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改良旗袍的特點有哪些其表現形式怎樣
改良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的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一一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一-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⑵ 旗袍承載了多少女人的千古情愁夢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1]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2-3]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4]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5]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6-7]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8]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9]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10]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4] [11]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2]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13]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4]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設計師與旗袍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當今時代。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誕生如今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的民國旗袍的,在上海誕生的證據雖不甚確鑿,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狹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凝練。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⑶ 旗袍的穿著和設計的計究
中華民族傳統女性服飾之一,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
鄧麗君旗袍照
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⑷ 省的定義
省是顙道(顙道sǎngdào)的簡寫(發音為sǎng,經常被學生誤讀成shěng),英文為dart。專指為適合人體或造型需要,服裝技術中通過捏進和折疊面料邊緣,讓面料形成隆起或者凹進的特殊立體效果的結構設計。
省道即顙道,發音為sǎngdào。就是把布捏進一個量,形成凸起或者凹進的立體效果。 (1)釘子省:即釘子顙(dīng zi sǎng),顙形類似釘子形狀,顙上部較平行,下部成尖形。這種顙道常用於表達肩部和胸部等復雜形態的曲面,如肩顙,袖肘顙等。
(2)錐形省:即錐形顙(zhuī xíng sǎng),顙形類似於錐形,是從衣片邊緣向內收進的長三角形狀。常用於製作圓錐形曲面,如腰顙、腋下顙、袖肘顙等。
(3)橄欖省:即橄欖顙(gǎn lǎn sǎng),也叫柳葉顙、菱形顙,顙道兩端尖、中間寬,因其形似橄欖、柳葉或菱角而得名。這種顙通常應用在人體的凹凸相互轉換的部位,如上裝或連衣裙的腰顙。
(4)弧形省:即弧形顙(hú xíng sǎng),這種顙道的形態不是常見的直線形態,而是弧形,顙道從上部至下部都均勻變小這是一種裝飾性與功能性兼備的顙道,這類顙常用在極度合體的服裝設計中,如文胸等內衣類。
