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崔萬志讓人敬佩和特點
崔萬志,了不起的「旗袍先生」
崔萬志
9月15日,一部原創勵志院線電影《旗袍先生》在全國各大影院濃情上影。
崔萬志,一位了不起的「旗袍先生」再次成為眾多創業青年學習的楷模。
講演
「旗袍先生」崔萬志讓無數人落淚,他的創業故事又激勵著每一個人。從第一次在中央電視台《創業英雄匯》、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上看到他的動情演講,記者的眼眶就濕潤了。接下來,記者同他的一次近距離接觸,才真正感受到他身上那種獨有的人格魅力。崔萬志是平和的,善良的,他的精神一直在感動著我們。
崔萬志也會成為大同人的「超級粉絲」
9月24日,受大同市文化局邀請並主辦,由大同市旗袍協會、大同牧同乳業承辦的「中國大同萬人旗袍文化交流會暨崔萬志演講」將在大同大學體育館盛大開啟。
這是大同人的精神之旅,這是大同創業者的共享之旅,崔萬志用自己的思想和經歷影響和幫助更多的創業者一路前行。
「抱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還是會很殘酷。」「人生真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想辦法,它一定可以過去。」「做一個好人,比做一個成功的人要重要得多。」這是崔萬志最真切的人生感悟。
1976年,崔萬志出生在安徽省肥東縣一個農民家庭。由於出生時難產缺氧,他的頭被卡在母體里幾個小時,最終因大腦缺氧而留下了終生殘疾:與別的小朋友相比,他的行動有些遲緩,說話也有些不流利,甚至到了5歲才開始學走路,9歲才開始上小學。崔萬志記得,上小學時,從家到學校只有五百米的路,可他要走半個小時,農村的路坑坑窪窪,當他走到溝的面前,就試著蹲下去,然後趴下去,再從裡面爬上來,這樣才能過去。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給他樹立了一種堅強的自信,「以後我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都在想,我總能過去。」
崔萬志的求學生涯和畢業以後求職就業給他帶來了別人難以想像的苦難。可就是這種骨子裡不服輸的勁頭,讓他克服種種困難,成就自己。199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新疆石河子大學,這是他所在的那所高中第一次有人考上大學。在大學里,崔萬志選擇了學習經濟管理專業,並在畢業後回到家鄉合肥,開始自己創業。
在記者的眼中,崔萬志不是一個身體有缺憾的人,說實話,記者在這里不想用「殘疾」這個詞。從2016年臨縣愛心援棗開始,記者看到的不是崔萬志那搖搖晃晃的身子,而是一位愛心企業家身體力行著一種人間大愛,一種溫暖情懷,一種每個人應有的責任。崔萬志是了不起的創業青年,他總是把陽光、善良、溫暖和微笑帶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和合作夥伴,把自己對生命的積極態度傳遞給更多的人。他又是了不起的企業家,一位具備超強商業嗅覺的企業家,他希望企業家通過建立個人品牌來打造自己的企業品牌。
崔萬志確實是了不起的。為了創作13萬字的《不抱怨,靠自己》,他每天夜裡都會在工作結束後,以每小時400字的速度自己逐字敲打,像螞蟻搬米一樣書寫著自己最真實的人生體驗。上天沒有賜給他說話流暢的功能,但他卻有著超乎尋常的演講表達能力。他的演講字字珠璣,毫無廢話,極具震撼力,也給人深深的回味和思考。崔萬志用他的演講能力和個人魅力眾籌開設全球第一家旗袍文化主題餐廳,拍攝以他的經歷為原型的電影《旗袍先生》。在2016年年初CCTV《創業英雄匯》節目中,他又用9分鍾路演「互聯網+旗袍」電視演講,即刻獲得意向投資3900萬元。
崔萬志的動作像龜,行動卻是豹。2016年4月,「呂梁臨縣紅棗滯銷」的消息經央視報道後,引發全國愛心人士愛心幫扶。崔萬志帶領全國團隊成員第一時間感到現場,從實地考察、組織動員到簽訂定單,短短幾個小時,就為貧困山區棗農打開銷售出路。而他,卻連夜飛往上海,開始組織另一個會議。
有愛,有感恩,有夢想,有方向一直是崔萬志遵循的價值觀,他也希望創業者內心要不斷強大,裝得下所有的委屈,不抱怨,接納當下所有的不完美。
圖片來源網路
本期編輯: 趙永宏
B. 命運是不是從你出生下來就被安排好了,改變不了
當然不是,相信命運的人都是不求上進,沒有理想的人,只要你肯努力,當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高中的時候班主任讓我們看過一個演講,給我觸動很大,就是那個賣旗袍的殘疾人崔萬志,看了他的演講我哭得不行,上天對她如此不公,但他依舊沒有妥協而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偉大的成就。
