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國服旗袍屬於什麼級別
擴展閱讀
疫情手套買什麼樣的 2025-02-05 13:44:59
崩壞3黑希旗袍怎麼獲得 2025-02-05 13:31:19

國服旗袍屬於什麼級別

發布時間: 2023-09-23 07:05:49

⑴ 旗袍和漢服哪個才能稱之為國服為什麼

旗袍和漢服相比,應該是算不上國服的,只有漢服才能稱之為國服。漢服的起源非常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黃帝時期,漢服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在經過了秦朝的發展和改進之後,到了漢朝的時候,漢服就已經逐漸的發展成熟了。簡單來說,漢服主要指的是漢族人民的一種傳統服裝,並不只代表是漢朝時代的服裝。

旗袍之所以不能稱為國服,是因為它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形成的,在民國時期更是許多女性的日常服裝。而漢服,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服裝。在我國的56個民族裡,旗袍是滿足的一個傳統服裝,像漢服才是真正的漢族服裝,所以才能被稱之為國服。

⑵ 旗袍是哪個民族服裝

分類: 生活 >> 服裝/首飾
解析:

旗袍(男式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中國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

[編輯]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滿人。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游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叉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叉(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在近三百年的時間內,滿漢之間的民族界限逐漸模糊。到民國初期,由於中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旗袍被作為中國的民族服飾繼續沿用,民國一十八年四月,國民 *** 正式將旗袍作為「國服」。之所以啟用旗袍,而不是明朝以前服飾,還有一原因是因為旗袍當時屬於各朝服飾中最簡化,且擁有輕便、易用省工、省料等優點,且紐扣的形式也便於穿著。這些都是適合當時歷史潮流的。爾後,長袍改短襖流行,其用意是 *** 將旗袍的狹長剪除,和剪去辮子同理。領型也出現了前高後低的元寶領。男式旗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其流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之後,長袍作為日常服裝的使用變得稀少。例如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

[編輯] 女裝旗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經民國各界人士的使用過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興起,女性接受維新思想,開始上學,於是旗袍作為輕便制服出現。

爾後,旗袍不斷被改良,加入了漢族服飾的元素.

另外,英文里的Cheongsam雖然是「長衫」的音譯,在實際應用上僅指女裝旗袍。

⑶ 旗袍在何時被國民政府定為「國服」

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⑷ 中國的國服是什麼

「唐裝"

中國的旗袍和中山裝是被世界公認的中國國服

旗袍 -----中國女子的經典國服
********************************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中國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

中山裝----中國男子的經典國服

**********************************
中山裝,其意不同於中山路、中山公園之類純屬紀念的名稱,它是因孫中山先生親自組織並參與具體研製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作為總統的他常常要會見賓客,穿清朝的長衫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國人的反清情結;而清代末期,由於政府腐敗,一部分國土淪為殖民地,西洋服飾樣式隨之傳入我國。於是有人建議採用西服樣式,孫中山先生認為它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數國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張「文章可幽默,做事須認真」的林語堂在《論西裝》一文中所言:「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穿西裝。這問題雖小,卻已經可以看出一人的賢愚與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點天賦的聰明,兼又不染常癖,總沒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裝是可以原諒的,尤其是在追逐異性之時期,因為穿西服雖有種種不便,卻能處處受女子之青睞,風俗所趨,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過平心而論,西裝之所以成為一時風氣而為摩登士女所樂從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於西洋文物之名而好為效顰;在倫理上、美感上、衛生上是決無立足根據的。……20歲至30歲的女子著西裝,我還贊成,因為西裝確可揚其身體美,身材輕盈,肥瘦停勻的女子穿西裝,的確佔了便宜。然而我們不能不為大多數的人著想,像紐約終日無所事事髀肉復生的40餘歲貴婦,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觸目驚心。這種婦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佔了不少便宜。」最後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歡帶狗領,人也不喜歡帶上西裝的領子。……冬天妨礙禦寒,夏天妨礙通氣,而四季都是妨礙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為文,總是先把這條領子脫下,居家而尚不敢脫領,那便是懼內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時他極言中國「衣裳」的好處:「不但能通毛孔呼吸,並且無論冬夏皆寬適如意,四通八達,何部癢處,皆搔得著。」孫中山先生於是找來一位裁縫共同設計新款式服裝。他們參照西服的結構和中國傳統服裝緊領寬腰的特點,然後以當時在東南亞地區華僑中流行的一種服裝為基礎加以改進———在原來的立領上加上一個小翻領,在前胸設計了上下四個明口袋,好一個「四房掛廳」。這種服裝式樣美觀大方,非常實用,很快就流行起來,並成為當時中國男子的「國服」。在以後幾十年,它一直是中國人的正式服裝。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生前在正式場合總是穿著中山裝,顯得格外莊重、坦盪和從容大度。

