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花樣年華旗袍怎麼做的
擴展閱讀
穿裙子搭配什麼鞋子圖片 2024-11-28 21:43:41

花樣年華旗袍怎麼做的

發布時間: 2024-05-22 17:13:45

『壹』 電影《花樣年華》里的旗袍在哪裡定製的

為鞏俐縫制銀色旗袍的梁朗光師傅,從業長達50年,曾為電影《花樣年華》、《2046》製作了幾十套旗袍,亦因此與鞏俐、張曼玉、章子怡等一線女星結緣。
梁師傅位於香港銅鑼灣的工作室「朗光時裝」,八十多歲的他如今還在堅持做旗袍,但已有收山之心。這一輩子與旗袍為伴,梁師傅把貢獻給電影的得意之作拍了照片做成集錦。記者一抵達工作室,他就取出寶貝冊子,放在工作台上,邊翻邊聊起往事。
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換了26套旗袍,每一件旗袍都代表了女主人的心情:憂郁悲傷雍容大度……一場完美旗袍秀令人眩目。梁師傅向南都記者透露,當時製作的旗袍可不止這26套,有30多套呢,「花了很長時間,一點一點地做了有一年。做著,拍著,又繼續做。」那時,該片的美術指導張叔平找到梁師傅,牽系了師傅與電影以及這些女明星的緣分。

『貳』 旗袍的起源

旗袍的起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時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閑生活。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為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叄』 誰知道張曼玉在《花樣年華》里一共換了多少件旗袍

約有26套,全由銅鑼灣朗光時裝的梁朗光師傅所制的。此片美術設計張叔平首先帶著一件旗袍給梁師傅修改,然後就開始了合作關系,張叔平帶來的草圖越來越多。其中有些是梁師傅刻意裁製而成的,也有些是由張叔平從外地買來的舊花裙改造而來的。梁師傅在30年前已在香港開業,屬於老字型大小人馬,王家衛導演代師傅宣布憑《花樣年華》票尾光顧朗光時裝做旗袍可獲折扣優惠。

艷麗別致旗袍的下落?

身為女主角的張曼玉自言不知道這批漂亮旗袍的去向,並公開向導演追討,原來王導演曾應允她會留一至兩套供她作留念之用

『肆』 中式旗袍為何上面修身,下面開個叉是一種「奇技淫巧」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奇技淫巧」的意思:是指過於奇巧,讓人著迷,卻又無益的技藝與製品。那旗袍上身修身,下身為什麼要開叉?

是一種「奇技淫巧」嗎?

第一,根據中華 歷史 服飾的演變,人類生活實踐總結出的經驗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庭中的一員,也是擁有很悠久的 歷史 的,它是在袍服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

而袍服式樣歷代都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襇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著者多為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

後來袍服開始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和游牧民族,為了方便運動,他們把又寬又大的袍服進行了改造。

上面都較為緊窄合體,而下袍開叉則是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就是旗袍的雛形。

尤其是經常可以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皇太極大喊:我們的江山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

所以不難理解,旗袍為什麼會開叉了,是為了方便騎馬射箭打江山。

還有一點就是方便隨時上廁所,所以長袍開叉勢在必行,這是 社會 活動中,人們通過實踐得出來結論。

第二,政治環境和西方文化的影響,旗袍的變化反映了女性思想的獨立和女權的解放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一下,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這些長袍都有一個特點,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

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看起來十分繁瑣。

後來隨著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 社會 服飾觀念也跟著的變更,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旗袍逐漸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

此時的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開始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

後來出現的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取了西式的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更加修身顯身材,而開叉也是一種女性解放的標志。

總括而言,有書君認為,旗袍上面修身,下面開叉是為了便於活動和如廁,同時也是女性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的標志。

所以,開叉並不是奇技淫巧,而是中華服飾經典文化的一種傳承和思想的解放的標志,具有現實意義。

旗袍作為國粹一直與時俱進,融合了時代元素,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展!