崔萬志是他爸爸老來得子,因為出生的時候屁股先出來的,大腦長時間缺氧所以他患有天生的小兒麻痹,因為這個病他的求學路也變得無比坎坷,學習成績不錯的他考上了重點高中卻因為形象不好被老師趕出了學校,後來在一個三流大學裡面上學,家裡的條件不好拿不出錢來交學費,他就利用課余時間倒賣一些東西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大學畢業之後借錢開過書店,買過各種東西,最後把自己的存款全部賠進去了,可是他沒有妥協,他不相信自己這輩子就這樣過了,他去涉足了旗袍這個行業,慢慢的事業有了起色,最後將自己的旗袍店開到了全國各地。為了讓更多的人變得更好他參加了一個關於演講的節目把自己的經歷與大家分享,當一個人可以心平氣和的說出自己這一輩子所經受的不公平的經歷時,他就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了。
多少個天生就是殘疾人的人因為自己的原因就這樣碌碌無為一輩子,覺得自己是殘疾人沒有自信,所以就封閉自己,不敢與人交流,甚至一輩子都是獨自一人,命運是上天安排好的,可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按照上天給的命運活著,抱怨沒有用,一切靠自己,相信我只要你肯努力,不拋棄不放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C. 請問女的穿的叫旗袍,男的穿的叫什麼啊
男的穿的是長袍馬褂。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國民政府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條例中》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長袍馬褂是一種男性服飾名,為男性傳統服飾,由長袍與馬褂兩部分組成。
長袍,為大襟右衽、平袖端、盤扣、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馬褂,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
(3)男的賣旗袍的叫什麼有點殘疾擴展閱讀:
民國建立後,前後約曾頒布過三個全民性的服飾制度,分別為民國元年的《服制案》、民國三年的《祭祀冠服制》、民國十八年的《服制條例》,另有汪偽政權的《國民服制條例》。
民國元年(1912),北洋政府制定了一個《服制案》,公布了男女禮服條文,男款禮服較為繁雜,分大禮服和常禮服,常禮服又分為甲乙兩類,其中大禮服和甲種常禮服再細分為晝用和晚用兩種,均以西方的燕尾服、晨禮服等服飾為藍本;乙種常禮服則為長袍和馬褂組合的套裝,來自晚清的男子便服。
民國三年(1914)曾公布過有《祭祀冠服制》,為根據古經書臆造的祭服(「士庶」祭服可通用乙種常禮服),帶有濃厚的以等級尊卑為特徵的帝制時代輿服制度色彩,國民政府時期被廢除,此不詳敘。
到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又重新制定了一個《服制條例》,條文由禮服、制服和附則三章構成並有附圖。此條例台灣地區一直到2000年之後才被正式廢除。
D. 生活中有哪些真實的身殘志堅的人物
1、張海迪:在張海迪五歲的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了高位截癱,但是張海迪並沒有因此對生活放棄希望,而是憑借自身的毅力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當代保爾”她雖然沒有機會跟其他同齡人一樣去教室上學,但是她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等。1983年,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的稱號。1993年張海迪通過論文答辯和考試,獲得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另外還有很多海內外的身殘志堅的人,他們都憑借自身的毅力完成了大部分健康人都沒有完成的事情,我們要努力向他們學習。
E. 崔萬志身殘志堅,獲得中國旗袍『十大領軍人物』。我們有什麼感想
作為一個殘疾人能夠都做得這么好,我們做一個正常的人,為什麼不努力刻苦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起來,報效祖國和人民。
F. 看崔萬志超級演說家之《賣旗袍的男人》有感
今天我們看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視頻——《超級演說家》
說實話,這個男人他雖然殘疾,但是他的演說讓我們終生不能忘懷,他的名字叫崔萬志。
39歲的崔萬志每年都有5000萬以上的盈利。
他用自己的堅強毅力和不懈努力,終於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的故事告誡了我們:千萬不要看不起殘疾人!
