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覺醒的頭飾叫什麼
擴展閱讀
惡霸手套怎麼寫 2024-11-27 16:19:23
ys女裝是哪裡的牌子 2024-11-27 16:14:01

旗袍覺醒的頭飾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7-07 14:23:59

Ⅰ 民國婚禮禮服的變遷,是新與舊的碰撞,是時尚與傳統的對話

民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新舊思想的碰撞, 時尚 與傳統在這里交織,「西風東漸」改變了固有的東西,在破與立之中,生活習慣與方式也正在悄悄的豎高發生著變化。

社會 的變革就像微風吹皺了一池春水,在人們的生活里盪起了一圈圈的漣漪。文化、思想、服飾、妝容,甚至是傳統的婚禮,都接受著一場文明的洗禮。

民國的婚禮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趨勢下,變得更加開明,婚禮的服裝也從傳統的鳳冠霞帔,演變成旗袍、婚紗等融合了近代 時尚 元素的服裝。

清代的婚禮服裝大體還是延續了明朝的舊制,基本還是鳳冠霞帔的模式,但是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融合了滿族的一些習俗。

在清末民初之時,女子出嫁的重要頭飾,還是鳳冠,當然這個鳳冠不是指的皇後專有標志,這個是新娘所佩戴的,彰顯身份的婚禮必備品。鳳冠通體都是耀眼的紅色,這也象徵了婚禮的吉祥。

鳳冠的上半部分綴以紅花、流蘇、珠串等,顯得富麗堂皇,人生的大事,一般的家庭都不會忽略這個大問題,在鳳冠的打造上,也會花很多心思,他們會請專門的匠人去製作打理。

鳳冠之上會團簇很多紅色絨花,周圍點飾小珍珠,只有絨花中間會出現大顆粒的珍珠,這也是鳳冠的點睛之筆,珍珠的大小也是身份的象徵,鳳冠除了鳳凰為主要裝飾外,還有蝴蝶、花朵等等細小的裝飾。

有了鳳冠,雲肩也是不能少的,雲肩這種飾品出現得比較早,在隋朝就開始有了它的蹤跡,漢代時開始被人們所接受,到宋朝時,雲肩已經被普羅大眾所接納,「 飛入尋常百姓家 。」明清時,雲肩已經成為了一種 時尚 ,上至宮廷貴婦,下至平民女子,都把雲肩當做一件常用裝飾品。

十字交叉形狀是雲肩的基礎款式,普遍流行,四合四如意雲頭的形制是雲肩的標配,喻義為四平安穩,祥和如意,這是一種美好願望與服飾的契合。當然服飾也不會全是千篇一律的樣子,在十字交叉為主流款式下,形制也有所變化,審美的不同與發展,使雲肩又有了 一字形、放射形 兩類,這是根據人的審美喜好來定製的。

在婚禮這種人生大事上,雲肩的款式更加雍容,採用了大雲肩擔當婚禮大事,大雲肩的對角線長度達到了2.5米,工藝精湛,有著古典文化的獨特優雅,雲肩的款式,正好與中國古代的文化相契合,「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喻義,使得雲肩的款式更加符合傳統意義的審美。

清末的傳統婚禮服裝還是遵循了傳統的服飾審美,女性多以寬袍大袖,下著馬面裙為主,而男性的婚服還是以長袍馬褂,頭戴禮帽為主。

到了清朝後期,接近末世之時,婚禮服裝就開始從繁復的工藝里解脫出老纖陵來,由於人民生活的動盪不安,婚禮的服飾也開始有了很多的變化,女性的婚服從寬袍大袖逐漸發展成為窄袖,當然也有少數富貴人家,還是保留著寬袍大袖的傳統禮制。

當清代開始慢慢走向衰亡之時,「西風東漸」的思潮開始漸漸的產生,留洋派也從西方國家學習到很多新的事物,在他們決定變革之時,開始從行為、服飾、思想等等做為切口,與傳統的文化,產生了碰撞的火花。

