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明白為什麼很多女生要打著女權的招牌攻擊
中國女性百年變遷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沿途改變種種的風景滄桑。每一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標准,在當時的女子身上都會留下最明顯的痕跡。從清末至今,不過短短百年多的時間,但這一段的風雲跌宕,卻讓那些曾經深藏閨中的女子都躲閃不及,在她們為美而做的改變中,多少歷史已經轟然而過。
清朝末年
清末,是一個新陳代謝期。洋貨、傳教士、大眾傳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人們的審美觀開始悄然轉變,在原來具有東方女人特有的韻味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西方女人的特質。一本倡導女權運動的書《女界鍾》應運而生,該書不僅措辭激烈,極力攻擊纏足,而且主張婦女「剪發、讀書、參政」。一時激起層層風浪。
於是就有了賽金花,一個傳奇的女子,一個復雜的女子,一個迎合了這個時代的女子。她的傳奇始於前科狀元洪鈞回蘇州守孝的時候,洪鈞與賽金花初見為其美色所傾倒,隨即納賽金花為三姨太。在清末那樣一個滿目瘡痍的年代,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能攀上一個位高權重的狀元除了好運,我們不得不說是這個女人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韻味。後來,她又以公使夫人的名義陪同洪鈞出使四國。出使期間,於上層社會的她受到過德皇威廉二世和皇後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的接見。相傳此時,她又與後來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相識。這就為後來在聯軍侵略時,她力勸瓦德西不要傷害老百姓而埋下了伏筆。因此,她的美麗,又包含了愛國的色彩。 她的第二次婚姻是嫁與滬寧鐵路稽查曹瑞忠做妾。她的第三次婚姻則是與參議員江西民政長魏斯炅的結合。
在她的身上不僅體現出東方女人的韻味,而且還具有西方女人的特點,因為融合了東西方的美,所以沒有傾城傾國美貌的她也具有了顛倒眾生的魔力,不僅俘獲了中國的高層,還得到了侵華軍官的認同.實在不得不說是融合美的力量。
「狀元夫人」、「公使夫人」、「東方第一美女」、「第一位出入歐洲上流社會的中國小姐 」、「最後一位裹著小腳的具有明星氣質的交際花」,這些都是她的頭銜。就是這樣的女子,吐出了「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的豪言;就是她,在清末的舞台叱吒風雲;就是她,在國際舞台上第一次展露東方女性的美麗;就是她,成為那一代男人心中的夢想。
時期
到了時期,中國已駛入近代,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篇章。五四運動後,女性的思想逐漸解放開來;外國思想的傳入,亦使社會風氣更加開明。女性不再是唯諾柔弱的代名詞,一教育程度高、思想觀念新、勇於實現自我價值的女性成了時代的新寵。丁玲、凌叔華、楊步偉、蕭紅、冰心、石評梅……她們讓我們見到了激盪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
「百年幽蘭——林徽因」則是這一體中很特別的一位。她出生於官僚知識分子家庭,少女時代便隨父游歷各國,攻讀了兩所名校不同專業的學位,在建築學和文學領域均有很高造詣。它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正是淵博的學識、良好的家教塑造了她獨特的氣質;正是東西方文化的浸潤造就了這樣一個兼具美貌與智慧、執著於理想追求的奇女子。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這三位傳奇式的男人都傾倒於她的魅力之下。因為她幾乎符合了那個時代女性的完美:出身世家、見多識廣、才華橫溢、美麗高雅、且懂得進退。
當時另一個風靡一時的美女是「電影皇後——胡蝶」。較之於高貴清冷的林徽因,她更符合中國民間的傳統審美,臉若明盤、明眸皓齒、膚如凝脂,臉頰上一對酒窩更是她的金字招牌。她有一種傳統、委婉的氣度,骨肉均勻敦厚,是幾千年來所謂「全福全壽」的長相。胡蝶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容貌,更在於它在電影上的成就。她的走紅同時也體現了當時中國對電影的關注,是當時社會中西方兩種生活方式交雜的必然結果。
時期
這一個時期有一個名子該被永遠的記住——鄧穎超,這是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默默奉獻的女人,一個剛強自信,在那個的年代裡為祖國的興亡不斷努力奮斗的女人。她是那個時代的巾幗英雄,她是那個時代全民的偶像。這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以其女性的陰柔美和巾幗不讓須眉的陽剛美將女性的美詮釋的淋漓盡致。
