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穿旗袍扭腰是什麼感覺
擴展閱讀
女裝直播對口型怎麼拍 2025-02-10 22:22:56

穿旗袍扭腰是什麼感覺

發布時間: 2025-02-09 18:03:12

Ⅰ 迪麗熱巴太自信了,裙子布料像「錫紙」,這是為什麼

迪麗熱巴我剛看到她第一眼就覺得她是個十分漂亮的女人,她也是非常的自信,裙子布料像「錫紙」,這若隱若現簡直要了人的老命啊。

你喜歡熱巴么,她是你心中的女神么?

Ⅱ 模特走台步的基本動作有哪些

走貓步,掐腰,扭腰,側身掐腰額,抬腿,甚至有些特定走秀動作也有其它的動作,我很反感有些走秀,模特走到T台中央連一秒鍾不到轉身回去了,什麼動作也沒有就轉身回去了,這種最無聊!
我曾經十五年前看過一個比基尼秀,倒數第五第四第三個模特穿著一套比基尼,比基尼外面穿著一條和比基尼顏色一樣的系帶長裙,然後模特走到T台中央,手拉開系帶,長裙脫落掉在地上,露出,內褲,這樣的動作,然後再擺個造型,這一系列動作持續三秒多,然後模特撿起裙子轉身往回走!可後來這類好看的走秀看不到了!我覺得這種玩法可以吸引人眼球,也會把枯燥無聊的模特走秀變得好看又時尚,一舉兩得!