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下,女性的服裝往往並不能展示她的曲線以及柔美。

直到1926年,第一批改良旗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人們驚奇的發現,女性穿上這樣的服裝,其柔美的特性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於是一大批思想進步的女性,紛紛穿上經過改良的旗袍走侍戚上街頭,成為一道時代的亮麗風景。

隨後改良旗袍也成為了婚禮的一個「常客」,特別是像上海這樣的 時尚 之都,女性對於摩登裝扮的敏感嗅覺,使得旗袍成為了一種慣常的裝束,民間的婚禮也漸漸的接受以旗袍為禮服。但是這僅僅是局限於城市的接受,對於廣大的農村來說,改良旗袍並沒有普及下去,一是因為確實不適合勞動生產,二是接受度也遠遠沒有達到全方面覆蓋。

直到1927年,一場「 文明婚禮」 炸開了傳統的堅冰,宋美齡將新式文明婚禮作為範例召告天下,婚紗與新式禮服開始有了雛形。

1929年南京政府頒布《服制條例》,此時,旗袍登上了 歷史 舞台,此條制讓女性禮服的清單里多了旗袍這種款式,打破了清代以來,女性禮服上衣下裙的單一模式,讓旗袍在禮服中大放異彩,旗袍也正式成為女性的「國服」。

民國「 文明婚禮 」的倡議,使旗袍走進了禮服的殿堂,作為新思想、新文明的產物,它承擔著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場女性的自我覺醒,更是新思想的深遠影響。而男性在「 文明婚禮 」的影響下,禮服的選擇上,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間,他們可以穿上長袍,也可以穿上西裝。

當然這是一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互相的碰撞中,總會產生一些錯亂,比如胡適與江冬秀的婚禮,就足見當時婚禮在新舊之間的搖擺,新郎胡適身穿西裝,外套禮服,新娘江冬秀穿黑色綢緞衣服,先由賓客致辭,後由新郎致答謝詞,屋裡懸掛著賀聯,縈繞著留聲機播放的音樂。

這一場新舊婚禮的上演,也讓大家管中窺豹,雖然旗袍已經做為了「國服」,但是在城鄉差異性與接受性來說,並沒有普及到廣大的農村。

不論是新式婚禮制度,還是禮服的改變,上海、廣州、武漢等等通商城市,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成為改革的先驅者,而邊遠山區或者農村還是堅守著傳統的婚姻禮制,寬袍大袖的婚禮服裝依然存在。旗袍這種新興產物不可能被接受,一是不利於生產生活,二是旗袍的高開叉,是不會被傳統思想所接納的。

當然,時代在不斷進步,旗袍終究還是在婚禮中大放異彩,在時代的影像里留下它的灼灼其華。

1927年的12月1日,宋美齡女士的大婚現場,就是民國婚紗的開端。

宋美齡女士穿著聖潔的婚紗,手捧康乃馨,笑靨如花,蔣先生穿黑色燕尾服,內著白色襯衫,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這場豪華的婚禮,把人們從搖曳不定的新舊碰撞里解脫出來,完美的詮釋了新式婚禮的禮服版本。

從服飾、款式、顏色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紅色為天下的局面,聖潔的白色從此登上了婚禮的大雅之堂,從排斥到融合,婚紗成為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標志之一。

1935年的2月7日,一場空前絕後的集體婚禮,在上海緊鑼密鼓的籌劃著,上海市 社會 局在各大公報發表了倡議書,「 簡單、經濟、庄嚴 」的文明婚禮被提上日程。

同年的4月3日,上海 社會 局出面舉辦了集體婚禮,當時有60對新人報名參加,最後確定下來57對參加這次集體婚禮。下午第一屆新生活集體婚禮隆重開幕,這次婚禮可以說是異常熱鬧,為了維持現場,出動了大批警察維護秩序。

這次集體婚禮的服裝是統一配置,全都是亞美織綢廠為這次婚禮特別製作的,新娘統一的長裙曳地,頭戴聖潔的婚紗,胸前是參加活動的章證以及扎花,她們手捧鮮花,個個笑容燦爛,而新郎則是統一的藍袍黑馬褂。

