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分辨旗袍和漢服各國人眼中的旗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
漢服,就是漢代開始流行的服飾,也有人認為是漢族人的服飾,他的服飾和造型比較繁雜,讓人感覺到穿著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這種寬大的服飾是不利於日常生活的,所以,漢服和唐服在明清時期就逐漸消失了,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服飾是清代推行的服飾,這些服飾比較適合人生的日常生活。
漢服現在看不到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用價值,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製作工藝太差,現在定製一套最高級別的漢服不到萬元,因為實在是做不出來好的漢服了。這個也是客觀上制約了漢服的發展,你覺得漢服的發展還有哪些障礙?
Ⅱ 春天到了,穿旗袍的女性普遍是哪個年齡段的呢
一、旗袍是最美的連衣裙,也是最有古典文藝范的裙裝,旗袍已經發展成各個年齡段都有最佳旗袍。
小女孩有單純可愛的旗袍,大女孩有青春迷人的旗袍,大齡女子有溫文爾雅的旗袍,媽媽級女人有優雅嫻熟的旗袍,奶奶級有大家閨秀的旗袍。
每個年齡段都有對應的旗袍,隨時歡迎喜歡旗袍的女子穿上喜歡的氣質旗袍,穿出生活人生的美好時光歲月。
旗袍是行走在現代服飾的內涵衣物,沒有時尚潮流的豐富多彩,卻有豐富多彩的流行世界,讓喜歡旗袍的女子都能感受到多才多藝的旗袍色彩。
Ⅲ 在古代,官員穿的制服的顏色與官職有什麼關系各種顏色的制服代表著什麼樣的官職
男子服飾
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員,以及進士、舉人等,均按品級服用。
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分冬夏兩種,冬天所戴之冠稱暖帽,夏天所戴叫涼帽。
皇帝朝冠,暖帽為圓形,帽檐反折向上,上綴紅色帽緯,頂有三層,用四條金龍相承,飾有東珠、珍珠等。涼帽則是前綴金佛,後綴舍林,亦綴紅色帽緯,飾東珠,頂與暖帽相同。
皇子、親王、鎮國公等,朝冠形制與皇帝大體相似,僅帽頂層數及東珠等飾物數目遞減而已。
文武官員的冠頂,上銜頂珠,其質料、顏色依官員品級而不同。頂珠之下,有一支兩寸長短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雕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花翎為孔雀翎。尾端有如眼睛似的一圈,叫做眼,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多者為貴。
服飾有袞服、朝服、龍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補服、行掛等。袞服、朝服、
龍袍是皇帝的禮服。
袞服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禮時服用。
朝服用於殿廷朝會、重大軍禮、外藩朝觀等。
龍袍,是次一等的禮服,明黃色,綉九條龍、十二章及五色雲紋飾。龍袍下幅,斜向排列許多彎曲線條的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寶物等,寓「一統山河」綿延不斷、「萬世昇平」等吉祥含義。龍袍的製作極為考究。清代龍袍,往往先由清宮第一流工師精心設計,經皇帝審定、認可後,才派專差送蘇杭等地精工督造。
常服袍,是日常處理政務時穿的服裝,前後左右開衩,顏色花紋隨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員都可以穿這種四開衩袍。
行袍,為出巡、騎馬時的服裝,形制大體如常服袍,只是袍長略短。
端罩,是皇帝的禮服掛,類似普通外掛,用紫貂、黑狐皮製作。職位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衛等都可穿用。蟒袍是官員的禮服袍。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
禮服袖端做成馬蹄形,俗稱「馬蹄袖」,男子及八旗婦女皆用。以常服代禮服穿時也需另做馬蹄袖,用鈕扣連於袖口,行禮時放下,禮畢解去,袍仍為常服。這是清代禮服衣袖的特點。
凡官員參加三大節、出師、告捷等大禮必須穿蟒袍。
官員禮服的另一種是補服,也叫補掛,是比袍短比掛長的一種長掛,對襟,胸、背各綴一塊補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裝。掛罩在袍服外面,增減方便,是滿族風習,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與頂戴同為品官級別的重要標志,(清代補子的具體規定),補掛為品官標志,不得混用。
一般官員也有常服袍、掛,平時穿用,顏色、花紋不限。一般官員的行掛比常服掛短,袖長及肘,石青色,庶官、扈從都可以穿。清代還有一種黃馬掛,是較為榮寵的官服。巡行肩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待衛什長,都例准穿黃馬掛。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太平天國之後,文武勛臣得賜者較多。
一般男服一般男服有袍、掛、換、衫、褲等。
