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形成於什麼時候
擴展閱讀
守門員手套怎麼樣撕膜 2025-03-31 10:49:26
依戀童裝屬於什麼檔次 2025-03-31 10:45:05

旗袍形成於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5-03-28 15:34:00

『壹』 旗袍的由來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貳』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2)旗袍形成於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叄』 旗袍源自於哪個年代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肆』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伍』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旗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在中華民國20世紀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裝的製作工藝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陸』 旗袍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旗袍出現在20世紀初期

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旗袍的形成與滿族的服飾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最初起源於清朝晚期的上海,經歷了多次變革和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交融,旗袍逐漸從傳統的滿族服飾中演變出來,成為了一種時尚的代表。這種服飾不僅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髓,而且逐漸受到廣大女性的喜愛和追捧。其獨特的設計和優雅的風格展現了女性的韻味和魅力。這種獨特的服飾文化現象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時尚潮流,也體現了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變化。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創新,旗袍至今仍在中國服飾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時尚的象徵之一。這一傳統服飾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和認可,成為中華文化在國際交流中的一張亮麗名片。在重要場合或傳統節日時,人們仍然可以看到身著旗袍的女性,展現著優雅與自信。

綜上所述,旗袍自清朝晚期在上海誕生後逐漸發展壯大並受到大眾的追捧和喜愛,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不僅展現了女性的韻味和魅力,更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旗袍作為一種獨特的服飾文化現象,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習俗之中。

『柒』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的起源:旗袍,這種充滿民族特色的女性服裝,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滿族女性的長袍。由於滿族被稱為「旗人」,這種服裝便被稱作「旗袍」。在清朝時期,漢族和滿族女性的服飾各有特色。起初,滿族女性以穿長袍為主,而漢族女性則仍然保持著上衣下裙的裝束。到了清朝中期,滿漢兩族的服飾開始出現相互借鑒的現象;清朝末期,滿族女性模仿漢族服飾的風氣更為盛行,漢族女性也開始穿著滿族的長袍。
旗袍的發展: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風格的影響,旗袍經過改良後開始在廣大女性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在漢族女性吸收了西方服裝元素後,經過不斷改進而形成的。旗袍的款式多樣,包括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和雙襟等多種領型;領口有高領、低領和無領之分;袖口有長袖、短袖和無袖等樣式;開叉有高開叉和低開叉;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和單旗袍等。到了20世紀30年代,改良後的旗袍幾乎成為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
旗袍的普及:在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中,流行的袍服一般設計較為緊窄合體,以便於騎射等活動。這種服裝多採用左衽和窄袖,且較為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用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例如,唐代的胡服就曾經風行一時。在遼、金、元和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成為主流服飾。尤其是清朝,由於歷時較長且較為穩定,袍服成為了典型的服飾。
清朝的服制改革: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率領軍隊入關,定都北京,並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穩固,清朝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剃發易服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傳統的漢族服飾幾乎被禁止穿戴,而滿族的服飾開始在漢族中流行。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穿著袍服,袍服的種類繁多,包括朝袍、龍袍、蟒袍和常服袍等。
辛亥革命後的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傳統的禮教和風化觀念也被丟棄,服飾開始走向平民化和國際化。旗袍因此擺脫了傳統的束縛,開始發展成融合中西元素的新款式。1911年後,上海成為時尚的中心,旗袍在上海女性中開始流行。旗袍的款式逐漸簡化,色彩更加淡雅,更加註重展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以馬甲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為有袖的旗袍,成為新式旗袍的雛形。上海的女學生成為旗袍流行的引領者,她們的形象代表了一種理想的社會形象,成為時尚的先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時期,其基本款式已經成熟。

『捌』 旗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回答: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延伸: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化大革命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