整個婚禮庄嚴、簡單,自上海開啟了集體婚禮的先河後,各地也開始紛紛效仿,婚紗也成為新式婚禮的首選禮服。

《申報》也曾登載過新人穿著白色婚紗舉行婚禮的新聞,新娘依然是一襲白色婚紗,而新郎還是長袍馬褂,這種新舊交替的碰撞,是時代的過渡,是文明的變遷,也是傳統與 時尚 的兼容並包,在長袍馬褂與白色婚紗的奇妙組合中,一場文明的對話,開啟了傳遞與接受的新局面。

文明婚禮,不但使得婚禮形式更加浪漫,也更加西式化,婚紗的款式也多種多樣,有長袖、短袖、無袖等款式,婚紗可以長至腳踝,也可以結合旗袍與婚紗的款式,形成一種新的樣式,新娘的白手套也可以量身定做,根據衣袖長度搭配出不同的長短。而男士的禮服多半是黑色燕尾服,一股濃濃的紳士風度,穿越空間,撲面而來。

但是從中國的傳統觀念來看,婚紗的白色是登不得婚禮的大堂的,白色只在喪事中出現,如果出現在婚禮現場,就是一種對婚禮的蔑視,或者是挑戰了傳統思維。

雖然接受了婚紗的樣式,但是顏色上,又讓人難以完全融合,《禮記》記載:「 素服以送終也 」。就是說,白色是出現在喪事里的,民間的傳統習俗是強大的,如果身穿白衣舉行婚禮,會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這種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習俗想改變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人們還是不會接受以純白的婚紗作為禮服,只有特別新潮的人士,才會穿上婚紗完成人生大事。

在民國時,上海、廣東、武漢等等地方由於通商口岸的方便,也更加容易吸收到西方的先進思潮,男人或者女人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甚至有很多「留洋」人士,他們都是接受新思想的革新派,所以婚紗,西裝在他們眼裡就是婚禮的標配,這些人接受起來更加的容易。

而內陸以及鄉鎮地區婚禮的服裝變化並不太大,甚至很多地方還是清代的傳統,不容易接受白色的婚紗作為婚禮的吉服,在傳統觀念里,還是認為大紅色是為吉祥,也不能接受婚紗的款式,旗袍的高開叉,這與教育以及地域有很大的關系。

東西方在婚禮顏色的沖突上,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楊絳先生在《將飲茶》中就提到過這樣矛盾,「 一九三五年夏天我結婚,三姑母來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賀客詫怪,以為她披麻戴孝來了。我倒認為她不過是一般所謂『怪僻』。」

楊絳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楊蔭榆女士,她受過西方的教育,在當時應該是有著新興思想的新女性,所以她穿著白色衣服,白色皮鞋來參加婚禮,對她自己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妥當,但是在場的賀客卻認為她這樣不合乎規矩。

民國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是新舊思想交替,傳統與 時尚 相互碰撞的時代,婚紗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通商繁榮之地,作為了當時開明人士的首選禮服,也為後來的婚禮服裝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現代 社會 ,全球 科技 共享,思想共存的時代,婚紗更是在現代舞台上大放異彩。

20世紀的30年代,是各種思想大混合的時代,傳統的觀念與西方的開放,形成對峙的陣營,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里,也還不能完全接受白色做為婚禮的主角,但是如果又不喜歡艷麗的大紅色,怎麼辦?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下,粉色旗袍應運而生,在30年代的禮服舞台上它綻放著另類的光彩,傳統的大紅色已經被認為是守舊的思想,粉色開始坐上了 歷史 的馬車。

傳統的婚禮中大紅的顏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更是一種對於新人的祝福之色,鮮少有淡雅的顏色出現在婚禮之中,而淡粉色的出現,打破了紅色的艷俗,白色的寡淡,使得新思想與傳統的對話,更加和諧委婉了一些。

30年代的很多上色照片,以及月份牌女郎,都分別出現了以粉色為主的顏色,粉色的旗袍也好,婚紗也罷,都把民國的風情傳遞給了 歷史 ,使得如今的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絲浪漫,在歲月里沉澱。

