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族服裝的分類介紹
「漢服」又叫華夏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正朔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解釋了「華夏」的意義和內涵。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同時更是華夏文明禮儀的一部分。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只能算是中國服裝,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更多的是特定時代和歷史事件等原因形成的,更具有特殊時裝概念。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一般不用扣子或隱扣(後期少數形制露扣),主要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此外輔助使用布扣(稱「紐襻」 區別於北方民族後期發展的「一字扣」、「盤扣」)。漢服的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由於簡潔美觀且屬於古已有之的樣式為婦女喜愛的穿著(另外男子也穿著,稱「男子衣裳(襦裙)」)。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簪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出行戴帷帽、幕蘺的。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鞏固滿洲人對中國的統治、強壓華夏民族反抗意識和民族自尊,通過民族文化打壓的方式,在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頒布「剃發令」稱:「自今布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發。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滿洲貴族叫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北方漢族人民被迫屈從。之後清軍以武力迫使南方漢人也剃發,在發布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清廷又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強迫各族人民改穿滿服或滿化服飾。這就是所謂的「剃發易服」。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裝(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裝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裝與馬褂
旗裝,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漢服主要形制之一上衣下裳的兩部分衣和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 後期發展習慣加一假翻折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裝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著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系鮮艷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發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溫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著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鉤、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發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群,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悅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里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說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著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著青色右開襟衣,下著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著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說,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谷穗;下著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綉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著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著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綉。屏邊等地,「黑苗」著黑布花邊裙;「花苗」著麻布花裙;「青水苗」著青色布裙;「綠苗」著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著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著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朴實。 朝鮮服 ,韓國叫한복(韓服),朝鮮叫조선옷(朝鮮服)是一種傳統的朝鮮族服裝,受漢服襦裙影響較大。朝鮮服的特色是設計簡單和衣服上並沒有口袋。
朝鮮服按不同的場合而分為不同類型,包括:日常生活、典禮和特定場合。典禮服飾是在一些正式、隆重的場合時穿著,例如嬰兒滿月、婚禮和葬禮。
李氏朝鮮時代,後妃、公主、翁主,以及貴族婦女進宮時,會穿著稱為「堂衣」的朝鮮服,上衣的前襟和後襟長到及膝的程度。男女外出時會穿著稱為「周衣」的長外套,女性有時會用周衣遮蓋頭部。
朝鮮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朝鮮民族的傳統服裝。朝鮮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士朝鮮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一襲朝鮮服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俗之美的完美結合。
朝鮮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不足,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較高,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較豐滿,增添女性之美。如今,大部分朝鮮國民是已習慣穿著洋裝西服,但是在節慶日,或婚禮時,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女性的朝鮮服是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男性則是短褂搭配長褲,而以細帶縛住寬大的褲腳。上衣、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甚至加刺明艷華麗的錦綉。朝鮮傳統服裝-朝鮮服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作為白衣民族,朝鮮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
朝鮮服是能按服裝的顏色和衣料演出各種感覺的衣服。一般來說,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最為古典。
女子朝鮮服的情況是:傳統的色彩安排是紅色裙子淡淡的淺綠色或白色、藍色短上衣,藍色裙子則配紅色或白色、黃色短上衣。此外,紫色裙子配淺紫色短上衣,深紫色裙子配粉紅色或玉色短上衣.。
Ⅱ 心如蓮花香,一路自芬芳——南泥灣花海徜徉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呀地方…」當熟悉的旋律在耳邊再次響起,幾回回夢回延安,回了延安直奔南泥灣~
二十多年前,我在延安求學。期間,利用周末時間騎行南泥灣,一路風塵、一身臭汗夾裹一生回憶…
二十多年前的我。
終於再次踏上南泥灣這片土地。剛下了高速,沒走幾步路,路邊的花海引人駐足。
這是一片大花美人蕉,大花美人蕉,又名紅艷蕉、蘭蕉、矮美人等,是一種大型的花朵。此地的美人蕉花分兩色,在並不明朗的天空下分外亮麗,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存在意志。依照佛教的說法,美人蕉是由佛祖腳趾所流出的血變成的,因此也被叫作「曇華」。
紅花艷麗多姿,遠觀如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綠葉枝上點紅妝,恰似片片紅霞舞。美蕉花似海,芬芳入心間。帶雨紅妝濕,迎風翠袖翻。欲知心不卷,遲暮獨無言。
黃花遠看嬌艷無比,近觀清新雅緻,花瓣如蝶般翩翩舞動,團團簇簇若嬌顏。若詩、若畫、若詞、若歌……賞心悅目。偶有清風徐來,傳來的陣陣花香沁人心脾……此刻的我,彷彿也是一朵盛開著的美人蕉,興奮,喜悅,輕松…
另一側是一片百日草(菊)花海,百日草是我們寄託對朋友相思之情的花卉。從六月到九月,花朵陸續開放,長期保持鮮艷的色彩,象徵友誼天長地久。
有趣的是百日草第一朵花開在頂端,然後側枝頂端開花比第一朵開的更高,所以又得名「步步高升」。所以,百日草全種的花語是:步步高升!
