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古時候女士穿旗袍褲子穿的什麼
擴展閱讀
沙發旗袍叫什麼 2025-01-19 17:04:11
對白女裝是什麼檔次的 2025-01-19 16:59:35
手套怎麼綁衣架 2025-01-19 16:56:02

古時候女士穿旗袍褲子穿的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6-28 12:21:29

Ⅰ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1)古時候女士穿旗袍褲子穿的什麼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Ⅱ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2)古時候女士穿旗袍褲子穿的什麼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Ⅲ 旗袍的歷史及形制特點

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二、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三、它的形制特點豐富多彩:旗袍歷經百年的演進,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的變化,演繹出多姿多彩的樣式,讓人目不暇接。20世紀30、40年代旗袍發展的黃金時代,樣式變化多且非常豐富。旗袍的襟、領、袖、裙擺等部位風格別樣:襟有圓襟、方襟、長襟等;領有上海領、元寶領、低領等;袖子有長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還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鑲、綉、滾、盪各種紋樣,十分別致;裙擺除了長短變化,還增加了魚尾形、波浪形等裙擺款式。

Ⅳ 古裝的男士女士貴族小姐的服飾名稱 例如,水藍蜀錦旗袍,粉色碧璽玫瑰花簪 清朝的

1.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絛,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 襖, 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2.位年輕的公子: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長穗宮絛, 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項上金螭瓔珞,又有一根五色絲絛,系著一塊美玉.
3.穿一件「片錦(金)邊琵琶襟小緊身」,琵琶襟是一種曲襟,轉角之處呈方形,與清代缺袴袍一樣,是較為典型的馬上民族服式。琵琶襟馬甲在清代流行
4.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髻兒,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
5.銀紅襖兒,青緞背心,白綾細摺裙
6.掐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狸里的鶴氅,束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
.........還有很多的 就不贅述了
希望回答可以幫助你

Ⅳ 中國歷代女子服飾變遷 歷代女子都穿什麼衣服

中國歷代女子服飾變遷:

1、先秦兩漢時期不穿褲子穿裙子

西式時裝、婚禮服……民國的服飾令人眼花繚亂。但凡看了《花樣年華》的人,都明白旗袍是民國時期的潮流。

上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在民間走紅,在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後,下擺縮短,腰身收緊,走起路來婀娜多姿。

Ⅵ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6)古時候女士穿旗袍褲子穿的什麼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Ⅶ 中國古代的穿衣方式

歷史是社會的鏡子,它完全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興衰存亡,毫無保留地記載著人們在不同的時期內的生活狀況;而服裝,也堪稱歷史的鏡子。這面鏡子是獨特的,因為服飾本身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你細致地觀察某個時期的服裝形式、風格,會發現它恰恰把歷史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了。服裝無疑是歷史美麗的、趣味的鏡子。我們了解偉大祖國的服飾進化史,知道服飾除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外,服飾還同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思想意識、風尚習俗及審美觀念緊密相連。

一、原始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雛形階段)

原始人將獸皮拼接成衣服禦寒,多以獸皮為材料,以獸齒、魚骨、石珠、海貝為裝飾。上古時期人類的服飾在原始經濟基礎的條件下,人們以毛皮圍系於下腹部,或許為了禦寒、或許為了遮羞和裝飾。不論處於何種原因,原始服裝已經開始出現。由此,揭開了中國服裝史的序幕。原始服飾文化及其特點:首先,原始社會的服飾表現出明顯的對天地崇拜的文化特點;其次,原始社會的形成了較為典型的交領、右衽、系帶,上衣下裳的服飾造型;第三,原始社會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級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會的服飾製作原料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向。

二、秦漢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定型階段)

漢代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種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許平民服青綠之衣。對商人的禁令更嚴。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制度。從出土的漢代陶俑及畫像磚石來看,勞動者或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裝,幾乎全是交領,下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還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這個時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後世以重要影響,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來文化具有開拓精神的一代。只有從漢代開始,中國的民族交流才開始大規模發展。中國的服飾,包括服飾質料乃至圖文,才更豐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內蘊和藝術精神。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如頭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制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三、魏晉時期的服飾

魏晉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松、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四、隋唐五代時期的服飾

隋唐時期,唐代紋樣不僅繼承了傳統,而且吸收了西方藝術形式。加上對外開放、絲綢之路重開,中西結合,使唐朝服飾華麗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

五、唐代時期的服飾

唐高祖李淵於621年正式頒布東輿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後、群臣百官、命婦、土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確立。

例如唐朝對服飾色彩規定:黃色只有皇帝和皇室親臣、貴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則為犯罪,因此黃色為皇權的特殊象徵。另外,還以服裝的顏色區分官職品級: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硃色,六品為綠色,七品為青色。

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質地考究,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唐都長安不僅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與朝鮮、日本、波斯等國貿易、文化交流頻繁。唐朝服飾形成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是唐代婦女最典型著裝形象。唐朝年輕女子不受保守傳統的約束,她們不僅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寬領服裝,甚至穿上胡服男裝,在街上策馬揚鞭,政府和社會還允許女性享有選擇配偶和離婚的自由。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帔,還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六、宋代時期的服飾

宋朝統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學,把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根據加以倡導,其目的在於去掉人們的任何反抗意識。這種理學觀點影響到人們的著裝,使宋朝的服裝一改唐朝服飾曠達華貴,恢弘大氣的特點,服裝造型封閉,顏色嚴肅淡雅,色調趨於單一。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受封建禮教的影響,宋出現了纏足陋習,稱「裹小腳」。

宋代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七、明代時期的服飾

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准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所謂補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塊方形刺綉圖案的官服,文官圖為飛禽,武官圖為猛獸。用袍衫顏色和圖案的分別來區分官階品位。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服中最具特點的是烏紗帽,烏紗帽翅因戴者官職、身份不同而各異。其形制前低後高,兩旁各插一翅,通體皆圓。帽內另用網巾以束發。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飾,大多穿圓領或斜領的青布直身的寬袖長衣,頭戴四方平定巾。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裙子寬大,樣式很多。

八、清代時期的服飾(中國傳統服飾的改革階段)

滿族入關後,強迫漢人穿滿人服裝,漸漸形成了一套有別於明代的服飾體系。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

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朝男子服飾

長袍馬褂是清朝男子最常穿的服飾。馬褂是穿在長袍外面的短褂子,長度只到腰際,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

清朝滿族女子服飾

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穿著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這是後人易於接受的主要原因。

清朝漢族婦女服飾

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制推行其滿族的發型和服裝樣式。這種民族壓迫政策激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斗爭,清朝不得不實行「男從女不從」等十從十不從的政策,即對漢族男子嚴格要求遵從滿族服制,而漢族婦女服飾仍沿用明朝服裝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