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G. 大喜哥,再見
「大喜哥」消失了。
媒體、互聯網、流量,讓曾經隱於世的「大喜哥」,真真切切地紅過,很多「熱心」的人,也不乏真誠地想幫他過上「正常的生活」。
熙熙攘攘的人們圍觀、拍照、提供幫助,可「大喜哥」需要的是,一個能懂自己的人,一個能包容自己的 社會 ,一份安靜的、不打擾別人、也不被別人打擾的生活——這太奢侈了。
「孤獨嗎?我太懂孤獨了……」
「大喜哥」不懂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不懂他。
最近從福州回到北方後,他消失了,就像從沒紅過、從沒來過。
「大喜哥」在告別,告別格格不入的人群、告別嘩眾取寵的流量,告別不堪回首的過往。
從今往後,很大概率上,「大喜哥」不會再紅了。而這,或許是一件好事。
大喜哥,再見。
前段時間,「大喜哥」從福州回到了青島,那座他此前生活了60多年的島城。
回到青島後,「大喜哥」消失了,沒人知道他住在哪兒、接下來如何生活。這座海邊城市的冬天再次來臨,而他生命里的春天,卻似乎從未來過。
2012年,「大喜哥」因一則老房子起火的新聞,從青島紅到全國。在新聞中,年逾五十的他穿著艷麗的女裝,化著濃厚的妝容,極為狼狽地出現在鏡頭前——發生火情的正是他的住所。
那一次,雖然電視台僅給了他幾秒鍾的鏡頭,但「大喜哥」還是因男扮女裝成為了整段新聞的焦點。最後,主持人以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結束了節目: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想問的不僅僅是火災。」
以此為開端,接下來人們開始用獵奇的眼光看待有關「大喜哥」的一切,很多「傳說」也隨之誕生。
姓名、出生地、婚姻,甚至是性別,討論與傳言以不同角度塑造出很多個「大喜哥」,好奇的人們試圖尋找到他與眾不同的理由。
或悲或喜,或好或壞,「大喜哥」的經歷開始被標記,並被賦予了一些深遠的話題。但現實卻是,他的故事遠比「標簽」豐富。
01
名字、工作、殘疾
誤會從「大喜哥」的名字便開始了。
在日後鋪天蓋地的報道中,他的真實姓名被寫作「劉佩鱗」或「劉佩麟」,但在身份證上它被寫成「劉培麟」。
除了姓氏,他的名字被外界幾經變更。這不是誰的錯誤,畢竟就連「大喜哥」本人對於這個姓名都知之甚少。
劉培麟似乎註定是一個沒有「來處」的人。在那些他親筆寫下的日記中,他這樣描述自己最初來到人間的經歷:
父親酗酒家暴,母親一氣之下投井自盡。父親為此心灰意冷,將兒女盡數送人後便沒了音信,而自己則是被包著棉被扔到了火車站。
與親生父母分開時,劉培麟尚在襁褓,所以這些「過往」全部來自道聽途說,真實性不詳,卻是他與故人僅有的「聯系」。
劉培麟對於「家」的理解全部來自養母。多年前,這個善良的女人在火車站發現了他。雖然家中已有7個兒子,但她還是決定將嬰兒抱回去,「本以為養不活,沒想到還是長大成人了」。
在劉培麟成長的年代,貧窮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事情。生存成了頭等大事,於是他勉強念完初中便被推向了 社會 。「我也是受過教育的人」,想起這件事劉培麟總覺得甜蜜蜜的。
離開學校後,劉培麟被分配到一家服務站「做苦力」。後來那裡變成了服裝十九廠,他的工作內容卻沒有發生變化,「拉車、搬重物」貫穿著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在當時這樣的經歷平平無奇。
然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這個平淡的故事有了轉折——劉培麟,下崗了。