玫紅色花下有一個含苞骨朵,花苞如墨筆輕描,層層包裹著將要綻放的花朵…
玫粉色百日草的花語:持續的愛。百日草第一枝花是單生於枝端,非常碩大美艷。後來,側枝會繼續開花,而且會比第一枝花要高。側枝上的花朵不斷開放,象徵著持續不斷的愛。
橘黃色的百日草花語是「每日的問候」。每天看一次百日菊就會給人鼓舞,激發能量,在每日的問候中保持愉悅心情。
看完百日草,沿著一條砂石路繼續向山腳走去,穿過一條狹窄的小山溝,前方豁然開朗,又是一片秋英花海…
秋英 (波斯菊),原產於南美,據說是由傳教士引入,由於花色艷麗,深受人們喜愛,又被稱之為格桑花。 秋英花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大波斯菊公主,波斯菊國王的小女兒,被下了惡毒詛咒,一生孤獨,沒有人能夠解開。波斯菊公主一個人在城堡里度過了很久很久,每天日升月落,總是她一個人,寂寞總在無時無刻地侵蝕著她的心。她常常在夜裡坐在花園里的鞦韆上獨自哭泣。最後的最後,過了好久好久,一個來自遠方的騎士路過公主的城堡,看到大波斯菊公主一個人,這是一場華麗的遇見。騎士和波斯菊公主一見鍾情,兩個人相愛了。幸福的摩天輪降臨,大波斯菊公主的詛咒被解開了。騎士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秋英有紫紅、粉紅和白色等顏色,點綴於滿地新綠之間,煞是好看。微風拂過,美麗的花海隨風搖曳,簇簇鮮艷的花朵,猶如無數只蝴蝶,微微張開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動。伴散著陣陣幽香,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美侖美奐。
在花叢中偶然發現幾株狼尾草,在微風里安靜地搖曳。我在那片狼尾巴草面前停留了很久,在透過雲層的陽光照射下的、搖曳著的狼尾巴草,也是如此優美動人,如此風情萬種,無限妖嬈。裊裊婷婷古姑妞,形如狼尾性情柔。纖姿百草臨風妒,俯仰齊肩矮半頭。
流連於三片花海,那種震撼,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所謂美景前的放空,說的應該就是這種狀態吧!
緩步向車上走去,路邊有一個小泉眼,不知是誰,在泉眼這里放置了七八條小鯽魚…
水渠邊生著幾株水蓼,水蓼全草都可以入葯,功能消腫解毒、利尿、止痢。古代為常用調味劑。水映藍天雲影淡,風吹紅蓼露珠圓。水蓼冷花紅簇簇,江蘺濕葉碧凄凄。
前行不到一公里,公路左側又見一片醉蝶花,高高的枝頭上,醉蝶花開的如痴如醉!
身姿窈窕羞玉環,雲鬢點翠月光寒,容顏多彩惹人羨,唯此嬌媚醉蝶仙。醉蝶花花梗長而壯實,總狀花序形成一個豐茂的花球,色彩紅白相映,濃淡適宜,尤其是其長爪的花瓣,長長的雄蕊伸出花冠之外,形似蜘蛛,又如龍須,頗為有趣。據說,醉蝶花開放的時候,花瓣慢慢張開,長爪由彎曲到從花朵里彈出,其過程如同電影快鏡頭慢放一般。
醉蝶花盛開時豐滿的花球,在多彩的醉蝶花海里,朵朵小花如翩翩起舞的蝴蝶,非常妖嬈。
這迷人的醉蝶花原產熱帶美洲,全球熱帶至溫帶栽培以供觀賞,還是一種優良的蜜源植物。
路旁偶然發現一棵野西瓜苗,潔白的小花也在靜悄悄的開放。這應該是往年的遊人於路邊隨手丟棄的西瓜籽,經過一年長出來的小瓜苗。
走過醉蝶花海,前方不遠處,道路右側又是一座馬鞭草庄園,馬鞭草與薰衣草的區別就在於,薰衣草的花為紫色,氣味清香,而馬鞭草花是藍紫色,無香。
那一片片高高的、直直的、綠綠的、帶有毛毛小刺的馬鞭草,頂上開滿了一朵朵、一簇簇藍紫色花朵,形成一片藍紫色花海,令人陶醉。
從馬鞭草的字面意思上看,彷彿它只是一株野花,但是它的 歷史 與文化都非常的深厚。馬鞭草在基督教中是非常神聖的花,而且常常用它來裝飾祭壇,可見其神聖的等級有多高。在歐洲,花甚至是整株植物都被看作是既神聖又珍貴的植物,常常出現在宗教的各種儀式上。
在很久以前,人們認為人生病都是遭到了壞人的詛咒,所以都把馬鞭草插在床頭,以消除此詛咒。在神話故事中,此花則可以剋制吸血鬼。馬鞭草的花語是無邪、期待、純真、正義等。
這個盛夏,我徜徉在南泥灣馬鞭草花田裡,如夢幻中的普羅旺斯,沉浸在紫色海洋的童話世界裡。
庄園中有一塊鼠尾草田,鼠尾草原產於歐洲的南部與地中海沿岸地區,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穗狀的花朵就像根老鼠的小尾巴,藍色的小花十分可愛。
關於鼠尾草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聖母瑪利亞帶著新生的耶穌躲避野蠻殘忍、專殺孩童的屠夫國王希律。路過一個村莊,即將被希律的士兵追上,瑪利亞抱著耶穌卻無處躲藏。慌亂之際瑪利亞求助於身旁盛開的玫瑰:玫瑰呀,請將你的花瓣全部盛開,把我們藏起來吧,玫瑰惡狠狠的拒絕了她。瑪利亞乞求一旁的丁香:丁香,可愛的丁香,請展開你的身軀,藏起來這個可憐的母親和孩子吧。丁香搖頭,讓她去找那株鼠尾草。瑪利亞來到鼠尾草面前:啊,鼠尾草呀鼠尾草,請展開你的枝葉將這奄奄一息的無辜嬰兒和半死的母親藏起來吧。即刻,鼠尾草迅速長出茂盛的枝葉,將地面嚴嚴實實地覆蓋住,柔軟的葉子撐起一個遮蓬,完全將母子藏了起來。
士兵們路過,什麼都沒發現,瑪利亞懷中的嬰兒在鼠尾草柔軟的枝葉撫摸下露出了微笑。瑪利亞抱著耶穌從點綴著花朵的碧綠枝葉中走出。「鼠尾草啊,多謝了,我為你的善行而祈禱,從此每個人都會記住你的。」從此玫瑰長出了刺,丁香發出了臭味,鼠尾草卻具有許多功效。
庄園里有人在兜售蓮蓬,紫色的蓮蓬中鑲著如碧玉般的蓮子,剝開,露出乳白色的蓮子,吃在嘴裡苦苦的。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庄園出口是一片向日葵田,太陽從陰霾的天空逐漸露出一角,千萬朵向日葵同時仰起頭,面向太陽,一起吹響了沖鋒號。這也是一片花海,這更是一幅壯麗的圖畫。