馬掛,一罩在袍衫之外,長僅及腰,原為軍中服飾,因便於騎馬,故稱「馬掛」。康熙末年,富家子弟開始穿著。雍正時,穿者日多。以後傳至民間,不分貴賤,逐漸作為一種禮服。馬掛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馬甲,或叫坎肩,向例為王公貴族服用,至清後期人人可穿。
長衫、袍掛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禮服,官吏人士開兩衩。不開衩的稱「一裹圓」,為市民百姓服裝。
清代一般官吏士庶所戴之帽,最常見的是瓜皮帽,系沿襲明代六合帽式,作瓜棱形,圓頂,頂部有一紅絲線編的結子。咸豐初,帽頂又作尖形。帽為軟胎,可折旦放於懷中。一般市販、農民所戴氈帽,亦沿襲前代。冬天人們多戴風帽,又稱「觀音兜」,因與觀音大士所戴相似而得名。夏天則戴竺帽、涼帽等。
軍戎服清代早期的武士服裝,也用馬蹄袖。頭盔有皮革和鐵制兩種。盔周圍垂貂尾、獺尾、鵰翎等裝飾物,有垂於後面的護領。武將所穿鎖甲,有明甲、暗甲、綿甲、鐵甲,形式是上衣下裳,有護肩、護腋及護心鏡。穿盔甲時,腰旁掛撒袋貯放弓矢。自火器發明後,這種盔甲已不大用了。另有藤牌營、綠營兵,戴虎帽,穿黃布虎紋衣。一般士兵穿短衣窄袖的緊身襖褲,加鑲邊背心。背心胸背各有一圓圈,內書兵、勇等標明所屬的字樣。水兵短衣窄袖,襟前也有標明某船的字樣。
3、女子服飾
命婦冠服婦女服飾中的最高等級是命婦(包括皇後,皇太後,親王、郡王福晉,貝勒、鎮國公、輔國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異姓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與男服大體類似,只是冠飾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種。皇太後、皇後朝冠,極其富麗。皇後之下命婦的冠飾,依次遞減,有的將金鳳改為金孔雀,也以數目多少區分等級。冠飾還有金約、耳環之類飾物。金約是戴在冠下用來約發的,上飾東珠、珍珠、珊瑚、綠松石等。服飾有朝掛、朝袍、朝裙、龍掛、龍袍、吉服掛、命婦蟒袍、彩帨、朝珠等。皇後朝掛,制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緣為飾。綉紋皆用龍,或正龍,或飛龍,下擺或用行龍,或用八寶平水及萬福萬壽等紋樣。朝袍亦有三式,都用明黃色錦緞製作,上織龍紋。其它命婦與皇後的形制大體相似,只是顏色有明黃、金黃、香色、藍色及石青色的區別。紋樣有龍、正蟒、行蟒,以及五爪、四爪之分;數目有九團、八團、四團、二團、九蟒、八蟒、五蟒之異。
滿族女服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滿族婦女一般穿長袍,或外罩坎肩;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主,清中期以後也相互仿效。滿族婦女的長袍,袖口平大,長可掩足。貴族婦女用團龍、團蟒,一般則用絲綉花紋。袖端、衣襟、衣裾等鑲有各色花邊。衣領較低,後漸加高。長袍初極寬大,後腰身漸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長及腰間的坎肩,有對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這種長袍以後演變為漢族婦女的主要服裝─旗袍。
漢族女服漢族婦女服裝較男服變化為少,一般穿披風、襖、裙。披風是外套,作用類似男掛,形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裡面為上襖下裙。裙子初期還保存明代的遺俗,有鳳尾裙、月華裙等式樣,後有在裙上裝飾飄帶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鈴的,也有在裙下端綉滿水紋的,各式各樣,頗為美觀。清後期,又流行不束裙而著長褲,褲多為綢緞製作,上面綉有花紋。另外還有背心,長可及膝下,多鑲滾邊。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將裡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鋒」。清代中期以後,婦女冬季流行披斗篷,還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雲肩的。
Ⅳ 旗袍承載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夢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1]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2-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5]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6-7]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8]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9]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2]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Ⅳ 旗袍黑標和粉標是什麼意思
旗袍黑標和粉標是意味著不同的品質風格。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