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派和京派有什麼區別
擴展閱讀
手腳出汗戴什麼手套 2025-02-23 11:22:59
膝蓋裙子什麼傷心的命 2025-02-23 11:18:02

旗袍派和京派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5-02-23 03:07:02

Ⅰ 旗袍分為哪幾派

旗袍的四大流派
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來自魔都上海。包羅萬象的氣度,妖嬈艷麗是這一流派的定位。
海派旗袍強調女性身段,更加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海派旗袍的圖案則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花紋為美。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肩袖的設計越來越大膽,並且開始量身定製。有的旗袍在使用較軟的墊肩來襯托女性的美,在當時被稱為"美人肩"。花紋樣式也是多彩選擇,面料選擇也變得豐富起來。
當時,不僅流行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在領型上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出現荷葉袖、開衩袖等。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半透明的或者鏤空與旗袍相結合,種類逐漸繁多起來。從30年代開始,海派旗袍的款式改良前衛大膽,旗袍長度也不斷在變化,就連領型上也採用洋裝中的翻領、水滴領、荷葉領,袖形變化也很多,完美的把東方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的化身給展現出來。
二、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起源於北京,生在皇室,造就了京派旗袍的矜持內斂的個性。它帶有官派作風,宮廷味道濃郁。
將旗裝進行收腰設計,吸收漢族服裝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便有了京派旗袍。
色彩上多選黑色,棕色等偏凝重的色彩,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女性服飾特色,所以服飾上的款式則是平直寬肥的款型,寬寬的緄邊,內斂淳樸。
京派旗袍的滾邊非常的寬,長度過膝,比較保守,袖口也是。在花紋樣式上選擇的也是一些傳統的牡丹、梅蘭、青瓷等。顏色方面也是沉穩大氣、非常端莊的色系,不會太艷。京派旗袍獨有一種端莊傳統在裡面。給人一種非常成熟的魅力。
在服飾的面料選擇上,則多以傳統綢緞為主,偏厚重。而在印花面料上運用的比較少,在花色圖案的設計上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或許就是這份固執的拙樸才讓她在眾多旗袍中顯得與眾不同,不過,如今京派旗袍一般作為高級定製款。
三、蘇派旗袍
在江南水鄉誕生的蘇派旗袍,與京派和海派個性完全不同,她溫婉柔情,有著標志的美人兒,精緻的圖案刺綉讓她擁有傾國傾城的面容。蘇綉 精緻,蘇派旗袍是「吳門畫派」,將中國最傳統的戲曲和旗袍合而為一。
清朝建立以後,滿漢融合,旗袍逐漸漢化,越來越精緻講究,領口、衣襟、袖口邊緣開始鑲綉花紋,旗身也開始綉制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於是,蘇綉旗袍應運而生。
蘇派旗袍,以精緻秀麗為特色,面料多用優質軟緞、素縐緞等,刺綉圖案尤為豐富。梅、蘭、竹、菊、牡丹、月季皆可綉,針法活潑多樣,綉工細膩,色彩雅潔。融合吳門畫派的手繪藝術,書畫之美融入服裝,讓蘇派旗袍從骨子裡透出一種優雅韻味。
蘇派旗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比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等。近年來,精緻秀麗的蘇式旗袍受到了不少年輕女性的喜愛,幾乎每個年輕女子的衣櫃里,都不可或缺的有著一件刺綉精美的蘇式旗袍。
蘇派旗袍,就像是溫潤的流水。乍見之下平平無奇,一旦凝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不斷涌現的水花與驚喜,讓人聯想到雨巷的姑娘,游園的杜麗娘......
四、粵派旗袍
最不像旗袍的旗袍
粵派旗袍又叫廣派旗袍,被稱為「最不像旗袍的旗袍」,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粵派強調露、亮、奇,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在廣東、香港習慣稱旗袍為「長衫」。
在港粵因為旗袍與男裝長衫相似,並也將之稱為「長衫」。
後來旗袍長衫就變成了女性的普通裝束,她們會穿著旗袍買菜做飯,操持家務,更把長衫當作上班的日常服。
旗袍樣式,有張愛玲說的「刺目玫瑰紅印著粉紅花朵,嫩綠葉子印著深紫」。也有十分簡約,常常是單色無圖案,無緄邊盤扣的長衫。
在婚宴,或者比較重要的場合,會定製花樣稍微繁雜些的旗袍,這些特稱為「飲衫」。

Ⅱ 旗袍分為哪幾派

1. 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源自多元文化的上海,以展現女性身段為核心,注重人的表現而非衣物本身。其特點在於融合傳統與西式元素,肩袖設計大膽,量身定製。圖案以復雜刺綉或花紋為特色,面料多樣。海派旗袍還引入了西式領型,如翻領、V領、荷葉領,並開創了各種袖型,如荷葉袖、開衩袖。
2. 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源於北京,深受皇室影響,具有內斂、官派風格。它結合了旗裝與漢族立領,兩側開叉,色彩多選深色系,款式平直寬肥,滾邊寬,長度過膝,保守風格,以傳統牡丹、梅蘭、青瓷等圖案為特色,面料以綢緞為主,獨有一種端莊傳統。
3. 蘇派旗袍
蘇派旗袍在溫婉的江南水鄉誕生,與京派、海派風格迥異。它以蘇綉為特點,結合吳門畫派藝術,面料優質,刺綉豐富多樣,針法細膩,色彩雅潔。蘇派旗袍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如斜襟、琵琶襟、雙開襟等設計,深受年輕女性喜愛。
4. 粵派旗袍
粵派旗袍,又稱廣派旗袍,是受西方風格影響最深的旗袍流派。它強調「露、亮、奇」,與傳統旗袍風格差異較大。在廣東、香港,旗袍被稱為「長衫」,樣式簡約,色彩豐富,可日常穿著,也用於特殊場合,如婚宴。粵派旗袍有時無圖案,無緄邊盤扣,婚宴或重要場合則會定製較為繁雜樣式的旗袍。

