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民國為什麼會流行起旗袍
擴展閱讀
穿裙子搭配什麼鞋子圖片 2024-11-28 21:43:41

民國為什麼會流行起旗袍

發布時間: 2024-05-23 21:56:30

⑴ 民國女子 為什麼都穿旗袍和絲襪 難道不冷嗎

中華民國初年旗袍在此歷史轉折點忽然大放異彩,進口絲襪的流行淘汰了老式長褲,賦予旗袍的開衩以全新意義。大腿的開口處,若隱若現的大腿閃動絲質的光環,如變幻莫測的電影鏡頭,撩撥情慾。當大腿不能明目張膽地革命時,就要有絲襪做掩護,採取迂迴的靈活的游擊戰術,把大腿徹底解放出來,使女人的腿成為視覺中心,讓那些封建衛道士陷於人民群眾大腿的汪洋大海中,這就是這場革命的精髓。 其實,裙子比起胸衣應該是最撩撥情慾的東西,而大腿則藏在衣裙下,記住它是中空的,那麼多男人甘願拜倒在石榴裙下,原因大概如此。夢露站在地鐵通風口上的經典鏡頭,充滿肉感和誘惑的雙腿甚至比那些被遮蓋的部位還要寶貴。夢露非要藉助地鐵通風口才能一展美腿,未免做作且只能偶露崢嶸。 絲襪——從女人的裙裾開始提高的那刻起——就成了女人的莫逆之交。絲襪之於女人的腿如同粉底之於面孔,肉色的絲襪是淡妝,讓肌膚光滑、膚色均勻健康,彩色的絲襪是濃妝,讓女人扮出另一種風情。 女人穿上絲襪,可以約等於穿上一條緊身長褲,雖然它透明如玻璃,如蟬翼,但是它畢竟覆蓋住大腿,阻止了空氣與肌膚的接觸,從此只與風月相關而與風化無關。我們可以將皇帝的外衣這個童話改一個字:皇後的外衣,也許能概括我們這一個多世紀來玩的這些把戲。絲襪之於大腿本來就是一件多餘之物,雖然它包裹大腿如此盡心盡力、嚴絲合縫。遠不如暴露溝壑的乳罩那麼直抒胸臆,但它儼然魔術師手中的道具,隨時能變出活蹦亂跳的大白兔。而連褲襪之惡就在不給人以機會,使男人失去了突襲的機會,還給女人以自主權,這襪子,已不僅僅是一件裝飾物了。 在這場關於大腿的情慾游戲中,絲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是性感的鎧甲、誘惑的幫凶和自由的利矛。絲襪已經從性解放武器變成了另一種封建衛道士,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在健身房裡穿著絲襪健身的女人,絲襪不止是女人的「第二肌膚」,它乾脆取消了大腿的話語權,沒有它的包裹,女人驚慌失措。 當絲襪越來越性感,復雜的提花及精工蕾絲,生動的條紋和魚網紋,甚至金屬線和眩目的假鑽徹底刺激腎上腺素,終於有一天,大腿發現,絲襪不再只是它的附庸和裝飾,已經獨立門戶,自成一家。絲襪就像神話故事裡的面具一樣,大腿已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⑵ 為何民國時期人們不穿西裝和洋裝反而穿中山裝和旗袍呢

民國時期,西裝和洋裝是西方來的,是外來品,當時國人還比較保守,穿咱們本國的民族服裝,就是中山裝和旗袍,也是愛國的表達。

⑶ 旗袍的由來和歷史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旗袍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3)民國為什麼會流行起旗袍擴展閱讀:

民國旗袍風行的原因,有眾多學者和當時的媒介認為,民國初女子為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長袍是一個重要原因。

民國建立初期的一段時間里,由於西方文化與思想的大量湧入,國家飽受列強侵略和軍閥戰爭之苦,思想先進的年輕人積極學習西方,特別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當時爆發的「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以年輕人為參與主體的社會運動,為當時女性尋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權利提供了巨大推動力。

⑷ 滿人的旗袍穿起來很不方便,因何會在民國上海流行

說起旗袍,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上海灘,在十里洋場,旗袍成了老上海灘的象徵,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旗袍其實發源於清朝,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那麼來自清朝的服裝,怎麼會在民國的上海灘流行起來呢?

時間到了新中國建立,在上海這個城市,旗袍依然存在,不僅如此,還在其他的地方出現了,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旗袍,不僅如此,旗袍還在影視作品中出現了,最早的是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這樣表明,旗袍文化已經成了一種被懷舊的文化了。

⑸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5)民國為什麼會流行起旗袍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