年8月 8日,她和周恩來結婚,結為終身的革命伴侶,從此她以她女性的溫柔撫慰著周恩來,以她巾幗不讓須眉的陽剛激勵著周恩來,而同時她亦一腔熱血的投身於中華民族的與解放。年戰爭爆發後,鄧穎超在武漢、重慶等地開展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這期間,她積極團結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婦女,為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倒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工作得十分出色。年,她當選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任國民參政會方面的參政員。在歷次國民參政會上,同董必武等方面的參政員與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上,無可厚非,鄧的功績相當大,然而作為一名女性,她同樣是成功的。融合了陰柔與陽剛美的她證明了在那樣一個、血腥,但又充滿正義,的時代,女性的作用是巨大的,女性是一個有著巨大實力並對社會有著重大影響的體!她同賽金花一樣,也是融合了兩種美,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融合了東西的美,而她則是融合了陰柔美與陽剛美。她是那個時代所有女性的楷模,她是戰場上那綠葉海洋中的一簇鮮艷的紅花。
內戰時期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小我必須融入大我中。當生存都無法保證時,美麗是種奢侈。那時備受推崇的女子多為革命戰士、之花。「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受盡折磨仍大聲唾罵敵人的江姐……她們都有著執著的信仰、堅韌的意志、為了中國的未來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或許她們並沒有傾城之貌,但愛國的赤拳、燃燒的熱血已使她們美的無與倫比!在當時,「」宋美齡就是最好的例子。
宋美齡穿旗袍,說英語,「中西合粹」。她有與生俱來的聰明、美麗與手腕,加上孔宋家族的強力後援與美國背景,使她在權力、財力與魅力的交織中,成為中國近百年史最有爭議與影響力的女人之一。她兼具中國古典氣質和西方優雅風度,而又帶有犀利、精明的作風,使中外都為其傾倒。的、「剿共」和保衛,處處需要美國的助力,而宋美齡就是他獲取美國物資援助與道義支持的最大本錢。美國《時代》周刊用「鋼鐵塑成的花朵」來形容宋美齡。這位曾經11次上《時代》周刊封面的風雲人物曾經這樣看待自己的生死:「上帝讓我活著,我不敢輕易去死,上帝讓我去死,我決不苟且地活著。」正是這種堅定與霸氣讓她剛柔並具、從內而外地散發出美的誘惑。雖然身為的,事實上宋美齡為中國的統一也做出過巨大貢獻:她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抗戰勝利爭得了巨額援助、親上前線鼓舞士兵、推動中國民航發展……尤其重要的是:她堅決反對「」!這個觀點伴隨了她一生,對也很有影響力。正是她的憂國憂民使她成為眾多美女中最受人景仰的人物。
建國初期
建國伊始,中國人終於從多年的戰爭中解脫出來,中國人終於立直腰板做自己的主人,中國女人終於開始撐起那本該屬於她們的半邊天。中國人,開始歡天喜地地搞建設。在這樣的時代,急切需要一個精神偶像來激勵他們,鼓舞他們。所以,翻開這個時代的歷史,你無法說出誰是最美麗的女人,只知道最美的她有一個溫柔而多情的名字:喀秋莎。
喀秋莎是個朦朧的意象。她沒有具體的容貌,她存在傳說里,存在人們的想像里。你想她有多美,她就有多美,她是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理想。
喀秋莎最早是一個前蘇聯美麗女孩的名字。二戰時,一首名為《喀秋莎》的曲激勵了無數恐懼迷茫的年輕戰士走上戰場,中這樣唱道:「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漂著柔漫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聲好像明媚的陽光……」 於是這一形象從此鼓舞了千千萬萬的蘇聯紅軍英勇抗敵,並傳承到了中國。中的喀秋莎從此成為中國男人的大眾「情人」,她是中國男人心中那個「她」的幻化,鼓舞著他們為祖國的繁榮興盛添磚加瓦;喀秋莎是一大為了祖國奉獻青春的女人。那是一大批擺脫傳統封建束縛的中國女人,她們從家庭桎梏中走出來,撐起了女人的半邊天。她們不過多的注重外在打扮,而是無私的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獻給她們所從事的事業,更獻給她們的愛人。