(5)開花省:即開花顙(kāi huā sǎng),一端為尖形,另一端為非固定形,或兩端都是非固定的平頭的顙道稱之為開花顙,是一種裝飾性與功能性兼備的顙道。 (1)肩省:即肩顙(jiān sǎng),顙根設在肩縫部位的顙道,常作釘子形,且左右兩側形狀相同。分為前肩顙和後肩顙,前肩顙是作出胸部隆起狀態及收去前中線處需要撇去的浮起餘量;後肩顙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狀態。
(2)領省:即領顙(lǐng sǎng),顙根設在領窩部位的顙道,常作釘子形。作用是作出胸部和背部的隆起狀態,用於連衣領的結構設計,有隱蔽的優點,常代替肩顙。
(3)袖窿省:即袖窿顙(xiùlóngsǎng),顙根設在袖窿部位的顙道,常作成錐形。分為前袖窿顙和後袖窿顙,前袖窿顙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狀態;後袖窿顙是作出背部隆起的狀態。
(4)側縫省:即側縫顙(cè fèng sǎng),顙根設在側縫部位的顙縫,常作成錐形。主要使用於前衣身,作用是作出胸部隆起的狀態。
(5)腰省:即腰顙(yāo sǎng),顙根設在腰部的顙道,常作成錐形或釘子形,上下連體類可以作柳葉形。作用是使服裝卡腰呈現和再塑人體曲線美。
(6)肋下省:即肋下顙(lèi xià sǎng),顙根設在肋下部位的顙道。作用是使服裝卡腰呈現人體曲線美。
(7)肚省:即肚顙(dù sǎng),前衣身腹部的顙道。作用是為符合腹部凸起的狀態。
(8)肘省:即肘顙(zhǒu sǎng),袖子肘部的顙道,作用是適當形成肘部的凸起和袖型的彎曲。
(9)胸省:即胸顙(xiōng sǎng),側縫顙、前肩顙等部位的顙,作用都是起到胸部隆起的作用,因此統稱為胸顙。 在服裝市場多樣化的進程中,服裝設計領域和服裝樣板技術領域也迅速發展變化。尋求設計領域中的線條設計和樣板領域中的省道隱藏技術的契合,是適應服裝市場多樣化進程的重要方式。
服裝款式千變萬化,最終還要受到人體的局限,服裝是以人體為基礎進行造型的,通常被人們稱為是「人的第二層皮膚」。服裝設計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應密切結合人體的形態特徵。線條是服裝契合人體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在服裝的形態美構成中有著非凡的創造力和表現力;而省道是服裝結構設計中的一個首要環節,也是服裝造型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把服裝中的省道隱藏到服裝的線條當中是本文要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服裝中的線條包括造型線、裝飾線和結構線。造型線主要是指廓形的塑造線條,是服裝零部件廓形及外輪廓造型的主要手段,如我們常說的V字領、圓領、方領等,還有服裝外輪廓中常提到的A型、H形、X形、O形等,都是局部及整體廓形線塑造的說法。裝飾線則在服裝中起著裝飾和美化服裝的作用,不影響服裝的結構和造型,包括褶皺裝飾線條、分割裝飾線條、服裝中的圖案線條等等。在設計過程中,巧妙改變裝飾線的長度、粗細、濃淡等比例關系,將產生出豐富多彩的構成形態。結構線是服裝塑形的主要手段,有時候同時也起著裝飾服裝的作用,結構線的微妙變化會給服裝帶來完全不同的塑形結果,主要包括省道線、分割線、褶皺線等。
在服裝結構設計中,要使服裝裁剪合身貼體,體現完美的體形就必須處理好服裝中的結構線。在服裝的線條設計中,造型線可以從視覺的錯覺上改變人體的缺陷,裝飾線可以讓服裝在人體著裝後更加豐富多彩,結構線可以塑造挺拔優美的身姿。 (1)衣身基本省道的凸點射線。
服裝中的省道是指為了符合人體的凹凸起伏而採取的收取多餘量的方法,是一項從平面到立體的技術。省道在女裝中應用比較普遍,故以下以女裝為例。在衣身的結構中,省道無論怎樣改變位置,省的指向都是乳凸點,如果按照凸點結構線的作用范圍,只要省尖的指向固定,可以引出無數條結構線,這就是所謂的省道凸點射線原理。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實現省道的隱藏變化了。
(2)衣身基型省道的變化。
一是省道變化的方法。服裝的款式豐富多變,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省道的變化,要實現省道的變化,就要掌握其方法。省道變化的方法主要有旋轉法、剪開折疊法、移動法。旋轉法是以乳凸點為中心,旋轉直至省量隱藏。剪開折疊法是從收省的地方朝乳凸點剪開,然後折疊腰省,這樣剪開的地方就會張開,從而獲得省道量。移動法與旋轉法不同,它不轉動基本形,只是以乳凸點為中心,將側縫前後差移入側縫處事先設定的位置。這種方法簡單方便,但它只能用於同一側位置的省道隱藏。
