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有胸針,而東方則有「壓襟」,壓襟是什麼
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兒」。
在古代他們的衣服是肥款的,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這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所以在古代的妃子們喜歡佩戴。
② 壓襟可以帶中間
可以。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可以帶掛在中間的扣子上,非常時尚,其實這個衣飾掛件叫做壓襟,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
③ 旗袍扣子死人和活人的區別
樣式和結法不同。
1、死人扣的扣面凸起、凹槽較淺,扣面向內,扣扣子時需要將扣挨在衣服上,順時針方向轉動扣子使其插入衣服面料的孔洞內,再將扣回轉一圈,使之鎖死在衣服上。
2、活人扣是指扣子扁平,扣面正面朝外,扣子的四周都有凸起,扣鉤朝上,穿戴時直接將扣子按壓在穿著者的體表上,向上提起,即可扣住。活人扣方便快捷,穿戴也更加舒適。
④ 清宮劇中,後妃衣服上為什麼都要掛一串珠子呢
1. 在清宮劇中,後妃們的服飾總是吸引觀眾的目光。這些服飾不僅華麗,而且在細節上有著獨特的講究。
2. 比如,後妃們的衣服上常常掛著一串珠子,這串珠子被稱為「壓襟」,它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那麼簡單。
3. 清朝的旗袍相比於漢服,更為直筒,不太突出身材,顯得比較保守。這樣的設計讓「壓襟」起到了防止衣扣突然掉落引起尷尬的作用。
4. 同時,「壓襟」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根據《大清會典》和《大清通禮》的記載,低等級的奴僕、優伶、皂隸在衣物材質和裝飾上有著嚴格的限制,而「壓襟」這樣的裝飾品通常是宮中高級官員和貴族婦女的特權。
5. 「壓襟」一般掛於衣裳右側的第二個扣子上,這個關鍵位置的扣子如果掉了,裡面的襯衣就會顯露出來,顯得不雅觀。因此,「壓襟」起到了穩定衣著的作用。
6. 清朝女裝服飾的演變也是顯著的。從康熙年到乾隆年間,服飾的顏色和搭配都有了不同的流行趨勢。乾隆年間,貴婦們的打扮相比康熙年間更為花哨,而「壓襟」的樣式也隨之增加。
7. 「壓襟」上端是一條帶鉤的樸素鏈子,剛好能掛在胸前的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壓襟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製作上追求美觀和精緻。
8. 「壓襟」的種類繁多,有的甚至帶有武器掛墜,反映了那個時代女性的獨特審美和個性。
⑤ 旗袍壓襟的忌諱
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其實就類似於西方貴族的胸針,但是胸針一般在左側,而壓襟佩戴在右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