Ⅲ 濡備綍鍦ㄦ棗琚嶇涓娾滆蛋鈥濆嚭姘旇川

鎽樿侊細韜鐫鏃楄嶏紝鈥滅鈥濈殑涓嶄粎浠呮槸鏃楄嶆湰韜錛岃繕鏈夐┚椹鑰呯殑姘旇川銆佸艦浣撳拰綺劇為潰璨屻傚備綍鍦ㄦ棗琚嶇涓娾滆蛋鈥濆嚭姘旇川錛熸棗琚嶇璧板Э鎶宸ф湁鍝浜涳紵棣栧厛瑕侀潰甯﹀井絎戱紝鍙岀洰騫寵嗭紝鐩鍏夋煍鍜岋紝綺劇為ケ婊″苟涓旇嚜鐒朵翰鍒囥傝蛋璺鏃惰佷嬌鐢ㄨ叞鍔涳紝灝嗚韓浣撶殑閲嶅績紼嶅井鍓嶅句竴浜涖傛棗琚嶇殑涓嬫憜涓庤剼鐨勫姩浣滆佸崗璋冿紝瑕佸憟鐜板嚭涓縐嶄紭緹庣殑闊靛緥鎰熴備笅闈㈠氨鍜屽皬緙栦竴璧風湅鐪嬫棗琚嶇璧板Э鎶宸у惂銆備粈涔堟槸鏃楄嶇
鏃楄嶇灝辨槸鏃楄嶇殑灞曠ず縐錛屾槸鎸囨棗琚嶇埍濂借呯粍緇囧湪涓璧蜂互鏃楄嶄負涓婚樼殑媧誨姩錛屽弬鍔犵殑濂沖瓙閮借韓絀挎棗琚嶏紝榪涜屼竴浜涙棗琚嶆枃鍖栫殑浜ゆ祦錛岃繘琛屼竴浜涙媿鐓х瓑絳夈傚叾瀹炶繎浜涘勾鍦ㄤ腑鍥斤紝瓚婃潵瓚婂氱殑浼佷笟涓庡崗浼氬紑灞曟棗琚嶇媧誨姩錛岀洰鐨勬槸寮樻壃涓鍥戒紶緇熸枃鍖栵紝璁╂洿澶氬織瓚g浉鎶曠殑浜鴻仛鍦ㄤ竴璧楓傛棗琚嶆槸濡備粖鍑哄腑涓浜涢噸瑕佸満鍚堟墍絀跨殑鏈嶈咃紝涔熷彲浠ュ湪鐢熸椿涓絀褲傛懼紡澶氾紝棰滆壊涓板瘜錛屽ぇ鏂逛紭闆呫備竴鍦烘棗琚嶇鐨勪婦鍔炲線寰鏄闇囨捈鐨勩佺編涓界殑銆佸惛寮曚漢鐨勩
鏃楄嶇璧板Э鎶宸ф湁鍝浜
1銆侀栧厛瑕侀潰甯﹀井絎戱紝鍙岀洰騫寵嗭紝鐩鍏夋煍鍜岋紝綺劇為ケ婊″苟涓旇嚜鐒朵翰鍒囥
2銆佽岃蛋鐨勬椂鍚庯紝瑕佷繚鎸佽韓浣撹垝灞曠洿絝嬶紝閲嶅績钀藉湪涓よ吙涓闂達紝瓚沖紦紼嶅井鍚戝墠鍋忥紝騫跺敖閲忓悜涓婃彁銆
3銆佽蛋璺鏃惰佷嬌鐢ㄨ叞鍔涳紝灝嗚韓浣撶殑閲嶅績紼嶅井鍓嶅句竴浜涖
4錛岃法姝ヨ佸潎鍖錛岃法姝ョ殑騫呭害鍦ㄤ竴鑴氬埌涓鍗婅剼涔嬮棿銆
5銆佽繄姝ョ殑鏃跺悗錛屼袱鑵誇箣闂寸殑璺濈昏佸皬錛岃佽蛋鎴愪竴鏉$洿綰匡紱鏃楄嶇殑涓嬫憜涓庤剼鐨勫姩浣滆佸崗璋冿紝瑕佸憟鐜板嚭涓縐嶄紭緹庣殑闊靛緥鎰熴
6銆佸嚭鑴氬拰钀借剼鐨勬椂鍚庯紝鑴氬皷鑴氳窡搴斾笌鍓嶈繘鏂瑰憟涓鏉$洿綰匡紝閬垮厤鈥滃唴鍏瀛椻濇垨鈥滃栧叓瀛椻濊繖鏍風牬鍧忕編鎰熺殑鎯呭喌銆
7銆佷袱鑷傝佽嚜鐒跺崗璋冪殑鎽嗗姩錛屾墜鑷備笌韜浣撶殑澶硅掑簲璇ュ湪10擄鍀15擄錛屾敞鎰忚倶鍏寵妭鍙鑳藉井鏇層
濡備綍鍦ㄦ棗琚嶇涓娾滆蛋鈥濆嚭姘旇川
1銆佺┛涓韜絎﹀悎鑷宸辮韓鏉愮嚎鏉$殑鏃楄嶅緢閲嶈併傞夋嫨鏃惰侀伩寮鍙鑳戒細鏆撮湶鑷宸辮韓鏉愮己闄風殑鏃楄嶏紝灝介噺閫夎兘灞曠ず鑷宸變紭鐐圭殑嬈懼紡銆備婦涓綆鍗曠殑渚嬪瓙錛屼釜鍎塊珮浣嗚吙騫朵笉閭d箞綰ょ粏鐨勫コ鎬э紝鍙浠ラ夐暱嬈炬潵淇韜銆
2銆佸嗗廣侀厤楗扮瓑絳夐兘鏄榪為攣鏁堝簲錛屽彲浠ユ牴鎹鏃楄嶆湰韜鐨勬牱寮忋佽壊璋冩潵閫夋嫨銆
3銆佸艦浣撱佷華鎬併佹ヤ紣銆佸Э鍔挎槸璧扮闇瑕佹敞鎰忕殑鏍稿績閮ㄥ垎銆
4銆佹姮澶淬佹尯鑳搞佹敹鑵廣佸姏鑵般佹彁鑷錛屽弻鑲╀竴瀹氳佹墦寮騫朵笖寰涓嬫矇銆傜珯絝嬫椂搴旀槑鏄炬劅鍙楀埌鑵拌吂閮ㄥ彂鍔涳紝鑰屼笉鏄鑵塊儴鍙戝姏銆傛敞鎰忥細鍗冧竾涓嶅彲椹艱儗錛屽緢褰卞搷緹庢劅銆備篃涓嶈兘寰堝ソ鐨勫睍紺哄嚭鏃楄嶇殑椋庨煹銆
5銆佺珯鐩磋韓浣擄紝涓嶇′粠鍝涓瑙掑害鐪嬶紝閮戒笉浼氬け浜嗙編鎰熴
6銆佸弻鑴氬悜涓嬭俯錛岃╄嚜宸變繚鎸佲滃瀭鎰熲濓紝浣嗘槸涔熶笉鑳藉お鍍電‖銆傝繖涓鈥滃害鈥濋渶瑕佽嚜宸卞弽澶嶇粌涔犳潵鎵炬劅瑙夈
7銆佺溂鐫涜佸鉤瑙嗗墠鏂瑰墠鏂癸紝鐪肩炰笉鑳藉乏鍙抽樺拷涓嶅畾錛屼篃涓嶅彲鐪肩炵┖媧烇紝灝介噺鏀炬澗鑴擱儴鑲岃倝錛岀湅鍚戝墠鏂瑰氨濂姐
8銆佹墜鐨勬憜鏀懼Э鍔褲佷綅緗瑕佽嚜鐒跺緱浣撱傚緢澶氬戝樼┛涓婃棗琚嶅洜涓鴻夊緱涓嶈嚜鐒訛紝榪炴墜閮戒笉鐭ラ亾璇ュ線鍝鍎挎斁銆
9銆佽蛋T鍙版椂錛屽傛灉鎵嬩笂鏈夐亾鍏鳳紝鍙︿竴鍙鎵嬪彲浠ヨ嚜鐒朵笅鍨傦紝鑲╄唨涓嶈佺揣緇楓傛垨鑰呬袱鍙鎵嬩竴璧鳳紝鑷鐒跺湴鎷跨潃閬撳叿銆傞亾鍏蜂笉瑕佹崗澶緔с傛墍浠ュ傛灉涓嶇煡閬撯滄墜寰鍝鍎挎斁鈥濓紝鍙浠ュ甫涓婂拰鏃楄嶇浉縐扮殑灝忛亾鍏鳳紝閬垮厤灝村艾銆傚綋鐒訛紝娌℃湁閬撳叿錛屼篃鍙浠ユ憜鏀句紭闆呭緱浣撱傚弻鎵嬪苟涓婏紝鑷鐒跺湴鏀懼湪灝忚吂鍓嶆柟銆傛垨鑰呯敤鑷宸卞枩嬈㈢殑濮垮娍錛屼竴鍒囪嚜鐒躲佽垝閫備負涓娿傛惌鍦ㄨ吂閮ㄥ墠鏂廣佸弻鎵嬨佸崟鎵嬫彃鑵伴兘鏄痮k鐨勩
10銆佽蛋縐鏃舵ヤ紣涓嶈佽繃蹇銆備負浜嗗睍紺哄嚭鏃楄嶅﹢濞滃氬Э鐨勭編鎰燂紝璧拌礬鏃跺苟涓嶈兘鈥滆屽傞庘濄
11銆佽漿韜銆佸崐杞韜鎴栧仠欏挎椂鐨勫Э鍔匡紝鍙浠ラ殢鎰忥紝浣嗕笉鍙闅忎究銆傞佽儻銆佹壄鑵頒笉浠呰兘鍑稿嚭濂蟲х殑韜浣撴洸綰匡紝涔熻兘琛ㄧ幇濂蟲ф煍緹庛
12銆佹棗琚嶄箣緹庯紝緹庡湪鍚钃勪腑鐨勫旀斁錛屽夌害涓鐨勫Ι濯氥傛渶鍚庤佽寸殑鏄錛岄庢牸鍙浠ュ氬彉錛屼絾姘斿満涓嶅彲杈撱傝嚜淇℃槸姘旇川鏈濂界殑淇楗板搧銆

