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是什麼族的民族服飾
擴展閱讀
怎麼穿睡衣拍照片 2024-11-27 06:13:13

旗袍是什麼族的民族服飾

發布時間: 2024-11-27 04:14:00

❶ 不同名族有不同的特色服飾,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1)旗袍是什麼族的民族服飾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❷ 旗袍起源於哪個少數民族的服裝

1. 旗袍的起源與我國滿族的服裝有關。這種服裝最初是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時尚元素。
2. 旗袍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存在,當時被稱為「旗裝」或「旗袍」。這種服裝的特點是寬松的袖口和下擺,以及精緻的刺綉和圖案。
3. 隨著時間的推移,旗袍逐漸從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演變成一種時尚的服裝。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旗袍在上海和香港等大都市變得非常流行。
4. 旗袍的設計和製作非常講究,通常採用絲綢、緞子等高檔面料,並配以精緻的刺綉和圖案。旗袍的領口、袖口、下擺等部位常常裝飾有花邊和流蘇。
5. 旗袍不僅在中國流行,還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喜愛。許多國際知名時尚品牌都推出過以旗袍為靈感的服裝系列。
6. 旗袍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國女性優雅和魅力的象徵。在各種正式場合和節日活動中,旗袍常常被作為傳統服裝來穿著。

❸ 旗袍來源於哪個民族的服裝

旗袍來源於滿族的服裝。旗袍是我國一種具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清末的旗袍樣式,主要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

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旗袍其他情況簡介。

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 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❹ 旗袍是起源於我國的那個少數民族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❺ 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由來嗎

旗袍最初本是我國滿族婦女的土著服裝。因為滿族又稱旗人,所以叫旗袍。後來,漢族的婦女也開始穿起來,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其成為我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清末滿族婦女的旗袍寬大、平直、衣長至足,所選用的衣料大都是綉花紅緞,在旗袍的領、襟、袖的邊緣部分都用寬邊鑲滾。

20世紀20年代初,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了,穿著比以前更稱身合體,也更能襯托出女性的曲線美。到了30年代,旗袍已很盛行。現代的「旗袍」,是由清代滿族旗袍演變而來的。

旗袍最早並非婦女的專寵,而是滿族男女老少共著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樣,僅有單、皮、夾之分。早期的旗袍是一種四開衩長袍,基本款式是圓領、窄袖、寬大、直身型、左衽衣擺四周開衩,有扣襻、束腰帶。它的形成,與滿族居住於寒冷地區並進行射獵活動有關。滿族入關後,男女旗袍稍有區別,男子旗袍袖口狹窄,呈「馬蹄形」,俗稱「馬袖」(又稱「箭頭袖」),衣上長下短,兩側開衩,腰束布帶,便於騎射。女子旗袍袖口平而較大,衣長可掩足,領口較低,領口、袖頭、衣襟等處鑲有不同顏色的花邊和牙子,滿語稱「陶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騎射的荒疏,男子旗袍逐漸廢棄,女子旗袍卻不斷發展,成為女子服飾的專有名詞了。身著旗袍的滿族婦女,梳「旗頭」,穿「旗鞋」,走起路來顯得分外挺拔秀麗、婀娜多姿。

旗袍自出現以後,款式數次變化。清統一全國後,隨著滿漢民族生活習慣的日益融合,旗袍也為漢族婦女接納採用,並不斷革新。辛亥革命以後,旗袍變化更大。裁製時更注意適合女性體型,講究線條美。從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旗袍漸趨普及,成為中國婦女的主要服裝。起初,流行高領,炎炎夏季,薄如蟬翼的旗袍,領子高聳及耳,漸而又流行低領。袖子變化也較大,由長於手腕改為短至露肘。30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長至曳地,兩邊的衩開得很高,腿部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朦朧美。

現在,旗袍成了中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❻ 旗袍起源與哪個民族

滿族。

旗袍改自滿族婦女服裝(旗服)。不同於沿襲了4000多年的漢服服制,清朝三百餘年的中國女裝以旗服為主流。

而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婦女開始領悟到「曲線美」,對旗袍不斷改進,推陳出新,力求把自己優美的身材曲線表現出來。但這並非一帆風順,於是中西文化沖突的「拉鋸戰」,便被縫在旗袍上。

(6)旗袍是什麼族的民族服飾擴展閱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