很明顯是為了方便,不開叉的,人根本邁不開步子,或者說邁開的步子很小,非常影響走路和工作。

有人說那可以做成褲子類型啊!連著衣服兩條褲筒不行嗎?這個,你可以自己想想你怎麼穿上去,反正我覺得是極其的不方便,而且做成這種類型,那旗袍意義何在?上半身修身,下面和上半身非常不匹配。

而且我們需要了解旗袍的發展。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也就是說旗袍一定是上下一體的衣服。

在旗袍黃金年代的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旗袍樣式多種多樣,開叉不是必須的,開叉高度也不盡相同。這里就當今大眾意識中的旗袍——民國時的海派旗袍,和現代旗袍這兩大類旗袍簡單說一旗袍開叉這回事兒。


1、民國時期旗袍的典型代表——海派旗袍


民國旗袍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旗袍起源說裡面有彼時女子為尋求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而出現效仿男子穿左右兩開禊男子長袍的舉動。


思想解放潮再牛,絕大部分女性還是更喜歡穿貼合身形的旗袍,因為,更顯女性身材魅力。旗袍修身,還要保證行走活動方便,在裙擺兩側開叉上多下功夫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請原諒鄧麗君的這配圖有點誇張,還不是典型的海派旗袍)


張曼玉在電影《花樣年華》中的這件中長款旗袍,非常緊身,開叉只到膝蓋,並不適合大步流星地行走,如果沒有開叉,行走更不方便。


30年代至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時期,旗袍樣式多種多樣,長度從膝蓋到及地各不相等,領型有高中低和無領幾種分別,袖子樣式 多種多樣,裙擺肥瘦也不盡相同,而開叉也不是旗袍所必須的元素。從民國時期的畫報中可以發現,為了方便行走,低開叉旗袍的下擺較為寬松。


開叉高度到膝蓋的旗袍,裙擺更修身,開叉恰到好處,既顯女性身體特徵,又不失端莊。章子怡所穿的旗袍就是典型的海派旗袍。


外交官顧維鈞第三任太太、南洋富商黃仲涵之女、 時尚 名媛黃蕙蘭,身著的旗袍也是非常標準的海派旗袍樣式之一。美過《VOGUE》評選她為20世紀20~40年代中國「最佳著裝女性」,身穿旗袍穿梭於國際政治交際舞台上。


20世紀30年代,隨著西方高跟鞋傳入中國,愛美之人穿高跟鞋搭配旗袍,大眾發現高跟鞋不僅讓穿旗袍之人增加了美感,也讓女性身材顯得更纖瘦修長、婀娜多姿。


漸漸地旗袍搭配高跟鞋之風盛行,而高跟鞋一度改變了旗袍的流行風格,裙擺漸漸加長,開叉越來越高。不過,即便再高,也並為達到民國時期畫報裡面的那種高度,只是到臀部下方的大腿中部,相比到膝蓋的開叉,多了幾分性感妖嬈。


至於當今部分影視作品裡面的復古旗袍,旗袍開叉著實用力過猛。


2、民國旗袍新演繹——當代旗袍


修身、側開叉、衣領與衣襟風格拘謹是民國旗袍典型的特徵,總體上並不是適合現代日常生活穿著。現代設計們以民國典型的海派旗袍為設計基礎,再加入現代審美元素,形成現代旗袍,一種在大眾看起來並不像「旗袍」的旗袍。


趙雅芝所穿的這件就是改良過後的旗袍,上半身是削肩樣式,背後拉鏈代替右衽,下半身是禮服樣式中的魚尾造型。


各大 時尚 品牌借鑒海派旗袍元素,重新演繹的現代旗袍,其中既有國外一線 時尚 品牌,也有國內品牌。


2004年鞏俐在戛納電影節紅毯身著YSL by Tom Ford 2004秋冬系列改良版旗袍,風格非常符合鞏皇。


其實,旗袍也可以不用像旗袍黃金年代的海派旗袍那樣注重顯示女性曲線,李宇春在2107戛納電影節紅毯上所穿的Gucci刺綉高開叉旗袍,和在衛視春晚上穿的無開叉旗袍中的棉袍,大概,李宇春讓大眾對現代旗袍有了新的認識。

現代的中式旗袍是一種形成於民國時期的民族服飾。旗袍最簡單的特點就是右衽大襟、立領盤扣、側擺開叉。那麼旗袍為何是上身修身下身開叉的設計?有些人說這是設計者的個人愛好,是一種「奇技淫巧」,那當然是不對的。我總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時代背景

