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清代什麼人可以穿旗袍
擴展閱讀
思域正時皮帶什麼品牌 2025-01-18 06:37:09
皮衣要搭配什麼 2025-01-18 06:32:38

清代什麼人可以穿旗袍

發布時間: 2024-07-29 12:30:22

⑴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1)清代什麼人可以穿旗袍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⑵ 清朝後宮妃嬪服飾要求及規定,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清朝可以說是距離現代社會最近的一個朝代了,在清朝的時候就有了現代生活具有的高科技產品,比如相機,這也是有好多清代照片能夠流傳下來的原因吧。由於清朝歷史的原因,所以也就讓很多作家,將小說時代設定在清朝,並因此翻拍了很多著名的電視劇,也讓大家對清朝後宮嬪妃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心,想要知道清朝的妃子是日常里是怎樣生活的。影視作品裡,清代後宮的妃嬪服飾都非常美麗,也讓廣大的女性對穿清代的旗袍充滿了嚮往之心。

清朝已經離我們遠去,現在是自由的時代,雖然以前的生活方式還會在現今的社會中找到影子,但是經過滄海桑田的變化,已經沒有那麼多的相似之處了,也希望大家能夠在新的時代里活出新的精彩。

⑶ 清代的旗袍有什麼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說法。

旗袍的特點、款式、接觸的社會層次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

⑷ 旗袍的由來是什麼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

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拓展資料: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民國旗袍起源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⑸ 旗袍的來歷簡介

一、旗袍的由來

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中國女性國服,是中國傳統女性服飾的代表。旗袍由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袍服演變而來。袍服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服飾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清代,八旗女子的長袍才可是算是旗袍的前身,後又經過與漢族女子服飾的融合,取長補短,在鴉片戰爭後,西風東漸,服飾也隨之受到很大影響。20世紀20年代屬於旗袍開始興起,化繁為簡,樣式變的素雅。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

旗袍是能夠代表中國傳統女性服飾的代表之一,旗袍所帶給我們感受從過去的拘束、節制逐漸轉變成端莊、秀美。

⑹ 清朝漢族人穿旗袍嗎

清朝時候旗人(也就是後來的滿族人)男子平時穿的和漢族差不多,長衫扎腰帶,長褲,布鞋,或者靴子。但在正式場合旗人男子穿的和漢族人就不一樣了。

雖然當年清廷強制規定漢族男子裝束必須效法滿族,但這個命令除了發式以外其餘方面並未認真執行。清時漢族男子的衣襟比滿族男子的衣襟要小,袖口明顯大一圈,而且沒有馬蹄袖。袍的下擺保持了明代式樣,只在左右開岔,或者乾脆不開岔,袍的領子一般用圓領,不使用襯領。中衣一般都用白色,而且比較長,有的和袍的長度相等。漢族男子也不使用皮帶,仍沿用明代的絲絛。也很少穿靴子而習慣穿木底布鞋。

滿族男子的正裝與漢族截然不同,長袍一般都有四面開岔,有的還在右開岔上加以可以自主拆吊的活動下擺。袍上也沒有領子,而是使用襯領。長袍的袖口是緊收的馬蹄袖(叫箭袖)。馬褂和馬甲也是緊身的,而且長度不得超過腰。滿族男子普遍使用皮帶,用布帶的不多。滿族中衣的尺寸比較短,且顏色通常與袍子差不多。滿族男子還有一種套褲,用厚帆布或者鹿皮製成,套在布褲外邊便於騎馬時穿。滿族男子在正式場合必穿長靴,絕對不準穿布鞋,長靴大多是皮製的,個別用布制。

清代旗女與漢女的裝束就更不一樣了。滿族女子的發形很特別,比如兩把頭,是在頭頂先梳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個稱為燕尾的發板,沿著燕尾把剩餘的頭發向下梳,最後用發掐固定在腦後。還有高粱頭,是在頭頂先固定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根大橫簪平插在發籍上,將剩餘的頭發分左右宛在橫簪上最後用發網固定。今天在電影里常見滿族婦女頭帶答拉赤,其實在當時答拉赤並不常用,清時無論貴族還是普通旗婦,都只在禮儀場合才帶它,平時是不帶的。滿族婦女不纏足,平時穿平底花布鞋,也只有在禮儀場合才穿花盆底或馬蹄底。在清代貴族和普通旗婦的確平時都穿旗袍,禮儀場合的旗袍裝飾要比平時旗袍華麗,頭上再帶以答拉赤,腳登花盆底,走起路來高貴端莊。滿族婦女沒有穿裙子的,穿裙子的場合只有兩種,一是在皇家慶典上滿洲貴族女子要在朝裝內穿配裙,二是在家祭跳神時薩滿要穿神裙(這種神裙無論男女薩滿都必須穿)。

清代漢族女子基本保留了明代以來的上衫下裙風俗,尤其在南方,漢族女子常穿百折掛裙,裙擺正中有時會鑲嵌精美的綉片,群折上也常有綉花,而且群長沒足,隨風飄擺盡顯婀娜。清代漢族女子的發式與滿洲女子的旗頭有很大不同,各地花樣非常多,而且佩帶的裝飾品很復雜,假發也十分普遍,有一種叫做裝頭的硬質假發套是整體帶在頭頂,高度超過2公分,與日本的木模假發很相似。漢族女子大多纏足,所以清中期以前穿外褲的很少。晚請時期漢族女裝才開始流行褲子,但褲子的尺寸很大幾乎接近裙子,為了「行不露足」其長度也和裙子相當。上身的衣服為冬襖夏衫,襖一般是緊袖高領,衫則是大袖口寬下擺。現代很多人都以為琵琶襟高領加扣子是滿族服裝的款式,其實都是誤區。琵琶襟高領等元素都是在明代漢族服裝中最早出現,後來的滿族服裝是受到明代漢裝影響後又加入本民族元素而形成的。清代漢族女裝也是沿用了明代的領部款式。

