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為什麼又稱為旗袍
擴展閱讀
小孩的棉睡衣怎麼搭配 2024-11-24 22:24:38
藍色皮衣發霉怎麼清洗 2024-11-24 22:20:17
政策對旗袍有什麼風險 2024-11-24 22:10:57

旗袍為什麼又稱為旗袍

發布時間: 2024-10-13 02:57:00

Ⅰ 旗袍是由誰發明的

旗袍之名,源於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他們的著裝就被稱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一年四季就這一個樣式,僅有布科不同之分。這種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裝,因在窄小的油口處,還接有一截止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狀似馬蹄,所以又稱「馬蹄袖」,也叫「箭袖」。平時 綰起來,冬季行貓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響拉弓射箭。四面開衩是為了便於上下馬。束腰,一則可增加暖意卧;二則出獵時,可將干糧等裝入前襟;三則隨身帶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鐮、火石、火絨的小口袋和皮製煙荷包,都可掛在腰帶上。 滿族干1644年人主中原後,游豬變為農耕,加以與漢族文化如大領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為民族文化表象特徵的旗袍,也自然發生變化。

Ⅱ 為什麼很少有人穿旗袍怎麼穿旗袍才有韻味

旗袍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服飾,之所以稱為「旗袍」,是因為它是從清代滿族女性的袍子演變而來的。旗袍它給人一種莊重和優雅的感覺,略帶緊腰設計反映出優美的身體曲線。穿著旗袍不僅可以突出身材,而且可以展現氣質。因此,旗袍對穿著者有很高的要求。讓我解釋一下旗袍應注意的幾點。

鞋子還根據穿著的旗袍的顏色風格和參加場合的搭配而定。例如,在婚禮中,金色或紅色旗袍本身會讓您充滿氣質。如果要匹配,可以選擇一雙與旗袍顏色相同的高跟鞋,上下呼應,高跟鞋也可以彌補您的身高缺陷,氣質更好。

Ⅲ 旗袍為什麼叫旗袍拜託了各位 謝謝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也稱中式旗袍。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事實上,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為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為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為「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Ⅳ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拓展資料: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民國旗袍起源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旗袍的來源和歷史

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是我國一種具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清末的旗袍樣式,主要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

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二十世紀初期,盛行「旗袍馬甲」。也就是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一九二六年,短襖和長馬甲合二為一,成為現代旗袍的最初款式。以後兩年,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圍繞思想潮流的此消彼長,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展開「較量」。旗袍的樣式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1929年的4月16日以後,就有一個嚴格的規定,旗袍被定為一種正裝,在重要的慶典、節慶、禮儀性場合,中國女性必須穿著旗袍。比方說,女學生在升國旗的時候,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都必須穿旗袍。