西式婚禮崇尚白色的聖潔,認為只有白色才能表達愛情的唯一,主張穿著白色的衣裙禮服,而在中國的傳統意識里,白色是不能登上婚姻的殿堂的,因為白色代表了悲傷與喪葬,認為這是不祥的顏色,甚至在平常的服裝當中,都很少見白色的身影,除非有重孝在身。

中國傳統的婚禮是重視紅色的,紅色的禮服,紅色的蓋頭,紅色的鞋子,婚禮的主要色調都是以紅色為主。

粉色旗袍的出現,把這兩種顏色都進行了一次整合,粉色的禮服淡雅清爽,綉花也格外精美,摒棄了大紅的耀眼,也沒有大紅色綉花的張揚,粉色旗袍多以小花為點綴,使得新娘更加清麗可人。

30年代的舊上海,是 時尚 的發源地,那十里洋場的繁華自是不必贅述,像這種代表了時髦與摩登的服裝,必然會在這里生根發芽,直到璀璨奪目,零星小花與淡粉色旗袍相得益彰,配上一冠一紗,新人再手捧鮮花,璧人並立,便是當時的時髦標准了。

粉色旗袍上的小花與底色對比強烈,凹顯出旗袍的亮麗,同時又不搶掉小花的風采,這種粉色旗袍的好處是清新淡雅,和諧平衡。

當然粉色旗袍也不能一統民國婚禮的江山,黃色旗袍也在 歷史 舞台上綻放了光彩,黃色在封建王朝存在之時,是老百姓的禁用之色,可是當時光流淌到了民國時,黃色的禁忌被打開了,「飛入尋常百姓家」,黃色作為一種明快的顏色,很快受到了時髦女性的熱愛,但是黃色依然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顏色,就像白色一樣,「有人歡喜有人憂。」

在婚禮中,頭飾是一個重頭戲,在古代的意識里,頭飾是一種身份、禮儀的象徵。

同現代的頭飾不同,民國的婚禮頭飾,伴隨著女性的服裝變化而變化,經歷著旗袍、婚紗的進步與衰退。民國的婚禮頭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1、花冠披巾

這種花冠與披巾相結合的頭飾,出現在20世紀的中後期,直到30年代的初期。

一冠一巾是這種頭飾的標准形制,早期的花冠色彩淡雅,下垂白色紗巾,像下凡的神女,傳統的味道依然很濃,與新郎的西裝革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後期,時髦人士的頭巾就進步了很多,少了繁復的花冠,也沒有長及地面的白色紗巾,婚禮旗袍在白色頭飾的映襯下若隱若現,顯得相得益彰,雖然還是和新郎的西裝革履有所差距,可是整個造型已經清爽淡雅了許多。

2、戲裝頭飾

戲裝頭飾,顧名思義,是從傳統的戲劇中過渡而來的,當然不能全盤模仿。

戲裝頭飾被運用到婚禮當中,已經減少了很多繁雜的裝飾,有的結合到花冠上,有的結合到罩紗上,這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主人的喜好。

3、西式頭紗

做為西式代表的頭紗,多以白色為主,而與西式頭紗最相得益彰的還是婚紗,和旗袍搭配終究還是有些不倫不類。

多年後,民國的煙塵已經消失在 歷史 長河之中,新娘的華服已經褪去顏色,頭上的花冠已經沾染塵埃,但是那一抹民國的風情還在風中搖曳,那些照片上身穿婚禮盛裝的新人已經不在,可是從他們留下的歲月痕跡中,我們看到了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與 時尚 的對話,民國的禮服,就是一場穿越 歷史 的華服盛宴,人們在 歷史 的膠片中,尋求蛛絲馬跡,窺探那些遠去的秘密。

Ⅱ 中國風的東西有哪些

刺綉、旗袍、中國結、花鼓、花燈、剪紙、崑曲、變臉、泥塑、京劇、楹聯、秦腔,等等。

一、刺綉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

它是用針和侍槐絕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

二、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三、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四、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花鼓小鑼、打花鼓等。是一種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鳳陽花鼓與花鼓燈、鳳陽花鼓戲並稱鳳陽三花。起源於元末,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明悶。