中式旗袍,是一種融合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和西方新興服飾的中西結合產物。現代旗袍的款式基本與民國時期相同,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兩千年來一直是「上衣下裳」,穿袍服一直是男性的專利。民國時期,女權解放,開始效仿男人穿長袍,後來結合西洋的理念,誕生了女式長袍,也就是「旗袍」。上身更加貼合女人的曲線,下身保留了男士長袍開叉的款式。

二、實用性

旗袍作為民國時期中國的國家禮服,肯定是要襯托東方女性的美。上身修身是為了更好的襯托女士的曲線,開叉也更能秀出女人的性感美又不失風雅,也是作為國家禮服的基本要求。而且旗袍下身開叉,也更加方便行動。旗袍的材質多為絲綢,缺乏彈性,若無開叉將會極大影響穿著的行動能力。

三、思想解放

民國時期正式正式女子思想獨立和女權解放的斗爭時期,中西文化開始大面積交流,中國女性也開始接受並學習西方開放的思想。這種思想斗爭正式通過剪短發和穿新服飾開始的,當時的女人不再學習保守刻板的傳統,而更願意接受西方開放自由的思想,開始變得原意展現女人的形體美,也不介意了露臂露腿,所以旗袍這種流行服飾必然要符合人們的需求,修身和開叉是必然的。

旗袍如今依然可以稱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一種最能展現中國女性美的民族服飾。

那麼關於旗袍的前世今生有著哪些故事呢?

旗袍真正誕生至今僅有百年,形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當時正處於文化和科學變革時期,中國人正從封建 社會 的陰影中慢慢走出,女性的權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靈感來源於中國滿族傳統服飾結合西方現代裙子的特點應運而生。當然設計師則是中國漢族設計師們。因此中國漢族文化和傳統在旗袍身上得到了十分的體現。一件神奇的服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誕生了!

旗袍的特點可以概括起來十二個字: 右衽大襟,立領盤扣,側擺開叉。

這十二個字大家看到了,其中最後四個便是題目中寫到的側面開叉。為何非要開叉到大腿間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開始進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國都和土地上。女性越來越多的開始了爭取女權獨立的斗爭,到了民國時期,上層 社會 的女性已經徹底的改變了曾經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歷史 形象,開始積極地讀書學習,外出做事,參與 社會 各項事務,更是破除了裹腳、束胸等傳統的歧視女性的封建行為。自然傳統的服飾也必須要變革。


因此,旗袍的出現很快的受到了這些新時代女性的歡迎,這些經常需要出門參與 社會 事務的新女性,對於穿著的要求,不僅要體現自己的完美身材,更要大步流星,不再扭扭捏捏故作病態,因此,在這樣的消費群體需求下,旗袍在設計的過程中選擇了 「側擺開叉」。 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女性更好的走路。

旗袍有「東方女裝代表」的美譽!是清末的產物,根據當時旗人的服飾而命名!

她是根據女士的身材而修身設計,尺寸恰到好處,旨在展現女性曼妙的身姿曲線,所以臀部以下變窄,為了不影響行動走路,所以在兩側設計了開叉!

第二點設計開叉的原因,就是便於穿著,因為臀部下面比上面細!

還有一點人性化的設計,就是為了便於如廁,俗話說人有三急嘛!這三點原因的開叉設計真是旗袍的精髓所在,不僅體現了東方女性的美麗妖嬈,而且也給生活帶來了便利!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古代服裝設計大師的水平真是NumberOne,水品一點也不遜色與現代大師啊!
所謂「美人兮在東方,美衣兮亦在東方」!

