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褚宏生旗袍店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電鑽使用時戴什麼手套 2025-02-02 02:01:16
老世嘉手套箱怎麼拆 2025-02-02 02:01:15

褚宏生旗袍店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3-12-28 00:53:19

Ⅰ 為旗袍而生!83年做5000多件旗袍,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褚宏生

發現中國好手藝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說起旗袍,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不自主地閃過《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


在劇中,張曼玉以23套顏色、風格各異的旗袍展現了優雅迷人的東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旗袍夢。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


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會是生靈。


褚宏生便是這其中的一人,從16歲到99歲, 他一生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 ,


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為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大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而儲宏生的成功,卻彷彿輕而易舉。




可能荊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歲。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從16歲開始,只做一件事——手工製作旗袍。


16歲那年,褚宏生被父母從蘇州吳江老家送到上海,拜當時上海灘最有名的裁縫朱漢章為師。


學徒僅僅2年的時間,他便因為影後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而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旗袍圈。


當時不管在誰看來,他的成功都過於順利。 但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當時與褚宏生同期的徒弟們都開始動手幹活時,而師傅卻一直讓自己練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幹著急。


但其實是師傅看出他是塊好料子,又怕他把「學生意」錯當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當成了養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時間磨煉褚宏生的性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氣呼呼地去找師傅理論,」褚宏生慢悠悠地回憶, 「幾年後,我才理解師傅的苦心,他是讓我別心急,說以後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師後,師傅送給他一條愛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為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為影後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這筆訂單,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褚洪生因為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 他堅持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 這樣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在當時如若失敗,可能會成為他旗袍生涯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應,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艷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後,褚宏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甚至連杜月笙都把他請到家裡去做。


漸漸地,人們開始稱他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從那以後的80多年歲月里,無數時光都被他縫進了那五千多件華麗的旗袍里。


手藝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經過繁復的步驟,釘直角扣、劃線、刮漿、開滾條、縫紉、盤扣、量體、打樣……


在 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瑣的工序本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從不曾動搖。


他常說:「旗袍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是機器硬邦邦的,她圓潤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縫出。」 這是一位匠人的堅守,更是對於傳統手藝的堅持。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師」級裁縫師,他卻只說自己只是一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比起沽名釣譽,他更喜歡把自己埋在布堆里專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輩子的旗袍,卻沒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相比於錢, 他的眼裡只有旗袍。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現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幫別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他看來,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體現女性特質的服裝,而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旗袍永遠不會過時。


盡管已經耄耋之年,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旗袍,褚洪生仍然兩眼發光,就像個看到自己喜歡糖果的孩子。


這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執拗地堅持,保持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的合作夥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他非常純粹,好像腦子里只有旗袍,為旗袍而生。」


上海灘最後的裁縫,已成絕唱



2017年春節,99歲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絕唱。


談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願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裝當中去。」


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這一天。更遺憾的是,隨著大師的離去,一個衣香鬢影的時代結束了。


旗袍不復昨日之榮光,我們再難逢見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尋常巷陌,風光動人。



這個見證了旗袍起起落落,東方女性審美幾經變換的的旗袍匠人,帶著對傳統的守護與未來的期盼告別了人世。


直到最後,他仍在堅守著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動著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格之間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 歷史 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沖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Ⅱ 淺談匠人精神

關於匠人精神,俞敏洪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闡釋人生」。

李宗盛這樣說:世界再嘈雜 匠人的心絕對是安靜的 面對大自然森林的素材 要先成就它,它才能成就我。

可見,匠人精神: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專注做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精益求精,匠人精神體現了專注與堅持的魅力。

來自於上海的旗袍大師,褚宏生,讓中國的旗袍之美名揚國際!被譽為百年上海的旗袍傳奇!出生於1918年的褚宏生,16歲開始學徒,從「小裁縫」做到「老裁縫」用了80餘年。

