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什麼時候被定為外交禮服
擴展閱讀
重慶中長純棉手套什麼價 2025-02-01 10:07:02
童裝尾貨擺攤賣什麼好賣 2025-02-01 10:07:01

旗袍什麼時候被定為外交禮服

發布時間: 2024-01-12 22:09:34

旗袍秀招生廣告怎麼說

根據旗袍的特點來說。
「旗袍起源於20世紀初並盛行於50年代。有學者認為旗袍的前身為清朝女子的長袍,並不斷改進而形成如今的樣式。旗袍在民國時期非常受歡迎,大街小巷的女子都會身著旗袍,並於1929年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在民國衰敗後,旗袍逐漸被冷落,甚至被視為「封建糟粕」而遭到抵制。但在80年代後,旗袍又再次被重視,受到人們的追捧,並走出國門,遍及世界的各個時尚圈。在1984年被指定為國家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❷ 旗袍也是一種連衣裙嗎

你好,不是。
旗袍是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風,連衣裙是非常時尚的沒有什麼國界、民族乃至地域文化的束縛,時間性也比較自由,旗袍是我們中國的國粹,最初是從清朝滿族的滿服轉變過來的,演化到現在的,成為了象徵中國民族的一大不可或缺的一大亮點。

❸ 中式旗袍為何上面修身,下面分開,這種設計源於什麼時候

這種設計源於上世紀20年代。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之一,旗袍培譽為中國國粹,可以說是中國女性的國服。在世界歷史服飾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一朵炫麗的奇葩。關於旗袍的形成有些專家認為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期的深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現代的旗袍。

現如今,中式旗袍作為禮儀服裝出現在各種重要場合。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奧運會,亞運會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會選擇以旗袍作為禮儀服裝。在2011年5月23日,旗袍製作手工藝更是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❹ 傳統服飾之美-亞洲各國傳統服飾文化解析與比較


旗袍 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根據考證,旗袍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 時尚 ;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現代旗袍文化的盛行始於上個世紀20年代--當時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1929年更是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成功進行。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 時尚 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和服 (きもの,kimono)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稱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在稱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裝被稱為「著物」,而日本古代所稱的「吳服」是「著物」的一種。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較為單一,多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飾幾乎同一色調;在唐朝文化的影響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貴族服飾色彩進入鼎盛期,此時貴族以色彩劃分等級,如等級自上而下服飾顏色為深紫、淺紫、緋、紺、綠、黑;女性服飾顏色裝飾打破原來單一色調,而以綠、藍、紅為主調的同時,添加其他色調或紋樣,色澤艷麗,色調對比明顯,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吳服 (ごふく 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因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傳入日本的緣故,開始出現此名。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級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1957年6月、京都、大阪、中國、名古屋、東京的各吳服専門店共同創立了全國吳服専門店會連合會。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紀。到了奈良時代,日本遣使來中國,獲贈大量光彩奪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飾,至室町時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飾基礎上改進,而和服腰包則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長袍系腰帶影響而創造。

朝鮮服 ,朝鮮與韓國對其官方稱呼為韓服(한복),是朝鮮族的傳統服裝。

韓國服飾最初主要是受中國唐代服飾的影響。對此,史書中就有記載:「服制禮儀,生活起居,奚同中國」。唐代時,新羅與唐朝交往非常密切,韓國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韓服的個性發展開始於李氏朝鮮中期。從那以後,韓服特別是女裝,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同中國服飾的區別逐漸增大。

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禮服,仍一直延續著較多的中國特色。朝鮮戰爭期間(1950—1953),西式服裝進入韓國。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人們覺得韓服太過繁瑣,穿著不便,因而使用者大為減少。但是,韓服愛好者一直積極推銷韓服,並設計出了合乎時代、容易穿著的式樣,使韓服重新恢復了活力。

韓國服飾文化包括傳統韓國服裝和現代韓國服裝,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優雅且有品位,是韓國的傳統服裝,也是韓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一般來說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直線之美,尤其是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莊閑雅。男性以褲子, 短上衣, 背心, 馬甲顯出獨特的品位。白色為基本色, 根據季節, 身份, 材料和色彩都不同。在結婚等特別的儀式中, 一般平民也穿戴華麗的衣裳和首飾。

另外, 增加實用性的生活韓服很受歡迎。朝鮮時代隨著儒教地位的鞏固, 衣著上也開始重視形式與禮節。朝鮮時代大禮服是祭禮服。大禮服也稱冕服, 戴冕冠。穿冕服。冕服是宗廟, 社稷等祭禮或正初,冬至等大節日里穿的衣服。