首先給個肯定的否定回答:並不是哦~

說起旗袍的上修身、下開叉設計,咱們先了解下旗袍的起源:

袁傑英、包銘新教授在《中國旗袍》中的觀點,旗袍起源自幾千年前的西周、前秦兩漢時期的麻布窄形筒裝或深衣;

卞向陽《論旗袍的流行起源》認為,旗袍是中式袍服馬甲+西式裙裝結合而成,象徵新時代的流行風尚,較早接受旗袍的群體,是都市中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深,反封建追求男女平等的新女性與學生群體等。

而旗袍的立體剪裁,穿上能讓女性身形曲線優美、體態婀娜,在愛美天性&新思想新追求的共同催化下,就成了當時的流行服飾啦~

從時髦女郎、姐妹淘,到學生、教師大家都愛穿。

文中參考資料來源於網路;

現在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旗袍是從滿清服飾變化過來的。其實不然,至今,它的定義和產生都是十分有爭議的。

在中國服飾史上,旗袍產生的時間有四種說法:第一:從清朝滿族婦女旗衣變化來的;第二:源於先秦兩漢的深衣,滿族的旗衣就是繼承的深衣,旗袍是在旗衣的影響下產生的;第三:旗袍雖然可以遠追到周朝,但是跟清朝旗衣沒有關系;第四:是中國傳統服飾的西化。在台灣,研究者甚至提倡將旗袍改名為祺袍,區別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

旗袍我們應該都知道,它是非常修身的,充分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知性美。上面很修身的下面開叉,為啥會開叉呢?旗袍流行的時間是在20世紀民國時期,那個時候上海的女性,都以身穿旗袍為榮。旗袍也充分的符合那個時代的特性。女性解放運動如火如荼,女性為了自由,也開始穿袍衣。要知道,清朝以前都是只有男性穿袍,女性都是穿裙。民國女權運動的展開,更多的女性也就紛紛開始穿袍。男性同胞也開始支持,喜愛這種服飾。

民國才女張愛玲是非常喜愛旗袍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民國女性照片也基本都是旗袍,這也是當時的一種文化特性。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也是旗袍的狂烈熱愛者。宋美齡的旗袍數量非常巨大的,令人咂舌。她甚至擁有一個除了節假日,365天都在為她做衣服的裁縫師傅張瑞香。他的做工非常了得,也十分受寵於宋美齡。

旗袍開叉的原因就是它方便,上面十分地修身,下面如果不開叉,女性行動就會十分不便。開叉就能讓女性靈活地參加 社會 活動。民國時期,各行各業涌現出來的優秀女性已經能充分證實這一點。

旗袍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都是比較妖艷的,就自認為這種服飾是低俗的。其實,旗袍充分的展示了東方女性的美,是種知性、優雅的美,是不同於西方禮服的美。在當今認可度也非常的高,領導人夫人出席各種國際活動也是身著旗袍,充滿著東方魅力。而且,旗袍還影響了越南,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也是受到了旗袍的影響。所以說,旗袍不是什麼「奇技淫巧」,而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體現。

這不是什麼奇技淫巧,而是實用主義。我覺得旗袍是我們中國最具特色的服裝,最性感的服裝。

旗袍是清末明初出現,逐漸演變過來的。上面修身不用多講,就是為了凸顯女性的特徵,就像古代歐洲一樣,用束胸衣凸顯女性特徵一樣,只是旗袍更容易穿,成本更小,又舒服。當然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就是容易哺乳餵奶 。當時的婦女受到民國解放運動影響,思想逐漸開放,不再常居深閣,需要參與 社會 分工。因此如何平衡哺育後代和工作,旗袍的設計就考慮了這點,紐扣放在胸前,容易解開,方便餵奶。可謂是一舉兩得。

下面開叉,是因為只有開叉,且要開的很高,才方便走路,走路才快啊。之所以會讓人覺得「淫盪」,是因為你想多了,當然也是顯示了旗袍性感的一面。即展現了中國女性的優雅,性感,又能防止走光,還能輕松的幹活工作。 真是一大發明啊。只可惜,現在的女性捨本逐末,追求什麼包臀裙,褲襪,熱褲之類的「奇技淫巧'的服裝。讓人唏噓!