經過他密密縫縫的旗袍不下五千件。先後為影後蝴蝶,宋氏三姐妹,杜月笙,鞏俐,孟庭葦等等手工縫制旗袍,用孟庭葦的話說:他做的旗袍就像皮膚一樣。

褚宏生旗袍店的特點在於對尺寸的精準,就是根據不同客人的身材旗袍進行量身定製手工修改。旗袍最講究"可身",多一分則肥,少一分則窄。

做一件旗袍,需要量衣長、袖長、前腰部、後腰部等26個尺寸,褚宏生的皮尺在客人身上的各個部位遊走,量出一套旗袍的尺寸,他眯起眼睛,腦海里已勾畫出成衣的模樣。

有一次影星鞏俐特意安排自己的助理過來找褚宏生做旗袍,她很多通告無法親自來到店裡,助理只拿出一張鞏俐拍戲時穿旗袍的照片,褚師傅通過目測決定給鞏俐做衣服!在了解了相關的幾項數據後,又結合鞏俐本人的氣質和材料以及對材料的喜好,褚宏生硬是做出了一件讓鞏俐感到非常合身的海派旗袍!

旗袍匠人褚宏生說自己就是做了一輩子旗袍的"裁縫",他用畢生心力沿襲傳統工藝,專注做旗袍,讓每一件旗袍不僅體現了女性美,更弘揚出了東方文化,讓中國旗袍之美點亮世界。褚老一針一線間旗袍的熱愛,對尺寸的精準把握以及謙卑敬業的態度,讓我們由衷贊嘆,更是用自己的身體力行續寫著匠人傳奇。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手工製作離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很多大型企業實現了機械化自動化,大量的流水線作業讓工人們冷漠和疲憊。甚至機器人的加入讓產量年年翻倍,質量卻成了「差不多就行了」。

正是這種對產品質量的差不多,讓多少礦工失去生命。小張是某國有企業的車間工人,主要給煤礦企業生產液壓支架。工作枯燥乏味不說,還有毒有害。無論春夏秋冬,小張和工友們都是穿著厚厚的工作服,裡面還要套上保暖衣保暖褲,冬天還好夏天車間里又悶又熱,天天出痱子。

這讓工人們苦不堪言。由於工廠實行計件制,大家都忙於多出數量,多掙錢,有些時候,並沒有嚴格按照生產工藝生產,想著差不多就行了,也許質檢查不出來。事實上,質檢部門也是同樣的心理,對於出口國外的產品把控嚴格,層層把關。

而銷往國內的尤其偏遠地區小礦井的,質檢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因為價格低,工廠利潤低,自然製作成本也受到了壓縮。工人們忙著賺錢,工廠疏於對質量的把控。導致礦井坍塌時,液壓支架形同虛設,礦工的生命得不到一絲保障。

試問,質量就是生命只是一句口號嗎?對待工作的態度呢,加工的專注到哪裡去了?難道基層的工作就不需要匠人精神嗎,這樣的產品也能貼上中國製造?

嚴謹,一絲不苟。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採取嚴格的檢測標准,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用專注的態度,一流的服務去創造市場價值。這不是一代人的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傳承。

無論各行各業,你是商人,企業家,理發師,還是車工木工,都是匠人精神來打磨自己。不管傳統手工製作還是機械化量產,都要讓沒一件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讓中國范兒的名片更閃亮。

工作是一種修行,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種什麼精神支撐呢?那無疑是匠人精神,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秉承匠人精神,並世代傳承。

Ⅲ 最後的裁縫褚宏生:86年做5000多件旗袍,靠手藝扮靚宋慶齡

一個有了堅定信念的人,為了達到自己心目中特定的目標,就會變得十分專注,極其努力地去實現它,甚至可以為了目標傾注自己一生的時間,而匠心便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誕生了。願意為擁有的信念,去堅定的努力著,這就是擁有匠心的前提條件。

擇一事,愛一行,做一生, 做到極致的匠心精神讓褚宏生成了上海灘最有名的男人 ,提到旗袍,誰會忘記那個為此堅持了86年之久的男人?