Ⅳ 演講禮儀走姿

在演講時想要走出瀟灑的風度和氣宇軒昂的氣質,我們必須先從標準的走姿要求開始,標準的走姿要求包括行走時身體各部位的動作要求和行走時所邁步子的具體要求,現在李寬態一一介紹如下:

一、標準的走姿要求

1、身體的動作要求

■挺胸:還沒開始邁步之前,首先要站直。也就是雙手自然下垂,伸直雙腿、收腹並挺胸。這一點非常重要,哪源因為挺胸是瀟灑走姿的第一保證,如果這一點沒有做到位,那其他的動作做得再好也是白搭。

■邁腿:抬腿向前邁步時,重心先是落在後腳的腳弓上。之後,身體微微向前傾,當前腳落地時,身體的重心馬上又轉移到前腳掌上。總之,行走中身體的重心要隨著移動的腳步而不斷地在兩腳之間進行變換,不能讓重心一直停留在前腳掌上或者後腳掌上。並且,前腳著地和後腳離地時,必須伸直膝部,特別是女性在穿高跟鞋的時候,更加需要挺直膝關節,否則就會給人一種“登山步”的感覺。另外,整個行走的過程中,步伐均勻、要有節奏感,因為節奏流暢才能使人顯得精神飽滿、神采奕奕。

■穩身:行走時要目視前方,身子挺直,上身微微上提,保持膝關節和腳尖正對前進的方向。.行走的過程中,要以大腿帶動小腿,腳跟先著地,保持身子平穩。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行走中,上身一直是跟地面垂直的。也就是說,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抬起小腿而後仰、腳掌落地而前傾;也不會因為邁出左腿而左傾、伸出右腿而右斜。同時,上身兩肩之間的連線跟前進的路線也一直是垂直的。也就是說,就是在行走的過程中,不會因為邁出左腳而出現身子扭向右邊;也不會因為邁出右腳而出現身子扭向左邊。另外,在行走中,身高一直處於差不多的同一個高度。也就是說,在邁步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不停地聳肩,或者不停地左右扭轉屁股而出現身子起伏過大的現象。

■擺臂:行走中,兩手臂自然擺動,要以大臂帶動小臂,不能出現大幅度擺動小臂而幾乎不擺動大臂的情況。兩手臂要以相反的方向進行,但兩手臂擺動的軌跡不能是平行的,而是從身後外側擺向身前的正中位置。同時,兩手臂的擺動也不能像軍隊閱兵中士兵的姿勢,因為士兵在前進時,小臂的彎曲度太大了。另外,雙手臂也不能緊夾著身子走動,如果那樣,真的太不雅觀了。還有,雙手臂也不能朝後面正中位置擺動,如果那樣,就像母鴨走路一樣了。值得注意的是,整個行走過程中,手臂擺動到最大的幅度時,手掌離身子的距離大約在30-40厘米之間;而手臂擺到最前面和最後面之間的夾角大約為60-70度之間。當然,女士的擺動幅度會比男士小一些,因為相比起男士,女士的走姿要以含蓄為美。

2、步子的具體要求

■步幅:步幅指的是行走時邁出一步的跨度。步幅的大小應根據身高、著裝與場合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比如,海拔不是很高的演講者,不能邁太大的步子,否則就會顯得既機械又滑稽。再如,女性在穿裙裝、旗袍或高跟鞋時,步幅應小一些,否則不是邁不開步子,就是出現走光的情形。與之相反,如果是穿正裝長褲走路,那步幅就可以大一些。

