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旗袍的起源與文化,你都了解嗎
1、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來源於滿族,屬於滿族的代表性服裝,後來被不同民族的女性演繹,一直流傳到現在,旗袍是一種非常女性化的服裝,特別的好看。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影響越來越大,旗袍在現在也是一種興起的服飾。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雖然已很難看見身著旗袍、左手執油紙傘、右手執香扇的雅緻美女款款而步,但那唯美的景象至今很多人依舊嚮往。
『貳』 關於清朝時期的女性服裝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叄』 清朝旗裝的特點
清代,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服裝形制代替了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的服裝形制,旗裝成為其代表性服飾。由滿洲旗人設計製作,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清代的旗裝用料節省、製作簡便。“衣皆連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輪廓,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記憶。
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突出修長曲線的秀麗旗袍,成為了滿族的服飾代表,恰當展示了滿族女性的溫柔內涵。
旗鞋
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裸腳。故貴族婦女普遍穿著的鞋被稱為“旗鞋”。
這種綉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 、“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綉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 清代後妃的鞋有元寶底、花盆底和高底三種形式。
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旗頭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發式。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清軍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
旗頭於清代晚期在滿族及清宮中開始流行,其為板狀冠型,呈現如牌樓般高聳挺立的風貌。清朝滿族(旗人)婦女束發於頭頂,梳成“單髻”或“一字髻”。其型制分:旗頭座和兩把頭。
旗鞋的起源
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得日益精巧,便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了高高的樹杈,終於取得了勝利。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的樣子。
還有一些致使滿族婦女穿著旗鞋原因的看法:
第一,滿族婦女愛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雙腳。
第二,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
『肆』 明國時期流行的旗袍和清朝滿族女子穿著的旗服有怎麼樣的聯系跟區別
實際流行旗袍和清穿著祈福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民國和輕浮都是有著自己漢族和與滿足的區別對待
『伍』 旗袍是清朝的服飾嗎
旗袍是清朝服飾,我並不這么認為,旗袍是為東方女性而造,旗袍 歷史 源遠流長,在中華服飾文化有著重要地位,有部分學者認為旗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深衣,現在一般認為旗袍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但是旗袍完全流行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巔峰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度被定義為中華國服之一,中華當然不單指清朝。
旗袍雖然只是件衣服,但是旗袍的每一處細節,一針一線都傾注著手藝人的心血和文化靈魂,比如旗袍的盤扣,就有這么多種:
旗袍集中了東方女性以至東方文化的隱忍、從容、善良和堅忍不拔,它永遠給人一種落落大方,清新雅緻的感覺。我是徽幫裁縫,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上世紀的前三十年,我們國家經歷了從清朝到民國的轉變,在這段時間里不光 社會 形態以及思想觀念有著極大的動盪,就連當時女性的服飾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知道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當時他們的女人由於長期居住在關外,那裡天寒地凍,因此她們就養成了穿著寬大衣袍的習慣,這種衣服一般都會長及腳裸。為了能夠方便行走,她們就在衣服的兩側剪開了口子,當然裡面還會穿上傳統的褲服,這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起到保暖禦寒的效果。
『陸』 清朝旗袍和民國旗袍有什麼區別
清朝旗袍和民國旗袍的區別:清朝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寬松肥大;民國旗袍是屬於時尚,稱身適體,短袍窄袖。
『柒』 旗袍是清朝的服飾嗎
旗袍不是清朝的服飾,這是肯定的答案。但是旗袍來源於滿人服飾,注意與不是清朝服飾,這是兩個概念。
我們今天講旗袍,也就是旗袍的概念是中華女性的服飾,不是清朝服飾。卻不否認旗袍的來源於旗人之袍旗人之袍也可稱為旗裝,注意不稱呼旗袍。
中華女性的新形象由於旗袍的出現,被塑造出來,新時代、新女性、新風采。
不要再說旗袍是清朝的服飾,它就是漢族女性的服飾,是民國共和思想與文化影響下,綻放出的服飾奇葩。
『捌』 清代的旗袍有什麼特色
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說起它的來歷,有這么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傳說:清朝入關,滿人一統天下,旗人的服飾傳入中原。一個叫黑妞的滿族漁女,皮膚雖黑但很有光澤,人長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譽為「黑里俏」。她為了方便打魚,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統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裝。後來,這個黑妞被選入皇宮,封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傳開來的。這是最普遍的旗袍起源的說法。
旗袍的特點、款式、接觸的社會層次也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其特點是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至腳踝。到了清朝後期,「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臉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