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其二,門禁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

⑸ 中國國服是什麼旗袍,還是漢服

中國國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裝簡潔、精煉、大方,中間一排中式綉花使其更加禮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塊口袋巾,是借鑒西方元素顯示貴賓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場合表明對對方的尊重。

與傳統中山裝不同,中國國服把慣常的明門襟改為暗門襟,襯托本人大方、沉穩氣質。以中山裝為基礎的改良中式服裝場合適應性好,既「上得廳堂」,也能作為便服。

只要在顏色上稍作變化即可,還可用新式面料體現時尚感,年輕人穿同樣好看,老少皆宜,推廣性好。中式服裝比西裝更有特點,在國際舞台展現更加鮮明的中國符號和中國色彩,中國人看到也會感覺十分親切。

(5)國服旗袍屬於什麼級別擴展閱讀

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後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 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中山裝雖然在建國後並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於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有人認為孫中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於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東方美學神韻,因而也就不能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

⑹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什麼婦女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有國服之稱的旗袍是從(滿族婦女)的服裝演變來的。

旗袍一開始是八旗婦女日常經常穿的長袍,是後世旗袍的前身。在嘉慶年間,滿族女子經常仿效漢族婦女的穿著打扮。到了清朝末年,漢族女子也慢慢的仿效滿族的裝束。滿漢兩族女子的服飾逐漸交融,使兩個種族之間的服裝差別日益減小,這就逐漸開始了旗袍的演變。在洋務運動的口號之下,大量的留學生到國外學習,於是開始出現了西式服裝。

西式的審美也對女子的服裝產生了一些影響,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審美逐漸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式服裝旗袍。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之下,封建王朝被孫中山推翻,西式服裝受到了百姓的大力歡迎。辛亥革命打破了百姓思想禁錮的閥門,逐漸放棄了封建王朝中的苛刻禮教,打破了服裝上的種種限制。旗袍也逐漸從貴族女子走向平民百姓,新式旗袍逐漸形成。

具體介紹

改革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開闊,上海掀起了一陣女權運動,人們希望能夠打破生活上的陳規陋習,在服裝打扮上也得到了很多體現。旗袍最開始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在女子的身上,後來馬甲逐漸成為有效的樣式,這也就是旗袍的雛形。上海女子主要是旗袍流行的主要帶動者,當時女學生受到了文化的沖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帶動了社會名流穿旗袍。

旗袍是中國的象徵,是一種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一種代表。清朝的旗袍並不開衩,後來在旗袍縮短袖子的時候也開始慢慢開衩。傳統的旗袍是一條直線,還有著非常高的硬領。30年代初期旗袍的腰身開始逐漸收縮,女性的曲線逐漸被展露出來,後來成了無領旗袍。新式旗袍的出現是人們的思想不斷開化的一種表現,代表著時代的進步,可以很好的展現女性的美。

⑺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國服是旗袍而非漢服,原因是什麼

旗人袍:滿族旗人穿的長袍。這種袍子是直的,男女通用,但款式和面料不同。旗女袍:八旗女袍。兩邊不要開叉,袖子八尺到一寸長。辛亥革命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改良為直領、右斜開襟、開叉及膝的服裝。民國旗袍:民國時期女性的長袍發展成熟。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在重要節日穿上民族服裝,展示民族文化。如今,旗袍被視為中國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的國粹和女性的國服。

甚至在美感上,很多人更喜歡古雅的風格,只能說審美不同,品味不同。旗袍適合女性,無論她是胖是高,是年輕還是成熟。不過漢服是古裝,偶爾可以穿一次。但如果戴久了,明顯會與周圍的人和環境不協調。況且漢服更像漢服,而旗袍適合中國各族女性朋友。除了旗袍和漢服,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服飾,包括民族服飾,但影響力都不如旗袍和漢服。旗袍已經100年了,來的正是時候。它承載了很少一部分傳統文化,我們不需要過多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