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為什麼是中國特色
1、來源
論及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至於具體的年份, 以往的研究相對比較含糊。 周錫保先生和張愛玲女士均以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後, 周氏還以1923年的畫報等資料推斷,所謂旗袍在其時的上海數十人中不過一二。
事實上, 以當時上海的新聞界對社會現象敏感程度, 一種新式樣的風行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 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報》等報紙上很難查到有關於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資料為旗袍在1925年的出現提供了佐證。在作為舊帝都的北京, 也有記載表明旗袍時尚始於1925年。
因此,將旗袍流行的起始時間視為1925年當為合理。
2、特色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3、旗袍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旗袍為賣點的電視劇和電影則不斷出現,比如著名的花樣年華。
『貳』 是什麼讓「古風」「漢服」突然被大眾重視得以盛行
現在的「90後」「00後」年輕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接受了較好的文學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古風有著深深的嚮往。
在上學時期,文化生活是有空缺的,傳統文化的熏陶以及近幾年來對古代文學的推廣普及,讓年輕人對古風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他們在求學期間,就在這樣的而文化氛圍中尋找情感寄託,填補文化生活空白。所以對古風的追捧,事實上是年輕人內在對文化的一種原始需求。
當前泛娛樂產業十分發達,且增速不斷加快,游戲、影視中出現了大量的古風內容,如大量的古代歷史小說,東方玄幻小說,奇幻影視內容,古風游戲,古風音樂等。這些內容中,以古風音樂在年輕人群中流行最廣,市場中也出現了許多年輕人喜歡古風歌曲,這些古風歌曲本身魅力十足,歌詞如詩、曲調唯美、旋律突出、意境深遠,讓人沉醉。
『叄』 中華服飾這么多,為什麼旗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
因為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這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也許我們看不懂藏文,也許我們弄不明白苗族的巫術或者學習到新疆舞的精髓,到了覺得能一眼看出各個民族文化在服飾上的體現。因為它是最簡單也是最吸引人的,站在眾多服飾文化中,唯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這不僅是因為它沿用至今的緣故。
三、旗袍能突出東方的女性美東方女性並不是以精緻的面孔或者是魔鬼的身材出名的,都怪你,是更多的水種,清水芙蓉般的女性曲線美。這種美不像是給你一種眼前一亮的牡丹那樣的明艷,而是越久越見其香的一株桂花,或者一抹茶香,而旗袍則符合東方女性的曲線美。她對於前身和後腰以及下擺的設計,正好符合東方女性三點的美。最後,其他不像其他民族服飾那樣繁重,穿起來也比較的方便,所以正是以為這種簡單,才能在歷史潮流中一直存在吧。
『肆』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穿旗袍
只要一提到旗袍,人們就會想到中國的女性,為什麼呢,因為只有中國女性才能穿去旗袍的獨有氣質,東方女性那種典雅的美,是其他國家女性所不能比擬的。旗袍起源與民國時期,那時期的女性也開始注重外在美了,她們穿衣打扮一直模仿著上海,那時期的女性已經開始追求女權,她們拋棄了裹小腳的陋習,開始燙頭發,噴香水,正是因為民國時期的女性們,才會有今天這么美麗的旗袍,那時候的她們已經為當今社會的我們打響了時尚的前鋒。
現在越來越多人喜歡穿旗袍,腳踩著高跟鞋,走起路來都是喊淑女的,旗袍本身就是一個溫柔的存在,所以女人們穿上它就會更加的有女人味,更加的美麗動人。她們的一舉一動,從骨子裡都會散發出一種氣質,旗袍是溫婉的,是優雅的,穿在女人們的身上,會更好的展現出女人柔美的一面。不管越來越多女人們喜歡穿旗袍,而且大多數男性朋友們也喜歡女性穿旗袍,喜歡女人們那種小鳥依人的感覺。
『伍』 中國女人為什麼都愛穿旗袍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一、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
台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各位看官,你說呢?
『陸』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穿旗袍呢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喜歡穿民國風的衣服,比如旗袍,漢服等等。無論是小哥哥還是小姐姐都喜歡穿,可能是因為抖音的視頻里帶動的吧,裡面有很多小姐姐和小哥哥都那樣穿著拍視頻,為了博人眼球。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讓這么多人這么喜歡穿旗袍呢?
具有民國風
因為旗袍屬於中國的服飾,而且帶有傳統中國的美。不僅僅是像現在的現代美,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會穿著旗袍在大街上拍視頻,就是為了娛樂和美麗。當然人們穿旗袍就是為了更突顯旗袍的美麗。
總之,旗袍很漂亮,穿的人更漂亮。如果穿上了旗袍就會感覺自己到了民國時期,那種氣勢是無與倫比的。也有一些不可言喻的中華美。
『柒』 民國推翻滿清後為什麼不恢復漢服而是流行中山裝、旗袍
服飾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必需品,它更是歷史文化的沉澱,民族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服飾也會發生變革,並給社會帶來諸多影響。比如滿清封建統治被推翻以後,人們不再身著長袍大褂、滿族旗裝,反而穿起了中山裝、旗袍等服飾。可是民國時期服飾的改變,在諸多人眼裡認為並不順乎國情,真正順乎國情的服飾變革,應該是在民國推翻滿清團之後恢復漢服,而非中山裝與旗袍。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民國時期的流行服飾變成了“中山裝”,而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呢?
中山裝
第四點:進口的洋布質優價廉,更容易被中國民眾所接受。由於西方各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讓這些國家所生產的紡織品等衣服材料價格低廉,衣服的樣貌美觀奇特,基本以成品衣為主,中國百姓自然會爭相購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壟斷中國市場,更會推出許多價格低廉的傾銷策略;反觀當時國貨,由於中國近代工業受到西方各國的致命打擊,導致紡織品價格突漲,同時質量參次不齊。這樣一來,選擇西洋服飾自然就成了最佳選擇。
『捌』 旗袍是滿族的服裝不是漢族的,為什麼會成為最能代表中國服飾的衣裝甚至上升到國服的地位
某種服裝好不好看不能一概而論,每個人的審美觀不一樣,你覺得不好看的,可能另一個人就覺得很好看。旗袍能夠生存並發展就說明有其價值所在,何況我們今天的旗袍是經過改良了的,與滿人傳統的旗袍並不完全一樣。個人認為旗袍最突出的地方在於能展示女性纖腰豐臀的曲線美。中山裝實際是西服改良而來,是傳承自日本,就像漢語里的很多現代科學名詞一樣。日本的和服則是唐裝的一種變異體。旗袍、唐裝、和服各有其美感,哪種最好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於各人的喜好。感覺你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原因不太喜歡滿人,其實我也不太喜歡滿人,但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某個民*族在歷史上的行為就否定它的一切,你說是嗎?個人的一點淺見,純手打。哈哈!
『玖』 旗袍為什麼代表中國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傳統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