在清代,滿洲人與漢人是可以通婚的,但有個前提,即通婚的范圍一般只限於八旗組織內部。清代幾乎所有滿洲人都在八旗之列,與其通婚的漢人也必須在八旗之列,也就是漢軍八旗。但對於八旗組織以外就都不準隨便與平民通婚。即便是漢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準隨便與旗外的漢人或蒙古人通婚。這就是清代的「旗民不婚」制度。這樣作的原因是旗人是世代吃朝廷財政的預備役軍屬,生活費與田產都是朝廷的,他們一旦與平民結婚成家就會涉及到財產分配的問題,這樣就會造成國家財產無行流失。所以清政府不許旗人聘娶民女,更不許旗女外嫁,因為前者會出彩禮,還會增加入旗人員,後者則會帶走嫁妝。

⑺ 旗袍起源於滿族,那麼這個服飾是只有滿族才有嗎

在今天五花八門的影視劇或電影中,但凡牽涉到民國時期,劇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一位身穿旗袍的美麗女子。這固然是影視劇想要表現出一種女性身上的美麗“民國范兒”,但也反映出在當今人們的心目中,旗袍與身份尊貴的女性緊密結合,已然成為能夠代表中國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飾。作為一種相對年輕的服飾,這一抹揮之不去的風情到底來自何處?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旗袍的歷史。

一、起源與產生

到1930年之後,旗袍在中國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女性均以穿旗袍為尊貴和美麗的象徵,而旗袍的樣式也變得五花八門,難以形成唯一的製作標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時有時無,到最後乾脆將袖子取消,下擺的長度時長時短,底擺的長度一時間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縮短到膝蓋以上,而旗袍兩側的開叉則越來越高,最高時幾乎與臀部齊平。而旗袍製作的工藝也愈發的考究,上流社會自然以進口綢緞為主,而普通民眾則主要以陰丹士林布來製作旗袍,裝飾圖案則以龍鳳、孔雀或者簡單的幾何圖形來裝飾,不再像晚清時期那麼艷麗,更顯莊重與素雅。這種種改變都體現出了人們思想的轉變與突破,衣服的設計以美為主,不再考慮傳統的禮教規矩,而衣著的變遷也反映出了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

⑻ 旗袍來歷是什麼清代女性的旗袍具有什麼特點

作者:蘭州大學胡一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清代滿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就是袍、衫,剛開始並沒有旗袍的說法,是非旗人將這種旗人(滿人和其他民族在旗的人)傳統服裝稱為旗袍,後來由於這種說法的傳播廣泛,旗人也自稱這種袍、衫為旗袍。旗袍的出現是為方便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最初樣式也比較簡單,一般是圓領、大襟、窄袖、帶有扣袢,與中原傳統的寬袍大袖式的服裝有很大的區別,便於騎射。

旗袍男女老少皆可穿著,為應對不同季節的天氣特點,又分為單、夾、棉、皮等不同質料的旗袍。清軍入關占據政權後,旗人的生活深入到中原地區,也逐漸的豐富起來。隨著與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的交往,旗袍的款式、風格發生了很多變化,可以這么說,有清一代旗袍一直在發展變化,並沒有什麼定型,也很難說有什麼發展趨勢,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清代不同時期女性旗袍的特點。

康熙年間女子著袍情形

女性旗袍也和其他旗袍一樣,款式不斷變化。大體言之,清初尚長袍,順治後期減短至及膝,康熙初又尚長袍,康熙中期人又轉變回喜歡短小的款式,並沒有什麼固定的制式,這和我們今天的時裝流行有些相似。女性旗袍不同其他旗袍,更加註重裝飾,在領口、袖口、衣襟等地方喜歡鑲嵌花邊,京城俗稱「狗牙兒」的就是其中一種。袖口也是常做花樣的地方,比如一種稱為「大挽袖」的款型,將旗袍做成長袖,袖口遮住穿衣人的雙手,然後在袖口處布料的「里子」上綉上彩色花紋,穿的時候把長過手的這部分挽起來,這樣帶有花紋的「里子」露出來,袖口出堆成雙層,與上面的布料形成變化,比較別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北京城可謂引領時尚潮流之地,比如當時北京城風氣,趨向於多鑲花邊,一段時期內在北京流行「十八鑲」,紋飾非常復雜。除此之外,清人穿著旗袍常在外面搭配一件坎肩(也是一種滿族服飾,一般無袖,類似我們今天的馬夾或背心),坎肩開始時要過腰,後來逐漸縮短,女性穿著旗袍時還可以在坎肩上做一些文章,比如做緊身的款型或者加一些紋飾裝飾(和旗袍一樣,在衣襟處有很多變化)。順便一提的是,清代旗袍的開氣最早是四面,後來逐漸改為兩面,也有不開氣的。

旗袍

坎肩

參考文獻:曾慧:《滿族服飾文化變遷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王金華、周佳:《圖說清代女性服飾》,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