要想把滿洲文明進一步美化,文字語言、服裝肯定是少不了的。

滿清能夠順順利利的統治中國將近三百來年,在民族服飾文化與國人的發型上做得非常的好。然而呢?卻偏偏在文字語言上做得不好,滿語普及不下去了。

一個民族的文明想要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字語言不行了,必須要從服裝設計入手。

自古以來的每個朝代,都不可能將永遠的保持強盛不衰。這一點,作為一個來自東北漁牧政權的大清王朝來說,它們之所以能夠順順利利的入主中原,和平穩定的統治中國長達數百餘年,純屬是偶然的。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服飾改良早就心知肚明了。

一個滿洲文明想要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占據在中國的 歷史 服飾文化上屹立不倒。滿語、滿文推廣不下去了。既然滿服:旗袍、馬褂辮子裝/唐裝之所以能夠順順利利的推廣完好,安然無恙。其中肯定得全部國人的熱烈歡迎。在國家的民族服飾文化上做手腳圓滿成功,清朝統治者和民國獨裁者興喜萬分,笑不攏眼。這樣即使清朝被推翻了、民國被推翻了,但是滿洲文明的滿服:旗袍文化成為中國 歷史 服飾文化的核心,依然還在。

當然,清朝、民國……的這種滿族服飾發型對我們來說,強迫我們男人剃發留辮,女人纏足裹腳,男女老少統一穿滿族服飾,剃留滿族的發型。金錢鼠尾陰陽頭豬尾巴與辣雞蜈蚣僵屍服,當然是一種淫技奇巧的了。尤其是女人的,不是纏足裹腳就是枝頭賣騷。假借崇洋媚外,實則歌頌滿洲。

『伍』 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穿的旗袍是那位大師做的他是男或女是那裡人

據我所知,是現居香港的一個上海旗袍老師傅做的,據說很多女港星和上流名媛都是找他做旗袍!我也正在找他~~知道具體聯系方式的說一聲

『陸』 《花樣年華》:如果沒有了張曼玉,沒有了旗袍,你還會看嗎

不同的旗袍如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韻味。綉花紋案、用料的不同,帶來的效果和適應的場景完全不同。

想穿出上世紀三十年代女人的味道,就要選對適合自己氣質的圖案和面料。

雍容端雅的黑色絲絨旗袍,完美地襯托出宋慶齡這類女子母儀天下的氣質;陰丹士林藍布的長袍,則適合女學生清純干凈的形象;綾羅綢緞旗袍的桃紅柳綠,讓十里洋場的交際花們妖嬈盡現;而綉著國畫的真絲旗袍,則有著飽讀詩書氣自華的精神內蘊碼塵和清曠怡人的林下之風。

關於 旗袍的紋案(花) ,其實早在北宋靖康年間,汴京女子就用「 年景」作為冠飾和衣服紋飾了,如四季花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四時節物如春幡、燈球、競渡、艾虎、月。而 「梅、蘭、竹、菊」四君子更是四季紋飾中的佼佼者 了。

據鴻翔老師傅金泰鈞回憶,結婚時,夫人除了兩套禮服之外,中場更換的四件旗袍,就分別綉著梅、蘭、竹、菊的圖案。

時至今日,各種風格和剪裁的服裝琳琅滿目,唯有旗袍最富承載性,它可以淋漓盡致地表達出穿者的內蘊。

蘭的深谷幽香、竹的清而有節、梅的孤芳傲雪、菊之悠然東籬,這些古雅的花案出現於旗袍之上,兩者相合如伯牙遇上子期。若出現在T恤或時裝上便索然寡味了。

四君子旗袍 ,或素雅如青花瓷,或清冷中見艷冶,或清俊秀逸似水墨畫,有著名士一般的放盪不羈和倔傲風骨。

「儒雅」 絕不僅是用來形容男子的,身著四君子圖案的旗袍的女子,亦具有一種超越衣冠色相之外的大氣象。

除了梅、蘭、竹、菊, 花亦算得上是花中君子。其出淤泥而不染之秉性和禪意使其品格高於眾花之上。

一念心清凈,蓮花處處開。蓮花也最為我所歡喜。我們來此紅塵中修煉,必會碰到許多不如意的事。然而,煩惱即菩提,污泥和清水,都是蓮花成長的因緣。

除了花紋圖案的不同,旗袍的用料、用色也十分豐富。真絲、錦緞、毛呢、薄紗、粗布,都可以製作不同風格情調的旗袍。

絲質旗袍 質地輕薄,或手綉或以顏料繪上花鳥,似一幅幅工筆畫。穿上後婉約靈動,清新可人。

格子布 的旗袍給人一種雅緻、文靜的感覺。 呢料 的格子則兼具美觀和保暖功能,看似不起眼,穿在身上卻極富書卷氣。

臘染 和藍印花布工藝 的旗袍色彩樸素,花紋簡約,因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成為 旅遊 景點的常見品。 香雲紗 的旗袍柔軟又富有身骨。相反 土布 則硬朗而粗糙,顯出中國人獨特的鄉土氣息。