二是省道變化的應用。如果把省道的變化應用到服裝當中就可以產生款式的多種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省道位置的變化,即通過省道變化的三種方法來實現省道位置的隱藏;省道的分散,即省道可以由一個分散成若干個;省道的合並,即把若干個省道合並成一個或者是兩個。省道的合並主要是用來加大省量、實現裝飾的效果,較多地運用於褶皺服裝當中,當然,在很多時候為了加強褶皺的裝飾效果,也往往通過剪開、展開的方式加大褶皺量。 省道與線條的關系在服裝中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一是線條與省道分離;二是線條與省道結合。前者主要針對輪廓線和裝飾線而言;後者則主要針對結構線而言。顯而易見,本文研究的是第二種形式。
(1)省道與結構分割線的關系。服裝中的分割線主要有縱向分割、橫向分割、斜向分割、直線分割及曲線分割等等。縱向分割線有經典的將肩省與胸腰省結合起來的公主線省、領口省與腰省的連接等。橫向分割線主要體現為一種水平或近似水平的分割線,有將袖窿省與前中心省連接形成,將肩胛省隱藏至袖窿處、連接兩省形成後片的水平分割線等。
斜向分割線是界於水平與垂直之間的分割形式,且是一種不對稱的分割線。無論是哪一種分割線,我們都可以根據分割線的特點和人體的凹凸起伏把省道隱藏在其中。
(2)省道與褶皺線的關系。抽褶是服裝設計中運用較多的設計語言,它使服裝顯得更有內涵、更生動活潑,尤其是在女裝的設計中,抽褶是主要運用的一種表現形式。省道和褶皺的關系主要表現形式為:省道隱藏在規律褶皺中,省道隱藏在自由褶皺中。規律褶的大小、間隔、長短是相同或相似的,故在省道隱藏的過程中,可以把省量均勻地隱藏到褶皺線條中。
自由褶與規律褶相反,在褶的大小、間隔、長短等方面都表現出了一種隨意的感覺,所以,省道的量在這類線條中也表現得相對隨意一些。 服裝省道技術雖然在服裝樣板領域中也曾經出現過,但其方式、方法都比較陳舊,已不能滿足服裝領域的新要求。同時在服裝專業教材和服裝專業資料中也沒有系統的介紹,只是在小章節中穿插。而當今服裝市場中線條的設計也往往和樣板相脫離,雖然起到了一定的裝飾效果,卻沒有和塑形結合起來,這就更加需要新的技術與之相匹配。省道技術是服裝樣板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實現服裝塑形的重要手段。國內同類技術也只是停留在單純的服裝線條設計和單純的省道技術設計的階段上,很少有把省道隱藏到線條當中去,即使有也只是線條和單個省道的結合,如中國傳統的旗袍,往往是以兩個胸省來塑造東方女性的胸部造型。如果我們設計旗袍用兩種面料,在兩種面料的拼接處,把胸省、腰省都隱藏到當中,這樣既豐富了旗袍的款式特點,又同時塑造了女性胸部、腰部、臀部的曲線特點。
因此,在省道技術的基礎上研究線條設計的美觀性,使兩者結合起來,既達到了服裝的塑形效果又有了線條的裝飾效果。掌握省道隱藏技術是服裝樣板師進行自由設計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把藝術形式和板形設計相結合的省道隱藏技術才可以使服裝樣板師的專業技術得到出人意料的發揮。根據服裝中線條設計的特點和省道設計的特徵,線條與省道隱藏技術結合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線條的設計要根據省道位置變化
線條設計是服裝設計中最常用的一種設計手段,如果拋開省道的原理,不考慮服裝的塑形,線條可以不受約束地任意設計,但如果要把線條和省道隱藏技術結合在一起的話,線條就不是單純的線條設計了,而是把服裝中的裝飾線條和省道線吻合在同一條線上,也就是合二為一,把省量放在線條中隱藏起來。這就要求線條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省道的位置來變化了。首先,線條不能距離省道太遠,否則就無法把線條和省道拉近進行隱藏處理;其次,省尖點不能剛好在所設計的線條上,這樣省道的量就無法放到線條中去;再次,線條一定要從一側穿越省道的另一側,相反兩者將互相脫離,出現各顧各的現象。
(二)省道要適當加以改變
省道是服裝尤其是女裝達到塑形效果的重要工藝手段,所以,省道的形狀、大小、長短直接影響著服裝的最終著裝是否合體。省道的長短在以往的板形設計中相對來說是比較固定的,但在線條和省道隱藏技術結合中,省道要根據線條的設計做適當的調整。如根據需要把省道拉長或者縮短,這樣有利於省道量的轉移,或者根據線條和省道的實際穿插關系,適當地把少量省尖省略。
(三)線條和省道的設計不能超出特定的板形線
胸圍線、腰圍線、臀圍線是人體曲線在服裝樣板上最直接的反映,省道隱藏技術也不能脫離這三條線去設計,所以,在線條和省道隱藏技術的結合中一定要注意處理和三圍線的關系。線條和省道的結合要符合人體的體形特徵,尤其是三維線的位置,省道在拉長的過程中不能超出胸圍線和臀圍線的極限;而腰圍線是服裝縱向省道量最大的地方,所以,省道也要根據線條設計的要求把這個最大量上升或下降。
(四)線條和省道的結合要遵循一定的裝飾效果
