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成為國服
擴展閱讀
旗袍上衣怎麼搭配男士 2024-12-05 02:29:41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成為國服

發布時間: 2024-12-04 12:08:18

㈠ 旗袍是滿族的服裝不是漢族的,為什麼會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服飾的衣裝甚至上升到國服的地位

某種服裝好不好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審美觀不一樣,你覺得不好看的,可能另一個人就覺得很好看。旗袍能夠生存並發展就說明有其價值所在,何況我們今天的旗袍是經過改良了的,與滿人傳統的旗袍並不完全一樣。個人認為旗袍最突出的地方在於能展示女性纖腰豐臀的曲線美。中山裝實際是西服改良而來,是傳承自日本,就像漢語里的很多現代科學名詞一樣。日本的和服則是唐裝的一種變異體。旗袍、唐裝、和服各有其美感,哪種最好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於各人的喜好。感覺你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不太喜歡滿人,其實我也不太喜歡滿人,但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某個民*族在歷史上的行為就否定它的一切,你說是嗎?個人的一點淺見,純手打。哈哈!

㈡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唐裝"

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是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國服

旗袍 -----中國女子的經典國服
********************************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中國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

中山裝----中國男子的經典國服

**********************************
中山裝,其意不同於中山路、中山公園之類純屬紀念的名稱,它是因孫中山先生親自組織並參與具體研製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總統的他常常要會見賓客,穿清朝的長衫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國人的反清情結;而清代末期,由於政府腐敗,一部分國土淪為殖民地,西洋服飾樣式隨之傳入我國。於是有人建議採用西服樣式,孫中山先生認為它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數國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張「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的林語堂在《論西裝》一文中所言:「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穿西裝。這問題雖小,卻已經可以看出一人的賢愚與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點天賦的聰明,兼又不染常癖,總沒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裝是可以原諒的,尤其是在追逐異性之時期,因為穿西服雖有種種不便,卻能處處受女子之青睞,風俗所趨,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過平心而論,西裝之所以成為一時風氣而為摩登士女所樂從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於西洋文物之名而好為效顰;在倫理上、美感上、衛生上是決無立足根據的。……20歲至30歲的女子著西裝,我還贊成,因為西裝確可揚其身體美,身材輕盈,肥瘦停勻的女子穿西裝,的確佔了便宜。然而我們不能不為大多數的人著想,像紐約終日無所事事髀肉復生的40餘歲貴婦,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觸目驚心。這種婦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佔了不少便宜。」最後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歡帶狗領,人也不喜歡帶上西裝的領子。……冬天妨礙禦寒,夏天妨礙通氣,而四季都是妨礙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為文,總是先把這條領子脫下,居家而尚不敢脫領,那便是懼內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時他極言中國「衣裳」的好處:「不但能通毛孔呼吸,並且無論冬夏皆寬適如意,四通八達,何部癢處,皆搔得著。」孫中山先生於是找來一位裁縫共同設計新款式服裝。他們參照西服的結構和中國傳統服裝緊領寬腰的特點,然後以當時在東南亞地區華僑中流行的一種服裝為基礎加以改進———在原來的立領上加上一個小翻領,在前胸設計了上下四個明口袋,好一個「四房掛廳」。這種服裝式樣美觀大方,非常實用,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國服」。在以後幾十年,它一直是中國人的正式服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生前在正式場合總是穿著中山裝,顯得格外莊重、坦盪和從容大度。

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

㈢ 漢服、中山裝、旗袍、唐裝,哪種可以代表中國「國服」

國服既要繼承,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也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符合當下人們的穿衣習慣。中國自東漢始,各朝代史書上都有關於服飾制度的記載,如輿服志等。過去封建王朝用服裝來區分人的等級,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反對用制度性的服裝來區分貧富貴賤。因此,除了軍隊、郵政等有職業著裝要求的少數行業,國人的著裝基本趨向簡單、同一、西化。

呼籲推進服飾制度建立,他認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頒布過服飾制度,服飾制度對服飾的款式、穿著的方法、穿著的場合等等,都作出書面的規定,比如,1912年的《民國服制條例》,對於西式禮服、長袍馬褂都作出規定。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可以講點服飾制度了,通過服裝,由內到外,把國人的修養體現出來。

㈣ 中山裝和旗袍為什麼會成為我國的國服

中山裝 孫中山先生親自創導的中山裝,是在尊重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穿短衣長褲的習慣的基礎上,指示奉幫裁縫吸收了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為上衣基樣而設計的。中山裝是經過改良的服裝,造型美觀大方,突出表現在領口是閉關式八字型,與歐美以及亞洲其他國家的西服領有明顯的區別,從而具有獨特的中國特色。中山裝在後背有被中縫,並且在後背中腰有腰節省,穿起來收腰挺胸,舒適自然。與中山裝配套的褲子,把中國傳統的抿襠褲改變為前後各兩片組成,腰圍有褶襇,褲腳帶折邊,結構合理,有莊重、嚴肅、朴實的美感。中山裝兼有西裝的特點,同時也適應國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新的時代精神。旗袍是民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20年代初期,旗袍的款式與清末的旗袍並沒有很大的區別。20年代末期,受歐美服裝造型的影響,吸收了西洋服飾的裁剪方法,減短衣長,收緊腰身,在腰線處收省,是旗袍的輪廓一概以往的直線式為收腰曲線式,式女性的身體曲線美在穿著中自然的表現出來。40年代,旗袍基本上完成了從寬體到緊身的輪廓變化後,將樣式變化的重點落在了領、袖、衣長、下擺等具體的款式細節方面,這種改良的女裝襯托出了東方女性含蓄、典雅、端莊、秀美的風姿。

㈤ 為甚麽中山裝和旗袍能成為中國國服

你說的中山裝應該是現在的所謂唐裝吧.其實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缺失,真正能代表中國傳統服飾的應該是漢服才對。畢竟漢服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除清朝以外,中國歷朝歷代,無論男女,都是穿漢服的,即便是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也深受中國漢服的影響,吸收了漢服的樣式,演變而來。今天,中國人把「唐裝」,旗袍當成了自己的民族服飾,的確是一種指鹿為馬的行為。「唐裝」,旗袍的原型其實就是清朝滿族人的民族服飾,經後廳慧天的改良,演變成今天的「唐裝」,旗袍。清朝覆滅之後,中國人將滿族婦女的旗袍結合西方的元素,改成了今天人們所穿的旗袍,其樣子,款式的確能夠凸顯女人美妙的身材,因此民國時期的中國婦女普遍穿的是旗旁碼袍,旗袍的影響力逐漸在中國形成。至於「唐裝」,也是在結合了西方的服飾元素之後,演變而成的。尤其是在2001年上海APEC會議上,按慣例,所有國家領導人都要穿上東道主國家的傳統服飾。而中國領導人與其他國家的人穿上了「唐裝」,這也就默認了唐裝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從那以後,「唐裝」一發不可收拾,越來扮啟答越多的中國人穿上了現在所謂的唐裝。中國人也逐漸接受了這兩種服飾。

㈥ 可以說旗袍跟中山裝是民(國)服么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 。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