■步巧襲直:步直指的是行走時腳掌落地之後所有腳印內側連線的筆直度。理想的步直應該是一條直線,也就是說,演講者在行走時,所有腳跟的腳印的內側連接起來剛好在一條直線上。當然,所有腳尖的連線就不一定在一條直線上了。因為腳尖一般偏向外邊,整個腳掌跟中線的夾角大約為10度左右,腳尖距離中線的距離大約為5厘米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步直對女演講者的要求會比男演講者高一些。它不但要求步直在一條直線上,還要求行走時,膝蓋的內側和腳踝的內側似乎有磨擦感。

■步速:步速指的是行走時的速度,通常取決於行走者的精神狀態。如果行走者此時的興致高,動作就積極,邁步的速度也就稍快,反之就遲緩。正常情況下,步速應自然舒緩,方可顯得成熟自信。所以說,一般而言,行走的速度標准為:男子每分鍾步速為108步-110步,女子每分鍾步速為118步-120步。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在登台亮相的那以瞬間,由於演講者的心情是無比激動的、身體是比較興奮的,所以,步速自然而然也就會稍快一些。

■ 步力:步力就是一個人走路時腳掌踩地的用力程度。步力一般取決於鞋子的材質和演講者的心理狀態、膝關節的狀態。比如,如果是女性演講者,著穿的是細高跟高跟鞋,那走路的聲音肯定是清脆響亮的,讓人覺得很有力度。比如,如果演講者的心理素質比較好、走路是淡定從容的,那麼,所邁步子也是堅實有力的。再如,如果演講者的膝關節伸直到位,那所邁出的步子也一樣是穩重有力的。所以說,一般而言,演講者想要從容走路、步伐堅實有力,必須做到著穿質量較好的皮鞋,盡量伸直膝關節,並且讓自己的心情淡定。

二、錯誤走姿的糾正

上文我們已經介紹了想要走出標準的姿勢必須做到四點:挺起胸脯、穩住身子、擺對手臂、邁對腳腿。雖然說規范走路這么簡單的一件事情,具體的動作要領只有四個。但是,對於一位已經長期形成了錯誤走路習慣的人來說,短時間之內,一下子是改變不了的。所以,我們的訓練要進入單項糾正專題了。它一共有四個單項練習,現在一一介紹如下(見圖3-8,圖3-9):

1、站牆練習

站牆練習,就是靠著牆壁進行站立的練習,它是針對走路駝背嚴重的人或者後仰明顯的的人而設計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大概訓練步驟和具體訓練要求如下:

■ 大概訓練步驟

(1)選擇一面垂直而光滑的牆壁。並且牆根處的地面也是平整的。

(2)慢慢走向牆壁,距離牆壁20厘米左右的地方,慢慢轉過身來,背對牆壁。

(3)慢慢挪動腳跟,讓腳後跟貼近牆壁,隨後,身子也貼近牆壁。

■ 具體訓練要求

(1)雙腳掌並攏,腳後跟貼近牆壁,雙腳的腳趾和膝蓋都朝向正前方。

(2)雙膝並攏,雙小腿肚貼近牆壁,如果無法貼近牆壁,那可能是O型腿,或者是膝關節僵硬的問題了。

(3)收縮大腿內側的肌肉。

(4)臀部肌肉也往內側夾緊,此動作的目的是可讓腳自然朝前。

(5)抬頭挺胸挺。此時,牆壁與腰背部之間的空隙大約有一個手掌半的距離。如果空隙過大,請把肚臍往後脊椎的方向收縮,讓腰背部更加緊貼牆壁。

(6)肩胛骨要緊貼牆面,兩肩同高呈水平線,手臂自然伸直並靠在身體兩側。

(7)下巴保持水平,頭部稍微往後傾斜。

(8)後腦勺要貼牆。

(9)溫馨提示:每天訓練15分鍾,要堅持3個月以上才有明顯的效果。

2、頂書練習

頂書練習,就是頂著書本進行走路的練習。它是針對走路身子不穩、平衡性不好,或者左傾右斜、或者前俯後仰、或者左旋右轉而設計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大概訓練步驟和具體訓練要求如下:

■ 大概訓練步驟

(1)選擇一條筆直的道路,路上最好有清晰的標志。比如,有清晰筆直的大理石縫等。因為有標志指引才能讓自己所走的路線是筆直的。

(2)選擇一本紙質書。大小為16開本,重量為300克左右。不能選擇太小或者太輕的書本,因為太小太輕的話,身體再怎麼晃動,書本也不會掉下來,那樣的話肯定達不到訓練的效果了。當然,書本也不能太大和太重。

(3)開始沿著地上大理石的縫隙慢慢走路。

■ 具體訓練要求

(1)右手拿著一本書本。

(2)抬頭、平視前方。挺胸收腹、雙膝伸直、雙腳並攏。

(3)將書本平放在頭頂,讓書本的中間位置剛好處於頭頂的正中部位。

(4)開始邁右腿,慢慢向前方走去。

(5)行走的過程中,步速不能快,也不能讓書本從頭頂上掉下來。

(6)溫馨提示,每次行走15米左右,每天走10遍,要堅持3個月以上才有明顯的效果。

3、擺臂練習

擺臂練習,就是原地不動有節奏地擺動雙臂的練習。它是針對走路時雙臂擺動姿勢不正確,比如夾肩走路、雙手臂往後中間擺動等等而進行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大概訓練步驟和具體訓練要求如下:

■ 大概訓練步驟

(1)在室內選擇一面裝著大鏡子的牆壁,或者在戶外選擇一段鋪著地磚的道路。

(2)先是弓步站立,進行擺臂練習。

(3)再是起身直立,進行擺臂練習。

(4)最後是原地踏步,進行擺臂練習。

■ 具體訓練要求

(1)距離鏡子有1米的距離處,弓步站立,也就是右腳在前面,右大腿與右小腿的夾角大約在135度左右,而左腳在後面,左腳的膝關節伸直。

(2)上身向前傾斜,上身與左腿成直線狀態。

(3)開始擺臂練習。以肩關節為軸,前後擺動;先擺動右手臂,再擺動左手臂;向前擺動時,大小臂的夾角大約為90度;向後擺動時,大小臂的夾角大約為135度左右;此時,肩關節必須放鬆,不能聳肩。

(4)擺臂過程中,手臂前擺時,手掌不得過身體前中線;擺臂過程中,兩臂盡量貼近身體兩側。

(5)在此過程中,要觀察鏡子中自己的站立動作和擺臂動作,如果那些不符合要求,必須及時糾正。

(6)以上動作的目的是為了訓練雙臂的協調性。當擺動次數達到30次時,起身站立,進入下一輪的擺臂練習。

(7)站立時,要抬頭、平視前方。挺胸收腹、雙膝伸直、雙腳並攏。之後,開始以大臂帶動小臂,進行擺臂練習。剛開始是小幅度擺臂,接著是大幅度擺臂。當然,擺動的幅度不能超過70度,也就是手臂擺到最前面和最後面之間的夾角不能超過70度。

(8)站立時,雙臂擺動的次數達到30次時,進入下一輪的擺臂練習。

(9)在上面擺臂的基礎上,再加上原地踏步練習。也就是一邊按照上述的要求進行擺臂練習,一邊進行原地踏步練習。而在此過程中,抬右腳,必須是擺左臂的。

(10)原地踏步,雙臂擺動的次數也是30次。

(11)上述所有擺臂練習的次數加起來剛好為90次,也就是每天要訓練90次。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訓練次數要堅持3個月以上才有明顯的效果。

4、邁腿練習

邁腿練習,就是針對走路時,雙腿邁步姿勢不正確,比如有八字步、O型腿等情況而進行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其大概訓練步驟和具體訓練要求如下:

■ 大概訓練步驟

(1)在室內選擇一面裝著大鏡子的牆壁,或者在戶外選擇一段鋪著地磚的道路。

(2)先是起踵練習。

(3)再是連續行走練習。

■ 具體訓練要求

(1)保持基本站姿,抬頭、平視前方。挺胸收腹、雙膝伸直、雙腳並攏。

(2)左腳跟起踵,腳尖不離地面;左腳跟落地的同時,右腳跟起踵;兩腳交替進行。

(3)腳跟提起的那條腿自然屈膝,另一條腿的膝部用力綳直。

(4)做左右腳交替起踵的過程中,雙膝內側靠攏,並且有摩擦感。

(5)當起踵的次數達到30次時,進入下一輪的連續行走練習。

(6)左腿屈膝,向上抬起,提腿向正前方邁出,腳跟先落地,經腳心、前腳掌至全腳落地,同時右腳後跟向上慢慢墊起,身體重心移向左腿。

(7)換右腿屈膝,經過與左腿膝蓋內側摩擦向上抬起,邁出右腿時,腳跟先著地,落在左腳前方,兩腳間相隔一腳距離。

(8)邁左腿時,右臂在前;邁右腿時,左臂在前。

(9)邁腿練習包括起踵練習和連續行走練習。值得注意的是,起踵練習,每天要進行30次;連續行走練習,每次要行走15米左右,每天要走10遍。並且兩種練習要堅持3個月以上才有效果。

三、三類專業走姿

上文我們已經介紹了行走時,標准走姿的基本要求了。其實,這個基本要求是屬於通用性的走姿的,而在演講當中,還有一些專業性的走姿。專業性的走姿是在通用性走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還分為三大類:一類為禮儀性走姿,一類為場景性走姿,一類為互動性走姿。現在一一介紹如下:

1、 禮儀性走姿

禮儀性走姿跟演講的內容無關,它出自於社交中禮節的需要,所以,這些走姿是不能省略的,並且還必須做得很規范才行。常用到的禮節性走姿包括如下四種:

1)前行式

這是直線前行,也就是離開座位開始走上舞台之時,所用到的走姿。首先是慢慢慢地起身,從椅子的左邊邁出左腳,右腳緊跟其後,接著按照上文所介紹的標準的走姿要求,走向舞台。