「沒想到,沒想到,真的沒想到。」他連續使用三個「沒想到」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意外、無奈和遺憾。時至今日,這樣的復雜情緒仍影響著他,「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想穿女裝的」。
離開服裝廠時,劉培麟不到40歲,仍算得上是「青壯勞動力」。所以他去了建築工地,預備繼續做苦力謀生,但僅是幾個月後,他便被絆倒在討薪的路上。
為了要回工資劉培麟挨了不少打。最初約定一起討說法的工友因看不到希望都放棄了,唯獨他還在堅持。
後來「爭論」變成了「群毆」,他還是沒要到一分錢,傷痛成了這份工作中他唯一的「報酬」。
做苦力沒希望了,劉培麟又去送報紙、擺地攤、當服務生,全都失敗後他開始送煤氣,終究沒能繞過憑力氣吃飯。
送煤氣時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輛破舊的摩托車,為了能在短時間內賺到更多的錢,他時常將車騎得飛快,意外發生了。
一個深夜,劉培麟遭遇了車禍。他撞上了一輛同樣飛馳的公交車,雖然大難不死,卻也落下了終生的殘疾,一種所有男人都難以啟齒的殘疾。
「沒有一個人來看過我,一分賠償也沒有得到。」
「我怎麼提起呢?我無法提起啊。」
劉培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感受到孤獨的。
02
養母、兄弟、房子
劉培麟上面有7個哥哥,全部都是養母親生的。他的歲數最小,一直住在家裡。「7+1」的兄弟組成讓他們自小便沒什麼共同話題,各自成家後更是老死不相往來。
養母重病時,劉培麟也找過幾個哥哥。可兄長們死的死,老的老,還有幾個失蹤了,沒有選擇,他獨自負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
養母患的是胰腺癌,發現時已是晚期。醫生詢問治還是不治,他想了想,最後點了頭。從入院治療到護理,具體花了多少錢他沒統計過,只記得醫院要,他便給,兜里沒有了便借,然後一步步地走到了賣房子的地步。
2000年之前,劉培麟住在青島老街上的一棟老樓里,他們一家擁有其中的20平米。過去大人小孩擠在裡面,那裡並不體面,卻也實實在在承載了一些家庭溫暖,可如今都已煙消雲散。
「你以為我想嗎?千考慮,萬考慮,最後還是決定(把房子)賣了。沒辦法,真的是沒辦法了。」
因為著急用錢,劉培麟給舊屋的定價並不高,可即使如此,在正式出售時這個數字還是被一壓再壓到了20萬。因為買主是朋友介紹的,他答應了議價,這算「盡了孝道」,即使他深知這些錢改變不了什麼,很多都是「早晚的事」。
辦理房屋過戶那天,劉培麟收到了買主的10萬元,他問剩下的錢呢?對方謊稱辦完手續就給,結果從此不見了蹤影。他也想過要用訴訟手段維權,可沒有收條,沒有合同,全憑一張嘴的買賣連證據都談不上,想到這里他又放棄了。
往後幾十年裡,劉培麟時常會到老宅看看。
那裡房價漲了,住宅也變成了景區,很多人會在這間房子前留影,他怕嚇到遊客,所以很少走近。大多時候他只是隔著馬路靜靜地望著那個曾經的家,從不說話,也從不流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劉培麟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最後的證據。
借了錢,賣了房,劉培麟拼盡全力也只延續了養母四個半月的生命,那個給了他「家」的女人還是走了。
之前杳無音信的幾位哥哥不知從哪裡得到了消息,一個接一個地找上劉培麟。他們責怪弟弟賣了房子,質問他家裡的錢去哪兒了,他解釋了好些時日,但「兄弟們還是為此反目成仇」。
有人問他值得嗎?他回答「值不值得,我都盡力了。」說到這些他總會流淚,不是心疼房子和錢,只覺得「挺不孝的」。