徜徉好久,從庄園出來,繼續前行,轉過幾個彎,迎面看見南泥灣地標建築
南泥灣稻香門
公路右側的南泥灣濕地公園。2014年12月16日,國家林業局發布文件,批准建設陝西延安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2019年12月25日,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9年試點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公園當中是一條小溪,小溪兩邊是各種景觀石和人工雕塑,充滿了詩情畫意。
溪水邊種滿了鳳尾絲蘭,可惜我來的時間不對,鳳尾絲蘭沒到開花時節。佇立溪邊,擷著蘭花草,悠悠寸草心,濃濃思念情,點點相思憶,幽幽蘭心曲。於蘭花縷縷馨香中,讓我的心靈驛站常駐芬芳,悠然面對人生,朝著理想與希望,以最美的姿態,最飽滿的精神,去開創屬於一片自己的天地。
小溪左側,孩子們在玩氣泡球,氣泡球原本是一項極限運動,現在發展成了一項兒童 游戲 。小孩固定在球中,隨著氣泡球的滾動,球中的小孩顛顛倒倒,其樂無窮。
青青草坪上有一條彎彎的木棧道,漫步其上,恍惚中,時光停滯,歲月靜好。
天空厚重的雲朵下,飄盪著幾只風箏,它們顫顫悠悠,向著藍天,向著白雲,向著未來展翅飛翔。
草地上發現一隻十星瓢蟲,又稱十星瓤蟲葉蟬、十星葉蟬或金花蟲。屬於鞘翅目,葉蟬科。典型的害蟲…
公園當中有一條小溪,孩子們蹬著小艇在溪水中歡快地嬉鬧,歡聲笑語響徹整個公園。
小溪中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石橋下,孩子們如精靈一般,在溪中汀步上跳來跳去,偶有孩子不小心落入水中,濺起一地水花,拋出一片歡笑…
在小橋流水旁邊,幾位身著旗袍的美女,身姿窈窕,或戴一頂禮帽,或撐一把油紙傘,在青青的草地上翩翩走過,那盈盈秋波,凝眸一望便是千年。恍惚之中,似身處江南水鄉~
另一邊,身著民族服飾的西北漢子牽著兩匹騾馬行走在溪邊小道,兩個小孩按轡徐行。這一刻,西部與東部,黃土與水榭,民俗與 時尚 ,在南泥灣濕地公園的這一方天地里,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時至今日,有人對陝北的印象還是出行靠走,通訊靠吼,取暖靠抖,長路交通騎騾馬,溝通隨口信天游,出門遍地黃土沙。殊不知,陝北各地的現代氣息也很濃,騾馬出行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所以,這兩個小孩是不是外地遊客還不一定呢!
溪邊草坡上,遊人如織,有的攝影留念,有的小坐休憩。還有一位男士在草坪上引吭高歌,仔細一看原來是開直播的。
沿著山腳坐滿了遊人,或小憩,或拍照。草坪上,一群中年婦女在跳鍋庄舞,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一位男士在中間拍攝視頻,現如今南抖音北快手非常流行,難不成也是在拍視頻發快手?
溪水盡頭,有幾畝水稻田。陝北常見的作物是高粱、黍子、糜子、蕎麥、小麥、 玉米,按說水稻絕不會出現在這里,這一切都得益於三五九旅的大生產運動,靠一把鋤頭一支槍,將士們把爛泥灣變成了陝北好江南。從王震旅長到每個普通戰士,他們在南泥灣這塊土地上創造了改天換地的奇跡,也播撒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種子。
1943年春節,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向三五九旅在英雄們獻上新編的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歌唱南泥灣由荒涼變成"江南",並熱情歌頌了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八路軍戰士。
公園的行道樹是欒樹,欒樹在春天嫩枝一般為紅色,到了夏天長滿黃色的花朵,入秋之後葉子的顏色變黃,結出的果實為紫紅色,像一盞盞高挑的小燈籠,非常好看。
水稻田中的麻石汀步,通向不遠處的延安炮兵學校。時間關系,沒去炮兵學校參觀學習。
濕地公園的盡頭,巨大的黨徽矗立在廣場上,
站在南泥灣熾熱鮮紅、熠熠生輝的黨徽下,不由得思緒翻滾:回想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回想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黨徽耀日月,紅旗亮春秋。煙花別樣紅,輝煌映潮頭。
黨徽廣場對面,「團緣聚愛,情動七夕」,延安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金融行業單身青年聯誼活動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恰好進入了牽手環節…
早上從家裡出發,沿途一路芬芳,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六七個鍾頭了,早就飢腸轆轆了,順著公路向鎮上進發。
時不時為路旁的花海停留,五顏六色,一叢叢,一簇簇,真像一位高明畫家的油畫作品。
春天的溫柔,是花朵帶來的,清明節後,梅花悄落,迎春不久,撒下種子,期待一片花園,夏末初秋,它能開滿整個花園窮極想像的色彩,它就是——大麗花!