2)前行轉身式

這是走上舞台之後,轉身走向演講台或者是舞台中心位置時,所用到的走姿。即在前行中需要轉彎的時候,先以一隻腳的腳掌為軸心,慢慢轉身,角度為90度。接著,緊跟著邁出另一隻腳。一般情況下,前行左轉時,左腳尖先向左轉,同時邁出右腳;前行右轉時,右腳尖先向右轉,同進邁出左腳。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必須是慢慢轉身,如果轉身速度快了,就不顯得身姿優雅了,而是讓人覺得此演講者很魯莽。

3)後退式

這是演講結束,准備離開演講桌或者舞台中心位置之時,所用到的走姿。也就是當演講結束之後,與觀眾告別的時候,演講者不能一扭頭就走人,因為這樣是很不禮貌的。正確的告別儀式是,演講應先向後退一步,向演講者鞠躬或者以其他手勢示意這場演講已經結束,接著再轉身離去。而在此過程中,後退時不要輕擦地面、不要高抬小腿,而且邁步的步幅也不能太大,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先轉身再轉頭。

4)後退轉身式

這是離開離開舞台走到台下,所用到的走姿。也就是當演講者走向舞台邊沿需要轉身走下舞台的時候,先以一隻腳的腳掌為軸心,慢慢轉身,角度為90度。接著,緊跟著邁出另一隻腳,再走下舞台。這個動作要求跟上文所介紹的“前行轉身式”一樣,在轉身的過程中,也必須是慢慢轉身的。

2、場景性走姿

演講者在舞台上演講的時候,不能老是站著說話,如果這樣的話,畫面感就不強了。所以說,演講者在舞台上是需要走動的,並且根據演講的內容來選擇不同的走動方式,而這些走動方式統稱為場景性走姿。

當然,場景性走姿跟演講內容有關了,它是演講者在演講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的演講更加生動,更有吸引力,必須“放大招”,必須使用到一些很有用的走姿。而這些常用的走姿包括如下幾種:

1)閑庭信步

閑庭信步就是演講者在舞台上,從舞台的左邊慢慢地走向舞台的右邊,或者是從舞台的右邊慢慢地舞台的左邊。相比起標準的走姿,步速慢很多,雙臂擺動的幅度也小一些。

這種走姿一般運用於演講者在開始講故事的場景。我們都知道,好故事包括五大環節:開頭、鋪墊、發展、高潮、結局。於是,當演講者進入故事鋪墊的環節之時,就需要採取閑庭信步這種走姿,就需要採用慢條斯理的平直語調,目的是要慢慢地把聽眾帶入自己所敘述的故事情境中去。

2)來回健步

如果說閑庭信步是慢走,那麼,來回健步就是快走了。來回健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演講者在舞台上,在演講桌旁邊或者舞台的中心位置,多次來回走動,走動的距離不是很長,但是次數卻很多,並且步速也比較快。

這種走姿是演講者為了製造懸念而運用到它的。這種走姿既可以運用於演講者講故事的發展階段,目的是要調動聽眾的情緒,讓聽眾突然覺得緊張了起來。也可以運用於演講者向台下不同觀眾提問的環節,比如,先跑到左邊向左邊的觀眾提問,馬上又跑到右邊向右邊的聽眾提問。目的是拋出聽眾最關心的問題,點擊聽眾的痛點,激發聽眾的興趣。

3)戛然停步

戛然停步就是演講者在舞台上走動的時候,走著走著,突然一下子就停了下來,不再走了。

這種走姿一般運用於演講者在演講中的最緊要關頭。比如,當故事講到了最高潮的時候,演講者突然停住了腳步,頓時提高聲門,宣布故事的結局,目的就是想給聽眾一個意外、或者一個驚訝……再如,演講者向聽眾提出某個問題之後,在聽眾滿懷期待之時,突然停了腳步,再鄭重地說出答案,目的是引起聽眾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3、互動性走姿

演講者在舞台上進行演講的時候,不光是講自個的,還需要向聽眾提問的。於是,這個時候,演講者就需要跟聽眾互動了,需要走向聽眾了,不可能站在原地方一動不動了。演講者跟聽眾互動的走姿大約有如下三種:

1)有意提問

有意提問就是演講者在演講的過程中,發現某位觀眾的神情很配合演講者,比如,不停地點頭,時不時地鼓掌……而此時,演講者為了讓自己的演講更有說服力,需要藉助第三者之口來印證自己的觀點。於是,演講者就向這位聽眾走去,向這位粉絲級的聽眾提問。

在走向聽眾的過程中,演講者可以走向舞台的邊沿,向這位聽眾提問;也可以走下舞台,到聽眾的面前再提問。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演講者必須帶著微笑,步伐輕盈地走向聽眾。值得注意的是,演講者此時的步速是稍慢的,步幅是稍小的,雙腳落地力度不大而邁步是比較輕盈的。為什麼這么要求呢?因為演講者採用輕盈的邁步、稍慢的步速、稍小的步幅,一般不會驚嚇到聽眾,聽眾也不會覺得演講嘉賓的到來而感到很突然。

2)特意回答

特意回答就是演講者在演講的過程中,台下突然有聽眾突然舉手向演講者提問。而在這個時候,演講者為了體現自己很尊重這位聽眾的問題,於是演講者走到了這位聽眾的身邊或者走到舞台上離這位聽眾最近的地方再回答這個問題。