在上海長樂路, 那個舊時被叫做"蒲石路"的地方 ,自東向西貫穿了整個舊上海的法租界,是至今為止170多年,上海所有名媛紳士們演繹人生傳奇的舞台。

即使現在看來已經消散了燈紅酒綠的氛圍,但是街巷小道之間仍然有一部分傳奇還在延續,那一家老店,那一份老手藝,至今還倍受吹捧。

在上海,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關於旗袍的故事就沒有消減過,而旗袍本是以前旗人的服飾,但卻偏偏在上海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故事,成為了舊上海近代女裝最美的代表,至於 "中國時裝"的概念便由此而來

在褚宏生老先生的回憶里,在自己做裁縫店學徒的時期,老上海的裁縫店便關於旗袍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激烈的競爭,單單是 "槍針綉法"就被分出了正搶、疊搶和反搶的區別 。純手工製作的旗袍上面的一顆精美的盤扣甚至要花費一個熟練的裁縫整整三個小時的時間才可以縫制完美。

更令人感到吃驚的是,關於旗袍的更換不僅僅是要根據時令的不同,還要考究年齡、搭配甚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就要搭配"如意扣""鳳凰扣"樣式的盤扣等,這其中的門道是和積淀至今的時間一樣復雜繁多的存在。

而支持這一樣事業蓬勃發展的動力,除了中國女人對美和細節的獨特執著追求,還有就是 旗袍製作者門持之以恆的匠人之心

在做裁縫只做旗袍的86年時間里, 褚宏生累計做了5000多件旗袍 ,還曾靠手藝扮靚宋慶齡、胡蝶等人,是上海現在僅存的"最後的手工裁縫"。

如果問褚宏生,為何如此堅持八十六年如一日的去製作全手工的旗袍,那老先生必定會答道:

"舊時,所有的裁縫工作都是沒有機器協助的,需要我們靠全手工來製作,而一件最普通的旗袍最快也要一周的時間才可以完工。雖然後面出了機器代替手工,但是生產出來的旗袍卻再也不能夠像從前一樣完美襯托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了。"

就這樣, 旗袍的靈魂成了褚宏生堅守一生的理由

或許褚宏生曾經想過用機器來加快旗袍製作的速度,但是出品的旗袍缺失的靈魂卻讓他立刻終止了這樣的想法,拒絕硬邦邦的面料和機械的走線,不僅自己堅持全手工製作,他還這樣要求這自己的徒弟們, 只有手工才可以縫制出圓潤的感覺。

現在看來,所有手工製作的服裝飾品都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推向了高端定製的地位, 手工旗袍自然也走向了服裝行業的高端定位之上 ,這是褚宏生堅持一生的必然結果。所有被傾注了獨特感情的堅持和執著當然會收獲不一樣的成功。

但是在褚宏生的後代之中, 卻沒有人繼承前輩的手藝 ,繼續發揚手工旗袍的技藝,褚宏生對此也沒有過多的意見。畢竟沒有興趣就是最大的阻礙,既然對這般手藝沒有嚮往,褚宏生也只好容著自己成為了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

現在他的太太和兒子已經過世,孫子和孫女也成為了普通的駕駛員和教師。雖然前輩是聲名赫赫的裁縫,但是後代們默默無名的平民生活也展示了一個委婉柔和的家庭之風,自然而然地做著上海這個大都市的一部分,不卑不亢。

在這個家庭里,褚宏生的存在就像是一種精神的演繹,不卑不亢、處變不驚的匠人精神,在自己堅守的崗位之上, 堅守著自己內心的准則 ,實現了跨世紀的延續。面對人們對他八十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贊美,九十多歲的褚宏生只是玩笑地說道自己不過是活得久些、幹得長些。

1918年,褚宏生出生於江蘇吳江,是家裡唯一的孩子。在以紡織印刷聞名世界的吳江地區,十幾歲的少年若是不再繼續學堂的學習,便就要選擇去單獨學一門手藝,而大多數家庭的選擇便是裁縫, 因為學裁縫就是學生意