所以,喀秋莎是那個時代每個人的夢想。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哼起《喀秋莎》的,心中既有對戰爭的緬懷,更有對新中國的翹首期待。
時期
那個特殊的年代把一切剛毅的事物都被視為美.女性雖冠以姑娘之稱,但實際己成了沒性別的人. 除了「一副肩膀兩只手,一根扁擔兩條腿」地「誓叫大地換新顏」,她們從來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個人情感。她們喜歡被喚為「鐵姑娘」,她們認為比男人還男人才是真的美。
刑燕子,這個結實強壯的天津姑娘告別了大城的舒適生活,到農村投身集體勞動,她的名字一時間傳遍大江南北。「刑燕子,好榜樣/學習王國藩,學習鐵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願留鄉/園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治魚魚滿網/天荒地凍,搶種墾荒/要使石頭長出糧/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一切工作服從黨,北大窪變成金銀窩/燕子結成隊,奮飛過黃河!」這首《刑燕子》成了當時名副其實人人傳唱的「流行金曲」。她參加抗旱搶險活躍在第一線,她策劃冰上捕魚獲得大豐收,以她名字命名的突擊隊事跡名揚全國……她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戰神,充滿活力永不疲倦。在60年代的那一頁,永遠有一隻健如雄鷹的燕子在飛翔,在風雨中搏擊生命的極限,光彩動人。
但是,真正溫暖了那個時代的女子,她的名字在當時卻是一個禁忌。她是一個者,她的聲甜蜜沁人,她的人如清風拂面般親切自然。鄧麗君,一代甜天後,用一首首經典之將東方女性的婉約內秀體現得淋漓盡致,成為中國文藝界的里程碑。這個年代的美麗標準是禁忌,當被扼殺的男女情愛後來在知青落中慢慢蘇醒,愛情曲和愛情詩開始流行,當然那是秘密的。鄧麗君的出現可以說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她在那個時代顯得是那樣得石破天驚但不動聲色。對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而言,她及她的聲中所流露出來的小家碧玉式的溫潤柔美,具有摧毀性的力量。柳葉眉杏核眼,配上小巧的紅唇,加上雲霞般的黑發,這是標準的美人坯。多彩的旗袍、運動裝、曳地的長裙,在那一大片單調的「藍綠大軍」中顯得如此出挑。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美華服下的她竟有一雙攝人心魄的清亮秋波,閃著純凈的光,無聲摧毀人心靈最後一道防線。於是她沁潤大江南北,於是她醉五湖四海。甚至她的紅顏薄命,也成就了她最後的一縷香魂,讓她不老的容顏和甜美的聲成為眾人心底永遠的硃砂痣。
80年代
這是一個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時代,這是我們出生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我們父輩的青春與狂熱.一個能讓他們為之狂熱的女人便是劉曉慶。
這個女人有著無數的褒獎與謾罵,她經歷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頂峰,也遭遇了別人不會有的低谷.她一生大起大落,她從一個嬉笑怒罵,演繹人生百態的女演員到一個略施粉黛,馳騁現代沙場的女商人,其中曲折跌宕非數言幾語可以明述。
作為一個演員,她被許多人認為並且自詡為中國最好的女演員,卻也因為偷稅漏稅而臭名昭著;作為一個商人,遍地,三年50萬,被予為&uot;億萬富姐兒&uot;,也曾被各種各樣的經濟糾紛弄的焦頭爛額。
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女人的不平凡吸引了那個時代無數的追隨者與蔑視者,而她的不平凡正是源於她張揚的自信與敢於拼搏的精神.她扮演的武則天中就已透露她是這樣一個個性十足的女子。她張狂,她自信,她無所畏懼。劉曉慶有幾句經典的話:「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成名的女人難乎其難」,「我是中國最好的女演員」、「成功是女人最好的補葯」,這些話似乎有著自大多一點的臭味,卻也無可否認這樣過激的張揚確實給那個時代一些美的啟迪.劉曉慶敢於拼搏,作為演員對經商毫無概念卻敢於嘗試並執直被鎂光燈聚焦的女人,用她昂揚的自信的美讓一代人永遠銘記.可以說,她引領了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著地走下去,並獨挑大樑,讓那個時代明白女性的美早以不是委喏於家庭之中的三從四德,而是敢於表達和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質的那種昂揚自信與拼搏精神。
這樣的一個成功的女商人,這樣的一個屹立商場的女商人,這樣一個一直被鎂光燈聚焦的女人,用她昂揚的自信的美讓一代人永遠銘記。可以說,她引領了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