當演講者走向聽眾的時候,也必須是臉帶微笑的。不過,此時演講者的步速是稍快的,步幅是稍大的,而邁步是有力的。為什麼這么要求呢?因為演講者採用有力的邁步、稍快的步速、稍大的步幅,既可以體現出演講者對觀眾所提出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可以體現出演講者對觀眾的真誠態度。

3)顧及全場

照顧全場就是演講者在演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左邊的聽眾興致很高,很喜歡跟演講嘉賓互動,而右邊的聽眾卻反應平平、對演講嘉賓視而不見的情況。於是,這個時候,演講者為了顧及全場觀眾的感受,在頻頻走向左邊的同時,也時不時向右邊走去。盡管沒人向演講嘉賓提問,也沒人原因回答演講嘉賓所提的問題。

當演講者為了顧及全場聽眾的感受而走向右邊的時候,演講者此時的步速是稍快的,步幅也是稍大的、邁步也是有勁的。為什麼如此要求呢?因為演講者採用有力的邁步、稍快的步速、稍大的步幅,方面引起右邊聽眾的注意力,把他們帶回自己所塑造的演講氛圍中來。

四、走的注意事項

講完標準的走姿要求、三類專業走姿之後,最後再次強調一下“走”的注意事項,也就是在從講台上走動的時候,有些不雅的動作是必須避免的,以免破壞自己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現在將這些注意事項羅列如下:

■行走時,不能搖頭、晃肩、扭腰、扭臀,這種姿勢非常不自然。

■不能低頭走路,這是心事重重,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現。

■不能拖著腳走路,這樣會顯露出未老先衰,暮氣沉沉。

■不能跳著走,人家會認為你心浮氣躁。

■不能走出內八字或外八字,這樣看起來,象鴨子走路。

■不能只擺大臂,而不擺小臂,這是軍人步伐,不適合於演講場合。

■不能只擺小臂,而夾肩走路。這樣會顯得很小氣。

■雙手不能左右擺,這樣象跳舞。

■雙手不能插入褲袋,這樣顯得不尊重別人。

■雙手不能反背於背後,這樣顯得擺架子。

■ 走路時,不要大半個身子前傾,這樣動作既不美,又損健康。

Ⅳ 請問如何才能描寫好清朝滿族女孩服飾呢

滿族人的服飾文化

滿族先祖長期生活在山林之中,過著狩獵生活,因而大多善騎射。早期的滿族服飾的設計多為了適應著中生活方式。及至滿洲人入主中原,隨著各種典章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起服飾制度也經歷了不斷的改革與演變,並逐步推廣到全國。在「即取起文,不沿其式」的原則下,即吸收他民族服飾文化之長,並堅持本民族的特色,使滿足服飾成為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旗裝。清代滿族人都以穿旗裝為貴為榮。入關前滿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窄袖、盤領、縫腋,」「其長中及小腿,取便於騎也」。官員入朝,「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披肩領,即在無領子的旗裝上加上披肩大領,以別臣庶。入關後,一般都穿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馬蹄袖」旗袍。馬蹄袖平時挽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又可禦寒。到清嘉慶、道光年間,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只有滿族官員人朝時才穿箭袖袍,平日則著寬襟大袖袍。

旗袍:

旗袍的基本款式特點是圓領口,窄袖,左衽,有口袢,系腰帶。俗名「箭衣」,去其上窄下寬,便於騎射之意。
旗袍又分男袍,女袍,官袍。

男袍,款式有長袍,行袍,圓領袍,披領袍之分。長服袍指一般長袍,下擺長達腳面。行服袍即「缺襟袍也」,也稱「短」,「行袍」,外出征戰,行圍時用,以便乘騎。披領袍屬於朝服。

女袍,與男袍有很大的區別。清代官場女服隨夫,多指補服,冠,帶。就常服說,無論後妃宮眷,一律「皆短袖長袍」,婦女旗袍無開契,無短袍,一般艘「長至蔽足」。女袍多裝飾,在衣襟,袖邊,領口等處鑲嵌各種彩花為尚,又以多層領子和多層袖頭為美。

官袍,是清代的補服之一,它是古代章服之制和滿洲民族服飾特點相結合的產物。皇帝穿龍袍,皇帝以下,皇子,親王,郡王,以尊卑不同,飾以不等數的龍爪。貝勒,貝子,鎮國公等皆以蟒為飾紋。一品文,武官分別飾以仙鶴,麒麟。二品飾以錦雞,獅子等。

辛亥後,寬衣大袍成普及,女袍變短,男袍逐漸廢棄。女袍也由寬腰直筒式,漸變成緊身合體的曲線形,流向型的款式,今天旗袍已經為世界所青睞,無疑是滿族對人類服飾文化的一大貢獻。

褂。史載「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為之外褂」,外褂分常服褂和補褂,另者形制相同,只是補褂是官服。兩褂皆長過肘對襟飾扣。另一種叫行褂,是區別於外褂的短褂,也稱「馬褂」,「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清時馬褂「服者漸眾」,「遊行街市」。馬褂,即對襟短袍,袖身皆短,配長衫。旗人婦女也服馬褂,與男式的肥袖方形不同,多為窄袖,有對襟,捻襟和琵琶襟等,但農村婦女則穿寬袖馬褂。

