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綠花旗袍搭配什麼披肩好看
擴展閱讀
旗袍怎麼算面料的 2025-01-10 16:21:39
什麼顏色的旗袍顯膚色白 2025-01-10 16:11:23
手套廠普工做什麼工作 2025-01-10 15:57:07

綠花旗袍搭配什麼披肩好看

發布時間: 2024-11-22 02:49:18

⑴ 名族服裝有哪些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的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著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系鮮艷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發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溫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著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鉤、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發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群,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悅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里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說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目前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著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苗族的 裝
苗 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著青色右開襟衣,下著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著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說,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谷穗;下著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綉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著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著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綉。屏邊等地,「黑苗」著黑布花邊裙;「花苗」著麻布花裙;「青水苗」著青色布裙;「綠苗」著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著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著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朴實。
水族的 裝
水 時多穿靈便的對襟襯衣和便服,節日或其它歡慶盛典中穿長衫。水族婦女的服飾有五種:一是藍色長衫,靛青色長褲,胸配綉花圍腰,圍腰上端至頸部掛銀項鏈,圍腰中部兩側系提花飄帶拖於身後,腳穿法鉤穴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左額發間斜插長梳,外包一塊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領,佩花圍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與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處外,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都有綉斜面青布大緄邊。二是衣腳狹小,熱天包頭帕,頭巾扎於頸後發結盤於頂,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褲均是紗質纖細、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紋布料,戴圍腰,圍腰上的銀鏈和飄帶極講究;四是長帕包頭,用一塊白毛巾橫扎,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五是縮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瑤族的 裝
有 瑤、長衫瑤,其服飾也各有特色。長衫瑤女子著"超短裙",其特點是外面穿中長裙,裡面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數量為七、九、,十一條不等,各人穿的數量多寡視家境而定,但必須是單數,這么多的短裙穿在裡面,中長裙的外面又用一條布帶栓住,勒出曲線,因此長衫瑤的婦女人人都顯得肥臀豐腰,體態迷人。白褲瑤男子穿的是瀟灑的白馬褲,褲長僅及膝蓋,黑帶束口,有綁腿,具有典型的狩獵特點。白褲瑤女子的上裝,是兩塊布料鬆散的由袢聯在一塊,頂端開一圓孔,前幅布多為青色,後幅多淺藍或深灰,綉有花紋圖案,下裝四季穿裙。
編輯本 世界各國民族服裝
世 服裝品種繁多,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

⑵ 夢見自己試穿白底綠花旗袍

女性夢見穿旗袍是表示尋求經濟依靠。

取自周公解夢僅供參考!

⑶ 紅底綠花旗袍配什麼口紅💄顏色

紅底綠花旗袍可以搭配深紅色的口紅,或者也可以搭配玫紅色的口紅,當然了,橘紅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實際上,口紅的搭配主要的是結合膚色搭配。如果你的皮膚偏深的話,那麼搭配玫紅色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如果皮膚白皙,搭配哪一種顏色都很好看。

⑷ 滿族的服飾有什麼特徵

滿族服飾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的神韻,這是滿族在其民族形成過程中一種長期生活積淀的結果。首先,它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即歷史給它留下的深深痕跡。滿族承襲女真族的舊俗,其中也包括發式、服飾。女真族的男子是剃發編辮,滿族男子亦是辮發垂肩。

在《大金國志》中記載,女真人是「善騎射,喜耕種,好漁獵」的民族,每見巧獸之蹤能不動聲色地置之於死地,食其肉、衣其皮。滿族則步其後塵,頗愛穿皮,只是按滿俗,禁用狗皮而已。

其次,滿族服飾的地方性特點也十分突出。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這同漢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發綰髻,扎系布幘有著天壤之別。

滿族人的帽子「寒暖異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編涼帽,並在帽子頂點綴著「紅纓」,即醒目又艷麗。至於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東北才有,當初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時期,努爾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男子旗裝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服裝多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綉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領口、 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綉花鞋,褲腿扎青、紅 、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

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要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這樣縫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4)綠花旗袍搭配什麼披肩好看擴展閱讀:

服飾歷史

編輯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

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

⑸ 中國不同的民族服裝有哪些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的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著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系鮮艷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發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溫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著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鉤、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發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群,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悅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里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說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目前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著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苗族的服裝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著青色右開襟衣,下著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著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說,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谷穗;下著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綉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著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著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綉。屏邊等地,「黑苗」著黑布花邊裙;「花苗」著麻布花裙;「青水苗」著青色布裙;「綠苗」著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著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著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朴實。
水族的服裝
水族老年男子平時多穿靈便的對襟襯衣和便服,節日或其它歡慶盛典中穿長衫。水族婦女的服飾有五種:一是藍色長衫,靛青色長褲,胸配綉花圍腰,圍腰上端至頸部掛銀項鏈,圍腰中部兩側系提花飄帶拖於身後,腳穿法鉤穴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左額發間斜插長梳,外包一塊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領,佩花圍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與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處外,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都有綉斜面青布大緄邊。二是衣腳狹小,熱天包頭帕,頭巾扎於頸後發結盤於頂,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褲均是紗質纖細、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紋布料,戴圍腰,圍腰上的銀鏈和飄帶極講究;四是長帕包頭,用一塊白毛巾橫扎,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五是縮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瑤族的服裝
有白褲瑤、青褲瑤、長衫瑤,其服飾也各有特色。長衫瑤女子著"超短裙",其特點是外面穿中長裙,裡面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數量為七、九、,十一條不等,各人穿的數量多寡視家境而定,但必須是單數,這么多的短裙穿在裡面,中長裙的外面又用一條布帶栓住,勒出曲線,因此長衫瑤的婦女人人都顯得肥臀豐腰,體態迷人。白褲瑤男子穿的是瀟灑的白馬褲,褲長僅及膝蓋,黑帶束口,有綁腿,具有典型的狩獵特點。白褲瑤女子的上裝,是兩塊布料鬆散的由袢聯在一塊,頂端開一圓孔,前幅布多為青色,後幅多淺藍或深灰,綉有花紋圖案,下裝四季穿裙。
編輯本段世界各國民族服裝
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