,有些女性身材高挑又苗條,整體給人一種優雅大方的氣質。這一類女性最好挑選修身款的古典風旗袍哦,能把你的氣質更好呈現出來。而有些女性並不是特別高挑甚至還有些胖,氣質並不是特別好。這一類女性建議可選擇有些微微寬松的旗袍款式,或者,也可以選擇A字裙款的旗袍裙哦~小tips:身高155以下的女生如果想要穿旗袍裙,建議選擇短款,例如A字連衣旗袍短裙,最好別選擇長度超過膝蓋的旗袍哦!
三 看場合穿旗袍
我們穿衣要看場合,穿旗袍也同樣哦。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要穿長款旗袍了,並不合適。日常生活中可以穿膝蓋位置的改良版旗袍裙,也不要穿圖案過於復雜的款式哦,這種只適合特殊場合。其次,年齡比較大的女性則可以穿過膝的長款旗袍,也可以穿著出席重要場合。而比較年輕的女性,平常則最適合穿短款以及膝蓋款旗袍了。
四 發型,耳環,鞋子的搭配
穿上旗袍後的發型,耳環以及鞋子的搭配也很重要。如果你不太懂得搭配,那麼不戴耳環也是可以的。穿旗袍的最佳發型是低盤發,這是最優雅最大氣的盤發發型了,與旗袍真的非常搭哦。也可以選擇披發或扎個丸子頭,也會非常好看。而在鞋子方面,最好搭配高跟鞋了,千萬別搭小白鞋,看起來有些許怪怪的。穿旗袍也千萬別搭涼鞋,真的會很醜!最好搭配全包式的高跟鞋或平底單鞋,半包頭的鞋子也最好避免!
五 行為舉止很重要
穿上旗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了,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優雅,但也要大方得體。穿上旗袍後就不要表現得太粗魯啦!盡量安靜一些~
Ⅲ 古代女人旗袍走姿
古代女人不穿旗袍
古代這個詞的定義,起碼是1911年滿清覆滅以前了,而旗袍,是在1911年滿清覆滅後才發明的。
旗袍真正的發明原因實際上並不那麼光彩。1911年民國建立,滿清八旗沒有了鐵桿莊稼(固定的每月下發的生活補助)。
沒有任何勞動技能的滿清八旗子弟迅速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為了謀生,八旗女子們不得不將自己的家改裝成窯子,開門接客。
但是,旗人女子普遍並不像滿清辮子戲裡面那麼漂亮,大多數旗人女子的相貌實際上很一般。為了招徠客人,旗人女子們於是設計製造出了旗袍。
旗袍確實是偉大的時裝發明,穿上旗袍再加上一雙高跟鞋,能夠輕易的將普通女子裝扮成美女,美女裝扮的國色天香---------於是,旗人的窯姐們成功的招徠了生意。
不過,其實這也算不得什麼丟臉的事情,事實上,胸罩、三角蕾絲褲、女用高跟鞋、晚禮服這些現代主流服裝,全部來自於19世紀歐美高級妓院的發明。
最後,在中國歷史方面,古代、近代、現代的分別如下:
1840年以後一般被稱為近代(國際歷史上則大多以法國大革命為分界線);
1911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現代;
1949年以後一般被稱為當代;
而古代一詞,起碼是指1840年以前。
而1911年後才發明並推廣的旗袍,肯定在古代沒有女人穿著的。
Ⅳ 古人如何給服裝著色
中國古代紡織印染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如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各種類型的紡織機
1.紡墜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作者: 楚歆慕 2008-1-29 17:23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中國古代紡織印染(轉自中國風格在線)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2.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3.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4.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織品的染色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了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各種染料均有其著色原理,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雖然都是色料,但它們的著色原理卻是不同的。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古代常用的礦物植物染料實在多不勝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
主要織品
中國紡織,歷史悠久。紡織產品可歸納為刺綉、絲綢、服飾和地毯四大品種。這四大品種,製作工藝各不相同,風格獨具,下面分別對它們作簡單介紹。
刺綉
刺綉作為手工藝的刺綉,是在一般縫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穿針引線縫制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中國刺綉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針,而且有了紡織。中國的刺綉,數千年來大體上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發展的:先是刺綉衣裳,又擴展到刺綉起居的日用品,以後才上升到刺綉觀賞品。直到現在,依然是分作兩類,即刺綉生活用品和刺綉書畫。
刺綉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刺綉質朴純真,表現出刺綉藝人內在的深情。
絲綢
絲是蠶在結繭時所吐出的一種液體,由絲蛋白和絲膠經過空氣凝固而成。絲的性能優良,韌性大而且彈性好。一條蠶可吐絲1000米長左右。養蠶繅絲,絲織刺綉,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主要勞動。一條小小的蟲兒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了那麼大的作用,並引起全世界的震動。
中國的絲織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中國的絲織物開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2735-2175年。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2.紡車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3.水力大紡車
古代紡車的錠子數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為5枚。宋元之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各種傳世紡車機具的基礎上,逐漸產生了一種有幾十個錠子的大紡車。大紡車與原有的紡車不同,其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4.踏板織機