Ⅵ 旗袍為什麼會叫旗袍

旗袍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最早清朝滿族女子的旗袍,有單、夾、襯絨和絲棉袍之分。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慈禧太後有一張照片: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樣子,旁邊李蓮英太監扮成童子。這張照片裡面慈禧太後穿了一件旗袍,鑲滾嵌燙綉貼盤釘樣樣俱全,可以說是集旗袍工藝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加上西洋文化的影響。旗袍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長加長,兩邊叉開升高,腰身緊綳,顯示女性的曲線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減低領高,袖長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沒有袖子,外形如流線型。上海女人將旗袍演繹得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慶齡穿著碎花型的棉袍出現在閱兵觀禮台上,而上海廣告畫上的女子,也開始了連身旗袍的妙曼風姿。於是,名媛名太紛紛效仿,開始穿著旗袍出入社交場合。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將西式服裝的貼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寬松旗袍上,於是旗袍有了曲線,開始細沿主人的身材,細撫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緣上的細細花邊,也有了開叉。也盛行過開叉開到幾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見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從紙醉金迷的十里洋場里裊裊走來,滄桑而風情,會讓你看到什麼?那必是如柳的體態,旗袍的細致,還帶著十里洋場特有的奢糜繁榮和高傲不可親近的氣息。將旗袍穿出這樣風韻無限的,莫過於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緻,那一縷上海的精巧,那一絲繁榮下的世故聰慧,將女人的風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於一體。張曼玉主演的《花樣年華》,其時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從頭到尾被23件花團錦簇的旗袍密密實實地包裹著,在美艷之下緊箍著情感,耐人尋味。這部電影一放之後,驟然興起了一陣旗袍熱,很多很多女子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畢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莊的,於是開叉又回歸到膝蓋處,袍身長及地面,行步間微露皮鞋的尖頭和細高跟,於是那種妖嬈那種微含的性感盡現其中。再後來,由於時局的不穩,再沒了那種如風扶細柳的心情心境,於是旗袍的擺線又上提。而寬袍大袖,也不再適合要做事的女人,於是衣袖也變得纖細合體。旗袍變得貼身精煉,而女人們,成熟的體態和優雅而不失干練的風度,也寫在了旗袍上。
旗袍的藝術:近代中國的兩位第一夫人——宋慶齡和宋美齡,她們在一些重要場合,都是身穿旗袍,不僅體現出東方女性的美麗,更將旗袍升華成了中國的國服。旗袍宋慶齡不僅自己愛穿,抗戰時期,她曾將旗袍作為國粹送給了斯諾夫人海倫?斯諾。海倫?斯諾的好友玻莉穿著這件旗袍,在美國為中國抗戰到處演講募捐籌款。海倫?斯諾臨終前有個心願,要把這件中國旗袍完璧歸趙。1998年這件漂泊了六十年的旗袍終於回到「宋慶齡故居」。
滬劇當中好的旗袍,一般都是演員的私產。因為好的旗袍必須是度身定做,才能完美地將女性的東方美表現出來。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里的舞女,無論是她穿旗袍的樣子還是走路的姿勢,都會讓人眼前一亮。正是許多老藝術家的悉心輔導,將穿旗袍的規矩傳授給了年輕的後輩們,演員才能將舞女的這個角色演繹得如此生動而逼真。旗袍的產生同時也孕育了藝術。有了旗袍,才有了那世界上獨具特色、獨具魅力的東方氣質與東方美。而上海女人白皙細膩的皮膚,相對高頭大馬的洋婦要嬌小玲瓏。凹凸有致的身形,天生就是應該穿旗袍的!旗袍看似密實,其實最是性感。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只有東方人穿上才有那數不清道不盡的東方氣韻,才能恰如其分地襯托出東方人典雅、靈秀之美。

Ⅶ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歷史發展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旗袍的歷史發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的「旗袍」在一些細節處有刺綉裝飾.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而直到1929年,政府公布將旗袍正式定為國服。

歷史淵源

旗袍的演變歷史在民族、觀念、習俗、風尚的交織下,充盈著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中的張力。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穿的「旗袍」在領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綉花裝飾。關外寒冷異常的天氣,游牧民族騎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這種保暖適體的服裝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隨著滿族的統治者進入北京,那時候滿族人素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所穿的袍服就被稱為「旗袍」。

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宮廷婦女穿旗袍時,往往配上被稱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這樣穿著,愈發顯得旗女身材修長,豐姿婀娜。但這時的旗袍與現代意義上指稱旗袍在樣式、裁剪、裝飾上相差甚遠。

按照清代法規「十從十不從」的規定,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相對於清廷對漢族男子著裝滿族化的嚴格規定,漢族女子有不穿著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滿族統治的三百多年中,滿、漢婦女的著裝在彼此的對視與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

直至1910年,清朝滅亡後,旗服在短暫的沉寂之後,反而在漢族婦女身上悄然出現,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頭,就已出現身者旗袍的漢族婦女。據說最早穿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引以為尚。二十世紀初,女學生代表著自由與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著裝往往成為社會時尚的風向標,因此她們穿著的旗袍也成為文明、新潮的象徵,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現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並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製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旗袍的發祥地。

1929年,《民國服制條例》作出規定,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即國民禮服。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式藍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以政府條令的形式對旗袍做出規定,足以顯示出旗袍僅用了十幾年間就以其獨特魅力征服了中國女性。此後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

