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以前的上海名媛都怎麼穿旗袍
擴展閱讀
瀘州女裝店怎麼提成的 2025-02-07 18:13:41
賓士發動機皮帶輪多少錢 2025-02-07 18:00:40

以前的上海名媛都怎麼穿旗袍

發布時間: 2023-09-06 06:38:21

⑴ 央視主持人張蕾曬旗袍美照,你在她身上看到了怎樣的名媛風范

央視主持人張蕾曬旗袍美照,你在她身上看到了怎樣的名媛風范?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在剛以前的2022《百花迎春》聯歡晚會上,張蕾強台風依然穩重,一襲白色禮服,配搭金黃紋樣,全部人看起來空氣莊重,她的網友點評她講,她給人溫馨又痊癒的覺得,聽她組織綜藝節目,令人覺得十分放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覺得。

如此好看溫馨而又才華洋溢的親姐姐誰可以不喜歡你?自2014年中央電視台《綜藝盛典》頻道在社交網路平台發布信息稱,張蕾結婚後重歸逐漸。張蕾越來越更為心胸寬廣,在主持人這條公路上走得更加堅定不移。演出舞台以外的主持人也是有自身的日常生活,期待在以後的時間段里,可以見到張蕾大量的魔幻造型,主持人的工作越變越好!

⑵ 民國名媛穿著

民國服裝;旗袍;文明新裝

民國時期的服裝是中國服裝史的一個重要的時期,是中國傳統服裝走向衰落和蛻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同時也是新服裝孕育新生的時期。旗袍作為民國時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裝,她的產生、變化、發展都伴隨著整個民國社會。

一、民國初年的旗袍

在民國初期,整個國家社會一直處在革命與動盪中,人們經歷革命的洗禮為時不久,衣著觀念、生活方式都處於新舊更迭的大轉折時期,旗袍也正在亂世妝扮中悄然過渡。總體說來,旗袍在此時已退居到一個不太顯眼的位置,不復昔日的顯赫地位。此時的旗袍在廓形上變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寬敞為其特點,領子由早期的無領或低領變化為「元寶高領」,最高時可與鼻尖齊平;袖子稍有收緊並略有縮短,至肘與手腕之間;袍身長度減短至膝與腳踝之間。旗袍線條造型仍較為平直,色調力求素雅,領、袖、襟等部位也用鑲滾,但比以前簡練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許幾道。綉紋也趨於簡單,不復以裝飾體現地位與身分,而且開始注重體現女性的曲線。

二、20年代嶄露頭腳

隨著民國社會的不斷開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強,西方大量的女裝樣式流入中國,許多報刊、雜志都進行大篇幅的刊載;當時留學歸來的留學生也帶回了許多國外的思想和服裝;當時的許多女裝設計師們都跟隨西方模仿西方的樣式設計女裝。因而西方的女裝大量充斥在社會上,而且這些服裝樣式和設計方法日益被人們接受並推崇。西方流行女裝的這些特徵,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葉起,一種新的旗袍誕生。在當時的上海是公認的服飾時尚中心,其聲勢遠遠領先於全國各地並左右著中國服飾時尚的變化。上海旗袍時尚的最初,是以無袖的長馬甲形式出現的,短襖外面的長馬甲代替了長裙。1926年,長馬甲同短襖合並,就有了民國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張愛玲評價道:「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1]」袍身寬松、廓形平直,長度在踝關下之上或大約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領、襟、擺等處仍喜做滾邊鑲飾,但繁褥之風日減,「襇干」和闊滾條被視為過時的象徵。秋冬時穿的夾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邊裝飾,已略顯腰身。1924年秋,末代狀元劉春霖之女劉沅穎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亞,新娘當時穿的就是這種倒大袖旗袍[2]。1926年後,旗袍的下擺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擺線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們秀麗的小腿。雖仍為倒大袖,但袖口變小。裝飾性質的鑲滾趨潔,甚至完全取消,色調也力求淡雅和諧,後體上顯得十分簡潔方便。1929年上海女學生穿的旗袍,擺線已到膝蓋處,袍身變得合體,有的袖口裝上仿西式的克夫,成為流行一時的時尚。民國初的「文明新裝」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這種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個20年代,中西交流的機會增多,從歐洲進口的布匹、羽紗、呢、絨、蕾絲等紡織品,擴大了國人的著裝選擇,改變著人們的著裝觀念。人們不再那麼固執地追求「做一件傳三代」,從而刺激了購買慾望,推動了旗袍的流行和變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顯受迪考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直線造型、對稱的裝飾品和紋樣圖案。

