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旗袍的起源是怎樣的
旗袍雖有「旗」但與滿清八旗無必然關聯,是中國幾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續接而已。中華服飾長河流淌到了近代,歷經兩千多年流變的中華袍服,進入「旗袍」時代。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傳統袍服向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此時,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種改良旗袍紛紛在女裝舞台上亮相。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代中,有三個推動旗袍產生的必要條件:第一是「滿漢交融」,存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第二是「提倡女學」,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三是「西風東漸」,原有的穿著習俗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民國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下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觀念發生明顯變革,民間服裝進入了新舊更替的時期。穿滿清服裝的人大大減少,漢族傳統女裝重新被大眾青睞。正如張愛玲所言:「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漢服經過改裝和演變,流行起加長馬甲和大袖衫的套裝。這種漢服的結合套裝進一步合成,演變成民國初期的旗袍雛形。
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2)旗袍怎麼重新興起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⑶ 旗袍的起源是怎樣的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慈禧太後有一張照片: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旁邊李蓮英太監扮成童子。這張照片裡面慈禧太後穿了一件旗袍,鑲滾嵌燙綉貼盤釘樣樣俱全,可以說是集旗袍工藝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慶齡穿著碎花型的棉袍出現在閱兵觀禮台上,而上海廣告畫上的女子,也開始了連身旗袍的妙曼風姿。於是,名媛名太紛紛效仿,開始穿著旗袍出入社交場合。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將西式服裝的貼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寬松旗袍上,於是旗袍有了曲線,開始細沿主人的身材,細撫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緣上的細細花邊,也有了開叉。也盛行過開叉開到幾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見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從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里裊裊走來,滄桑而風情,會讓你看到什麼?那必是如柳的體態,旗袍的細致,還帶著十里洋場特有的奢糜繁榮和高傲不可親近的氣息。將旗袍穿出這樣風韻無限的,莫過於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緻,那一縷上海的精巧,那一絲繁榮下的世故聰慧,將女人的風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於一體。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其時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從頭到尾被23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密密實實地包裹著,在美艷之下緊箍著情感,耐人尋味。這部電影一放之後,驟然興起了一陣旗袍熱,很多很多女子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畢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莊的,於是開叉又回歸到膝蓋處,袍身長及地面,行步間微露皮鞋的尖頭和細高跟,於是那種妖嬈那種微含的性感盡現其中。再後來,由於時局的不穩,再沒了那種如風扶細柳的心情心境,於是旗袍的擺線又上提。而寬袍大袖,也不再適合要做事的女人,於是衣袖也變得纖細合體。旗袍變得貼身精煉,而女人們,成熟的體態和優雅而不失干練的風度,也寫在了旗袍上。