母親不在了,劉培麟覺得「天塌了,地陷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格外孤獨,於是他便琢磨著成家,期盼著有個人噓寒問暖。
03
「傻妻」、女裝、矛盾
劉培麟曾經有過一段婚姻,僅維持了半年便草草收場。
當時,劉培麟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單親母親。因為智力上有些缺陷,女人說話和自理能力都有問題。
得知這些時劉培麟很猶豫,但後來他發現「對方不要彩禮,也不要房、車,就是想找個人照顧她」,這正合自己的心意——實際上,他也只是想找個伴兒罷了。
相處了一段時間,劉培麟和女人結婚了。兩人相差十歲,領證時剛好一個40歲,一個30歲,劉培麟覺得這也算是一種緣分。
結婚後,劉培麟帶著媳婦去過幾家醫院。他惦記著把她的病治好,然後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但尋了幾家醫院都說「沒得治,估計要傻一輩子」,聽到這他又猶豫了。
「不聽話,什麼都往嘴裡塞,天天往醫院跑」,就這么湊合著過了幾個月,劉培麟漸漸覺得有點「管不住她了」,想了想他提了離婚。女方家人爽快地答應了,隔幾天就辦好了手續,這婚就算離了。
關於劉培麟的婚姻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人說他的家庭原本幸福美滿,只因妻子目睹女兒車禍身亡,才精神失常失蹤了。
對此,劉培麟本人僅含糊地說過只言片語,信息零散到拼湊不出一段完整的故事。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無人知曉,眾人只看到劉培麟又是孤身一人了。
如果換上女裝生活對於男人來講是一種「突破」,那擋在劉培麟和這種突破之間的最後一道閘,便是這位曾短暫帶給他希望的「傻妻」。
這之後,他徹底妥協了,又或者說以另一種形式「反抗生活了」——他開始流浪,開始拾荒,也開始以女裝示人。
劉培麟9歲那一年,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喜歡女裝。參加文藝節時,他看著身邊的小女孩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很是羨慕。
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許是真的渴望,成長過程中他斷斷續續地偷偷嘗試過女裝扮相,但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從不穿出門,只躲在家中自己欣賞。
後來,父母不在了,兄弟鬧掰了,婚姻結束了,劉培麟覺得是時候要「撥開烏雲見太陽了」,因為沒有「別人」了,世間只剩下自己了。
只有以「不尋求意義」的角度去看待劉培麟,才能意識到他隱藏在「女裝」背後的矛盾與無奈。
「我從小便喜歡打扮,也喜歡穿女裝。」
「我以為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了,如果是,我肯定堅決不穿女裝了。」
這兩句看似截然相反的話全部出自劉培麟之口。這樣的自相矛盾不能被定義為說謊,因為誰都有正常生活的權利,因為誰都可能被生活一再戲弄。
這種所謂的「正常」,既包括靈魂與肉體的一致,也包括愛好與現實的契合,但顯然無論哪一種對於劉培麟來講都太過困難。
如若能了解劉培麟的人生,哪怕只是丁點的片段,旁觀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鳴。
委屈、無奈、孤獨、冷漠、遺憾、意外……他的人生組成和所有人一樣復雜。
稍有不同的是,某些最普通的事情在他的身上都變得異常困難,「我對得起這個世界,但它總讓我難過」,劉培麟說「這或許就是命吧。」
04
啞巴、「死亡」、沒有名字的人