三、走向經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革命最為壯烈,中國女性解放運動最為波瀾壯闊的二十年。此時也是女性進步思想和自我意識最為活躍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國近代女裝最為燦爛繁榮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讓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實際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較適合中國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加上這一時期外國的面料不斷地進入中國,各大報刊雜志上都有服裝專欄,還有流行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推動時裝的產生與流行。各大百貨公司也常常舉行時裝表演及展覽。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國的時裝中心,因為當時歐美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為樣板,競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這時期,旗袍被很多中學、大學採用為校服。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更能體現出女性美,這就註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並有高叉。1934年就幾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來雙腿隱隱可見。可見當時對女性的行為約束已經大大放鬆,從而符合了30年代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四、經典的延續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以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抗日戰爭硝煙燃起,大多數國民皆無心於服飾的奢侈。出於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40年代初的旗袍不復30年代衣邊掃地的奢靡之風,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傾向於取消袖子,領高減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獨特的風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現於30年代後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縫,起初尚無省,歸拔比較多。後來逐漸有了胸省,開始時收省還不明顯,以後漸漸發展到吸腰省並使用裝袖,裝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廣,自此旗袍更為合身適體。據40年代初報載,衣料漲價百分之百。故而服飾裝扮上力行節儉,倡導「舊衣運動」,普遍興起國貨運動,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頗具特色。當時頗有影響的《申報》元旦新春例發「衣食住行」計劃:「在這國難深重的今日,正應節約救難,提倡穿舊衣運動,衣服新舊無關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腦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適體、經濟,萬一要做新的,就採用純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為旗袍常見的用料就不足為奇了。抗戰初期的上海還一度流行用國產白棉布或毛藍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極為簡單,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為日常服裝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還引進了兩種西式配件——墊肩與拉鏈。把傳統的盤香紐、直角紐換成拉鏈,也成為當時的時尚之一。禮服旗袍稍長一些,裝飾更為考究,校服則以樸素、淡雅為尚;工廠女工夏季風行穿一種簡便型的旗袍:略似麵粉袋上挖個圓孔——無袖無領或低領,不收身、小開衩,長度在膝蓋上下,內穿一條短褲,以圖涼快,勞動輕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戰爭結束後,新中國成立,人們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們的熱情似乎完全轉到了革命和勞動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適、悠閑似乎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空間。更多的代表勞動女性,適合勞動女性,能展現新時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裝成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隱到了一個歷史的角落裡,至此民國時期的旗袍到此結束。

圖片參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煙草廣告。署名之光(謝之光)。發式袖端仍帶20年代余韻,整件旗袍的風格已開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領而低擺,開衩至膝,袍身緊窄修長且無袖,更顯穿著者的婀娜身段,兩道滾邊十分細巧精製。

(4)受歐美影響,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絲織品用來做旗袍了,開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陰丹士林藍布面料作禮服在月份牌畫中處理得更像絲綢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⑶ 為旗袍而生!83年做5000多件旗袍,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褚宏生