值得再書一筆的是, 臘染古稱「蠟纈」 ,至今仍在中國貴州、雲南的布依、苗、仡佬、水、土、彝族等少數民族中流行。

傳統蠟染是用蠟刀蘸上融化之臘,描繪花鳥蟲魚於白土布上,放入靛藍染液,加溫煮化蠟塊,留下白色圖案,而白布染成藍色。現發展為彩色蠟染。

藍印花布的製作方法 是,先把紙刻成花板,蒙在白布上,然後用石灰、豆粉和水調成防染粉漿進行刮印,再放入靛藍染液中浸數悄染,晾乾以後,颳去防染漿,就成了藍白二色的花布。

明清時,各地民間的藍印花布普遍流行。而香雲紗這種面料是先用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蠶絲,再用河涌淤泥覆蓋,然後放到烈日下曝曬。等抖脫塘泥,清洗干凈,就成了面黑里黃、油光閃爍的香雲紗。

土布也稱老布、粗布,是舊時尋常百姓家以純棉手工紡織而成。以這種布製作的衣服線條簡單,色彩單調,質感也較為粗糙,但卻透氣舒適,冬暖夏涼。

這些傳統的製作工藝,在日新月異的現代 社會 里已不多見,顯得十分珍貴。

相較之西方服飾的充分甚至誇張的表現手法,旗袍是含蓄的、密實的。也正為此,才使得女性暗蘊的性感,隨著柳腰款擺,步履輕移,袍衩的時開時合,一點一點地撩拔著人心,顯現一種獨特的東方神韻。

這樣的神韻是西方的禮服所望塵莫及的 。品賞旗袍如游中國的園林,看到的是女兒牆般的曲線,又如樓窗觀景,曲徑通幽。

看景只是表象,游園需會意,會意於景里景外。 旗袍上,「鑲、嵌、滾,宕、盤、綉」製作工藝的巧妙運用,處處體現出精緻和古典的韻味。

東方女子的貞靜賢淑與旗袍的典雅相得益彰,從容淡定地融合過去和現在,生活與藝術。

人和衣的氣質渾然一體,有如天成。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 日出》中的陳白露,《 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旗袍》中的關萍露,《 長恨薯模渣歌》里的玉琦瑤,哪一個都離不開那一身優雅的旗袍。

我想,《花樣年華》倘沒有旗袍和穿旗袍的張曼玉,電影畫面的精緻和耐看就會大大地打折扣,這個道理,導演比我們懂得多,悟得更透。

上海是海派旗袍的發源地,白玉蘭是則上海的市花。「 試比群芳真皎潔,冰心一片曉風開」,以這句詩來作為此篇的終結,想來是極合適的了。

『柒』 旗袍曾是民國女子的最愛,如今,小鎮大媽也迷戀上了旗袍秀

可能是骨子裡喜歡古典的韻味,唐詩宋詞,寥寥數語便勾勒出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就如旗袍,含蓄、內斂、古典、文藝,最能襯托出東方女性的美,妙不可言。總覺得穿旗袍的女子與江南有關,也許江南女子的小巧靈秀與溫婉,江南煙雨的如夢似幻,這種穿越時空之門的夢幻淡雅,太適合旗袍的氣質。