款式變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風格與滿族旗裝已有很大差別,其裝飾由繁復轉向簡單,款式由寬大到適度。袍身的長度縮短到膝蓋與腳踝之間;袖子略有收緊並縮短,並露出一截手腕;領子也受漢族婦女的影響,一度也變為「元寶高領」,而後逐漸變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擺高度依然適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裝」的特點,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婦女的手臂。大革命時期,婦女在解放潮流中張揚個性,受社會風氣及歐美流行短裙的影響,款式與裝飾變化更為大膽。旗袍的下擺線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簡潔以至消失。女學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礎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學生穿著這種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騎車都毫無防礙。至二十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袍身逐漸變得合體,大膽露出了女性美麗動人的曲線。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改良旗袍是這一時期旗袍的主流。在這10年中,旗袍絢麗多姿,風格多變。領、袖、下擺、開衩無一不在流行與時尚的影響下變幻:高領、低領、無領先後流行;長袖、短袖、無袖各顯其美;旗袍的長短,長則衣邊掃地,短則露出膝蓋甚至大腿,無不達到其極。歐美流行元素輪番登場,旗袍面料異彩紛呈,配件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呈現了旗袍發展史上最絢麗華美的時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長度沿襲二十年代的樣式,流行短旗袍,下擺長度稍過膝蓋,但在1932年開始不斷加長,長至「衣邊掃地」。這主要是因為1932年前後都市婦女中開始流行高跟鞋。這種來自歐美風尚的皮鞋與旗袍相配,改變了旗袍的時尚走向。原本以下擺線提高為時尚的旗袍,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長旗袍下擺,使女性顯得纖細修長、性感動人。到1934年前後,旗袍長度能蓋住腳面。這種「掃地旗袍」多為高領,裝著三粒紐扣,領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夏天也不改風尚。隨著旗袍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後幾乎開到了臀部,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玉腿乍現。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開衩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長。穿著這樣款式的旗袍坐時顯得含蓄大方,走時優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各界女性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縮短,開衩也逐漸升高,袖子也變得細長合體。

此外那個時期也是旗袍面料極為豐富的年代。紡織品的大量進口,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絨、紗羅,應有盡有。尤其是出現了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及絲綢以後,「透、露、瘦」 的旗袍就開始流行。清純可人、性感、端莊典雅多種風格都可以在旗袍中顯現出來。旗袍和西裝進一步結合起來,裁剪更多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加胸省、腰省、墊肩。領和袖更多採用當時流行的款式,領用西式翻領,袖則有荷葉袖、開叉袖以及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更為時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著西裝大衣。

工藝特點

滿族入關後,旗袍吸取了漢民族多種工藝,裝飾逐漸變得繁復起來。原本用來保護領口、袖口、下擺容易破損的素色衣邊逐漸被綉上紋飾,變成道道鑲嵌。三鑲三嵌、五鑲五嵌到「十八鑲滾」,宮廷貴族婦女的甚至整件衣服的裝飾紋飾幾乎遮掩了其面料的本來面目。

旗袍有著多重細致的工藝流程,主要製作工藝為「鑲、嵌、滾、宕、盤、貼、綉、繪、」。即滾邊工藝、鑲邊工藝、嵌線(條) 工藝、宕條工藝、盤紐工藝、貼邊工藝、刺綉工藝、繪畫工藝。這些工藝使旗袍在每個細節上都環環相扣、層層相配,達到線條流暢、適宜人體、裝飾美觀的目的。製作旗袍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些工藝秘訣繼承與發揚了中國傳統的制衣工藝的精髓。一件旗袍的製作,往往需要工藝的製作者一人運用「鑲、嵌、滾、宕、盤、貼、綉、繪」的整套工藝,從而保證旗袍氣韻流暢與風格統一。此外,在裁剪上旗袍也堪稱中西合璧的製作典範。採用胸省、腰省、裝袖、肩縫等西式工藝,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使旗袍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體現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旗袍禮儀知識

穿旗袍時,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領口封閉較嚴,購買熱天穿的短袖、無袖旗袍時,最好選擇吸汗透氣的舒適面料。

2、選擇旗袍時,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前衛風格的無肩無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滾邊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會格外出眾,卻不適合保守行業工作人員日常穿著。

