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滿族都有什麼風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② 滿族服飾特點是因為什麼
是因為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鍵配答活積淀而形成的結果,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
男士滿族服飾的特點:衣服基本上是帶馬蹄賣手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
女士滿族服飾特點: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稿慧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
③ 關於旗袍的八字短句有哪些
1、旗袍之韻,風華絕代。
2、衣香鬢影,旗袍翩躚。
3、色彩斑斕,旗袍璀璨。
4、東方美服,旗袍傾城。
5、旗裝麗人,婉約優雅。
6、舞動旗韻,旗袍秀美。
7、時光流轉,旗袍恆久。
8、旗影飄飄,柔美動人。
9、古韻旗袍,雅緻天成。
10、旗袍加身,美麗動人。
旗袍樣式變遷概述:
旗袍,這一百年服飾,伴隨著人們生活和審美的變遷,展現出豐富多樣的風貌。在20世紀30至40年代,旗袍達到了其發展的頂峰,款式之豐富令人目不暇接。旗袍的領、襟、袖、裙擺等部件各具特色:襟部有圓襟、方襟、長襟等設計;領型包括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則有長袖、短袖,以及裝飾性的大袖和套袖,袖口處常鑲嵌、綉制各種圖案,別具一格。裙擺的設計同樣多樣,不僅有長短的變化,還出現了魚尾形、波浪形等款式,增添了無窮的風情。
④ 滿族的風俗
滿族人有什麼生活習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滿族的風俗 滿族的生育習俗與漢族的大體相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滿族的生育習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風俗。 滿族信奉薩滿教,因此,若三十而無子,則要請薩滿求子。婦女懷孕時有諸多禁忌,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參加他人婚禮,不準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請薩滿向佛托媽媽禱告。產房不能設在西屋。孩子出生時,炕上要鋪草,孩子生下來,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則懸弧(樹條作成弓形,中間插一羽毛作箭)於門左,如果是女孩,則掛紅布於門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請兒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他喂第一次奶,稱為「開奶」。然後,在第三天時為孩子行沐浴禮:用放了槐樹枝、艾蒿葉的水給孩子沐浴,並說一些祝福的話。再用薑片和艾蒿給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嬰兒的牙床,讓嬰兒大哭為大吉,稱「響盆」。用一根大蔥打嬰兒三下,是「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進搖車,稱「上車日」。搖車,也叫悠車。「養活孩子吊起來」,是關東「三大怪之一」。悠車育兒方便工作而且安全,這是由於狩獵生活而遺留下來的育兒傳統。孩子滿一個月後,要做「滿月」,掛上長命鎖,下搖車,取名;滿百日時,娘家送饅頭一百,謂之「蒸(增)百歲」,送錢一百,謂之「百歲錢」。滿族有睡「扁頭」的習俗,即讓嬰兒仰卧,枕內裝小米或高粱米,各為「睡頭」,時間長了,後腦勺就變扁平了。孩子至一周歲時,有「抓周」之禮,以測試孩子將來的志向。往昔,滿族自孩子降生時起,要給他掛上豬牙,以求孩子體健身強,可早立世。孩子五歲前,必須「跳喜神」(家祭)。在這一天,殺雞做糕,祭祀祖先。 滿族還有一個習俗是「換鎖」。孩子降生時,懸於門外的弓矢和紅布條,待其滿月後收回拴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的子孫袋中。向佛托媽媽祭祀求福時,將子孫繩拉到院中柳樹上,薩滿用柳枝給孩子灑水,驅除邪魔。然後,將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身體上,三天後,收回放到子孫袋裡,因五綵線俗稱「鎖線」,所以此俗稱「換鎖」。 滿族是一個重禮節的民族,俗稱「滿族禮大」。滿族先世古風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瑣、嚴格的禮儀。 尊上敬老是滿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問「賽音」(滿語的「好」之意)。平日里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大安又稱「打千兒」,滿語稱「埃拉搭拉米」。動作是:先撣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後彎,頭與上身稍向前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 請小安就是問安,即垂手站立問好。婦女請安時,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俗稱「半蹲兒」。往昔滿族貴族之家,晚輩對長輩每天都要請安,謂之「定省」,分早安稱「省晨」和晚安。 抱腰禮是滿族大禮,也稱抱見禮。行禮時,行禮人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左膝著地,雙手抱住受禮者腰部,頭輕輕頂於受禮者胸下,受禮者略彎腰,雙手輕撫施禮人的頭。 擦肩禮是平輩相見時,「打千兒」後,互碰雙肩表示親近,俗稱碰肩膀頭。 叩拜禮是滿族大禮,也叫「叩頭」,一般在重大庄嚴的場合時施此禮,有頭撣袖、跪、叩頭等動作。祭祖跳神燒香時叩三個頭,見皇上則要三拜九叩。 拉拉禮是滿族婦女的常禮。一般兩個平輩婦女相見時,互拉雙手問好,稱「拉拉禮」。 撫鬢禮是滿族婦女拜見公婆或賓客、長者時施的禮。行禮時,婦女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滿族有重小姑的習俗,滿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滿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來均熱情招待,盡出所有,東北民間待客上菜仍以成雙碗碟為習,且內眷不避。 在滿族聚居的地方,鄰里之間......>>
滿族的風俗和簡介(都不超過100字的)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的風俗習慣150字 尊老愛幼講究禮數是滿族人的特點,清代都知道旗人禮數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太多了,實在不勝枚舉。
飲食上:喜歡吃粘食 肉食 蘸醬菜 高粱米水飯,黃米粘豆包,蘇子葉餑餑等都是滿族人愛吃的食品。
住宅上:有錢的人家常住里外帶院子的宅子,進門有影壁。一般家庭住瓦房或土房,講究三面萬字炕,煙囪立在山牆傍邊,窗戶紙糊在外。
行文舉止方面:見到長輩要打千。小輩每日要請安問好。滿族女子歷史上從不裹腳。
穿著打扮上:男子穿長跑馬褂,女子穿旗袍梳二把頭。男子喜歡佩戴玉佩 香囊 荷包 扳指純手打
滿族的日常習俗有哪些?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 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 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 「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 「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 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餷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 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
滿族人有什麼習俗?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 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 ,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丹,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後自然留宿。由於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迴避。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
