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旗袍代表的究竟是什麼
旗袍代表了中國女性的優雅與溫柔、美麗與嫻靜。它是中國民國時的國服,流行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它不僅是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代表,經過時間沉澱,現在旗袍也已成為國際中東方女性服裝中的經典扮相。它的身上承載著過去和未來,也銜接著生活和藝術。
旗袍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傳統象徵,還是中國女性解放的象徵。中國的古代婦女服飾,基本都是保守為主,在辛亥革命運動之後,上海掀起了女權運動浪潮,當時上海的女學生們無不年輕、時尚,是旗袍文化內涵傳播流行的先驅者。以至社會各行各業、都市名媛、時尚人物紛紛效仿女學生們的打扮。
旗袍的文化內涵就在於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濃縮符號,表達著女性含蓄的美感和個性魅力。低調中有張揚,唯美中有親和,表達著東方女性的神秘和溫婉。旗袍的象徵意義在於,東方女生含蓄地表達對美和性感的詮釋,傳統保守的設計細節中,張揚出更多的曲線美和優雅魅力。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旗袍,現在已經快成為國服了,很多女性越來越喜歡旗袍所表達的古雅魅力和線條美感。低調的張揚,高調的內斂。是旗袍所給予人的美感。符合中國女性骨架特點,讓溫柔,溫婉,優雅,迷人集於一身,特別是這種貼合度很好的旗袍,一動一靜之間,把女性的美和高級統統地表達了出來。
現在我們穿的旗袍大都是改良版的,更有利於我們行走和搭配。有略修身的款式,也有寬松版的樣子,看個人的喜好。哪一種都有不同的氣質美感,沒有誰比誰更高。特別是它小立領的細節,手工盤扣的獨特,以及側開叉的迷人,不僅把女性的腰身線條妥妥地展現,還讓女性行走之間的腿部線條微露,滿滿的欲露還休。
無論是旗袍上的印花還是它所表達的古色古香氣質,都代表著我們這個民族的審美和喜好。特別是女性出國的時候,不穿一件旗袍,彷彿都不完美一樣。而旗袍這個單品,熟齡女性更能把優雅和迷人沉澱在骨子裡,在氣質中散發出來,形成迷人的氣場。對旗袍的喜愛,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對自己審美的自信,也是我們骨子裡的血脈相承。它形成一種大氣的格調感,也讓女性從小女人的境界中跳脫出來,表現出大女主的逼格腔調來,把大氣,迷人詮釋得淋漓盡致。
②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2)旗袍什麼年代穿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③ 祺袍起源於什麼時代
祺袍的起源:我國祺袍的淵源,乃來自於滿族婦人所穿的「長袍」,其服裝的特色一律是圓領、窄袖、窄衣身,這是八旗的服式也被用為清朝的服飾。當滿清統治中國時期,ㄧ般旗人婦女穿長袍,漢族婦女則穿高領短襖與長裙,以示滿漢婦女不同之區分。
④ 旗袍就是唐裝么
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而唐裝是清末的中式著裝風格的服裝,也即是「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這種服裝事實上是滿清馬褂的延續與改良,屬於滿服的范疇,與「唐朝的服裝」在風格、款式上面並無絲毫相似之處。遺憾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真正的唐裝是漢服也就是漢民族傳統服裝的一部分。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我們現在總說到的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衫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方片裙的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順便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腰將裙帶束到胸部的裙子,至盡還影響著朝鮮韓國的女子裙裝風格。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讀很華麗,基本上都是拖擺至地,有的達幾余米,比如,有的袖闊4尺,裾曳地達到5尺,因此,如同後來的歐洲一樣,衣擺的長短決定著婦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廣袖的,廣袖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寬大的袖子,唐代的廣袖基本呈方片形,類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還有一種晚唐時期的禮服,都為宮廷命婦所著,稱為釵鈿禮服。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裝和旗袍沒有任何關系。只是錯誤的叫法混淆了人們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