90年代
90年代是個瞬息多變的時代,90年代你得保持新鮮;90年代是信息的年代,每一個人為了美麗不惜使出渾身解數。而張曼玉,則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代表。
她是個不俗的女子,她是個多變的女子,她又是個風姿綽約的女子。她在歲月與鏡頭里不斷地修煉著自己,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不會隨時光被遺忘的優雅風骨與美麗,所有的挫傷都被她的美麗凈化了。
她說,她的年齡越來越大,最不想做的就是重復自己。貓一樣多變的她,在成為觀眾新寵時並沒有出眾的容貌,卻因可純真可妖媚的造型變化,征服了所有人。剛出道時儼然鄰家女孩,那有點兔牙而可愛的燦爛笑容,今日已經演變成帶著嫵媚、自信與成熟氣息的陽光微笑,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形容再恰當不過。《東邪西毒》里,張曼玉化作為愛凋謝的女子,完美印證了亦舒筆下「她比煙花寂寞」的落寞氣質;之後張曼玉在《新龍門客棧》詮釋的潑辣、果斷、嫵媚的金鑲玉成了經典,當身裹薄紗的她從樓上盤旋而下,便讓人深深記住了什麼叫風情萬種;《阮玲玉》里,她的身子與30年代的衣香鬢影重疊,從此便是復古風的翹楚;《滾滾紅塵》中,她一派輕狂嬌痴,又開了快樂新美人的先河;《甜蜜蜜》里則是勢利卻又不失善良的廣州姑娘;《花樣年華》中近百件旗袍映襯出她的優雅姿態和近乎永恆的大家氣質,那是恣意而又內斂的女子;《宋氏王朝》里的宋慶齡,則是個堅強、大方的女子;接下來就是在張藝謀的《英雄》中身懷家仇國恨的奇女子以及《清潔》里前後形象反差極大的艾米莉。10年,張曼玉在不斷的變化中突破著自我,其實是花叢中的一朵嫣紅,歷經多種色調,恍若仙子的她更出落成最精粹的金黃色的花蜜。
她說,女人漂亮是上天所賜,但美麗的氣質是一種境界。當你穿越美麗繽紛的外表後,呈現出的必然是精彩的人生。以自信和自然風格為基礎,她的氣質使她成了眾多人心中的優雅女人。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充滿了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張曼玉,一個用時光雕刻成的美女,她用自己的氣質直面時間的挑戰,她的美麗比年輕時更搶眼。是她,那微揚的下顎,那淡定的目光,那優雅的姿態,讓我們看到一個更適合現代人多重審美觀念的美女。
多變,貓一樣美麗的女人。
氣質,鑽石般高貴的女人。
Ⅱ 民族風俗作文500字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桿」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說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Ⅲ 除了這些家務活動,還有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
中國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查看全部10個回答
熱鍍鋅螺栓的作用與功效,、熱鍍鋅螺栓都有什麼材料?加工 鍍鋅一條龍,可實地考察,您可以放心購買!
朝冠公司憑借努力,擁用一流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實現了緊固件選料,加工,鍍鋅一條龍。熱鍍鋅螺栓可實地考察,我們的品質絕對是過硬的,您可以放心購買!
河北朝冠電力器材制..廣告
熱鍍鋅螺栓 鍍鋅工藝一流 購買省心省力
熱鍍鋅螺栓各標准類型螺栓,能夠嚴格按照德標,美標,英標,日標進行生產。熱鍍鋅螺栓-邯鄲歐標專業生產團隊,先進生產水平,質量優質,歡迎咨詢砍價!
邯鄲市歐標緊固件制..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關於少數民族習俗的作文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190 瀏覽131122017-11-25
民族習俗作文400字,快,急啊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 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 . 右大襟 . 緊腰身 . 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 . 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2940 瀏覽280962017-04-30
關於民族習俗或節日的作文400字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59 瀏覽21482017-09-20
民族習俗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