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巧手做壓襟兒
春節前在網上買了一件延禧棉袍,好友梅說,延禧袍配上壓襟兒才算完美呢。「壓襟兒,什麼是壓襟兒?」我疑惑地問,接著梅向我普及了有關壓襟兒的知識。
所謂「壓襟」,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自唐代出現,流行於明清時期。
大家知道,傳統女裝款型大多比較肥闊,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兒。
清朝女子一般把它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有帶鉤的銀鏈子,也可簡單用絲線編制,剛好能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扣子上;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如懿傳》中的壓襟兒
壓襟兒上端一般以一條銀鏈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間是用銀、翡翠、瑪瑙等做成的「事件壓口」,雕琢成蟬、蝙蝠、魚兒、牡丹、蝴蝶等形狀,象徵著美好的寓意。下以銀鏈綴著刀、槍、劍、戟、粉盒等小件銀器,也有的只綴著鈴鐺或流蘇。
聽她說了這么多,我對壓襟兒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我說:「首飾店裡應該有賣的吧,我去買一個。」 梅說:「你去看看吧,如果買不到合適的,我給你做一個。」
我知道,梅一直對中國的玉器、首飾等非常喜歡,她自己經常做一些手鏈、項鏈、掛件等首飾。在她家的一個衣櫃邊上掛了十幾條她做的各式各樣的項鏈,非常地精美。另外,她做女紅也非常在行,經常把自己的衣服修改改改,或在領口加個花邊,或在袖口上綉朵梅花,使本來單調的衣服立即增色不少,對此我非常羨慕。
我跑了幾家首飾店,有的店鋪根本沒有,店員也不知道什麼是壓襟兒;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賣的,但特別地貴,一件要二、三百元,樣式也不是特別地滿意。
春節前,我去北京梅家,聊天時我告訴她沒有買到合適的壓襟兒,她說: 「來,我給現在你做一個。」 接下來,她便開始做壓襟兒。
梅拿出她做手工的物品筐,挑出一些顏色不一的翡翠珠子,用結實絲線把這些珠子穿起來,兩側數量、顏色對稱,下面穿上一個翡翠的蝴蝶,接下來再繫上一個藍色的流蘇,一個精緻的壓襟兒便做好了。
壓襟兒做好後,梅又找出一個小袋子,讓我裝壓襟兒用。她看袋子顏色太素,說:「在上面綉個花,更好看。」 接下來,她三筆兩筆便畫了一朵荷花,栩栩如生,真是好看。
接下來,她便穿針引線,開始綉花,我說:「我來吧!」
其實,對於綉花,我並不陌生,早在小學四、五年級時,老師課余時間曾教我們學習綉花,當時我向媽媽要了塊白布,老師在上面畫好圖案後,便一針一針地教我們如何綉花,如何配線,剛開始綉的比較粗糙,慢慢地便越綉越精緻了。等到小學畢業時,便基本掌握了綉花的技巧了,最成功的作品是綉了一對兒枕頭,一個綉的是「滿園春色」,另一個綉的是「軍民魚水情」。一個我外出上學帶走;另一個我哥哥參軍時帶到部隊,十分有意義。
…… ……
我綉了幾個花瓣兒,便沒了耐性,梅接過去一會兒便綉好了。之後又綉了枝、葉等,全部綉完之後,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便躍然「袋」上。
袋子做好以後,我們把之前做好的壓襟兒放在上面,很是協調,拍照留念,越看越有味道。
㈡ 旗袍開襟怎麼做
方法如下:
1、鎖邊
將旗袍小肩線、側縫線、底襟止口線、袖底縫用同類色線鎖邊。提示:此工藝用於沒有里子的旗袍或容易散口的面料。
2、打線釘
打線釘的部位有前、後片省位,臀圍線,腰節,開襟止點,腋下省,緔領點,後領中縫,袖山頂點,袖肘省等。提示:注意打線釘時上下兩片衣料要完全吻合。
3、緝省縫、扣燙
(1)按照打好的線釘緝省縫,緝縫省尖位延長0.8cm,不縫回針,留10cm線頭,手工打結。