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隱隱約約地浮現在腦海里,揮之不去。她從悠長悠長寂靜的雨巷,撐一把油紙傘裊裊婷婷,朦朦朧朧的背影,走在高高窄窄的巷子里,小巷深處有神秘的耶穌光,一直向光的深處走去。我想那該是一位充滿神秘而魅惑的女子,骨子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嫵媚,帶著憂郁,帶著舊時光的味道。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的旗袍,才能在一場雨中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得那麼凄美。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服飾特徵,旗袍是民國女子的最愛,是城市的,是小資的。小鎮里以前也是有過穿旗袍的女子的,她們溫婉,風情,有一種那個年代豐富的底蘊和內涵。輕顰淺笑地走過小鎮清晨的青石板,走過縣後彎彎曲曲的街角,走過煙雨江南的司前古巷,走過了小鎮的繁華與落寞。朋友的母親曾是一位浦江大戶人家的小姐,聽他說,他母親就是著著旗袍,穿著高跟鞋,跟隨她的丈夫來到大山深處的小鎮,從此再也沒有回去,和父母一訣永別。在朋友家喝茶,偶爾提及,他的神情有一些落寞,在裊裊的煙霧和茶水的氤氳里,緊蹙著眉頭,他數次有想去浦江尋找母親那邊親戚的念頭,但又不知從何找起,也打聽了不少人,但歲月里那些長長短短的故事,全沉澱在了舊時光,不會泛起。

我以前並不知道旗袍,不知道女人還可以有那種風韻。小時候看到女人穿得最多的是大襟的衣裳,是軍綠色和藍灰色,再後來是月白粉紅,再再後來有了碎碎花花的裙子,覺得已是春光明媚,奪人眼目。看到穿旗袍的女子應該是在小時候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那種素雅的袍子,配齊耳的短發,清爽利索。事隔多年,早已記不清出現在故事的哪個片段,卻怎麼也不會忘記那身著旗袍的女子,那無法復制的風韻,那漸行漸遠修長柔美的倩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用一襲襲旗袍演繹了情節故事和時間的流逝。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穿著華美的旗袍,身段婀娜,體態修長,漫步在潮濕的小巷,旗袍在她身上有了別樣的靈魂,彷彿渾然一體。劇情里,為她量身定製了二十幾套旗袍:藍底大紅花,黃底紅藍圈,棕色波紋,青藍格子,翠棕水墨,暗色彩虹,流光溢彩,黑色蛇紋,翠綠菱格,黃色水仙,染橙黃花,藕粉波紋,白底水墨,白底藍花,藍底黃綠花,棕底黃白花,不同顏色,不同款式,配合不同場景,冷艷,憂傷,雍容,端莊,如行雲流水熨帖在女人身上,盡顯東方女性古典的嫻靜、清雅、成熟、溫婉的氣質。淡淡暗香和微微惆悵彌散在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都是深深的寂寞與思念,帶給人們一場絕美旗袍的視覺盛宴。

張愛玲曾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一種䄂珍劇。臨水照花的張愛玲是極其喜愛旗袍的,她筆下也刻畫出一個又一個活色生香的旗袍女郎。可以是如雍容華貴的牡丹,也可以是如清雅脫俗剛出水的青蓮,抑或是深夜幽靜小巷深處倚門斜靠,指間燃著煙,輕吐一口煙圈,然後轉身走進深院的風塵女子。張愛玲曾有一張穿著旗袍仰頭向上的黑白圖片,我一位客居南寧愛好文學的女同學,也有類似造型的一張,如不細辯,會以為是張愛玲,確有幾份神似。

最能穿出旗袍韻味的是阮玲玉,她留下的那些穿著各種旗袍的黑白照片,配上她那一雙似有千言萬語,卻又欲說還休的媚眼,特有的削肩,柳腰,柔軟氣質,旗袍穿在她身上真正有了風情萬種生命的張力。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與那個時代完全契合。旗袍的美在於這韻味,在舉手投足間女人柔美風情溫婉的韻味,無論是妖嬈還是素雅,性感或是嫵媚。高挺的衣領,古老的手工盤扣,把女人的美體包裹得嚴嚴實實,卻又勾勒得凹凸有致,兩側的高衩讓迷人的春光卻忽隱忽現,呈現出極至的柔美和嫵媚,玲瓏盡現。也許極致的性感從來都不是裸露的,而是像含羞帶怯的欲露還掩的初荷,在若隱若現中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廣場舞風靡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股懷舊旗袍風也悄然興起,小鎮一群大媽迷戀上了旗袍,組成了旗袍秀的隊伍,排練,走台,和旗袍相配的道具花傘,團扇,綉花布鞋,置辦得一應俱全,也學著那電影中的那一襲襲旗袍,想把自己的身材勾勒得如詩似畫,嫻似嬌花照水,行如弱柳扶風。我為她們去拍過幾次,梁家山的叢林,上黃的古村落,西溪有流水旁,十里荷花深處,卻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這讓我想到《潛伏》里翠平剛到天津和余則成合作時首穿旗袍、高跟鞋時的窘態,山野的氣質駕馭不了風情的旗袍。旗袍需要恬靜的容顏,修長美麗的身段,沒有流動的線條,沒有內在的氣質,就不會有優美的韻致。