發現中國好手藝

錦袍素雅身段嬌,春風拂柳展妖嬈。


說起旗袍,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不自主地閃過《花樣年華》里的蘇麗珍。


在劇中,張曼玉以23套顏色、風格各異的旗袍展現了優雅迷人的東方女性之美。


我想大抵每個女人心中,都有一個瑰麗的旗袍夢。


電影《花樣年華》劇照


旗袍固然美,卻也離不開手藝人的創造。


他們用一針一線將旗袍的獨特向世人展現,唯有創造的生靈才會是生靈。


褚宏生便是這其中的一人,從16歲到99歲, 他一生製作了5000多件旗袍 ,


從民國美人到現代名媛,從政治圈到影視圈,無數人拜倒在他的手藝下,成為他的忠粉。



手藝人的成長,大都並非一蹴而就的,


而儲宏生的成功,卻彷彿輕而易舉。




可能荊棘遍地,但我仍想走一遭


2017年,褚宏生99歲。這個年近百歲的老人,從16歲開始,只做一件事——手工製作旗袍。


16歲那年,褚宏生被父母從蘇州吳江老家送到上海,拜當時上海灘最有名的裁縫朱漢章為師。


學徒僅僅2年的時間,他便因為影後胡蝶量身定製的旗袍而一舉成名,轟動了整個旗袍圈。


當時不管在誰看來,他的成功都過於順利。 但在成功的背後,隱藏的是他當學徒時的努力和用心。


褚洪生工作室


當時與褚宏生同期的徒弟們都開始動手幹活時,而師傅卻一直讓自己練基本功,褚宏生只能幹著急。


但其實是師傅看出他是塊好料子,又怕他把「學生意」錯當成「跑生意」——把待人接物的技巧當成了養家糊口的路子,所以才用 3 年時間磨煉褚宏生的性子。


「剛開始的時候我特別不服氣,氣呼呼地去找師傅理論,」褚宏生慢悠悠地回憶, 「幾年後,我才理解師傅的苦心,他是讓我別心急,說以後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


褚宏生出師後,師傅送給他一條愛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褚宏生的脖子上,這一掛就是77年。


1936年,他接到了自己作為學徒的第一個大單,為影後胡蝶量身定做一件旗袍。正是這筆訂單,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褚洪生因為創新的理念與師傅爭論不休, 他堅持選用法國蕾絲替代原有的面料, 這樣新穎又大膽的想法,在當時如若失敗,可能會成為他旗袍生涯永遠的黑點。


他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不顧師傅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與傳統相悖的一條路,可能荊棘遍地,但他仍想走一遭。



獨特的旗袍遇上美麗優雅的佳人,二者交相呼應,一經面世,就受到了眾人的追捧。有人感慨: 「以胡蝶之艷光亦未能使旗袍失色。」


自那以後,褚宏生逐漸名揚四海,連當時的宋慶齡都忍不住要求他的量身定做。


客人也從胡蝶,宋慶齡變成了張曼玉,鞏俐等人,甚至連杜月笙都把他請到家裡去做。


漸漸地,人們開始稱他為「上海灘名媛們背後的男人。」



旗袍,她有她的性格


從那以後的80多年歲月里,無數時光都被他縫進了那五千多件華麗的旗袍里。


手藝從來不能一蹴而就,做旗袍也不例外。一件旗袍的完成必定要經過繁復的步驟,釘直角扣、劃線、刮漿、開滾條、縫紉、盤扣、量體、打樣……


在 科技 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繁瑣的工序本可以用機器來代替,但褚洪生仍然堅持純手工製作,從不曾動搖。


他常說:「旗袍就像一個人一樣,不是機器硬邦邦的,她圓潤有性格,只有人手才能縫出。」 這是一位匠人的堅守,更是對於傳統手藝的堅持。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大師」級裁縫師,他卻只說自己只是一個做旗袍的「普通裁縫」,比起沽名釣譽,他更喜歡把自己埋在布堆里專心致志地研究旗袍。


他做了一輩子的旗袍,卻沒有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相比於錢, 他的眼裡只有旗袍。


「我就是個做旗袍的,現在老了都做不了旗袍了,就只能幫別人量身,我不辛苦,不忐忑,不虧欠我這一輩子,這就是我最好的人生狀態。」



在他看來,旗袍是世上最美、最能體現女性特質的服裝,而且無論時光如何流轉,旗袍永遠不會過時。


盡管已經耄耋之年,說到自己最喜歡的旗袍,褚洪生仍然兩眼發光,就像個看到自己喜歡糖果的孩子。


這個近百歲的老人,在這個成衣泛濫的年代,以近乎笨拙和執拗地堅持,保持著這一針一線的溫度。



他的合作夥伴,忘年之交周朱光評價他:「是一位神人,不用量就能說出客人的三圍,他非常純粹,好像腦子里只有旗袍,為旗袍而生。」


上海灘最後的裁縫,已成絕唱



2017年春節,99歲的褚宏生作古了,他的旗袍已成絕唱。


談到旗袍,他曾不止一次說過自己的願望,就是: 「等到某天,旗袍能回到中國女性的日常裝當中去。」


很遺憾,他沒有看到這一天。更遺憾的是,隨著大師的離去,一個衣香鬢影的時代結束了。


旗袍不復昨日之榮光,我們再難逢見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走在城市的尋常巷陌,風光動人。



這個見證了旗袍起起落落,東方女性審美幾經變換的的旗袍匠人,帶著對傳統的守護與未來的期盼告別了人世。


直到最後,他仍在堅守著自己的旗袍之道,即: 女人身上流動著的氣韻,是含蓄與性格之間微妙的平衡。



在如今快餐文化的影響下,無數的手藝人被 歷史 的洪流淹沒,無數的手藝被現代化的工藝沖擊,無數傳統工藝就這樣慢慢地消失在 歷史 的長河中,這又何嘗不是中國文化的悲哀呢?