踏板織機是帶有腳踏提綜開口裝置紡織機的通稱。踏板織機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說明。研究者根據史書所載,戰國時期諸侯間饋贈的布帛數量比春秋時高達百倍的現象,及近年來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織機的漢畫象石等實物史料,推測踏板織機的出現可追溯到戰國時代。到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已普遍使用。織機採用腳踏板提綜開口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以生產平紋織品為例,比之原始織機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時可織布0.3至1米。
織品的染色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了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各種染料均有其著色原理,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雖然都是色料,但它們的著色原理卻是不同的。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古代常用的礦物植物染料實在多不勝數,古人根據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創造的染色工藝計有:直接染、媒染、還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種和工藝方法的多樣性使古代印染行業的色譜十分豐富,古籍中見於記載的就有幾百種,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地分出幾十種近似色,這需要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改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
主要織品
中國紡織,歷史悠久。紡織產品可歸納為刺綉、絲綢、服飾和地毯四大品種。這四大品種,製作工藝各不相同,風格獨具,下面分別對它們作簡單介紹。
刺綉
刺綉作為手工藝的刺綉,是在一般縫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穿針引線縫制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中國刺綉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針,而且有了紡織。中國的刺綉,數千年來大體上是沿著這樣一條線發展的:先是刺綉衣裳,又擴展到刺綉起居的日用品,以後才上升到刺綉觀賞品。直到現在,依然是分作兩類,即刺綉生活用品和刺綉書畫。
刺綉是一種原發性的藝術,是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創造出來的。刺綉質朴純真,表現出刺綉藝人內在的深情。
絲綢
絲是蠶在結繭時所吐出的一種液體,由絲蛋白和絲膠經過空氣凝固而成。絲的性能優良,韌性大而且彈性好。一條蠶可吐絲1000米長左右。養蠶繅絲,絲織刺綉,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主要勞動。一條小小的蟲兒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起了那麼大的作用,並引起全世界的震動。
中國的絲織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中國的絲織物開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約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兩個鼎盛期。在絲織方面也是空前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並有許多實物流傳下來。長期以來,中國不但是發明絲綢的國家,並且是有這種手工業的唯一國家。由於高級絲織品的向外輸出,中國被世界各國譽為"絲
國"。
現在所稱的"綢",是絲織物類稱。綢,質地較細密,但不過於輕薄,有生織、熟織、素織、(平紋上起簡單花紋)之分。
中國絲織物的圖案花紋,一開始就呈現出豐富多採的景象。不論小花、大花、單色、彩色,也不論幾何自然形,都適應著絲物結構和實際用途,並且且又與同時代的藝術裝飾相映照。中國傳統的工藝裝飾圖案,在題材和內容上不僅講究形式的美感,更強調吉祥的含義。那些辟邪驅惡的命題也是為了平安納福。
絲綢錦緞,以其華美高貴的品質贏得了全人類的珍愛,又以各種不同的織造技藝使其繁雜多樣,加之風格獨異的藝術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輝煌。
服飾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都積淀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影響而生成的。漢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後,大量吸納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圍巾、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徹底擺脫了老式樣,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地毯
中國約在(清)咸豐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間(1860-1871)開始生產地毯。地毯圖案設計,大約出現在19世紀最後的幾年。20世紀初,中國地毯在圖案設計、設色、工藝三方面漸趨成熟,至20年代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地毯。
中國地毯的標准制式:
地毯圖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內紋樣的布局以圓夔紋樣為主占據地毯中心部位,四個角隅由等邊三角形的角雲裝飾,地毯的外部環繞著小邊和大邊,地毯的邊緣是一圈狹窄而沒有任何裝飾的匝邊。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於朝廷禮儀、帝後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數為民間喜慶活動使用。
中國地毯圖案的格局、紋飾以富麗堂皇、莊重肅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稱於世。1920年以後,中國地毯又產生了彩枝式、美術式等類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