大麗花,別名大理花、天竺牡丹、東洋菊,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它視為大方、富麗的象徵,因此將它尊為國花。大麗花具有層層厚重的花瓣,直接就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寓意著大方、富貴和大喜之兆。紅色的大麗花更是富麗堂皇、絢麗多彩,在各大婚慶場所或者為長輩祝壽可以選擇此花,寓意著長長久久、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所以其一的花語便是大吉大利。
大麗花的花色各種各樣,有紅有黃有橙有紫有白的,多彩多姿,變化不定,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進而便引申出其二的花語——背叛。
離鎮上不遠的地方,有一片正在開發的別墅區,別墅附近,綠樹成蔭。別墅與公路中間,種植著大片園林花卉。
有人打理的園林花卉好似上帝的調色板一般,色彩分明,鋪天蓋地,令人震撼。
終於到了南泥灣鎮,這里的地方特色飲食是延安香菇面,趁著店家上菜的間隙,出門看看。
南泥灣鎮一側靠山,另一側是一片水地,田地里剛剛插好秧的水稻。手把青秧插滿田,抬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步原來是向前。
聽人說,南泥灣鎮東部還有一片荷花池。吃過中飯,稍事休息,沿著公路走了大概三四公里,眼前是好大一片池塘。
呈現在眼前的就是這樣的一幅水墨畫,泅洇著池水粼粼的波光,氤氳的水氣,從喧鬧的午後,到沉寂的晨昏,也許一日各有不同,風情萬種,只是我們不經意間悄悄地錯過了。
倘有菏在池,倘有荷在心,何患得失紅塵間。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白荷帶雨,皎潔無暇,盛開的白荷花如一位冷艷絕俗的美人,卓立水中,獨撐玉碗,傲然而立~
田田的蓮葉間,一枝荷花挺出水面,婷婷玉立,嬌嫩雅緻的花朵透著沁人心脾的清香,彷彿是一位笑頰粲然的舞蹈著的少女!那微微上彎的紅紅的花瓣兒,那黃得可愛的蕊兒,絲毫不會比牡丹差!但卻比牡丹朴實得多!荷葉現在變成了荷花的褶裙,在微風的吹拂下有了「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誰干水面張青蓋,罩卻紅妝唱采蓮。」的詩情畫意。
這一朵粉荷垂露,盈盈欲滴,在冰肌玉骨的娟秀里,讀懂歲月匆匆的碾轉、聚與散。讓如煙的往事,在輪回間,沉澱,在荷的一朵禪意間,浮生花開,月靜日長,最終,歲月生香。
看,那朵美麗的粉紅色的荷花,從水中鑽出來,微笑著,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像個小姑娘一樣,嬌羞欲語;不遠處,那朵白色的荷花正在怒放,嫩蕊搖黃,如一隻碩大的玉碗承接著日月精華;還有周遭沉浸在美夢中的花骨朵,青青如玉般的蓮蓬頭,都好似飽脹地快要破裂一樣,構成一副絕美的圖畫。
池塘里還有一片梭魚草,葉色翠綠,花色迷人,串串紫花在翠綠葉片的映襯下,別有一番情趣。
賞完荷花,想去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參觀。結果到了展覽館附近才發現,展覽館正在搞基建,不對外開放。放張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看~
只能順勢去遊客中心走走。
遊客中心廣場的南泥灣大生產雕塑群像
門前的水池,鵝卵石鋪底,漏出水面的石條上鑲著「初心不改、精神鑄魂、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卓越執著、創新協作、知行合一、求是求真」。
從遊客中心出來,已經下午三點多了,開始往回走,結束了一天的行程,超級滿足,沒想到南泥灣現在的景色這么美,稻田翻綠浪,荷花十里香,菊妍正芬芳。 與二十多年前相比,這變化是真真正正的翻天覆地。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生活就是這樣,持一份好心態、擁一份好心情,用心去發現身邊的美,做自己喜歡和愛好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心若有夢、處處花開;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微信搜索公眾號並關注「永遠的行者張巍」,更多作品將持續奉上!
Ⅲ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這是康巴服飾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雲南迪慶,青海玉樹、果洛,四川甘孜、阿壩等地區,康巴服飾因小區域自然地理環境與地域文化之差異,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飾習俗。康巴服裝俗稱康裝。它以其誇張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樸的紋飾、厚重的質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內涵,在藏族服裝服飾藝術中別開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僅康巴地區的婦女服飾、在民間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這樣傳唱贊美:
「我雖不是昌都人,昌都裝飾我知道,昌都裝飾要我講,銅帶環腰口琴吊;我雖不是貢覺人,貢覺裝飾我知道,貢覺裝飾要我講,項珠三串胸前拋;我雖不是德格人,德格裝飾我知道,德格裝飾要我講,頭頂明珠金蓮抱;我雖不是霍柯人,霍柯裝飾我知道,霍柯裝飾要我講,紅綠帶幾繞滿腰;我雖不是達多人,達多裝飾我知道,達多裝飾要我講,紅繩扎發圍頭繞;我雖不是理塘人,理塘裝飾我知道,理塘裝飾要我講,發系銀盤叮口當鬧;我雖不是巴塘人,巴塘裝飾我知道,巴塘裝飾要我講,銀絲纏發額前飄;我雖不是鹽井人,鹽井裝飾我知道,鹽井裝飾要我講,頭包風帕腰懸刀;我雖不是昌台人,昌台裝飾我知道,昌台裝飾要我講,巴戈盤發寶光耀。」
一、康巴服飾文化的古老倩影