3、旗袍的領圍、領高、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會感覺很不舒服。

4、穿著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時紐扣不會脫落。

5、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長及腳踝的高開衩旗袍,其風格和坦胸露背長及腳踝的西式晚禮服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或賓館、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裝的場合,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的旗袍開衩不要高於膝蓋上緣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時搭配的絲襪最好是連褲襪,這樣就不用擔心襪口從開衩處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選擇不與絲襪起靜電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與旗袍風格相配。

9、內衣不可外露。與旗袍相配的內衣在款式和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10、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旗袍保養方法

一、服裝的洗滌方法:

清洗前必須考慮到被洗服裝的性質及其要求,合理地選擇洗滌劑的種類。對於棉、麻服裝來說,其耐鹼性好,選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鹼性洗滌劑,不僅不會損傷纖維,而且有助於去污。

對於絲綢或毛呢絨服裝來說,因蛋白質纖維不耐鹼,洗滌時應選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鹼性洗滌劑,這樣可避免纖維損傷,影響手感。

對於有奶漬、肉汁、醬油、血等斑漬的服裝,還應選用加酶洗衣粉,利用鹼性蛋白酶將斑漬分解去除。

二、服裝的保養方法:

棉、麻服裝的保養

棉、麻服裝一般不怕晶曬,但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會降低穿用的堅牢度,尤其易使服裝褪色或泛黃,因此應忌暴曬,並晾曬反面。穿著過程中應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蝕破損。

燈心絨和平絨服裝要盡量減少肘、臂、膝、臀部的壓、磨,防止軋光、脫絨,沾污膠糊類物質後不能幹除,以免拔掉絨毛,平時最好經常刷理絨面。棉、麻服裝洗凈、曬干、熨燙後,要疊放平整,深、淺色服裝分開存放。棉、麻服裝易吸濕,收藏時要避免潮濕、悶熱、不通風以及衣櫥、箱、櫃不潔引起的霉變。

呢絨服裝的保養

呢絨服裝宜選擇陰涼通風處晾曬,暴曬會引起褪色和光澤、彈性、強度的下降。較厚的深色服裝晾曬時間可以長些,較薄的淺色服裝晾曬時間宜短。呢絨服裝穿著時不要與尖銳、粗糙的物品和強鹼性物質接觸,防止鉤紗、起毛和腐蝕。縮絨加工的粗紡呢絨服裝還要注意盡量減少摩擦,以免絨毛脫落,露出底紋。呢絨服裝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曬,待衣物充分乾燥、涼透,再疊好收存。

高檔呢絨服裝最好懸掛於衣櫃中勿疊壓,以免變形,影響外觀。收存同時,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櫃內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或樟腦片以防止蟲蛀。收藏過程中應適當打開箱櫃,讓其通風透氣。在高濕高溫的夏季還應晾曬幾次,防止生霉。長毛絨服裝不能重壓,不然會使絨毛倒伏。

絲綢服裝的保養

絲綢服裝屬於高檔服裝,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曬,以免褪色和強度、手感、光澤變劣。穿用時,注意不要與粗糙、鋒利物品接觸,防止鉤絲起毛,也不要與鹼、酸等物質接觸,防止纖維受損。柞蠶比服裝還應避免沾污水漬,否則較難去除。絲綢服裝收藏時,應先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放於箱櫃中。用衣架掛放,往往使某些絲綢服裝因自重而變長。白色或淺色絲綢服裝收藏時不宜放入衛生球和樟腦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則會泛黃。

化纖服裝的保養

化纖服裝一般不宜長時間日曬,否則會老化變硬,強度下降,變色或褪色。化纖服裝收藏時應洗凈、熨燙、晾乾後,疊放平整,不宜長期吊掛在衣櫃中,以免使衣物懸垂伸長。由於化學纖維一般不蟲蛀、霉變存放時可不放衛生球或樟腦片。如存放其混紡織物服裝時,應放入少量衛生球或樟腦片,但要用紙包好,避免直接接觸衣物,因為這些葯劑會使化纖溶脹變形,發粘及降低強度,甚至使服裝遭到損壞,以致無法穿用還應適當通風晾曬,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燙要素:

熨燙溫度熨燙是熱定型,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因而熨燙所需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而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裝的熨燙需要一定的溫度控制。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燙溫度來確定。服裝的熨燙溫度的選擇還應考慮其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濕、膨脹伸展、較快地進入預定的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定型。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