1933年,在父母的鼓勵之下,十七歲的褚宏生去到了上海的朱順興裁縫店的頭號師傅朱漢章跟前學習裁縫手藝,在師傅的悉心帶領之下, 褚宏生技成之後便有了一些名氣

而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便是初出茅廬時刻, 製作的一件白色蕾絲旗袍 ,或許在現在看來這不足為奇,但是在老上海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卻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那時的 影星胡蝶在穿著褚宏生製作的白色蕾絲旗袍出街之後 ,一時之間艷壓群芳,這一度成為了新的 時尚 風向標,一改老式旗袍的"嚴冷方正",形成了帶有上海韻味的新式旗袍的樣式。

而四十歲,對於褚宏生來說就是一個分界點,如果說四十歲之前求的是手熟,那四十歲之後便是求心熟。

在 歷史 的長河裡,褚宏生堅持86年只做旗袍,至今超過5000件,在他晚年之際徹底紅火於上海灘以外的人們的眼中,他的成就不再是人們口口傳頌的贊美,而是一件又一件承載著心血和故事的旗袍的價值。

即使晚年離開了上海的旗袍店回到了蘇州養老,但是褚宏生還是在周朱光的邀請之下,立馬回到了裁縫事業上,即使只是目測尺碼,但是 一眼就可以精準量出尺碼的本領也令人驚嘆不已

從內心裡演繹出的對旗袍事業的專注,成了褚宏生最鮮明的特徵,也成了世人最為稱道的地方。

見過了悲歡,見過了繁華,風尚去又回,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褚宏生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匠人精神在旗袍事業上的意義 ,讓所有人都看到了沉靜的魅力,即使是上海最後的手工裁縫,即使是以後再也沒有了這一份手工的技藝,這一份精神都將永遠留存,烙上褚宏生的獨特印記。

Ⅳ 大國工匠褚宏生:做裁縫82年,鞏俐張曼玉都是忠粉,今已成絕唱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是 快餐時代的「遺民」 ,無論這個 社會 如何浮躁嘈雜、功利,他們始終按老法子工作, 按老法子生活,永遠沉默而固執地緩緩前行, 一步一個腳印。

他們是一群人,也是一個人, 他們被譽為「大國工匠」。

是這些人,讓我們發現,在這個喧囂匆忙的時代,仍然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細細品讀,仍然有一些東西,永遠不會被歲月的塵埃湮沒。

褚宏生,是上海著名的旗袍製作大師。 一針,一線,一皮尺,貫穿了他的一生;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用手工製作旗袍,在細節中追求極致與完美,窮盡一生的時光專注於一件事,始終堅守著樸素的內心和本身。

「大國工匠」褚宏生被譽為「最後的裁縫」,他與他所製作的旗袍,攜手為我們演繹了一曲時代的絕唱。

都說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女人都不會放棄對美的追求。20世紀中葉, 上海的大街小巷最風靡的「時裝」——旗袍, 它成了上海女人們最日常的搭配,哪裡都不乏身著旗袍的美女的身影。

海派旗袍彰顯著雍容、典雅,代表著女性溫婉柔美的性格特點。旗袍款式極為修身,因此現代人常常戲稱: 「旗袍」是檢驗身材是否完美的「最終標准」。

可以想像,旗袍是以何種不可阻擋之勢席捲上海「 時尚 圈」, 使得貴婦千金闊太們爭相定製最吸睛、最具獨特美的旗袍。

與此同時,伴隨著這亘古未有的商機,街頭巷尾的裁縫店悄然興起。

在巷尾一個普通的裁縫店中,一個平凡的小學徒因為交不起學費,而 被家人送到裁縫店學手藝。

16歲的他正在虛心學習繁瑣枯燥的「基本功」,縫制,熨燙…時不時還會與進出的客人交談玩笑兩句。 殊不知,他的輝煌人生即將開啟。

這個小學徒正是褚宏生。

在此之後的三年裡,褚宏生一直重復著最繁瑣的基本功,努力學習盤扣,熨燙…再到進階版的量體裁衣,製版設計,一步一步,憑借著天賦與勤奮, 小學徒終於在一眾師兄弟中脫穎而出 ,得到師父的贊賞。

初出茅廬之際,師父交給褚宏生的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那就是 為民國第一美女、知名影後胡蝶定製旗袍。