豐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飾,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是居住在藏區東部的康巴人創造的一種獨特的實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藝術結晶,集中體現著 它的創造者——藏族人民無窮的智慧、創造力、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
獨特的藏族服飾,對於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藏族服裝服飾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與生存功利目的和審美觀念交織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服飾的形成,主要是先民們為了能在廣闊的空間活動時,用來抵禦嚴寒,遮隔日曬雨淋和風沙襲擊的。這就是藏族服飾緣起的實用功利。功利目的先於審美意識,而人類最初的審美對象往往又是實用對象,或者是生產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獵獲的動物。如磨製石器、骨角器、衣物等。和所有民族傳統文化一樣,康巴藏族服裝服飾的形成也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演進、融會的漫長歷史。
在距今4500 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遺址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裝飾品約有50 多件,有笄、磺、環、珠、項飾、鐲、貝飾。牌飾和垂飾,質料則有石、玉、骨、貝等。裝飾品大部分均磨製光滑,製造精細。笄有5 件,均為骨質,等身細長,通體磨光,剖面呈圓形,上端雕成重疊的蘑菇狀。磺有6 件,分石磺和骨磺兩類。環有5 件,均系大理石製成,其剖面不甚固定,有扁平橢圓形、圓形、三棱形之分,均僅殘存一段。珠有10 顆,質料有大理石、硬玉、粘土岩、骨等。形狀多樣,有圓形、扁圓形、管形、葡萄形等,但其上均有一穿孔。分為圓珠、管珠和葡萄珠三類。項飾有兩串,每串出土時均集中在一處,有長方形珠和管狀珠兩種。長方形珠系粘土岩製成,管狀珠系鳥類腿骨片製成。鐲一件,由兩個半圓骨筒組成,一個半圓形骨筒上有六孔,另一個骨筒上殘存二孔。貝飾10 件,均系貝,上有穿孔。牌飾10 件,系用大小不同、形狀不一的骨片製成。其上有穿孔,或刻有橫槽,或刻有花紋。這些遠古先民創造的人體裝飾物,從一開始就顯示出它在材質、造型、紋飾、製作工藝等的多樣豐富性和獨特的區域性特徵。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還出土了陶紡輪和骨針。在一件陶罐的底部發現了織物的印痕,每平方厘米面積內就有經、緯線各8 根,在青海樂都柳彎的半山文化遺址中,也有同類的遺物出土。可見在石器時代,藏族遠古先民已能編織紡織物並已穿上了縫制的衣服。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歷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動生息的地區,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區,發現的原始社會公墓出土的干屍,距今有3 千年左右的歷史。古屍的服飾基本特徵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飾有十分相似之處,如頭發梳成許多條辮子,男屍往往頭戴氈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長皮褲、毛織品長袍、腳穿長統皮靴、靴筒外還有毛織帶裹腿。腰間束袋,佩有小銅刀。辮子鬆散披肩(今藏族地區仍有此發型) ,有的在胸際佩戴著小銅刀; 女屍則身穿毛織品長袍,腰際束帶,同時腳著長統皮靴,以毛織帶裹腿。皮靴上還附以小件銅制裝飾品,各色毛織物的色澤鮮艷。大多以紅、綠、褐、黑等色彩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條,非常美觀大方。
在青海平安縣古墓內出土的畫像磚,內容有宴歡、甲騎、仙人、力士、神馬等6 種圖案,其中宴歡人物一臂赤露,應是當地民族的服飾習俗,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著這種半著衣半裸臂的習俗。據此推斷,可見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紀遠古藏族先民的服飾習俗里,就已具備了現代康巴藏族服飾的基本結構特徵了。 據史載:「東女國, (康巴一帶) 皆披發,皮革製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飾以紋錦。」 在藏北發現的岩畫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辮發者或腦後「披發」長飄的形象,多數人物形象都穿著一種裙袍式的皮毛長衣,這些都與文獻記載的當地地域及人文特徵極為相似。
康巴漢子服飾
在青海樂都柳灣墓地還出土一件彩陶靴,通高1116 厘米,底長1413 厘米,陶靴內空,靴為圓形,為夾砂紅陶,表面施紅色,並繪黑彩,靴幫與靴底銜接處向內凹曲,靴底前尖後方,靴筒繪對稱雙線回紋,靴飾雙線帶紋和三角紋。線條流暢,紋路清晰,造型與現代藏式統靴相似,說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銅時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會製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徵,能防寒保暖,並普遍穿用的長統靴子,並有了裝飾美化的造型審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發型和面飾繼承了原始社會的一些習俗,例如「赭面」就是藏區北方草原牧民習慣用的一種以礦質赭石色(有資料說亦是一種動物血) 塗擦面部,以起防曬、防凍、防風雪、護膚、美飾面容,並兼具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習俗。吐蕃人以此俗為美。婦女的頭發梳很高且尖凸,稱為「堆髻」,後世婦女發型中的「卜殊」同此發型也有淵源關系。 康巴鄉城服飾
