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裝與旗袍有哪些區別
旗裝寬肥內斂,旗袍收身奔放提及旗裝和旗袍,很多人會說,它們是一回事,沒什麼區別。事實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它們不僅有區別,而且區別還很大。旗裝,又被稱為旗服,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服飾。它形成於17世紀初,當時努爾哈赤已將各部女真統一,並建立了後金,推行了八旗制度,因此滿族人被稱為旗人,而滿族人所穿的服裝又被稱為「旗裝」。
由此可知,旗裝是由滿族人發明、設計、製作並穿用的。旗裝是清朝人關後八旗人士的服裝,不僅僅用來禦寒、保暖、美體,同時它也是區別人的身份等級的象徵,因為旗裝並非人人都有資格穿。在努爾哈赤時期,旗裝屬於宮里的禮服,是上等人的專有之物,只有宮里的皇太後、妃、格格及其貼身丫鬟才能穿,而宮中普通丫鬟、傭人根本沒有穿旗裝的資格。
因此說,在當時旗裝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旗裝的工藝非常復雜,是歷朝袍服所不及的。盤金滿綉在歷史服裝中可稱之為「最」。為表現顯赫的地位和富貴的身價,一般旗裝綉花圖案面積可佔百分之七十,工藝之重超乎尋常。而且,宮廷旗裝會按官品等級選擇高檔華貴面料,如緞、綃、綢、紗及剪絨織物。
在旗裝上,男裝和女裝區別很大。男子的旗裝,通常結構和樣式都較女子的旗裝簡單,主要是組成部分為圓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而女子所穿的旗裝,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下擺及小腿,也外有綉花紋飾,樣式既美觀又大方,但其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這也是它與旗袍的明顯區別之一。
旗袍,是女性服飾之一,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它源於滿族女性傳統服裝,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在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裝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合具象。在現在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徵意義。
旗袍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不屬於漢服體系。以後,上海、北京等地的年輕女性在其基礎上予以改良。雖然旗袍改於旗裝,但並非旗裝,二者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區別一:旗袍代表著奔放,開省收腰,盡情展現了女性的體態和曲線;而旗裝則代表著含蓄,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
區別二:旗袍通常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而旗裝通常內著長褲,在開叉處只能看見綉花的褲腳。區別三:從面料上看,旗袍的面料通常比較輕薄,印花織物相對多一些,裝飾也非常簡單;而旗裝的面料則通常比較厚重,多是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裝飾也比較繁瑣。
Ⅱ 穿旗袍裡面應該怎麼穿搭呢
旗袍是一件民族風比較濃的服飾,而且設計師經過不斷的改良,一直保持著傳統特色元素。也添加現代人審美的觀念,如今還是很流行的,特別是不少愛美的女孩子入手改良旗袍之後,穿出迷人的氣質。增加優雅,能突出風情萬種,選擇一件喜歡的旗袍穿搭,該怎樣搭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旗袍是屬於貼身的衣物,裡面可以搭配一個小吊帶或者是絲襪,就已經很完美了。
配飾
配飾也是穿旗袍的時候必不可少的一種事物,頭飾也可以以發簪為主,但不要太誇張。耳環選擇比較小巧玲瓏和精緻的會更好一些,項鏈也能襯托出不一樣的柔美線條。除了這些其他的裝扮就不要再嘗試了,穿旗袍的女性手上可以戴上玉鐲,但是不要太誇張。對於女孩子的身材要求來說還是很嚴格的,錢凸後翹就可以襯托旗袍的重要性。如果身材不是很完美的話,日常生活一定要通過健身來提高自己穿搭氣質。
Ⅲ 民國時期女人們旗袍里穿的是褲襪還是絲襪
絲襪。
民國時期褲襪還沒有出現,所以,旗袍里應該是穿的絲襪。
20世紀60年代,英國設計師瑪麗·奎恩設計的超短裙風靡全球。裙子越來越短,高筒襪相形見絀,吊帶襪被拋棄。襪子與內褲成為一體,連褲襪誕生。它的舒適和方便性令全球女性對它寵愛有加,這一款型經久不衰。同長襪一樣,連褲襪材質很多,有棉質、尼龍、天鵝絨、包芯絲、羊毛混紡等。通常為絲襪。
(3)女性旗袍里有什麼擴展閱讀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
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說明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Ⅳ 民國時期沒有文胸,女性怎麼穿旗袍
民國時期的人沒有文胸,但是旗袍裡面有蹭件,所以他外面兒吐出來的不是很明顯。是後來才有了文胸這個東西的,以前是沒有這個東西的,但是穿旗袍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