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嘉興有哪些特色的服裝
烏鎮的藍印花布
❷ 去古鎮旅遊,穿旗袍怎麼拍攝旅遊照
近幾年去古鎮 旅遊 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古鎮,水鄉特色濃郁,往往彌漫著一股秀美婉約的氣息,而我們也會時常看到一些身著旗袍的女性在景區徜徉,給古鎮增添了幾許精緻玲瓏的韻味。然而怎樣才能把這種最民族的服飾風格,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呢?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入手去拍攝。
1,最經典的畫面莫過於在古鎮的巷子里,尤其是下雨的時候。當然這種天氣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就算沒有雨,撐一把油紙傘,款款的行走在幽長而靜謐的小巷中,無論是背影還是迎面走來,都會勾勒出一幅無比絕倫的意境,盡情去拍攝。只要能夠避免行人闖入鏡頭,就會得到美艷的 旅遊 照片。
2,古鎮往往離不開小橋流水,站立於橋頭,或者乘一葉小舟,輕輕盪漾在河中,可以將唯美的古鎮底蘊與傳統旗袍的底蘊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3,古鎮里從來不缺少亭台樓閣,或者青石台階。這些都是穿旗袍拍照的絕佳位置,側坐於閣欄,把旗袍特有的開叉設計風格通過秀美的雙腿顯示出無限的風情與優雅。
4,古鎮里一般都會有古樸的院牆,輕撫著牆同時抬起一隻腳,從側面的角度去拍攝,不僅能表現出古鎮的滄桑 歷史 ,也可以兼顧旗袍所散發出的曼妙女性曲線。創造出成功的古鎮旗袍美女照。
首先入古鎮先選標志女青中年1或多人穿旗袍拿起打開傘,站古鎮門樓前一百米左右而背景是正門樓房屋、大樹、蓮花池等全或半古鎮景相
②穿旗袍的背景相選擇古鎮河路上有船或古建築風雨涼亭橋等
③背景選擇大街小巷古怪建築特點
④背景選擇古建築戲台
⑤背景選擇豪門宗祠、豪門莊主、房屋大廳豪華古典家居、花園里池、花草、樹配古建築特色景點相
上個月在烏鎮
第一類服裝應該是古裝,漢服;第二類就是你提問說到的旗袍;第三類是民國時期的服裝,比如長袍馬褂,學生裝等。旗袍是服裝中的國粹,雖然現在不是普及性服裝,但是在一些禮儀慶典儀式上,旗袍往往是一個經常出現的亮點,不過中老年婦女穿旗袍出現可能性多。如果你在古鎮拍攝 旅遊 旗袍,建議選擇年輕漂亮的女子,顏值決定了你的照片質量和可視性。
(照片佳能鏡頭70200拍攝)
背景找有當地元素的標識,最好是 旅遊 景點。
身穿祺袍.手撐紙傘.手拿宮扇.背景蓮荷.拍出的效果絕對一流!
古鎮自帶古韻,無論是小橋流水還是巷陌街角,總有一番風情,自然而然的閑坐或漫步其中,旗袍與古鎮已然融為一體。至於雨天還是晴天,撐著油紙傘還是捧著香茶,猶抱琵琶或是團扇半遮,沒有也行,旗袍本身自帶風姿,帶個像素好點的手機或相機就可以了。
古鎮以老舊原味為特徵, 歷史 文化為內涵。穿旗袍走古巷是應景穿衣的最好穿搭。但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色彩和質地。旗袍不要短過膝蓋,色彩不要太艷麗,質地以棉麻和絲綢為好。拍攝要以古舊的門、牆和古屋古物為背景,當然古巷古街也是最佳拍攝背景。
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國服,必須拍出高貴優雅,端莊嫻靜,而不是搔首弄姿賣弄風情。
道具
1.高跟鞋 更顯女人味,步態的阿娜多姿
2.復古手提包 讓旗袍和人更顯高級和神秘感
3.扇子 扇子本事就有著淑女和優雅的寓意,再和旗袍合一,更讓女子掩面含羞。
4.油紙傘 由遠而近的古典優雅氣息
構圖
1.九宮格構圖法,就是把人物的重心一般都處在整體畫面的三分之一處。
2.對稱構圖法,讓整體的畫面感十分均衡端正,與旗袍自帶的端莊氣韻吻合,視覺上很有藝術感。
背景
既然是在古鎮拍旗袍,最好是找到有著厚重 歷史 感和歲月痕跡的牆、古老的宅門及窗、太師椅、香案等作背景,讓身著旗袍的人不知身處何年。
器材
單反相機。採用大光圈虛化背景非常重要。
我是2013年就一直用的尼康D90拍攝,2015年1月成為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那些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收獲了最寶貴的財富,還有不離不棄的死黨。
❸ 浙江烏鎮旅遊介紹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南潯區,北接江蘇蘇州吳江市,為 二省三市交界之處。烏鎮是浙江的一個水鄉古鎮,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鄉。 烏鎮景區是2001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個開發過程堅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原則。