只願世人有朝一日能慢下腳步,看看那些幕後的手藝人,看看那些已經失傳的藝術,將之發揚光大。


風尚來來去去不變的是對手藝的歷練

匠人老去,匠心不息

⑷ 穿著旗袍的民國女人有多美,看了這些照片你就挪

民國就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時代,雖已經過去了六七十年,但每每想到,總以為還發生在昨天。尤其是每每到南京食朝匯吃飯的時候,看到店裡面穿著民國學生服裝的服務員,就更有這種體會了。回望民國時,那些身著華麗旗袍的女子,眼角眉梢,舉手投足之處,皆是東方式的嫵媚與溫婉。

杭穉英,我國最早的商業美術家之一,設計的商品包裝、月份牌等多以旗袍美女為素材,這是一幅西湖泛舟圖,確實不錯。

⑸ 「春晚旗袍」上熱搜,老上海名媛是如何演繹旗袍優雅的

老上海名媛用她們的優雅展示了旗袍的魅力,也成就了旗袍的傳奇。老上海名媛用她們的身材,用她們獨特的審美,用她們恰到好處的眼光演繹出了旗袍的內在美,一種隨時隨地能夠保持優雅,隨時隨地能夠展現自己魅力的傳奇旗袍。

還有一個旗袍美人就是嚴幼韻,她深深的被旗袍的魅力所折服,所以她一輩子只願意穿中國旗袍。而這個女人也成為美了一輩子的旗袍美人。每個老上海名媛演繹旗袍優雅的方式不一樣,有些是靠自己的氣質,有些是靠自己的創新,有些是靠自己的身材,還有些是靠自己的好眼光,但是無論那種,她們的確演繹出來了旗袍的傳奇故事。

⑹ 旗袍的起源是怎樣的

旗袍雖有「旗」但與滿清八旗無必然關聯,是中國幾千年的女性袍服文化在清代的續接而已。中華服飾長河流淌到了近代,歷經兩千多年流變的中華袍服,進入「旗袍」時代。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傳統袍服向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此時,無論是南方或是北方,各種改良旗袍紛紛在女裝舞台上亮相。在這個大變革的年代中,有三個推動旗袍產生的必要條件:第一是「滿漢交融」,存在著滿漢文化融合的社會環境。第二是「提倡女學」,有女性解放、女性教育的時代背景。第三是「西風東漸」,原有的穿著習俗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擊。
民國初期由於滿清政府的下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衣著觀念發生明顯變革,民間服裝進入了新舊更替的時期。穿滿清服裝的人大大減少,漢族傳統女裝重新被大眾青睞。正如張愛玲所言:「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原有的漢服經過改裝和演變,流行起加長馬甲和大袖衫的套裝。這種漢服的結合套裝進一步合成,演變成民國初期的旗袍雛形。

⑺ 民國時期上海流行的旗袍,這種服裝是怎麼演變出來的

說到旗袍,這對很多女性來說應該不奇怪,特別是民國時期,旗袍成為那個時代女性非常獨特的服務。事實上,這種服裝是從滿族服務演變而來的。必須說,這些青年學生為旗袍的普及做出了自己的積極貢獻。

旗袍流行的黃金時代是上世紀30年代,旗袍在這一時期流行起來,風格不斷翻新,旗袍在流行之初,人們常穿得有點豐滿,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風格得到了改進,它綜合了一些西方短裙的優點,領口相應減少,長度也適當縮短。

我想很多女人都很欣賞這種服務,當然,有些現代女性還是要求服裝店為她們剪一兩件旗袍,但她們大多隻是想在家裡過「民國」癮,時代日新月異。

⑻ 旗袍的文化傳承

旗袍是民國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但是並非漢族的民族服裝 ,這是一直存在的一個誤區。
旗袍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 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 油紙傘是旗袍重要配飾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