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旗袍扣子上的吊墜叫什麼
這款旗袍上面的扣子上的吊墜應該只是一個流蘇裝飾。
2. 清朝皇太極時期。女子所穿的衣服、用的首飾、生活中所有到的一切東西的名字叫什麼只要名字越多越好,
清朝冊立皇後分兩種,一是皇帝行大婚禮後冊立的;一種情況是皇帝在繼承皇位前已婚,繼位後將原嫡福晉冊封為皇後.皇帝的大婚禮非常隆重,選皇後議婚時,要經翰林院寫冊文、禮部選金冊、金寶、備辦禮物,選定吉日,再差使臣到皇後家納彩禮.清人記述光緒的大婚禮。在給皇後的彩禮中,有不少衣著穿戴的物件.如帽圍一九一匣,領圍一九一匣,各色綢緞九尺(三匣)各色福覆一九一匣等等.
皇後冊封時穿的禮服就是朝服.有朝冠、朝褂、朝袍、朝裙等.冠頂是三層,每層一顆大東珠,珠下一隻展翅金鳳,帽周圍有金鳳七條,嵌有貓金石、珍珠等.帽後垂金翟,上面裝飾的珍珠就有三百多顆.戴在項前的金圈稱為金約.胸前貫珠下垂,總計珍珠三百二十四顆,間以各種珍寶.左右耳飾各三具,每具金龍銜二珠.皇後的朝珠是三盤.朝褂形似坎肩,石青色底,前後綉兩條立龍.下幅綉八寶平水,襞積(衣褶)下綉萬壽萬福字文,除去前後二條立龍,上面還有正龍四條.再一種在腰間綉四條行龍,下幅綉八條行龍,無字文,無平水.朝袍也有三種,都是明黃色,披領和袖是石青色,袖是馬蹄袖,不是傳統的水袖.三種朝袍的差別主要是有無襞積,和龍的形態不同,朝裙,上織金壽字緞,下為石青行龍緞,都是整幅,有裙褶,夏日的朝裙一紗織成.太皇太後皇太後的冠服與皇後相同.
皇貴妃的朝冠、吉服冠、朝褂、朝袍、朝裙、龍袍、龍褂與皇後基本相同,差別僅是冠的裝飾珍珠樹不同.冠的翟尾(步搖)的垂珠少一百一十顆.金約的垂珠也少一百多顆,此外無差別.皇貴妃以下尚有妃、嬪二等,妃的朝冠頂是兩層,只有兩東珠兩金鳳,上端銜貓眼石,珍珠數比貴妃的少,翟尾垂珠比貴妃少十六.此外朝服、朝褂、龍袍、朝裙等均與貴妃相同。嬪.朝冠兩層,無金鳳,以金翟承東珠兩顆,翟尾垂珠較妃減少十六.朝褂則與妃同.朝袍和龍袍都不是明黃色,用的是香色.
清代女子一般服飾
⑴旗髻:系指兩把頭、大拉翅等滿族頭髻.據<閱世編>記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加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下婦裝,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二把頭.」平髻就是將頭發自頭頂中分為兩綹,於頭頂左右梳二平髻,二平髻之間橫插一大扁方,余發與頭繩合成一綹,在扁方下面繞住發根以固定之.外觀頭頂像一字,也像一柄如意橫插於頭頂上,因此,有兩把頭、一字頭、如意頭種種稱呼.在道光以後,婦女以雙架插發髻,挽發如雙角形,曰架子頭.清咸豐以後,旗髻逐漸增高,兩邊角也逐漸擴大,上面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一般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做成,是為」旗頭」或」宮裝」,俗謂」大拉翅」.在旗頭上面還要再加插一些絹制的花朵,一旁垂絲滌.
⑵馬褂: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長)、舒袖(袖不及手臂長)兩類。衣身長短肥瘦的流行變化與男式馬褂差不多.但女式馬褂全身施紋彩,並用花邊鑲飾.
⑶坎肩:又名緊身、搭護、背心、馬甲,為無袖短身的上衣,式樣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數種,多穿在氅衣、襯衣、旗袍的外面。
⑷褂襕:為婦女們在春秋天涼時穿於袍衫之外的長坎肩.這種坎肩系圓領、對襟、直身、無袖、左右及後開氣、兩側開氣至腋下,前胸及開氣的上端各飾一個如意,周身加邊飾,兩腋下個綴有兩根長帶,身長至膝下.