Ⅲ 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服飾之一,說到旗袍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會想到老上海的感覺,旗袍也正是民國時期很多女生穿的服飾,性感又有氣質,那麼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在哪呢?

中國四大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

蘇派旗袍在面料上多採用軟緞、素縐緞,摸起來能夠讓人感受得到江南水鄉的溫潤細膩;刺綉圖案豐富,梅、蘭、竹、菊都不在話下,牡丹、月季也常出現,現在有了更多的花案,綉工達到了細膩飽滿的升華。

京派中的京是指北京,作為帝王之都,權力的象徵,京派文化矜持凝重,所以京派旗袍在風格上保留了更多的明清元素。整體風格端莊大氣,採用寬邊包邊,線條平直,較為寬松,在穿著感受上更趨向於舒適。

海派中的海是指上海,海派旗袍興起於上海被迫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在大量的西方文化與新思想的影響之下,旗袍也吸收了新的文化因素,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裝樣式兼收並蓄,並開始有了胸省、腰省和裝袖、肩縫等,在體現東方女性含蓄之美的同時也能夠體現女性的曲線之美。

廣派旗袍,廣州地處南端,地理氣候等關系,也有其不同於他處的特點,即露、亮、奇。

旗袍的派別

旗袍大體可以分為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

我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所以發展到今天,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區別不是特別大,但也還是可以區分開。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旗袍的四大派主要就是分為京派,海派,蘇派,廣派,蘇派的面料上的刺綉很細膩,有著梅、蘭、竹、菊。京派的旗袍保留了很多的明清的元素,海派指的就是上海了,結合西式服裝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廣派的話露、亮、奇是它的特點。

Ⅳ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Ⅳ 海派旗袍跟民國旗袍 京派旗袍,究竟有何區別

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今天大家所說的「旗袍文化」真正指的就是30年代的老上海「海派」旗袍,商業氣息比較重。

Ⅵ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答: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辛亥革命以"驅除韃虜"的口號推翻了滿話政權,同時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暫時的沉寂。三百年來終得一吐的對滿族統治政權的不滿,使"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婦女穿衣服都學解放區的樣子,鄙夷穿紅戴綠扔"資產階級小姐"。

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整個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

做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Ⅶ 旗袍分為哪四派

旗袍分為京派、海派、蘇派、粵派這四大派。

京派旗袍,作為四派之一,其特色在於傳統與莊重。京派旗袍起源於北京,深受宮廷文化影響,講究嚴謹的製版和精湛的工藝。這種旗袍款式較為寬大,不刻意強調女性身體曲線,而是通過直線剪裁,展現出一種大方得體的美感。顏色方面,京派旗袍善於運用各種深沉的色調,如深藍、深紅等,來凸顯穿著者的成熟與穩重。圖案上則常採用龍鳳圖案,寓意著吉祥與富貴,彰顯了京派旗袍的尊貴氣質。

海派旗袍,則是上海風格的代表,以時髦與多變著稱。海派旗袍注重款式的新穎和時尚,緊跟流行潮流,融入了西方服裝的設計元素。剪裁上,海派旗袍更加貼身,能夠很好地勾勒出女性的身體線條,展現出婀娜多姿的風采。顏色斑斕,圖案多樣,從花鳥魚蟲到幾何圖案,無不體現出海派旗袍的活潑與靈動。同時,海派旗袍還大膽嘗試各種新型面料,如蕾絲、紗網等,為旗袍注入了更多的現代氣息。

蘇派旗袍,源自蘇州,以精緻與典雅見長。蘇派旗袍在製作工藝上講究精細入微,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款式上,蘇派旗袍保留了傳統旗袍的典雅韻味,同時又不失創新。色彩柔和,圖案多以蘇綉為主,山水、花鳥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蘇派旗袍既具有藝術價值,又充滿了生活氣息。

最後,粵派旗袍作為廣東地區的代表,以簡約與實用為特點。粵派旗袍在設計上追求簡潔大方,去繁就簡,注重穿著的舒適性和實用性。顏色明亮,圖案簡潔,線條流暢,展現出一種簡約而不簡單的美感。同時,粵派旗袍還善於運用各種新型面料和技術,以提升旗袍的實用性和耐穿度。

綜上所述,京派、海派、蘇派和粵派這四大旗袍流派各有千秋,分別代表了不同地域文化和審美理念。無論是傳統的莊重、時髦的多變、精緻的典雅還是簡約的實用,都在各派旗袍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