清代馬褂最引人注目的是黃馬褂,明黃色為皇帝服用,朝臣得賜為榮。御前大臣,內大臣,正黃旗都統等准服,服褂時有各種限制。

坎肩。是漢人「半臂」演化來的,亦稱「搭護」和「背心」。其種類有琵琶襟坎肩,帶大襟坎肩,人字襟坎肩等。目前,除「巴圖魯」坎肩絕跡外,其餘幾中已經流入到其他民族服飾中。

旗靴和旗鞋。清代旗人城居者多穿靴,鄉居者多穿鞋。

旗靴早年以尖為式,最著者是御用尖靴,緣皮在縫。親王,郡王准勇挑重擔,他人不得用。八旗官兵普遍穿尖靴,以便騎馬。文官皆用方靴,甲午之後,時風突變,文武各官用尖靴。旗靴,貧者用青布料,富者用絨料。小孩則穿「氈疙瘩」。後來,靴鞋底由厚變薄,靴筒由長變短,跟加輕便,取名「薄底快靴」、「爬山虎」,「卡薩」等稱。晚清還有一種牛皮軟底靴,近於靰鞡鞋,名叫「踏踏馬兒」。

旗鞋,旗鞋最著名的是靰鞡,它源於長白山區農民穿的「綁」,後變為靰鞡。有鞋槽和鞋腰組成,鞋槽長尺余,前平,後圓,方口;前臉聚皮納褶,或飾雲頭。四周安人字形小耳六個,穿以麻繩或皮條;腰子高有尺余,以白,藍,黑三色為常見,飾各種花紋。內蓄霿鞡草,嚴冬可燃性保暖,即經濟又實惠。

旗鞋最為特點的是婦女的天足鞋,此鞋源於古人削木誒履,「其法於大底中部(足心)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曰「馬蹄底」;又以其「狀若花籃」,譽為「花盆底」,還有平底。高可一,二寸,三,四寸,最高達七,八寸。鞋臉用綵線綉成方頭圖案,叫:「網雲子鞋」,還有高底綉花平金鞋和滿底雙臉鞋,但民間婦女為勞動方便則多穿稍矮的平底鞋。這種鞋如今只見於舞台,但它在解放漢族婦女纏足陋習方面,卻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

烏拉:滿族傳統的防寒靴鞋之一。以豬、牛、鹿等獸皮縫制而成。形狀為前尖後圓,鞋幫貫以六個鞋耳,鞋口近腳處墊以襯布,並用一細皮帶聯結靴耳。鞋較寬大,穿用時須在鞋中充墊「東北三寶」之一的烏拉草。由於烏拉質柔量輕,行動自如,既可防寒,又利於軍事征戰及狩獵生活,故得以沿用下來,至今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一些偏僻山村還可見到。

帽子。滿人的帽子可分為暖帽,涼帽,便帽,風帽,氈帽,坤帽,秋帽,禮帽等。

暖帽,是滿族秋,冬兩季所戴之帽,呈圓形,周邊飾卷檐,上翹,所以氈子,緞子,呢絨為面料,入冬時節,還可以額外掛上面,普通人多掛狗皮,兔皮,貓皮等。富貴者則掛水獺皮,貂皮等。

涼帽,也稱「醬斗帽」。此中帽式無檐,狀呈三角形,在春,秋時戴。最初是用長白山區的「得勒蘇」草編織而成,故又稱「草帽」。

便帽,亦稱「小帽」,瓜皮帽。小帽頭或「帽頭兒」。帽狀似饅頭,上稍尖下寬,底部鑲有一寸余寬的小檐,整個帽頂由六瓣縫合而成,亦稱「六塊瓦」。帽頂端綴有用絲絨結成的大疙瘩稱,「算盤結」在帽前檐下處釘有一個標記,俗稱「帽正」,帽正鑲有珍珠,瑪瑙,金石,燒藍玻璃等不同質料,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社會地位。

風帽,也稱「風兜」,「兜兒帽」。面多用呢,絨,綢,緞,里多用棉和皮,帽扇子教長,可護頸項,近似現代流行的「棉皮帽子」。

氈帽,俗稱「帽兒頭」,用氈子做面料,多為老年男子所戴。氈帽的請後里有兩個相稱的小臉,,前臉大,後臉小,前起遮「天門蓋」,後起遮脖頸的作用。左右各有一個「扇子」護耳,冬天掛皮,速成「四扇」,在室內可以將四扇折起。常見的面料有深灰,淡黃,褐色,醬色等。

坤秋帽,為女性專門戴的一中禮帽。秋,冬兩季實用,故稱「坤帽」。

禮帽,也稱大帽,為成年男子參加各種禮儀活動時所戴的帽子彈,其形狀與現代流行的禮帽基本一致。

領子。貧富差異甚大。男性的領子稍肥大,按季換原料,夏季為禿領,冬季為皮或絨製成。女性領子多為二寸綢帶製成,掖於襟內,窄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