(2)省縫熨燙有兩種方法:一是省道向中心線方向扣倒熨燙;二是將省道分開向兩邊熨燙。腰省中間拔開,使省縫平服,不起吊。提示:不能噴水的面料進行干燙,前片腋下省向上燙倒或分燙。
㈢ 西方有胸針,而東方則有「壓襟」,壓襟是什麼
其實不難理解字面上理解就是「壓住衣襟的東西」,是古代女子掛在胸前的配飾,多為銀質的,佩掛於衣襟的右上方。此物又名「事件兒」。
在古代他們的衣服是肥款的,風一吹就鼓鼓的,所以就要用東西壓住。如不用小物件壓住些,如果風大把女人的衣服吹起來,在古代可不是風情萬種,而是視為失禮放盪的行為了。而用沉甸甸的銀質壓襟正好可以壓住輕薄的衣衫,是一件既有裝飾作用又有固定衣襟實用效果的飾品,這就慢慢演變為了壓襟。
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所以在古代的妃子們喜歡佩戴。
㈣ 旗袍假開襟怎麼做
旗袍假開襟要將旗袍的正面和反面分開,然後將兩個面縫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整體。
在旗袍正面中央的下擺處,留出大約10厘米的長度,然後將兩側的布料向中央對折,縫合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然後將縫合好的三角形布料向下折疊,使其形成類似於一個口袋的形狀,並將其縫合在旗袍正面的內側,使其緊貼著旗袍的胸部。
接著將旗袍的胸前部分剪開,留下一個口子,在口子的兩側分別縫上一排鈕扣,然後將口子的邊緣翻到內側,縫合在口袋的上方。最後將旗袍的背後部分也剪開,留下一個口子,並在口子的兩側分別縫上一排鈕扣。將口子邊緣翻到內側,縫合在口袋的上方,然後將口袋的下擺處縫合在旗袍下擺的內側。
這樣,就完成了旗袍的假開襟製作。在穿著時,只需要將前面的鈕扣解開,就可以將旗袍打開,展現出美麗的襟口。
做旗袍的注意事項
1、選擇面料:旗袍面料要選擇質地柔軟、光澤度好、手感舒適的面料,如絲綢、棉麻等。同時,需要考慮面料的顏色和圖案,以適合自己的氣質和場合。
2、選購配料:除了主料,還需要選購配料如紐扣、拉鏈、絲帶等,這些配料的質量和顏色也需要與主料相匹配。
3、量身定製:旗袍是一種貼身的服裝,需要量身定製,以確保合身。需要測量身體各個部位的尺寸,包括胸圍、腰圍、臀圍、肩寬、袖長等,以便製作出符合個人身形的旗袍。
4、設計款式:旗袍的款式也需要根據自己的身形和風格來設計,同時需要考慮穿著的舒適度和實用性。
5、注意細節:製作旗袍需要注意細節,如縫合、對針、剪裁等,要求精細和准確。同時需要注意保護面料,防止面料損壞。
㈤ 旗袍壓襟的忌諱
壓襟通常掛在旗袍右側第二個扣子上。
其實就類似於西方貴族的胸針,但是胸針一般在左側,而壓襟佩戴在右側。
㈥ 全開襟旗袍需要壓襟嗎
全開襟旗袍需要壓襟,左襟壓右襟。
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在傳統上旗袍都是左襟壓右襟,但也有兩邊穿的說法,但是大多的旗袍還是左襟壓右襟,正因為衣襟是朝右開,所以被稱為右衽。
旗袍大多為量身定做,是緊身服飾,更能彰顯女性完美的線條魅力,但是在日常穿著中更要注意舉止坐姿,不要做大幅度的動作。脫下時要及時用衣撐掛好,不可隨意亂放。
詳細介紹:
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在中華民國20世紀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頒布了《服制條例》,將漢女傳統襖裙以及旗袍定為了女子禮服。
㈦ 旗袍怎麼裁剪
旗袍怎麼裁剪步驟如下:
1、繪制大框架:分別以大於二分之一臀圍距離和衣長繪制一個長方形,在長方形上找到適應位置,長方形從上到下適應位置為H線,W的位置在H上滾並適應處,這三個位置分別做出水平線,在H水平線上,分別從兩邊量取適應長度,分別從這兩點向下做垂線,背寬線在長方形上從左量取適應長度,並向B線做出垂線,前寬線在長方形上從右量適應長度,向B線做出垂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