服裝設計中線條的設計很多時候都是以裝飾的目的出現的,而在筆者所研究的線條和省道隱藏技術結合中線條要受到省道設計一定的制約,但這並不排斥理想的線條設計在省道隱藏過程中也要具備一定的裝飾性,如通過趣味性可以把一定的圖案效果加以合理改變,符號、卡通圖案等都可以放在這項技術的線條設計當中。
(五)多個省道在線條中的隱藏
以女裝中的連身裙為例,在做省道的轉移時需要先做一個母板,在這個母板中,應先把線條設計好,在這個過程中線條的走向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超出一定的板形線,適當地延長省尖、舍取省量等等,然後,根據輔助線的位置把腰省、胸省的量祛除,最後,把各個部位連成整體的裁片製作成衣。
總之,隨著服裝市場的多樣性變化,線條與省道的結合運用已成為服裝行業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運用該項技術來輔助服裝的塑造是服裝樣板師必須掌握的新技術。我們相信,線條與省道隱藏技術將為服裝樣板師的技術創新提供一定的幫助,對服裝行業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⑸ 旗袍的分類以及特點有哪些
旗袍袖子主要可以分為:寬袖形、窄袖形;無袖、連肩袖。小蓋袖、四分袖、七分袖、九分袖或長袖等等。其中長袖在滿族居多,現在主要以短袖或無袖常見,秋冬常見的為七分袖九分袖,長袖。通常短袖長四吋,中袖約有十六吋,而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吋。
1.無袖款。無袖的款式是通用款,無論胖瘦高矮還是老少,都可以駕馭的款式。張曼玉在影視作品《花樣年華》中身穿的無袖旗袍特別經典。無袖的旗袍,最大的特點就是清涼舒適,露出一整條手臂,所以最適合夏天的穿著。
(5)胸省在旗袍中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擴展閱讀:
旗袍從大方向上可以分為傳統旗袍和現代旗袍,也可以成為改良旗袍。相對於現代的一些花樣百出的旗袍來說,擁有傳統技藝的旗袍,相對來說會將女性的曲線完全遮掩起來。而現代女性追求的是開放和融合美,對現代旗袍的會更加青睞。這也可以說是旗袍文化的一種傳承。
旗袍文化從開端到現在,已經流傳近百年了。雖然已經不是眾多女性的日常服裝,但是,依然具有其蓬勃的生命力。畢竟現代的旗袍文化,主要以超流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為主。
⑹ 不同的女裝上衣胸省該如何處理
我是一個服裝愛好者,是自學的,我說說自己的想法吧,胸省是解決胸部凸起量的一個必然存在,只是不同款式會做不同的處理,胸圍增加時省量可作適量的減少,當胸省轉移到腰省的位置時,如果這時胸圍大於或等於下擺的圍度,就可以不要胸省了,胸腰省就作為下擺的擴展量處理了。
⑺ 傳統文化在身邊,東方胸針——旗袍之美三分在壓襟
旗袍最能襯托中國女性的婀娜身姿。
旗袍早已是家喻戶曉,然而旗袍上重要的裝飾壓襟卻並沒有廣為人知,近年隨著《如懿傳》、《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影視劇的熱播,再次走入愛美女性的視野。
壓襟就像是東方胸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旗袍之美更添靈動。
顧名思義就是壓住衣襟,壓襟的一個作用是壓住輕薄的衣衫。明清時期女子上衣肥闊,風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壓襟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另外人在行走時壓襟上的墜飾彼此相觸,發出輕柔細碎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延禧攻略》不僅劇情好,服飾也讓觀眾大飽眼福。而女人的關注點有一半都會看妝容、看配飾,這部劇中的後妃各個風情萬種,著旗袍、踩花盆底,搖曳生姿,胸前壓襟是隨身形之起伏輕輕晃動,更顯身姿綽約。
有舊詩曰:
只聞香襲人,不知香何因。
抬頭看少婦,胸前動壓襟。
珠寶玉石自古受女子喜愛,壓襟的使用沒有等級之分,所以有能力的選材珍貴些,沒有財力的也可以置辦簡單的,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劇中的嬪妃身著或素雅或艷麗的旗裝,配上相得的壓襟,隨便一個畫面都是賞心悅目的美人圖。
所以說,胸針點綴了洋裝,壓襟點綴了漢服與旗裝。材質各異、形狀不一,或長或短,或雅或艷,與衣物搭配可謂相得益彰。尤其是少婦佩戴,更顯身姿美妙。
壓襟的基本形制是上、中、下三部分銜接而成器,上端是單條圈狀用來掛旗裝的第二顆紐扣,或銀質或絲線編織而成。中間部分為事件的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以銀鏈綴著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