她們的旗袍都是淘寶上買的,統一的色彩和款式,批量均碼的那種。其實真正的旗袍是要用心做成,我覺得剛成熟的少婦穿才是絕配。妙處是要美得恰到好處,並且要構思細膩協調,不能肥一絲一毫,也不能瘦一絲一毫,與身體曲線完全吻合,方能展現旗袍那種特有的韻味。和旗袍相伴的應是高山流水的古箏,輕盈低轉的團扇,溢出墨香的古裝線書,潺潺流水的竹間小溪。但她們似乎不講究這些品味,她們像對待廣場舞一樣對待旗袍,別人的眼光並不會妨礙她們的熱情,她們大膽地在街上走,在河邊照,在茶山上秀,在廣場上舞,錄成短視頻,製作抖音,不亦樂乎。或許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吧,不管自己的身材和模樣是否適合。或許她們是真的喜歡並愛上了旗袍,愛上旗袍的內斂與安靜,只是並未懂得旗袍的內涵與韻味。

她們努力地學著,現在有了些韻味。旗袍秀作為大山裡的一道風景,遊走在了西溪、南門碼頭,秀在了古街,行在山間水邊,為小鎮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遠遠地看,那一襲歲月的優雅,從古典走向現代,宛如朵朵開在初夏的荷花。深夜,看著為她們拍攝製作的視頻畫面,她們行走在小鎮的青山綠水間,還是有美的意境。我給她們的視頻配上一些文字,為這方秀美的山水,人間的桃花源,為熱愛生活的她們:

遇見你,江南風荷

霓裳羽衣,花鈿玉笄

遺落在江南的葫蘆寶地

我著素色旗袍相契

渺渺煙波上淡月村墟里

圓潤的雙肩是東溪西溪

塵封葫蘆口的巽峰塔

檐鈴在梵音中叮叮響起

我走進這一方秀美的盆地

遠處裊裊炊煙,野藤疏籬


鳳凰扣下的風姿在廣場工筆

香雲紗的垂墜暈開楊柳岸堤

秋風拂過蘆葦西溪

笛聲金黃了杏葉太平


我憶起戴望舒的雨巷

都市繁華過後在青石板獨行

縷縷丁香的姑娘帶著油紙傘

朔江而上撐到天晴

遇上溪水婆娑的午溪

蓮步輕移,流蘇盈盈

彌散開小鎮典雅安祥氣息


淡淡雅雅的氣質洇開了水墨

粉紅玉白的荷花渲染了身影

古老的城牆團扇開青苔底色

臨水照花,花動一城春色

音符般律動的採茶姑娘

氤氳著竹篁外的茶青


一曲江南春里,風荷大地

蔚藍的天色下穿過拱辰門

我在南門碼頭等你

通濟橋的黛山倒影中

再吟一首雨霖鈴,再沒有無語凝噎

駐足司前古街回望舊時歲月

宣平景色都滾邊進袖口衣襟

款款走過黃昏走過天明


流淌千年的宣平溪邊楊柳依依

一念杏黃,一念荷起

如鉤的新月,載不動古鎮芳華

闌珊的燈火,把小鎮細細梳理

在這場旗袍秀中,我是把這千年的江南小鎮,在新城鎮建設後越來越美的身姿,也幻化為心中那現代而不失傳統古典美的旗袍女子了。願歲月靜好,旗袍傾城,山河依舊。

作者簡介:韓劍鋒,愛好攝影、寫作,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