⑸襯衣: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五個紐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寬袖兩類,袖口內再另加飾袖頭,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
⑹氅衣:與襯衫款式大同小異.不同的是襯衣無開氣,氅衣則左右開氣高至腋下,開氣的頂端必飾雲頭;且氅衣的紋飾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花、狗牙等.尤以江南地區,俗以多鑲為美.
⑺圍巾:穿襯衣和氅衣時,在脖頸上系一條寬約二寸、長約三尺的絲帶,絲帶從脖子後面向前圍繞,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內.圍巾一般都綉有花紋,花紋與衣服上的花紋配套.
⑻裙子:主要是漢族婦女所穿,滿族命婦除朝裙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時期,漢滿服裝相互交融,漢滿婦女都穿.清代女子穿的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干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玉裙、月華裙、墨花裙、粗藍葛布裙等等
⑼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代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
⑽一口鍾:又名斗篷,為無袖、不開衩的長外衣,滿語叫」呼呼巴」,也叫大衣.有長短兩式,領有抽口領、高領和低領三種.男女都穿,官員可穿於補服之外,但蟒服不許用.行禮時須脫去一口鍾.
清朝女子的發式、頭飾,發箍怎麼戴,古代女子頭飾名稱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資料,別的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類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天子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類簪子的稱號就讓人張口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仍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不竭改進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活動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資料,製成圖案精彩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較著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畫。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潔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體例雕鏤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鏤邃密、小巧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類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都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成長,一種是簪頭逐突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只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類發髻(fazuo)必不成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fazuo)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寶貴資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單一,但在選擇時還要依照每小我的條件和身份來定。好比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資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垂垂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流蘇一詞的轉義原是指現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稱號為什麼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據。
在一圖錄中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現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利,形式新穎,不單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天子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均勻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砥礪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恰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罕有。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向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聽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誇姣、光亮。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3. 西方有胸針,而東方則有「壓襟」,壓襟是什麼
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兒」。
在古代他們的衣服是肥款的,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這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所以在古代的妃子們喜歡佩戴。
4. 旗袍上的流蘇叫什麼
旗袍上的流蘇叫穗子。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帳中窗簾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姜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盪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子,常用於舞台服裝的裙邊下擺等處。唐代婦女流行的頭飾步搖,是其中一種。還有冕旒,帝王頭上的流蘇,以珍珠串成,按等級劃分,數量有所不同。
流蘇製作款式簡介
製作流蘇的方式,與繩結藝術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當時的流蘇方式只是用四種顏色的羊毛繩線,以綁結方式製成。