現在景區裡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並沒有因為旅遊開發而把他們全部搬走,他們原來怎麼生活現在幾乎仍然怎麼生活,烏鎮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非常有特色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結合起來就是說左右逢源的意思了,還可以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當於一座水城門的作用。過橋以後,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原先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隻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區別於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頭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葯店,它的規模雖然小於杭州的胡慶餘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葯商陸慶餘創建的,並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葯店搬到這里,在櫃台四周約有300多隻葯材櫃。看完葯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剛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歷來都有接五路的習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直,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後來自己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百姓為此很敬重比干,特別是一些商人,他們認為做生意就應該誠心誠意,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街,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居住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過去非常整齊干凈,因為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裡都是有水也有電的,並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裡了,因此旅遊的開發也改善了一定的居住環境。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江南百床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床。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戶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床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床: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00年歷史了,明式傢具簡潔大方,用料講究,整張床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著我們住里進,裡面有一張是百床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床。 在這看到的是清,拔步千工床,為什麼說是千工床呢?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千工是指一個木匠需要一千天,也就是三年時間了。雕刻之精緻也謂之巧奪天工。此床共雕刻了106人物,古時以108為吉祥數字,而且此床為新婚床,加上一對新婚夫妻剛巧湊足108,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了,此床佔地面積達六個多平方,共有四進深,第一進是換鞋處,第二進是更衣室,第三進是放馬桶箱的,在古代稱它為子孫桶,就是現在家裡的衛生間了。
最後一進是主人睡覺休息時所用的,設備這齊全相當於現在的套房。在這床上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懸掛在空中的那塊木牌了,是以前做床的木匠送給那床的主人的,相當於現在的一張賀卡。看完千工床再往裡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風格一樣的床,是屬於中西合璧的,在床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床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和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說這床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床,而這床是民國初留下來的,材料是紅木做成的。那剛才我們看的大部分都是雙人床,接下來往裡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床。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床,但是這張床上它所雕的大部分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說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妝愛武妝,是屬於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志向也是非常高,抬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邊月,一石擊破心底天」。