由於吐蕃時期疆域遼闊,各地區的服飾文化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又廣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許多國家、民族的服飾文化優勢,這就造成了各地區服飾的較大差異,其主要表現在藏區東北部東女,附國,黨項等部落的服飾差異上。
東女部,今昌都地區,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一般男子技發,婦女編辮,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黨項,是一個純游牧民族,服飾習俗中頭戴烏突騎帽,身穿長袍,下著小口褲,足穿皮靴,與今藏東康巴牧區藏族服飾類似。此外青海地區的吐谷渾,貴婦人披錦花,戴金花冠,女發型為辮發披後,飾有珠貝、珊瑚,這一類服飾與今康巴藏族婦女服飾大致相同。以上這些遠古服裝服飾表現特徵應是今天藏族,尤其是東部康巴地區藏族服飾的最初母型。 二、康巴服飾的類型
康巴服飾是藏民族服飾文化中的燦爛花朵。康巴服飾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徵,又別具地方個性特色。其主要服裝藏袍的基本特徵是大襟、寬腰、長袖、超長、無扣。其腰帶舉足輕重,式樣不拘一格,也是藏裝最顯著的特徵。而寬大超長,日當衣服夜當被,既可遮風避雨保暖,又可裝物當坐墊的一衣多用性,又與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環境、高寒的氣候和質朴的生活相適應。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飾點綴美的靈魂,他們在色彩運用上十分著重色塊與整體的相襯與和諧,其運用最多的紅、黃、藍、綠、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徵意蘊,又歸納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現的直觀表徵:他們認為藍、白、綠、紅、黃五彩是菩薩的服裝,藍色代表藍天,白色表示白雲,綠色表示河流,紅色表示空間護法神,黃色表示大地。廣泛運用金銀珠寶裝飾也是康巴藏族服飾的一大藝術特色,體現了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務實的審美價值觀念。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動物材質自然美所形成的質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飾充贏著一種與大自然博大胸懷相依相襯的雄渾氣魄和鍾靈神韻。
康巴服飾中男裝服飾差異不大,女裝服飾差異尤為明顯,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風格。康巴服飾大致可細分為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木雅服飾、嘉絨服飾、牧區服飾、康巴特有著裝等類型。
康北農牧區盛裝,以羔皮藏袍掛金絲緞或毛呢藏片等為面料,下擺、襟、袖等處鑲寬大的水獺、豹、虎等珍貴獸皮。綵綢襯衣、錦緞襖褂。
康南農區女盛裝,以五顏六色的花氆氌製成的百折連衣裙,左右胸襟處鑲以紅、黃、綠、藏青、金絲絨三角形,雙袖肘處鑲紅布,袖邊鑲綠布,背部鑲綉有吉祥圖案「公熱」,裙邊鑲紅色羊毛條,色彩艷麗、裝飾性極強。除了華貴的服裝,還以金、銀、紅珊瑚、綠松石、黃琥珀(密臘) 等作頭飾、胸飾、腰飾、手飾,把全身裝扮得珠光寶氣,雍容華貴。木雅地區服飾,婦女以頂戴袋狀帽,將帽沿一側內疊扣於頭上,上沿額伸出頭額前,寬至兩鬢,長約30 公分的袋狀帽箭垂於腦後,然後用大紅頭繩或五彩頭繩編發辮纏盤於帽上。男著原生白皮板羊皮袍,頭戴整條狐狸帽為特點。
嘉絨地區服飾,則以女頭頂披綉花頭帕,是以長方形黑金絲絨底綉花頭帕對折,戴於頭上,額前伸出約數公分,腦後下披至後頸,寬至兩鬢,然後用大紅頭繩或五彩頭繩辮發盤於帕上,辮子套各式辮飾。外披披風,內穿錦緞上衣,下著五彩白褶裙,腰系絲織或綢質彩色花腰帶,男戴金絲帽,足穿彩靴為鳳彩。嘉絨地區服飾還受羌族習俗的影響,生活俗裝普遍穿長衫,以藍黑色為主,下身系圍腰,腰扎寬大綵帶,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織成的無領服等。
康巴牧區服飾,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為袍,上飾粗獷的五色布、呢料條紋或「雍宗」、日月等圖案紋裝飾,夏裝則常以輕、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織牛羊毛呢製成的單或夾的長袍。上鑲彩虹氆氌尼花邊,康北一些農區還時興針織栽羊毛的袍、褲、衣等。男戴寬沿白氈帽,女梳百辮,戴羊皮帽,耳、項、胸、腰、背、腕、手佩各種用金、銀、珠玉、寶石製作鑲嵌的飾品。禮儀節日盛裝選料更為華貴、精美。聞名遐邇的康巴漢子的服飾,則以昌都、德格一帶男裝為典型,其服飾品主要有象牙發箍,金銀鑲邊的紅珊瑚大耳環,珊瑚、瑪瑙、琥珀等珠寶項鏈,用金、銀、銅精製的佛盒「嘎烏」、大鐮盒等,腰際橫插或斜佩長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銀並鑲嵌有珊瑚等珠寶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綢緞、布、毛織氆氌品等製成,邊上以水獺、虎、豹等皮鑲邊,腳蹬藏皮靴或紅黑相間的毛質氆氌尼靴,頭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長發辮,夾以紅、黑、藍等大股絲、絨線,盤頭而繞,尾端呈散狀,垂落於頭側,顯得揚揚灑灑,威武剽悍;著帽的或戴金氈帽,或戴狐皮帽,愈顯雄姿英發,瀟灑自如。著裝上康巴漢子一般將藏袍下擺提升至膝蓋以上,脫兩袖扎於腰際,腰間除火鐮等佩物外,一把橫插的長刀十分耀眼,加之頭上飄灑的「英雄結」,倍顯剽悍、粗獷英武。