由於時代的變遷,加上各地的風俗各異,令流蘇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不同,已分有兩種特式-阿什肯納茲式和塞法迪式。
一個縫結圈、2個結扎十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六個縫結圈、2個結扎五個縫結圈、2個結扎。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10、5、6和5的圈的數目總和為26個圈數,為13圈數的2倍的數目。
5. 旗袍流蘇掛墜應該掛哪裡
胸前第二顆紐扣上。旗袍上的流蘇叫襟掛,也叫壓襟,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因為古代的型高女子衣服較寬大,風一吹難免有失體態,於是流蘇掛墜就仿租臘會掛在胸前第二顆紐扣上,既能壓住衣服又能作為配飾備滑,富貴的女子有幾十串以配良辰佳節應景之用,這有點像西方的貴族佩戴的胸針。
6. 清朝的時候有哪些旗頭上面的裝飾是本來就有的就直接戴在頭上的。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畢伍禪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手塵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橘御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支很美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裏,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裏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人們習慣將無裝飾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圓頭釵、尖頭釵、扁頭釵,其質地多為金、銀、鍍金光素的,還有銅、鐵等普通婦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在滿族婦女諸多的頭飾中,要有一個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個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這種插子。還有一種叫做「銀夾子」的釵,若合在一處的兩個扁簪子。銀夾子既重視其固定發型的實用價值,因其面有圖案,又具有顯示美觀的審美價值,可算是較為理想的釵了。還有屬於「荊釵布裙」一類的婦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講究或講究不上,只用粗鐵絲自製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鐵絲,磨尖一頭,砸扁一頭用作髻簪的。
在欣賞往日旗裝的風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文中說:「只見那太太……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別著一枝大如意頭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兒玉簪棒兒,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的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石抱針釘兒,還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兒的小挑,右邊一排三枝刮綾刷蠟的矗枝兒蘭花兒」……。不管她這一頭戴了多少個簪子,卻反映出當時清朝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人家婦女頭飾的寫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制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發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綉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圖軸中,就有兩位美人頭戴勒子,從畫面上看,有紗綢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節戴不同式樣與質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風凜冽,勒子大多用貂皮製作,稱為貂復額。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因此流行起來經久不衰。除勒子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還要窄些。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在北京故宮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曾展出過幾件遼寧省出土的金樹形步搖冠飾件,金樹是冠狀傘形,一根兩枝樹權分別展開了大小四十餘件樹枝小枝權,每一小枝權頂端各有一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金環,環下各系一片金樹葉,稍一觸動枝搖葉擺,華美無比。它的出土使我們感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嬪生活之奢侈。史載,唐宋之後步搖形制變化多端,除金質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明代四大名畫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詩中寫道:「鬱金步搖銀約指,明月垂璫交龍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搖用「鬱金」,這也許是用金屬與珠寶鑲嵌的一種步搖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時興起來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實用耐久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技術。
清代步搖大多採用了明代焊接製作新工藝方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清代服飾展覽》圖錄中,有一件「點翠嵌珠鳳凰步搖」,就是使用了金屬焊接作底托,風身用翠鳥羽毛裝飾,其眼與嘴巴用紅色寶石、雪白的米珠鑲嵌,兩面嵌紅珊瑚珠。鳳身呈側翔式,尖巧的小嘴上銜著兩串十多厘米長的小珍珠,墜角是一顆顆翠做成的小葫蘆。整個步搖造型輕巧別致.選材精良,實為罕見。