⑷ 鏃楄嶇殑鎰忎箟鍜岃薄寰佹槸浠涔堬紵
1. 鏃楄嶇殑娣卞眰鏂囧寲鍐呮兜鏄涓鍥藉コ鎬цВ鏀劇殑璞″緛銆傚湪浼犵粺鏈嶉グ涓錛屼腑鍥藉コ鎬х殑鏈嶉グ寰寰杈冧負淇濆畧銆傜劧鑰岋紝闅忕潃杈涗亥闈╁懡鍚庝笂嫻峰コ鏉冭繍鍔ㄧ殑鍏磋搗錛屾棗琚嶅紑濮嬫祦琛岋紝鎴愪負濂蟲ф柊鏃跺皻鐨勮薄寰併傚コ瀛︾敓浠絀跨潃鏃楄嶏紝鎴愪負浜嗚繖縐嶆湇楗版枃鍖栧唴娑典紶鎾鐨勫厛閿嬨傚悇琛屽悇涓氱殑濂蟲х悍綰鋒晥浠匡紝鏃楄嶉愭笎鎴愪負涓鍥藉コ鎬ф湇楗扮殑涓縐嶈В鏀撅紝灞曠幇浜嗗ス浠鐨勪綋鎬佺編鍜屾洸綰跨編錛屽規姉浜嗛暱鏈熺殑鏈嶉グ紱侀敘錛屼負濂蟲цВ鏀懼仛鍑轟簡閲嶈佽礎鐚銆
2. 鏃楄嶇殑鏂囧寲鍐呮兜涔熸槸涓栫晫瀵逛腑鍥介庢牸鐨勮癄閲娿傛棗琚嶅父甯歌瀺鍏ュ氱嶄腑鍥藉厓緔狅紝榪戝勾鏉ワ紝涓鍥介庢牸娣辨繁褰卞搷浜嗗浗闄呮椂瑁呯晫銆傝捐″笀浠澶ц儐鏀歸潻鏃楄嶏紝娉ㄥ叆鐜頒唬鍒涙柊綺劇烇紝浣挎棗琚嶇剷鍙戝嚭闈掓槬鐨勬椿鍔涖備緥濡傦紝2004騫撮泤鍏稿ゥ榪愪細闂騫曞紡涓婏紝涓鍥戒唬琛ㄥ洟鐨14鍚嶅コ瀛╄韓絀挎敼鑹鐨勭煭鏃楄嶏紝灝嗏滀腑鍥介庘濆惞鍚戜簡鍏ㄤ笘鐣岋紝寮曡搗浜嗗叏鐞冪殑鐬╃洰鍜岃禐鍙廣
3. 鏃楄嶇殑鏂囧寲鍐呮兜涔熸槸榪戜唬涓瑗挎枃鍖栬瀺鍚堢殑璞″緛銆備笌浼犵粺鐨勬弧鏃忔棗琚嶇浉姣旓紝榪戜唬鏃楄嶅湪鍙橀潻涓鍚告敹浜嗚タ鏂圭殑鐗硅壊錛屽艦鎴愪簡鐙鐗圭殑鏃楄嶆枃鍖栥傛竻浠f棗琚嶄笌榪戜唬鏃楄嶇殑姣旇緝錛屽睍鐜頒簡涓嶅悓鏃朵唬鑳屾櫙涓嬬殑鏂囧寲宸寮傚拰瀹$編椋庢牸銆傝繎浠f棗琚嶄互鑷鐒剁畝鍗曘佸艦浣撴洸綰褲佽嚜鐢卞氭牱涓虹編錛屼笌浼犵粺鐨勬弧鏃忔棗琚嶅艦鎴愪簡椴滄槑鐨勫規瘮銆
4. 鏃楄嶇殑鏂囧寲鍐呮兜鏄姘戞棌綺劇炰笌鐗硅壊鐨勮薄寰併傚敖綆$幇浠f棗琚嶈瀺鍏ヤ簡瑗挎柟鏂囧寲鍏冪礌錛屼絾鍏舵牴鍩轟粛鐒舵槸浼犵粺鐨勩傛棗琚嶅嚟鍊熷叾鐙鐗圭殑鏂囧寲鍐呮兜錛屽湪涓鍥戒箖鑷充笘鐣屾湇瑁呯晫鍗犳湁涓甯涔嬪湴銆傛棗琚嶇殑浜х敓鍜屽彂灞曪紝娣辨繁鎵庢牴浜庝腑鍗庢枃鏄庣殑娌冨湡涔嬩腑錛屼綋鐜頒簡涓鍗庢皯鏃忕壒鏈夌殑鏂囧寲浠峰煎拰姘戞棌綺劇烇紝灞曠幇浜嗕腑鍥戒紶緇熺殑姘戞棌鑹烘湳鍜屾皯鏃忕簿鍗庯紝鍏鋒湁涓鍥芥祿閮佺殑姘戞棌椋庢牸銆
5. 鏃楄嶇殑鏂囧寲鍐呮兜涔熸槸涓鍥戒紶緇熸枃鍖栧湪榪戜唬澶嶅叴鐨勮薄寰併傚湪鏂頒腑鍥芥垚絝嬪悗鐨勬煇孌墊晱鎰熸椂鏈燂紝鏃楄嶆浘緇忔矇瀵傦紝浣嗗湪鏈榪戝嚑騫達紝鍥藉跺ぇ鍔涘″煎d紶浼犵粺鏂囧寲錛屾棗琚嶆枃鍖栧唴娑靛紑濮嬪嶈嫃銆傛棗琚嶄綔涓烘渶鑳借‖鎵樹腑鍥藉コ鎬ц韓鏉愬拰姘旇川鐨勬椂瑁呬唬琛錛屽啀涓嬈″惛寮曚簡浜轟滑鐨勭洰鍏夈傞殢鐫浼犵粺鏂囧寲鐨勯噸鏂伴噸瑙嗭紝鏃楄嶈瑙嗕負涓鍗庢皯鏃忕殑璞″緛涔嬩竴錛屽叾鏂囧寲鍐呮兜涔熻秺鏉ヨ秺鍙楀埌浜轟滑鐨勫叧娉ㄣ傛棗琚嶇殑嫻佷紶灝嗙戶緇錛屼篃璁稿湪灝嗘潵浼氬啀嬈″壋閫犵編涓界殑濂囪抗銆
⑸ 「旗袍」起源是什麼
很多人看到一個「旗」字,就認為「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改的,那麼,真相真是如此嗎?
其實在民國初期,首批穿「旗袍」的女子稱呼自己穿的衣服是「長袍」、「長衫」,和當時男子穿的袍服名稱相同。(漢人女子穿長袍,是反抗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只是因為之前幾百年基本上女人只有滿人穿袍服,漢女穿襖裙(上衣下裳是漢人女子傳統穿法),所以不明真相的外人想當然地認為女人穿袍服那就是「旗袍」,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以訛傳訛的叫法。
「旗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立領斜襟盤扣在清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明末已經非常流行。
衣服沒有領子 ,到了清朝末期,滿族女子服飾模仿漢人女子加上了立領,完全漢化
大家可以去「旗袍是漢服」貼吧看看,那裡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證明「唐裝旗袍」是漢人服飾,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