康巴女裝:以昌都、德格一帶為典型;其顯著標志是前額頂佩戴由銀和青銅鑄造並鍍以金,中間鑲嵌紅珊瑚的「梅朵」頭飾,即花朵紋樣裝飾。相傳此佩飾為格薩爾王妃珠牡所佩戴。頭發編成若干粗細不同的小辮(康巴地區一般有扎108 根的習慣,而那曲的扎到120 —150 根, 安多的則可少至70 —80 根) ,上面飾以松耳石和珊瑚; 鬢角兩邊的頭發上穿有松耳石或貓眼珠,辮子末端也穿以兩股松耳石或銀飾,藏袍和男子服裝大體相似,顯得華貴大方,婀娜多姿。總體上講,昌都、德格服飾代表了半農半牧區的康北型,由於歷史上德格土司的轄地和勢力影響較廣,故而這類服飾也使之流傳於整個康區,尤以男子的「英雄結」和女子的「梅朵」頭飾成為其典型的顯著標志。
康南稻城姑娘服飾
康巴特有著裝,此類著裝是康巴地區特有的以實用為主的服裝樣式,其材料多為原生獸皮板或手工家織毛織品。質地厚實,色彩簡潔,款式新韻獨特,具有自然、質朴、厚重的視覺效果而別具一格。
褂,有多質地和款式,皮褂,勞動護身兼防風寒用。以整張獸皮製成,男女均穿。各地型制略有區別。大致有長皮褂:前開襟、圓領、塔肩、無袖、寬腰、擺齊膝、肩擺沿成自然毛邊。男性多以熊、岩驢等厚型皮板作料,婦女多以羚羊、山羊等軟皮板作料。長毪氈褂:基本形制同皮褂,不同之處是長袖。質地以綜黑色毪子或薄氈為料,領袖襟擺均滾紅邊。亦有盛裝用褂,款式不同之處是高領、無袖、統腰,以上等彩花氆氌細毪子、藏片等為料,色彩絢麗,多見於康南農區。
披風,防風寒雨雪用,質地有氈披、毪披之別。氈披:前開襟、平領。無袖敞腰。展開後呈半圓形。擺齊膝以下,領口有系帶,沿肩飾黑色雲紋布制花邊。原白羊毛氈為底料,常見於牧區。毪披:以四方形毪子為基本形體,無領無袖,上角近領處嵌以領花、系帶,下邊近擺處垂有長穗,以染色細毪子為料,常見於農區。
裙,主要有兩種型制。百摺裙:折皺平整有序、折皺約有五十至六十不等,多則達108 道之吉祥數,長齊腳背,以各色彩花氆氌或錦緞拼縫,亦有黑色綿布、平絨等為面料的,為康南農區特有盛裝。圍裙:多見於嘉絨生活女裝,形制為四方形裙面、前後腰各一幅,後幅大於前幅,長齊腳踝,配織花腰帶,裙角有絲線綉紋,質料多為卡其、平絨等軟薄型,以黑色為多,莊重大方。 三、康巴服裝佩飾
服裝佩飾是服飾文化中的華彩部份。如同大海中的浪濤,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藏族的服裝佩飾工藝品中絕大部分是以金銀珠寶為主。這與藏族人的生活環境有關,艱苦的物資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對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嚮往和宗教信仰的強烈追求。藏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到了近現代,這種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正因為如此,牧民們十分重視著裝的佩飾,把自己的主要財富轉換為金銀珠寶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遷徒。一個比較富有的牧女,著裝佩飾的價值往往超過萬元,以至十多萬元,個別富裕者甚至達到百餘萬元,這是一家數代人經過艱辛積累的全部財富。每逢佳節或喜慶的日子,牧民們都喜歡爭先恐後地把自己家傳所有的裝飾品佩戴出來。這既是對財富的炫耀,又是一種精神美的展示。
由於藏族人篤信佛教,因而裝飾品的造型和圖案也具有強烈的宗教象徵意味。名貴而玄秘的九眼寶石、象牙佛珠、珊瑚項鏈、象牙圈、密蠟寶石、金護身盒,右旋海螺等,從中無不寄託著他們對神靈的祈禱、對現實生活的珍惜和對未來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這種把理想、信仰、財富、文化、審美熔為一體的服飾藝術,是藏族服裝佩飾工藝的一大顯著特色。
康巴地區的藏族服裝佩飾工藝具有獨特的地方性。如昌都的金銀佩器、甘孜白玉河坡、新龍等民間所產的各類藏刀、佩飾等。從金銀製品的造型變化,單元圖案組織的巧妙,到製作工藝的精湛,無不顯示出康巴地區能工巧匠們的嫻熟技藝和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體現出了康巴服裝佩飾工藝的璀燦。由於康巴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藏漢往來的樞紐地帶,藏漢文化的頻繁交流,使康巴服裝佩飾工藝品既有著濃郁的藏族本土風格特色,又兼收並蓄了漢族工藝品的長處,風采獨具。這些金銀製品不僅製作巧妙,裝飾精緻,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特別是金銀製品上所表現的富有朝氣和民族特色的裝飾紋樣,如日月造型、「朗久旺丹」圖案、「雍宗」圖符、「吉祥八寶」圖案(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fa輪、勝利幢、寶瓶、金魚) 等。這類具有深刻象徵內涵的宗教圖案,經過民間藝人們的匠心處理,使單純的圖案,不僅紋樣構成變化豐富,裝飾性濃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逐漸成為藏民族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喜聞樂見的服裝佩飾紋樣。 康巴服飾的佩飾豐富多彩,門類齊全,款式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康巴嘉絨姑娘服飾
發式:男子發飾有披肩式長發、自然式卷發、普通式短發等。其中猶以英雄結式盤發為康巴男子獨有發型。此為以黑色絲線或牛毛與發合編發辮,辮端加編紅色絲線,左向纏盤於頭,使紅絲穗垂於額側。盛大節日跳鍋庄時,男子辮發中還加紅、黃、綠等綢布,再將粗長的彩辮盤於頭上,形成碩大的盤頭。辮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銀質嵌珠發;而婦女發式,有細密多辮披於肩後,在腰身後用紅色或彩色絲線束為一把扎在腰帶內的多辮式。有用紅絲線、毛線或五彩絲線、毛線編獨辮或雙辮,然後盤於頭上或頭帕上等。