在劉培麟的回憶中,自己前前後後有過21個伴侶。其中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那個對他很好的啞巴。
與啞巴相識時,劉培麟已以女裝示人近12年了。那天午後,他正在住所收拾著之前撿來的廢品,忽然一個男人從後面緊緊地抱住了他。他試著掙脫,無果,便回頭與男人交流起來。
因為不能說話,二人的談話全靠「比劃」,劉培麟不懂手語,只能通過啞巴的肢體動作和寫下的紙條拼湊出對方的來意。「我很欣賞你」、「一起住吧」,這是劉培麟為數不多能「聽」懂的話,「當時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
劉培麟和啞巴開始同居。印象中那個男人很顧家,「搞到錢就會往家裡買吃的喝的」,還會給劉培麟添置一些化妝品和衣服。
在此之前劉培麟的生活所需品全部靠拾荒,這種可以消費、選擇的行為隱約讓他找回了一些對生活的掌控感,他再一次開始渴望安穩。
也就是2年的光景,啞巴失蹤了,沒有任何徵兆和理由。劉培麟只知道他是「惹了事兒,被關起來了」。至於惹了什麼事兒,被關在了哪裡,還會不會重獲自由,這些他都一概不知。
在劉培麟的世界裡,所有的離別都沒有「再見」這個說法,「我不計劃什麼了,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算結束了。」
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如果說人生的終點是遺忘,那啞巴消失的那一刻,便是劉培麟走到世界盡頭的瞬間。
這世間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不見了,劉培麟「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喜哥」。
成為「大喜哥」之前,劉培麟度過了一段沒有名字的時間。那時候他在街上拾荒,身上是顏色極為鮮艷的女裝,臉上是並不精緻的妝容。留了許久的長發沒有打理,亂糟糟地被編成兩根粗細不一的麻花辮搭在他的肩上。
這樣的裝扮夠不上「正常」的標准,於是他成了街上的「怪物」。恐懼、厭惡、好奇,這些都是他曾收獲的目光,沒有人願意上前與他交流。
鄰居們叫他「穿女人衣服的男人」,附近居民稱其為「撿破爛的精神病」,路人則是無聲無息地觀望拍照,然後便匆匆走過。
「我倒是想交流,沒人搭理我」,直到2012年那場火災來臨。
火滅了,人火了。
05
火災、「大喜哥」、網紅
媒體對於劉培麟最初的認識,全部來自那場突如其來的火災。
「我是滅了火才走的,我真的滅了火。」他慌忙解釋道。
看了當年的畫面不難想像,當事人這樣的形象,會給觀眾朋友帶來多大沖擊。
回看當時的新聞,那天劉培麟的裝扮與平常穿女裝的他並沒有不同。但在毫無防備的看客來講,他足夠「奇葩」,也足夠引起討論。
那天之後,劉培麟有了另一個名字,「大喜哥」。網友覺得他 搞笑 ,「看起來極為喜慶」,所以便起了這個昵稱,而這也成了他在草根網紅屆的代號。
被媒體報道之前,劉培麟沒有手機,也不通曉網路,甚至很少說話。他對這個世界所有的認知都來自回憶和書本,如今忽然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他有些手足無措。
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他,采訪他,劉培麟近乎來者不拒,並且面對提問知無不言。盡管有些交流並不禮貌,但他不抵觸,因為「我什麼都見過了」。
在劉培麟所有的故事中,最為人敬佩的莫過於他拾荒還債的事情。
多年前,劉培麟曾為此上過一檔節目。在節目中他說:
為了給母親看病,自己向一些人借了近15萬元的債務。現在,他正靠著拾荒和每月600元的低保努力還債,希望各位債主能再多給他一些時間。