在這張床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威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床,這張小姐床的顏色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珍貴的銀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藤榻,也可以稱之為「羅漢床」,它就像現在人們家裡的沙發,可以在上面喝茶,下棋,聊天,抽煙等等,你看它還配有床幾,根據需要可拿下來也可以放上去的。在「羅漢床」的對面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兩張姐妹床,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姐妹床並非是指姐姐妹妹睡的,而是由於這兩張床是我們當地同一個木匠師傅製作的,風格和款式差不多,把它們放在一起展出所以命名為「姐妹」床。你看中間「鸞鳳和鳴」四個字不就是代表了夫妻恩愛嗎?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另外一戶人家金家廳,在這里展出的是有關於烏鎮當地的民俗民風.首先我要參觀的是衣俗廳,有關於民國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一帶的人物的穿著。在這個櫥窗中我們看到的男女的穿著是當時那個年代較為普遍的,女子穿著以旗袍為主,而男子則穿上長衫,禮帽配西褲、皮鞋,這也是當時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表現吧。
在這邊的這個場景中我們看到的四個人,從衣著服飾可來判斷其身份,裡面坐著的是賬房先生,淡色短衫長褲的是當時的文人或小商人的穿著打扮,而頭戴烏氈帽的則是勞動者,藍色長衫的則是伙計的.形象。在我們身後的這個櫥窗中看到的是民國時期的西服,學生裝及中山裝。學生裝是由西服演變而來,也是日本制服的改良,簡便不用戴領帶。中山裝是由學生裝演變而來的,民國18年由反對派政府定為國家制服。四個口袋,分別代表「四維」:禮、義、廉、恥。袖口上三個扣子表示反對派三民主義:民主、民權、民生。再往邊上過來看到的歷史照片是茅盾和家人穿著的介紹,從服飾來看,茅盾也是出生於小康家庭的書香門第,待會我們會去茅盾紀念館和故居參觀;再這邊看到的是三十年代的婦女時裝;邊上櫥窗中看到的是清代漢族女子的穿著襖裙及滿人所穿的旗袍,旗袍也是旗女之袍的簡稱。到了民國時期,旗袍也已經西化了,線條趨向於全身的裁剪了。現在我們進入的是歲俗廳,這是當地人每年的正月初五接財神的一個儀式,中間桌子上擺放的都是接財神所需的供品。
頭桌是水果,用到的有甘庶、桔子、蘋果、寓意了甜甜蜜蜜節節高高;二桌是糕點、菱角,代表了稱心如意,財源廣進;三桌是三牲,豬頭、雄雞、鯉魚,但是整個儀式最特別的是中間吊起的這條魚,這魚當地人在接完財神後要放生,放生的魚就是代表了年年有餘。看過了當地人接財神的展廳後,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節俗廳,中間的是齋月堂。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當地人都要祭拜月神,祈求全家子孫團圓。兩邊是江浙一帶的風俗習慣:賀歲拜年、元宵走橋、清明踏青、立夏稱人、端午粽子、分龍彩雨、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臘月小更。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展廳比較喜慶了,是烏鎮人以前結婚的儀式。展示了民國年間新婚夫妻拜天地的情景。中間是個喜堂,供奉了送子觀音像,觀音前面所放的是:紅棗、花生、桂圓和荔枝,象徵著早生貴子
。這兩位身著大紅喜服的就是新郎新娘了,新娘旁邊所站的就是能說會道的媒婆了,新郎身後的胡須長長的老先生則是主婚人司儀了。坐著的兩位是新郎的父母高堂,按男左女右坐在那裡。民間的婚嫁風俗向來很講究,在司儀的主持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乃夫妻交拜。行禮之後,用兩家各出一條的紅綢帶結成同心花球式的牽巾,新郎新娘各牽一頭,新郎面對新娘倒行將新娘緩緩牽入洞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傳統婚姻的一般原則,先由媒人傳言,再由父母決定,當事人往往對自己的婚姻沒有直接表示意見的權利,因此二人未曾認識,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是最後入洞房後新郎所去揭開的,當然不可直接用手,得手持一桿擱在如意之上的稱,挑去紅蓋頭,喻意為「稱心如意」!屋子右邊所放是以前新娘子出嫁時的嫁妝了,有子孫桶、漆盒、綢盒、樟木箱、澡盆、飯籃等, 對面還有以前女孩子出嫁時坐的花轎,因為傳統的婚育觀念女孩子十五、六歲就出嫁了,而且南方的姑娘長得嬌小玲瓏,所以花轎很小,四人抬的。另外還有三個條箱,用於放絲綿被的。烏鎮的女孩子出嫁時,連被子一並都要嫁入男方家的。最後一個展廳就是壽俗廳了,由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比較強,祝壽講究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說逢九做比較隆重。
六十大壽是在五十九歲時做的,中間桌子上擺放的是做壽用到的東西,三尺三的長壽面,取其長長久久之意,還有烏鎮特色糕點定勝糕。正堂中供奉了福、祿、壽三星。兩旁分別掛有百福,百壽圖和麻姑獻壽等圖案。走過傳統居民區,接著便來到了傳統作坊區。烏鎮特產很多,除杭白菊、姑嫂餅外,還有三白酒也是其中之一。古時民間的作坊大都以前店後坊的格局布置。接著請大家隨我往裡走。烏鎮的三白酒歷史悠久,早在朱元璋登基做皇帝時,就有浙江的官員把三白酒進獻給朱元璋。他喝過之後大加贊賞,封為貢酒。從此三白酒的作坊就開始興旺發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