頭飾: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銀質嵌珠和銀質圓形式飾件為辮飾。婦女則用綠松石、琥珀、銀泡等作頭飾。尤以婦女頭飾最為典型。
牧區婦女頭飾。材質名貴,質地華麗,色彩斑瀾,形式多樣,有在額上或頭頂處佩戴大枚琥珀或鑲珠銀盤,呈一點式樣式。有頭頂及兩鬢對稱佩戴嵌珠銀盤,呈三角式樣式。有頭頂、後腦兩鬢各佩戴一枚黃色琥珀或嵌珠銀盤,呈梅花式樣式。頭飾中還有專門的以皮革或紅呢製成寬長的墊帶,上面綴滿銀泡、銀盤花或黃色琥珀、紅珊瑚的頭飾帶。這種頭飾帶有僅從前額經頭頂、後腦及腰後戴一根頭飾帶的。也有再從額際兩側經雙鬢、雙肩於腰際戴二根頭飾帶,呈三根頭飾帶的,還有以紅珊瑚珠,綠松石編串成環狀帽飾的。也有以象牙、紅珊瑚珠、珊瑚樹、琥珀、綠松石編串成盔狀帽飾的。在佩戴頭飾帶的同時,雙鬢還懸掛紅珊瑚、綠松石串珠。
康北農區婦女頭飾較簡略。僅用小型銀盤花和少量紅珊瑚、琥珀裝飾。多用綠松石珠裝飾雙鬢細辮子。
康南農區婦女若不戴頭帕或不盤發辮的,則多以細密多辮垂於身後,發辮右邊編90 根,左邊辮140 根,然後用獐皮條將發辮分別串編成左右兩片,左片先朝頭頂用右片覆蓋成方形,稱「扎得」,再將雙鬢散發各編三根細辮。兩耳角上各掛四根珊瑚枝。額前梳齊眉流海。還有將一對大枚琥珀或銀盤花左右對稱佩戴於頭部呈雙角狀或頭頂僅佩戴一枚琥珀或銀花呈獨角狀。還有用銀絲纏發辮,盤頭時正好把銀辮置於頭前。耳飾:男子有環形銀質大耳環。燈籠形銀質嵌珊瑚大耳環。婦女耳環有金、銀質環形、燈籠形嵌珠、龍頭形嵌珠耳環等。項飾:婦女有金、銀質、嵌珠寶的各種型制、花色的領花。
胸飾:男子用貓眼石、紅珊瑚等珠寶串起的項鏈。銅、銀質鏨花鍍金「呷烏」(護身盒) 。婦女有各色珠寶項鏈;銀質項盒、銀項鏈。此外,還喜佩戴各種護身飾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裝有祈願文或咒語、魔符圖案的方形緞制護身包;紅色或黃色的絲、綢、毛線編織的吉祥結;被民間稱為「天降鐵」或「雷鐵」的玄密佩飾物,經高僧活佛加持被視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飾:男子皆有金銀質雙龍頭、單龍頭、麻花形手鐲。有象牙手鐲。婦女還有各種玉石手鐲。男女皆有金銀質嵌珠寶戒指。男子還有象牙板指環,各種玉石板指環。
腰飾:男子腰飾主要有火鐮袋、皮包、腰盒、吊刀、長腰刀、腰帶式錢包等。婦女腰飾主要有雕花銀包腰帶、皮包、腰盒。各式針線盒、奶桶鉤、小吊刀、銀鏈等。
背飾:婦女們的專用品,常與頭飾相連,多為條形紅色皮底、緞底或黑金絲絨底上從頭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銀泡飾、銀元、藏洋等作為裝飾。在黑色的發辮上特別突出,更加強了女性柔美娟麗、婀娜多姿的線條美。
尾飾:男女服飾中最具風採的部份,多以寬大絢麗的紅、黃、綠、蘭綢布呢絨扎腰間後從腰後垂懸至腳下,婦女一般為單色,男子則多色,形成如同鳥尾狀的裝飾,在手舞足蹈之時,或微風吹拂下,女則大有輕盈飄飛如仙女升空之態,男者則如五彩繽紛的彩虹繞身,眼花繚亂,又如草原雄鷹展翅翱翔蒼穹,令人心馳神往。
康巴藏族從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飾,真可謂五彩繽紛、琳琅滿目,這些斑駁陸離的服飾工藝品,觀之無不使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由此也可窺見康巴藏人對美的多方面、多層次、高水準的精神追求和習俗貫制。
四、康巴各地服飾文化風采
鄉城服飾:在康南的鄉城、稻城、得榮一帶,由於臨近雲南納西族地區,其服飾也受納西族服飾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鄉城女子連衣裙被其他藏區稱為風裝,形成於文成公主進藏時期,由納西族婦女穿的齊膝圍裙演變而成。風裝左右胸襟分別鑲有紅、黃、綠、藏青、黑金絲絨五塊三角形布料,分別代表: 福壽、土地、先知、牲畜、財產。背部嵌一塊綉有吉祥圖案的「公熱」,一般為綠色;下連後部有無數褶皺的十字花氆氌呢彩裙。風裝用料講究,以手織氆氌為上品,婦女頭飾亦別具一格,將頭發辮成上百根小辮後,橫向編織成網狀,再披戴在頭上,兩耳角上分掛四根紅珊瑚枝,更加顯得光彩照人,在藏區實屬少見。
鄉城男子服飾與整個藏區男式服飾融為一體,也用水獺、虎豹皮等包裝得華貴大方,配上刀槍更顯威風凜凜,剛毅雄強。稻城服飾:有自身地方的特點,女子背部從頭上低垂腰肩的發辮多達百根,且投入精工製作的十字花氆氌尼裙袍,裙袍腰間皺褶達四五十條,發辮間掛上珊瑚珠,琥珀、玉石,以及金銀飾品,姑娘們前額上留有一份齊眉留海短發,古色古香。
男裝服飾多為原生白氆氌料作成,給人一種簡潔、坦盪、清爽之感。但最具特色的當屬整張狐皮栓擠而成的狐皮帽,其栓擠形式的造型十分考究,整體給人以自然、質朴之美的精神享受。
昌都德格服飾:德格人極重服飾。男裝以華貴莊重為特點,頭盤發,且戴紅絲寬帽,耳飾金銀大耳環,其上鑲掛九眼石或珊瑚,身著水獺、豹皮為飾的長袖袍,手帶象牙圈或金銀手鐲,指套縷花白金戒指,胸佩銀制「嘎烏」,腰系長綵帶,佩長刀,背獵槍,足蹬藏靴,更顯粗獷剽悍的英姿。
女子服飾重華麗,以各色紅絲線加粗長大辮,頭戴象牙、蜜蠟、珊瑚,頸部佩寶石串珠,頭背札佩銀制的餅鈴,腰掛精巧小藏刀,加佩玲瓏精緻的針線盒、奶鉤等吊飾,加之領袖鑲飾極具民族色彩的花邊圖案,更具女性飄逸、秀美、瀟灑的風采。
白玉服飾:婦女特別重頭飾,額著一顆黃色琥珀,中嵌一粒紅珊瑚,具有鮮明的個性,顯示姑娘柔美多姿、落落大方的美貌神態和康巴姑娘健美、靈秀的英姿。白玉男子服飾則集農區、牧區服飾之精華於一身,表現了康巴漢子挺拔粗獷、陽剛豪放的特點。
石渠服飾: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兒穿著似雄鷹展翅般寬大矮健的鑲虎豹皮寬邊長袍,著紅色長袖襯衣,腰後飾數條彩虹般絢麗飄撒的五彩腰帶,頭戴圓柱形高頂紅色絲蔓帽,腳蹬高筒皮靴,腰插長劍,背挎鋼槍,一派男子漢兒勇健剛強、英武瀟灑之態。女子著裝富貴端莊,長袍喜用紫紅色氆氌呢,襟邊飾寬大水獺皮組嵌圖案,以金絲緞條邊點綴,著挑紅色長水袖襯衣,頭披長辮,頭、頸、胸、腰、耳、腕飾金銀珠玉佩飾,服飾之豪華,作工之精細,令人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