五、花燈

花燈,又名燈籠。花燈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中華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花燈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Ⅲ 明朝格格服裝和清朝格格的服裝一樣嗎

明朝沒有格格!!!明朝只有公主!%>_<%
清朝既有公主又有格格。
不一樣。
明朝公主都是金冊 二千石。不像清朝有固倫 和碩之分。

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
石,婿曰駙馬都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
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余遞減有差。郡主以下,恩禮既殺,無足書者。今依前史例,作《公主傳》,而駙馬都尉附焉。

《明史 公主傳》

http://hi..com/cathyleo1983/blog/item/0be0a7de0d8fe351cdbf1a64.html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即中宮)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滿語中原來是對女性的一般對稱。而在漢語中出現時則大多:一是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二是皇帝和親王妾室的稱謂。
滿人早期對國君女、酋長女或一般婦女的稱呼。皇太極即位後,於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規定,皇後所生之女稱固倫(或作固龍、古倫,滿語,譯成漢語即國家)公主,妃嬪所生女及中宮撫養者稱和碩公主,格格遂成為皇家貴族小姐婚前的統稱。清制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女,未予封號者均稱格格,若加封,秩分五等,即親王女稱和碩格格,封郡主;封郡王女為多羅格格,封縣主;貝勒女為多羅格格,封郡君;貝子女為固山格格,封縣君;鎮國公、輔國公女為格格,封鄉君。以上五等或為側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格格於許婚後,報宗人府,查明合例奏請受封,已受封者不隨父升降。另外,在清初後妃制度不健全時期,後宮中沒有其他的位號,也稱皇帝、皇子的伺妾為格格。
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格格」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 細分: 親王之女封和碩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郡主,側室所生女為郡君; 郡王之女封多羅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為縣主,側福晉所生女為縣君; 貝勒之女封多羅格格,出正室為郡君,側室為鄉君; 貝子之女,正室所出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室生稱宗女,不受封;
(補充一點,例如和孝固倫公主,她就不是皇後所生。)
公主服飾
皇帝女兒為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其冠服亦有明確規定。固倫公主一般為皇後所生,地位較尊貴,其冠服同親王福晉。和碩公主為皇帝妃、嬪所生,其冠服同親王世子福晉。 朝冠 固倫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頂大簪舍林領約各用東珠八。順治元年改為十。和碩公主之朝冠,崇德元年定,冠頂大簪舍林領約各用東珠七。順治元年改為各飾東珠九。 按《清會典》記:公主之朝冠,皆冬用薰貂,夏用青絨。頂皆上銜紅寶石,朱緯上皆周綴金孔雀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全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垂絛末亦綴珊瑚。青緞帶。 固倫公主之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每孔雀飾東珠七、珍珠三十九,石結飾東珠三,垂絛金黃色。 和碩公主之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每孔雀飾東珠六。 吉服冠 固倫公主之吉服冠,薰貂,頂皆上銜紅寶石。和碩公主之制同。 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的朝服為朝袍、朝褂和朝裙,為朝祭時的禮服。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的朝服服制相同。 朝袍 朝袍分為冬夏二季,其色均為香色。冬朝袍披領及袖為石青色,片金加海龍緣。其文為龍紋五爪。前後及兩袖袖端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色絛,雜飾惟宜。夏朝袍,袍身、披領及袖端皆為片金緣,余皆如冬朝袍。 朝褂 朝褂為石青色,片金緣。其綉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色絛,雜飾惟宜。 朝裙 朝裙分為冬夏兩種。冬朝裙,上用紅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裙邊為片金加海龍緣。夏朝裙為片金緣,緞紗因時而異,余如冬朝裙。 龍褂 龍褂是吉服褂,一般在吉慶活動時套在龍袍或蟒袍外穿的圓領、平袖的對襟褂。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皆為五爪金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各一團,兩肩為行龍各一團。色用石青。6 金約 固倫公主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青金石結,垂珠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結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 和碩公主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余制如固倫公主。 耳飾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采帨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采帨制相同。月白色,不綉花文。結佩惟宜。 領約 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領約俱鏤金,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色絛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