奧黛(Ao Dai ),是越南的傳統服裝。

「奧黛」在越南南方發音發作「ow yai」,而在北方發作「ow zai」。 「ao」源於漢語「襖」,在現代越南語里,「ao」則指遮蓋到頸部以下的服飾,而「dai」的意思則是「長」。

奧黛通常使用軟性布料製作。上衣是一件類似中國旗袍的長衫,胸袖剪裁合身,突顯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而兩側開高叉至腰部,走路時前後兩片長衣擺隨風飄逸。下身則是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無論日常生活行、住、坐、卧都很方便。越南街頭常常能看到身著奧黛騎自行車或摩托車的女性。

「奧黛」是越南最具傳統的民族服飾,它的 歷史 已經有好幾百年,最初的樣式借鑒了中國漢服的特點,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

後來,包括法國設計師在內的不少服裝專家又對「奧黛」進行了修改。今天我們看到的「奧黛」,大概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最終確定的。

很多人都覺得「奧黛」和中國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實「奧黛」是融入了多種文化元素的一種服飾,它最能體現越南男子淳樸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越南女人有自己的「國服」-「奧黛」,它外層酷似中國的旗袍,開衩卻開到了腰際上,小豎圓領,上半段是雙層,裙身一律長及腳踝,綴上綉花或滾邊,十分雅緻。 這種中國旗袍式的服裝,收腰效果極好,將越南姑娘迷人的身段襯托得恰倒好處。

不同於中國的旗袍,越南姑娘的「奧黛」裡面還有一條長達腰際的闊腳長褲,既方便了行動,又風姿綽約。幾乎所有的越南姑娘都有「奧黛」,有的甚至擁有多套。

實際上,服飾之美本無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別。不過,追根溯源--和服、朝鮮服和奧黛等服飾,的的確確是在中華服飾文化的基礎之上加以改良才形成的。


編者 :此文或許有人質疑「旗袍」乃是旗人之袍。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心存偏見。滿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朝時期更是我國幾千年 歷史 的重要發展階段。清朝幾百年的 歷史 任誰也否定不了! 漢滿文化也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後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而且,如果還有人質疑旗袍有很多西方服飾特點。那麼請看看現在的和服、朝鮮服和奧黛,又有哪一個不是根據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旗袍文化只是我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如漢服、唐裝等等一大批更加優秀的傳統中華服飾。中華服飾 歷史 文化源遠流長,其所具有的大國胸懷及豐富內涵更是無與倫比!

❺ 中國旗袍歷史時間及創始人

旗袍(qipao)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也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旗袍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新中國成立後,旗袍在內地漸漸被冷落。80年代,隨著傳統文化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帶來的影響,旗袍逐漸在內地復興,並於1984年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2011年,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至於具體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事實上,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❻ 旗袍是根據哪個民族的服裝發展而來的

旗袍也稱祺袍,是根據滿族女性服裝發展而來的,它的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腰圍、胸圍和裙擺的尺寸較近,常呈平直狀態,有右衽大襟和立領盤扣。現代,旗袍多作為外交場合禮儀服裝和國際盛會禮服存在。

旗袍是根據滿族服裝發展來的

旗袍也稱祺袍,是形成於民國時期的女性服裝,它是根據滿族女性服裝發展而來的,因為滿族稱為「旗人」,所以它被稱為「旗袍」。

其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腰圍、胸圍和裙擺的尺寸比較接近,整體呈平直狀態,一般是右衽大襟,立領盤扣。

它在現代多作為外交場合禮儀服裝和國際盛會禮服存在,2014年時的第22屆APEC會議上,旗袍是與各國領導夫人會面的服裝。

❼ 旗袍兩邊為何開叉,難道只是為了好看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是當時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將它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等到50年代的時候,旗袍在中國大陸開始漸漸被冷落。而在80年代的之後開始被重新重視,隨著時代的發展,旗袍不僅在中國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之後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旗袍的樣式在這些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無論再怎麼變,旗袍兩邊的開叉一直都沒有改變過。而在古代,旗袍兩邊開叉是為了方便出去幹活和行走。而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也有很多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女性走路的時候,能夠突出女性的風采,如果兩邊都不開叉或者開叉短的話,根本就邁不開步子;另外一方面就是為了方便上廁所,很多小夥伴聽到這個用途的時候臉都紅了,其實不用害羞,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是人們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