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麼

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5-22 01:37:42

① 甄嬛傳:甄嬛一路走來,脖子上龍華有什麼樣的變化

看到這,大家是不是更覺得甄嬛傳火起來是有原因的,劇中太醫溫實初扮演者張曉龍實力擔當禮儀指導,他是中國古代史碩士,中央戲劇學院碩士生導師。

② 清朝妃嬪們系在脖子上的「白領帶」究竟有什麼作用

古人在穿著方面十分講究,講究等級高低,講到後宮嬪妃的服飾,各朝代就數清朝最獨樹一幟。清宮中的妃子無論級別的高低,都會圍著一條白領帶,這是清朝服飾里的一大特色。那麼為什麼妃子們要戴這條白領?佩戴這條白領帶有代表著什麼呢?

其二龍華是方便皇帝辨別妃子身份的物品,皇帝後宮三千,要辨認一個妃子真的蠻難,所以就用龍華的底紋來暗示皇帝。

③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3)清朝旗袍脖子上的白巾是什麼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④ 清朝嬪妃的脖子上為何總掛著白布條呢

近些年來,隨著清宮劇的不斷熱播,人們對於滿清皇族歷史,服飾,文化等也越來越熟悉。可能有細心的觀眾們已經發現了,在清宮劇中,各位娘娘們除了她們華麗的旗頭,精緻的寬旗袍,花盆底之外,還有一種東西是必備的,那就是她們脖子上那條長長的白色小布條?那這樣一條小布條究竟是有什麼用處呢?

⑤ 後宮妃嬪戴在脖子上的那個叫什麼啊

領子,清代滿族婦女的圍脖以白絹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系於頸項,挽結下垂。《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寶玉)回頭見鴛鴦......脖子上戴著花領子。」《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看那人.......戴著條大紅領子.......」

我們知道,滿洲的傳統服飾,是沒有領子的,或者說衣領分開,男女裝都是如此,但是,在穿官衣的時候,除了夏季的伏天,會另襯上一件「領衣」或是戴上一條假領子,女便服也是如此,襯衣、氅衣都沒有領子,圍在脖子上的那個條形織物,實際上就是領子的功用,載濤等《清末貴族生活》:「(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這個「圍脖手絹」便是那條織物。我們看老照片,到了清末民初,女便服上逐漸出現了固定的領子,這種「圍脖手絹」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細看那些老照片也會發現,一般情況,女便服沒有領子的都圍「圍脖手絹」,而有那種固定立領的,都不圍。

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

⑥ 古人脖子上圍的毛絨絨的是什麼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清朝女子會在脖子上圍一個白色圍巾,這個的確是清朝特有的著裝特色。這個「白色圍巾」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龍華」,也被稱為「領子」、「領巾」,主要起到衣領的作用。而除了「龍華」之外,有時也會使用「領衣」,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牛舌頭」。

有衣領的則不再圍「龍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圍在脖子上的「龍華」雖然不再存在,但很多女性在穿一些沒有衣領的服飾時,往往也會在脖子上圍一些絲織品,例如旗袍。不過不再使用這種條形編織物,取而代之的是絲巾之類的物品。

⑦ 為什麼古代的妃子要在脖子上帶個白圍巾,有什麼作用

在清朝的時候,妃子的脖子上都出現了白色圍巾,這個叫做領巾。這個領巾的作用不僅僅只是美觀,在領巾上面還會綉著各種花紋圖案,而且身份階級不同,領巾的材質也不同。所以領巾也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宮里,皇後和太後地位是最高的,所以使用的領巾的圖案和材質都是最好,最時尚的。妃子們按照自己的登記,依次順著下來。

後來,領巾也不斷地慢慢改良,就被絲巾給代替了。因為絲巾的材質更加柔軟,而且顏色、花色更加豐富。佩戴絲巾會顯得更加優雅和高貴,所以領巾就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

⑧ 清朝女子脖子上的龍華(就是像圍巾一樣的東西)幹嘛的 或者代表什麼

領子,清代滿族婦女的圍脖以白絹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系於頸項,挽結下垂。《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寶玉)回頭見鴛鴦......脖子上戴著花領子。」《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看那人.......戴著條大紅領子.......」

我們知道,滿洲的傳統服飾,是沒有領子的,或者說衣領分開,男女裝都是如此,但是,在穿官衣的時候,除了夏季的伏天,會另襯上一件「領衣」或是戴上一條假領子,女便服也是如此,襯衣、氅衣都沒有領子,圍在脖子上的那個條形織物,實際上就是領子的功用,載濤等《清末貴族生活》:「(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這個「圍脖手絹」便是那條織物。我們看老照片,到了清末民初,女便服上逐漸出現了固定的領子,這種「圍脖手絹」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細看那些老照片也會發現,一般情況,女便服沒有領子的都圍「圍脖手絹」,而有那種固定立領的,都不圍。

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