滿族風俗的滿族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俗。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滿族的風俗習慣 *** 爾族 *** 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 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 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 *** 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 *** 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 *** 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 *** 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 *** 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 *** 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 *** 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
⑤ 滿族人的習俗有什麼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俗稱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以前,他們都住在草頂土牆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獨東南扉」。東頭的一間面南開門,是外屋;西頭的兩三間房屋為卧室,稱裡屋。這種「獨東南扉」的結構,如口袋形,便於保暖。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則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編輯本段]滿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傑出的曲藝家。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炙人口。不愧為當代的「人民藝術家」。
滿族崇尚理學,滿族大儒曾將《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境地。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於繪事,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鎮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池北偶談》評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雖士大夫無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並稱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全國人大常委溥傑的書法也別具風格。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中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於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歷重重難關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滿族剪紙:十二生肖 滿族剪紙藝術剪紙: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秧歌舞: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中國清代宮中宴會上表演的滿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之聲相和,加強節奏,故也有人稱之為莽式空齊舞。舞蹈粗獷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多是騎士步,這與滿族先民尚武有關。
腰鈴舞: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慶隆舞: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大五魁舞: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一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單鼓腰鈴: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裡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編輯本段]滿族樂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滿戲: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二弦:滿族彈撥樂器。木製,琴頭飾有龍首,弦軸左右各一,音箱為長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繪龍紋。清朝宮廷用於演奏宴樂。
三弦:滿族彈撥樂器。檀木質,方槽,琴頭雕大頂花,其尾端雕刻花紋,琴桿正面為指板,尾端護弦揭獸皮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撥弦,有彈、挑、分、掃、砸、搓兒等技巧。清宮廷中用於演奏宴樂,民間用於伴奏鼓書、單弦等。 [編輯本段]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勞動歌,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畢,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滿語民歌《巴音波羅》歌唱豐收,就屬於這種山歌。另一類是對口喊唱的叫「爬山調」,多在放牧時賽唱。這類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對口喊唱,俗稱「拉鋸」、「抬扛」。歌詞即興而編,多是觸景生情開口就唱,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挖人參》、《蠶姑姑》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巴音波羅》、《軲轆冰》、《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編輯本段]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逐漸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群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群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⑥ 最近對清朝很感興趣。他們的服裝歷史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本圖為清代戴盔帽、穿鎧甲武士復原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晚清雲肩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慈禧所用的雲肩,有的是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一件雲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本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晚清刺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本圖為晚清鳳凰牡丹金壽字紋刺綉襯衣
太平天國寬袖服
清代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本圖為清代太平天國時寬袖女服展示圖。
太平天國忠王龍袍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此圖為忠王龍袍展示圖。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的紅地綉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近代旗袍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闊邊旗袍,為清末滿族婦女旗袍樣式。
近代旗袍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曲襟低領旗袍,為二十年代末期的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