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壓襟可以帶中間
不可以,壓襟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古代女子在節日或重大場合會把壓襟戴在衣襟右上方,起到裝飾、美化和固定衣襟的作用。該物品不可以戴在中間,一是不美觀,二是容易掉,該物品正確的佩戴位置在旗袍右胸第二顆扣子,現代服飾中的胸針也恰巧在一樣的位置,所以也可以被叫做「東方胸針」。
B. 壓襟可以帶中間
可以。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可以帶掛在中間的扣子上,非常時尚,其實這個衣飾掛件叫做壓襟,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
C. 巧手做壓襟兒
春節前在網上買了一件延禧棉袍,好友梅說,延禧袍配上壓襟兒才算完美呢。「壓襟兒,什麼是壓襟兒?」我疑惑地問,接著梅向我普及了有關壓襟兒的知識。
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時期。
大家知道,傳統女裝款型大多比較肥闊,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兒。
清朝女子一般把它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有帶鉤的銀鏈子,也可簡單用絲線編制,剛好能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如懿傳》中的壓襟兒
壓襟兒上端一般以一條銀鏈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間是用銀、翡翠、瑪瑙等做成的「事件壓口」,雕琢成蟬、蝙蝠、魚兒、牡丹、蝴蝶等形狀,象徵著美好的寓意。下以銀鏈綴著刀、槍、劍、戟、粉盒等小件銀器,也有的只綴著鈴鐺或流蘇。
聽她說了這么多,我對壓襟兒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我說:「首飾店裡應該有賣的吧,我去買一個。」 梅說:「你去看看吧,如果買不到合適的,我給你做一個。」
我知道,梅一直對中國的玉器、首飾等非常喜歡,她自己經常做一些手鏈、項鏈、掛件等首飾。在她家的一個衣櫃邊上掛了十幾條她做的各式各樣的項鏈,非常地精美。另外,她做女紅也非常在行,經常把自己的衣服修改改改,或在領口加個花邊,或在袖口上綉朵梅花,使本來單調的衣服立即增色不少,對此我非常羨慕。
我跑了幾家首飾店,有的店鋪根本沒有,店員也不知道什麼是壓襟兒;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賣的,但特別地貴,一件要二、三百元,樣式也不是特別地滿意。
春節前,我去北京梅家,聊天時我告訴她沒有買到合適的壓襟兒,她說: 「來,我給現在你做一個。」 接下來,她便開始做壓襟兒。
梅拿出她做手工的物品筐,挑出一些顏色不一的翡翠珠子,用結實絲線把這些珠子穿起來,兩側數量、顏色對稱,下面穿上一個翡翠的蝴蝶,接下來再繫上一個藍色的流蘇,一個精緻的壓襟兒便做好了。
壓襟兒做好後,梅又找出一個小袋子,讓我裝壓襟兒用。她看袋子顏色太素,說:「在上面綉個花,更好看。」 接下來,她三筆兩筆便畫了一朵荷花,栩栩如生,真是好看。
接下來,她便穿針引線,開始綉花,我說:「我來吧!」
其實,對於綉花,我並不陌生,早在小學四、五年級時,老師課余時間曾教我們學習綉花,當時我向媽媽要了塊白布,老師在上面畫好圖案後,便一針一針地教我們如何綉花,如何配線,剛開始綉的比較粗糙,慢慢地便越綉越精緻了。等到小學畢業時,便基本掌握了綉花的技巧了,最成功的作品是綉了一對兒枕頭,一個綉的是「滿園春色」,另一個綉的是「軍民魚水情」。一個我外出上學帶走;另一個我哥哥參軍時帶到部隊,十分有意義。
…… ……
我綉了幾個花瓣兒,便沒了耐性,梅接過去一會兒便綉好了。之後又綉了枝、葉等,全部綉完之後,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便躍然「袋」上。
袋子做好以後,我們把之前做好的壓襟兒放在上面,很是協調,拍照留念,越看越有味道。
D. 旗袍壓襟的忌諱
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其實就類似於西方貴族的胸針,但是胸針一般在左側,而壓襟佩戴在右側。
E. 這個旗袍扣子上的吊墜叫什麼
這款旗袍上面的扣子上的吊墜應該只是一個流蘇裝飾。
F. 旗袍流蘇掛墜應該掛哪裡
胸前第二顆紐扣上。旗袍上的流蘇叫襟掛,也叫壓襟,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因為古代的型高女子衣服較寬大,風一吹難免有失體態,於是流蘇掛墜就仿租臘會掛在胸前第二顆紐扣上,既能壓住衣服又能作為配飾備滑,富貴的女子有幾十串以配良辰佳節應景之用,這有點像西方的貴族佩戴的胸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