從內容看來,這理應是一檔平平無奇的民生節目,但不知為何,節目組卻在最後設置了一個讓「大喜哥」回歸男裝的環節。舞台之上,劉培麟接受了節目組的改造。他換上了體面的男裝,戴上了帽子遮蓋自己的長發,他看起來「正常多了」,卻沒露出半個微笑,他始終沉默。
錄制結束前,嘉賓和觀眾鼓勵他獻唱一首,劉培麟舉起話筒沒等伴奏響起,便匆匆演唱了起來。
那一刻,台下的觀眾在笑,他卻盯著遠方,眼眶泛紅。
雖然參與了節目錄制,但劉培麟卻沒有得到任何報酬。他仍會為不斷上漲的房租發愁。從600到800再到最後的1000元,當房租已經成為「天文數字」時,他撥通了趙先生的電話。
趙先生是位富裕的好心人,聽到了「大喜哥」的遭遇,他二話不說便將人接到了賓館,還承諾幫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唯一的條件是「剪掉長發,換上男裝,回歸正常的樣子」。
為了生活,劉培麟答應了。那是2016年,按照劉培麟自己說的,當時的他60歲了,已換上女裝16年。此時他沒錢,沒家,沒朋友,就連那頭長發也要沒有了。
幾天後,劉培麟在趙先生的陪同下走進了理發店。當兩條凌亂的辮子被剪掉時,他清楚地感受到體內有什麼東西被猛地抽離掉了,後來他才知道,那種感覺是「後悔」。
因為原來的頭發太久沒被打理,理發師只得將其全部「推」掉。劉培麟變成了寸頭,「大喜哥」好像也死掉了。
06
趙先生、化妝、鏡子
按照原來的計劃,劉培麟在剪掉頭發之後就要去辦理新的身份證件和信用卡,可趙先生卻在此時不見了。
10天後,劉培麟被公寓物業以「會嚇到孩子」為由趕了出來,一切都很突然,卻又在意料中。
日後,趙先生再也沒有出現。他跟著劉培麟的長發一起消失了,憂愁再一次寫滿了劉培麟的臉。他再次回到了那間隱匿在青島老街胡同里最深處的房間,一切歸於平靜。
因為家中沒有電,劉培麟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清晨五點半,是他起床梳洗打扮的時間。
不同於其他女孩,劉培麟的化妝手法無章可循,卻帶有極強的目的性。「我要塗得厚一點,不然遮不住(面部的男性特徵)。」
劉培麟愛美,之前還用600元錢為自己定做過一件旗袍。除此之外,他的衣裳都是撿來的,所以可供選擇的餘地不多。但他仍會用心地搭配,嘗試在鞋、裙、衣中找到一種平衡與和諧。
因為沒有洗頭的條件,劉培麟基本不打理頭發。他將撿來的彩色卡通發卡別到頭上,也會佩戴手鐲、項鏈等配飾,顏色大多會和那一天的衣服相配,這是他一天中笑容最多的時候。
一切准備就緒後,劉培麟會站在鏡子前仔細看看自己,確認沒有問題後,才會轉身走向門口。
摸著黑,舉著蠟燭,微弱的光亮劃過堆在房間各個角落裡的書本上。
劉培麟說自己平生只愛兩件事,讀書和打扮。文學作品中,他尤其喜歡老舍和巴金。近些年來,他只是買筆、本便花了超過3000元。他熱愛寫日記,想到什麼便會記在紙上,日積月累這些日記也塞滿十幾個紙箱子了。
「我熱愛生活,喜歡閱讀,我喜歡寫日記,我遵紀守法,我注重誠信,不做違法的事,人生應該如此吧。」
吹滅蠟燭,天空已經大亮,晨曦的光亮穿過狹長的胡同小心翼翼地走進凌亂的屋子。陽光打在鏡子上,一行由劉培麟寫下的字清晰地浮現出來:
「新的一天開始了,加油!」
07
尾聲
公眾最後一次大范圍討論「大喜哥」大概是在2年前。就像是每一代「網紅」更迭前最後的高光時刻,「大喜哥」也站在了被遺忘的邊緣。
最後一撥找上劉培麟的人是一群志願者,他們希望給「大喜哥」做一次專訪。那之後,他們成為了朋友,志願者滿足了劉培麟出書的願望,還將其帶到福州看病,不知道什麼時候,他也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熱心的志願者們發起過捐款,也試圖為其建立慈善基金會,但最終都因外界擔心「捐款用處不詳」而不了了之。
「我個人喜歡女裝,更喜歡做女人,這是我一生的追求,無可指摘之處,可指摘的倒是那些小人。」
對此網友評論:「人的成見是一座山,不同就是他的原罪。」
可誰和誰又能相同呢?