十八子壓襟
在影視劇中,有時會看到她們將手串樣的物件掛在第二顆紐上,其實這就是傳統的十八子壓襟,也是最特別的一種壓襟。我猜測,最早應該是因為希望首飾一物兩用,慢慢地發展成十八子點綴其他掛飾的款。在古代,人們對手串極為喜愛,既能放在胸口裝飾,也可以取下來戴在手上,一飾二用。
簡單流蘇墜飾
還有一些壓襟非常簡單,一顆小小的珠寶,配上長長的流蘇,看似簡單卻別有一種靈動,尤為適合女孩使用,豆蔻年華,只需簡單配飾便是枝頭最美的花。
長款壓襟
這類壓襟樣式或簡單或繁復,簡單者一根主線穿若干朱雨,繁復者幾根主線並行珠玉用量更多極具華麗之感。用於衣物的配扮更顯莊重。
看了這些圖片,怎麼樣是不是已經心動了?要去購置一件旗袍、幾款壓襟了呢?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⑻ 京派和海派旗袍的區別
兩中旗袍只是產地不同,在規制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二十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旗袍款式多樣,分類方法也各種各樣,有:面料分類、工藝分類、款式分類、季節分類等。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在製作方面,雙襟比單襟復雜,要先在旗袍上開了兩邊的襟,然後把其中一個襟縫合。這個縫合的襟只作為裝飾,所以穿著雙襟的旗袍與單襟的一樣,只不過雙襟的旗袍在視覺效果上更為美觀和高貴。直襟就比較少,斜襟以前通常會配襯大花扣,但現在都會改用較細的花紐。曲襟的形狀仿如有角的「S」,因為開口較大,所以比較容易穿著。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領型樣式有: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旗袍的每一種領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樣式。在選擇旗袍的時候,領型也可以作為一個參考因素,脖子短的女性不適宜選擇高領,對於脖子較長的女性來說,沒有什麼限制,選擇的范圍要廣很多。
旗袍袖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反摺袖等。
以前的人們主要是按天氣變化來決定旗袍袖的類別,現在的女性著旗袍主要是出席宴會等場合,較年輕的多選後三種,而年長的則大都會選擇長袖。通常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寸,中袖越有十六寸,短袖長十寸。
傳統的旗袍一般都為長旗袍,現如今短旗袍也流行起來了。對於具有身高優勢的女性來說,長旗袍穿著高雅大方,短旗袍穿著則性感嫵媚;對於個子稍矮的女性來說,在鞋的搭配上,建議穿高跟鞋有拉長腿型的視覺效果,短旗袍是最佳的選擇。
旗袍的擺型分為寬擺、直擺、 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後長袖大、鋸齒擺等。
日常的旗袍穿著多以寬擺和直擺為主,禮服擺和魚尾擺用於婚宴、酒會、出席活動等特定場合。
旗袍開衩分為高開叉、低開叉。過去的旗袍是不開衩的,一生酷愛旗袍的張愛玲回憶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地在左邊開了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高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滾邊是旗袍上的一個亮點,雖然說只是用縫紉機在旗袍邊緣縫上一條細線。但是如果有心對比一下沒有經過滾邊的旗袍與經過精緻滾邊過的旗袍,就會知道它在提升旗袍氣質上起到的是點睛之筆。雖然只是個小小的步驟,但它有著自己的講究與搭配方法。比如:最佳的滾邊材料是真絲軟緞,而且滾邊的顏色必須要求素色。但是滾邊的類型就很多了:寬滾邊、細滾邊、單滾邊、雙滾邊。不同的滾邊類型,契合了不同類型的旗袍。
盤扣的種類多樣, 有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蓓蕾盤扣、纏絲盤扣、鏤花盤扣、蝴蝶盤扣、吉字扣等等。
在與旗袍面料色彩的搭配上,如果是單色面料的旗袍,就選擇與該面料不同的顏色,起到突出和點綴的作用;如果是花色面料,就選用單色面料做盤扣,此時盤扣作為「綠葉」陪襯。此外,盤扣造型也要根據不同的旗袍紋樣搭配,其原則是要與面料紋樣相協調,,不能過分平淡,也不能過分出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