在另一圖錄中又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古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祥,形式別致,不但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流蘇一詞的本義原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名稱為什麽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皇帝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剛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常見。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發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發,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發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發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發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兩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區別,疙瘩鬢在腦袋後下方。團頭位置在正上方,把頭發在頭頂梳成豎式的圓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兒」,並在發中插戴銀、銅質扁方等首飾。一些老年婦女因頭發較少,在頭頂綰成一個螺旋式的「卷兒」,即簡單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滿族聚居的農村還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叫做「水葫蘆」的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鉤形,豐頰面頤,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康乾以後,由於受漢族發髻「如意縷」的影響,滿族j婦女一般均將發髻梳成「一」字形,俗稱「一字頭」、「如意頭」等。清代中期,滿族婦女的發髻樣式逐漸增j高.「雙角」也不斷擴火,滿族婦女發式由h兩把頭這種髻式發展到架子頭,同時也是由自己頭發梳理而成的發式逐漸發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發相摻雜而成的發式,發髻上多插有飾物。其中有種名叫「扁方」的板狀飾物,初時形狀較小,到清代後期,特別是咸豐年間,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得更加高大和誇張,已演變為一種「高如牌摟」式的固定裝飾,從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兩把頭。
《閱世篇》曾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架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嗣後這種發式愈演愈高,至後期而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頭就像頂著一塊小黑板者即指此式。這種牌樓式的裝飾上面不用頭發,純粹以綢緞為之,做成一頂「扇形」的冠,戴時只要套在兩把頭發髻之上,這就是俗稱的「大拉翅」,是滿族貴婦的發式。這些貴族婦女們頭戴高高的飾物,再穿上她們習慣穿用的那種高底旗鞋,身材顯得格外修長,走起路來也愈加穩重、端莊。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類似於現在舞台和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清代宮裝樣式,應是由「兩把頭」發展而成,即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旗頭板」的式樣,並在正面飾以花朵,側面懸掛流蘇(線穗),所以東北一些地區叫「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尺把高。裡面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制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齊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頸後的燕尾,也比原來的大,幾乎挨到衣領上。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面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
滿族婦女的這種發飾,是貴族婦女的專用發飾,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行樂圖》,作清初貴妃形象,就繪有這種發飾。因這種發飾屬於達官貴族階層女性的盛裝,所以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也常常以此為「禮冠』』戴在頭上,好像漢族的「鳳冠霞帔」一樣覺得榮華和富貴。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其實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很少能見得到。
7. 古代宮斗吊墜、流蘇名稱
以下為復制粘貼,想能幫到你。
鳳凰的碧霞羅、粉紅煙紗裙、屺羅翠軟紗、風髻霧鬢、翠煙衫、綠草百褶裙、翠水薄煙紗、碧玉龍鳳釵、白色牡丹煙羅軟紗、梅花百水裙、軟煙羅、翠綠煙紗碧霞羅、粉色水仙散花綠葉裙、金絲薄煙翠綠紗、珍珠碧玉步搖、淡綠色的長裙、雲煙衫、古紋雙蝶雲形千水裙、碧霞羅牡丹薄霧紗、五鳳朝陽掛珠釵、芙蓉色廣袖寬身上衣、煙羅紫輕綃、曳地望仙裙、白寶石釵、淺藍色紗衣、廣袖流仙裙、淺紫色的紗帶、 淺粉色廣袖長衫、美人髻、長蛇金簪、黃色長裙、紫水晶發釵、碧綠手鏈、藍琉粉緞裙、琉璃珠花、粉紅煙紗裙、梨玉簪、藍和田玉、緋紫色短擺小衣、蝴蝶流蘇、鎏金鞋、淡紫色長裙、翡翠簪、一粉紅垂帶、梅花狀簪子、淡紫色錦緞裹胸、淡粉衣裙、深蘭色織錦長裙、白色織錦腰帶、碧玉玲瓏簪、素淡白紗衣、珠花流蘇、印花錦緞旗袍、八寶翡翠菊釵、銀白色兔毛風衣、百子刻絲旗袍、玫瑰紫宮花、玫瑰色銀鵲穿花旗袍、水紅色菱緞背心、金蝶耳墜、玉簪
瑪瑙銀圓鐲、純水晶吊墜、碧玉七寶玲瓏簪和南海珊瑚珠。說de多又好de,給懸賞50分n龍慕翡翠玉,白玉響鈴簪,玲瓏玻璃球,純黑水晶參銀發簪,瑪瑙綠石墜子,送子玉觀音,水晶鑽石簪,千年古寶玉,金龍玉杈,至尊金玉佛,碧玉龍鳳釵,梅英采勝簪、
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金鑲玉嵌珠寶手鐲、金鑲珠寶摺絲大手鐲、金起花手鐲、白玉八仙紋手鐲、白玉雕絞絲紋手鐲、金鑲紅寶石雙龍戲珠手鐲、犀角雕福壽紋手鐲一對、百子如意紋手鐲、金累絲燈籠耳墜、嵌紅寶石花形金耳環、鑲寶石菱花紋金耳墜、葫蘆形金耳環、金累絲嵌寶石葉形耳墜、玉兔搗葯耳墜、雙龍戲珠耳環、蘭花蕾形耳墜、金珠茄子耳環、金珠串燈籠耳環、童子騎鹿耳環、金鑲紫英墜子,金�花孔雀紋霞帔墜子、金鏤孔翟紋霞帔墜子,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送子觀音挑心、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牡丹分心、金累絲鎮寶蝶趕花簪、金累絲嵌寶石蝶戀花簪、金累絲鳳簪、金累絲嵌寶鑲玉牡丹鸞鳥紋掩鬢、金累絲嵌寶牡丹鬢釵、金累絲嵌寶石白玉魚籃觀音挑心、嵌寶石仙人騎鳳金挑心、金鑲玉蟾宮折桂分心、仙宮夜遊金分心、文殊滿池嬌金分心、玉葉金蟬簪、玉梅花簪、靈芝竹節紋玉簪、嵌綠松石花形金簪、金圍髻、寶石串珠圍髻、珠子箍兒、金九鳳鈿兒、翠藍縐紗羊皮金滾邊箍兒,南海佛楠珠,至上鳳凰簪、玲瓏翡翠玉、夜明珠、玉花簪、 紅瑪瑙手鐲、雪貝鏈、玉觀音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