去年3月,「大喜哥」決定離開青島。很多相識一場的人趕到機場和他道別,同時也斬斷了他作為「網紅」最後的流量。
這一次,「大喜哥」也消失了。
不久前,劉培麟在社交平台發布了一些自拍照。通過定位人們得知他已回到了青島。現在劉培麟在哪裡?他還拾荒嗎?他還有錢嗎?他過得究竟如何?他怎樣面對生命中的第64個寒冬?
問題與傳說依舊存在,只是這一次已無人問津。
「如果能重來,你還會這樣生活嗎?「
「怎麼能重來呢?我今年61歲了。已經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了。」
「這句詩歌我不太懂。」
「不懂嗎?以後你就懂了。」
也是在那一次訪談中,劉培麟對著鏡頭朗讀了一封寫給父親的家書:
「親愛的父親,我小的時候不懂事,沒事總是惹您生氣,所以我對您是有愧疚的。也許是生活對我的懲罰,使我失去了一切,但我不後悔而且生活下來了。因為我知道後悔也沒用,世間本就沒有後悔葯。我活了下來,因為我怕死。人沒有不怕死的,死對於人來說都是可怕的。鑒於此,我苟延殘喘地活到了今天,不容易。
……
爸爸,我拾荒20多年,現在電視台一直在報道我的事情,我想出了名的生活會更好一些,唉,(可)還是像以前一樣。誰也不會因為我的出名而對我頂禮膜拜。
爸爸,我退休了。說實話生活的壓力還是沒有減少……因為房子的事他們(親戚)恨我,也不來幫助我。我一直在自食其力,沒有給劉家丟人。
只不過有一件事,我不想瞞你們二老,我喜歡上了女裝……也許這是病態,但他們也說這是對生活的釋放。好了,話已經說到這里,這封家書我寄給你們。
希望你們地下有知,原諒我。」
讀這封信時,劉培麟的臉上沒有任何錶情,語氣也並無波瀾。
他很平靜,好像已經過完了曲折,而又悠長的一生。
生命的河流,帶著所有人向前奔流。
只是,2020年的冬天過後,屬於劉培麟的春天,會到來嗎?
H. 崔萬志的淘寶店鋪叫什麼名字
萬志旗艦店
崔萬志,男,漢族,1976年3月出生於安徽肥東,本科學歷。安徽省合肥浩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蝶戀服飾、雀之戀旗袍CEO,浙江大學客座講師,阿里巴巴NCC宣講專家。
2011年,被評為安徽年度十大新聞人物,2012年被評為阿里巴巴全球十大網商。2012年3月,做客鳳凰衛視《魯豫有約》,訴說百味人生。2013年被評為CCTV中國創業新生代榜樣。2015年獲得《超級演說家》年度亞軍。
2016年01月01日,參加央視財經頻道《創業英雄匯》,帶來的「旗袍+」項目獲得導師一律通過,並獲得了3900萬意向融資,創造了節目開播以來的最高記錄。[3]2016年1月,獲得中國旗袍「十大領軍人物」「十大魅力旗袍人」榮譽 。
2017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2018年11月,被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授予「誠信之星」。
(8)男的賣旗袍的叫什麼有點殘疾擴展閱讀:
崔萬志身殘志堅,把誠信經營作為矢志不渝的信念,秉承「先義後利、義中取利」的徽商精神,講誠信、重信用,靠信義求得企業發展。
崔萬志出生時落下殘疾。大學畢業求職不順,崔萬志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人生,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女裝店。網店有過較好的成交量,也有低潮時400萬元的欠債,但崔萬志始終本本分分做生意,堅信以誠經商會贏得顧客的信賴和認可。
2013年,崔萬志創建旗袍品牌。他帶著員工四處拜師學藝,從選料到裁剪到刺綉,甚至一粒小小的盤扣,都力求精細,精益求精。中國旗袍,手工製作與機器製作的成本相差20倍以上,普通消費者難以分辨。
曾有人建議他用機綉製作掛名人工綉制,這樣可以節約成本,崔萬志斷然拒絕,說:「我寧可少賺錢,也要製作品質精良、做工精美的旗袍,對得起每一位顧客。」這是他對每一個客戶的承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承諾,每一粒盤扣都飽含誠信經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