接到這個任務,褚宏生 又驚又喜 ,他既珍視師父給的這次來之不易的實踐機會,但又怕自己胡亂妄為砸了師父的招牌。

褚宏生為人膽大心細,敢想敢幹。他輾轉反側斟酌了很久,最終決定賭一把,拋棄傳統的製作方法,將常用的布料替換成「舶來品」蕾絲, 大膽為胡蝶設計了一身白色蕾絲旗袍。

穿上這件白色蕾絲旗袍,胡蝶宛若下凡的仙女,不沾染一絲庸俗之氣。正是這樣一次革故鼎新, 讓這位「第一美人」的亮相又一次驚艷整個上海灘。

在此之後, 胡蝶本人也成為了褚宏生的「死忠粉」 ;觀眾們對這樣別出心裁的設計贊不絕口,同行們暗暗贊嘆他的勇氣與智慧,自此,褚宏生這個名字在大上海風生水起,他和他的一針一線得到了無數名人世家的禮遇與敬佩,受追捧程度不亞於當紅的「明星」。

在改革開放後, 褚宏生也曾受邀為張曼玉、鞏俐等當紅女星定製旗袍 ,每一件都令人驚艷叫絕,其藝術價值無可比擬。不由得讓人贊嘆,褚宏生所製作的不是旗袍,而是一件件藝術品, 他不是裁縫,是藝術家。

早先那些年,物資匱乏,生產力不發達,上海的旗袍店鋪基本上都是靠手工定做的。

一針一線一皮尺,精確的量身、流暢的裁剪、繁雜且精美的針法與刺綉, 構成了上個世紀大上海的「海派旗袍」風,將北方服飾文化與南方地域特色融合,將中醫文化的碰撞之美與東方女性的獨特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旗袍剛剛風靡那些年,行業競爭異常激烈,人人都想把握這難得的商機,因此大多裁縫店會在細節雕琢上花費大把的時間,即便是最簡單的樣式、加緊的製作, 一件旗袍至少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完工。

褚宏生也不例外,他精益求精,經他手的旗袍無一不是「良品」。 他在針法上下功夫 ,哪怕是一枚小小的扣子,也會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去縫制,這當中的繁雜與乏味不言而喻。

對於褚宏生來說,一道工序花費幾天的時間是很平常的事,無論有多少辛苦與疲憊,在手中的線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旗袍那一刻, 都化作了幸福的果實,甘之如飴。

他在樣式上下功夫 ,精雕細琢。褚宏生根據顧客們不同的年齡特點,為她們定製最適合她們的樣式。

比如年輕女顧客的更追求 時尚 ,對旗袍樣式挑剔且講究, 往往會偏愛最新式的花型,偏愛溫婉賢淑風格的旗袍,因此年輕女顧客的盤扣樣式大多呈現婉約柔美之感。

除了根據年齡特點定製樣式,褚宏生還會根據季節、穿著場合定製不同樣式的旗袍,致力於打造女性的個性獨特之美, 極大程度的避免遭遇「撞衫」的尷尬。

後來,隨著時代進步,縫紉機代替了手工,但褚宏生始終堅守初心,每一件旗袍都純手工縫制。 他對於旗袍的熱愛,早已達到了痴迷的境地,

82年過去了, 不知不覺間, 褚宏生已經製作了幾千件旗袍了。 當年的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學徒」,不知何時,悄悄成長為名滿一方的「手藝人」。

擇一事,終一生。時光如梭,數十載歲月悄然逝去,變的是頭上的青絲與臉上的皺紋, 不變的是褚宏生未曾磨染的初心。

大國工匠們,在瀕臨衰落遺失的邊境堅守著,在快餐時代的浮華中抱朴守真著,他們高舉著經典傳承的火炬, 做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勇士, 用畢生的力量,去恢復那些曾經被余燼覆蓋的繁華。

技藝或可變,但匠心永不改;時代在發展,但初心永不變。 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堅守……,永遠是「大國工匠」的代名詞。

匠人精神,會永遠在 歷史 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匠人的熱血,它會伴隨著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受世世代代後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