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如果在白矮星上會邊怎麼樣
地球人在白矮星 體重可達五千萬斤
一個由多國天文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對最近的白矮星——天狼星B的質量進行了精確測量,測量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告」上。
天狼星B是天空中最亮恆星——天狼星的伴星,它位於大犬座星座中,天文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天狼星B的質量進行了測量。
天狼星B直徑約1.2萬公里,小於地球直徑,但密度極大,其強大的引力場是地球引力場的35萬倍。這意味著,若一名68公斤的人站在天狼星表面,其體重可達2500萬公斤。從熱白矮星表面逃離的光必須穿過引力場,在這一過程中,其波長變得更長並產生紅移。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曾預言過這一效應,並稱之為引力紅移。
按照哈勃望遠鏡對這一紅移的測量,該研究小組發現,天狼星B擁有太陽質量的98%。而天狼星則擁有兩倍於太陽的質量,直徑為240萬公里,距地球8.6光年遠,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白矮星是恆星燃燒後的殘余物,它已經耗光其核燃料,塌縮成很小的尺寸。盡管它是目前已知的最亮的白矮星,天狼星B比天狼星本身暗一萬倍,因此,科學家很難利用地面上的望遠鏡對其進行研究。理論預測,白矮星質量越大,直徑越小。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相信白矮星質量和直徑間的這種理論關系。此次精確測量天狼星B的引力紅移,則是對這種關系的實際觀測。
研究小組負責人英國萊切斯特大學的巴斯托夫說:「140多年來,研究天狼星B一直是天文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只有用哈勃望遠鏡才有可能獲得這種精確測量,而不受天狼星的干擾。」精確測量白矮星質量對了解恆星演化十分重要。白矮星也是用於測量宇宙距離和宇宙膨脹速度的Ia類超新星爆發源,我們的太陽最終也將會變成為白矮星。
此次觀測還將天狼星B的表面溫度修正到2.5萬攝氏度。
2. 你身邊的150cm「矮星」漂亮女生是什麼樣的
我就是身高151了,朋友(男)說看起來很小隻,萌萌噠!可是也有人說我腿短,還說談戀愛不容易,好崩潰的。
3. 黑洞人能穿越嗎
你先看看黑洞的定義吧: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恆星的半徑小到一定程度,小於史瓦西半徑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
產生過程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塌陷,發生強力爆炸。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一個密實的星體,同時也壓縮了內部的空間和時間。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一個密度高到難以想像的物質。由於高質量而產生的力量,使得
任何靠近它的物體都會被它吸進去。黑洞開始吞噬恆星的外殼,但黑洞並不能吞噬如此多的物質,黑洞會釋放一部分物質,射出兩道純能量——伽馬射線。
也可以簡單理解:通常恆星的最初只含氫元素,恆星內部的氫原子時刻相互碰撞,發生聚變。由於恆星質量很大,聚變產生的能量與恆星萬有引力抗衡,以維持恆星結構的穩定。由於聚變,氫原子內部結構最終發生改變,破裂並組成新的元素——氦元素,接著,氦原子也參與聚變,改變結構,生成鋰元素。如此類推,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順序,會依次有鈹元素、硼元素、碳元素、氮元素等生成,直至鐵元素生成,該恆星便會坍塌。這是由於鐵元素相當穩定不能參與聚變,而鐵元素存在於恆星內部,導致恆星內部不具有足夠的能量與質量巨大的恆星的萬有引力抗衡,從而引發恆星坍塌,最終形成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可能也是由質量大於太陽質量好幾倍以上的恆星演化而來的。
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到最後形成體積接近無限小、密度幾乎無限大的星體。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一定小於史瓦西半徑),質量導致的時空扭曲就
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黑洞」就誕生了。
天體物理學家用「吸積」這個詞來描述物質向中央引力體或者是中央延展物質系統的流動。吸積是天體物理中最普遍的過程之一,而且也正是因為吸積才形成了我們周圍許多常見的結構。在宇宙早期,當氣體朝由暗物質造成的引力勢阱中心流動時形成了星系。即使到了今天,恆星依然是由氣體雲在其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碎裂,進而通過吸積周圍氣體而形成的。行星(包括地球)也是在新形成的恆星周圍通過氣體和岩石的聚集而形成的。當中央天體是一個黑洞時,吸積就會展現出它最為壯觀的一面。黑洞除了吸積物質之外,還通過霍金蒸發過程向外輻射粒子。
蒸發
由於黑洞的密度極大,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密度=質量/體積,為了
讓黑洞密度無限大,那就說明黑洞的體積要無限小,然後質量要無限大,這樣才能成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恆星「滅亡」後所形成的死星,它的質量極大,體積極小。但黑洞也有滅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論,在量子物理中,有一種名為「隧道效應」的現象,即一個粒子的場強分布雖然盡可能讓能量低的地方較強,但即使在能量相當高的地方,場強仍會有分布,對於黑洞的邊界來說,這就是一堵能量相當高的勢壘,但是粒子仍有可能出去。
雙星黑洞:與其他恆星一塊形成雙星的黑洞。 克爾-紐曼黑洞的特點
1928年,一位印度研究生——薩拉瑪尼安·錢德拉塞卡——乘船來到英國劍橋跟英國天文學家阿瑟。愛丁頓爵士(一位廣義相對論家)學習。錢德拉塞卡意識到,不相容原理所能提供的排斥力有一個極限。恆星中的粒子的最大速度差被相對論限制為光速。這意味著,恆星變得足夠緊致之時,由不相容原理引起的排斥力就會比引力的作用小。錢德拉塞卡計算出;一個大約為太陽質量一倍半的冷的恆星不能支持自身以抵抗自己的引力。(這質量現在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前蘇聯科學家列夫·達維多維奇·蘭道幾乎在同時也發現了類似的結論。
這對大質量恆星的最終歸宿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小,它最後會停止收縮並終於變成一顆半徑為幾千英里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它物質中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我們觀察到大量這樣的白矮星。第一顆被觀察到的是繞著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轉動的那一顆。
蘭道指出,對於恆星還存在另一可能的終態。其極限質量大約也為太陽質量的一倍或二倍,但是其體積甚至比白矮星還小得多。這些恆星是由中子和質子之間,而不是電子之間的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所以它們被叫做中子星。它們的半徑只有10英里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在中子星被第一次預言時,並沒有任何方法去觀察它。實際上,很久以後它們才被觀察到。
另一方面,質量比錢德拉塞卡極限還大的恆星在耗盡其燃料時,會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形下,它們會爆炸或拋出足夠的物質,使自己的質量減少到極限之下,以避免災難性的引力坍縮。但是很難令人相信,不管恆星有多大,這總會發生。愛丁頓為此感到震驚,他拒絕相信錢德拉塞卡的結果。愛丁頓認為,一顆恆星不可能坍縮成一點。這是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愛因斯坦自己寫了一篇論文,宣布恆星的體積不會收縮為零。其他科學家,尤其是他以前的老師、恆星結構的主要權威——愛丁頓的敵意使錢德拉塞卡拋棄了這方面的工作,轉去研究諸如恆星團運動等其他天文學問題。然而,他獲得1983年諾貝爾獎,至少部分原因在於他早年所做的關於冷恆星的質量極限的工作。
錢德拉塞卡指出,不相容原理不能夠阻止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發生坍縮。但是,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樣的恆星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個問題被一位年輕的美國人羅伯特·奧本海默於1939年首次解決。然而,他所獲得的結果表明,用當時的望遠鏡去觀察不會再有任何結果。以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干擾,奧本海默非常密切地捲入到原子彈計劃中去。戰後,由於大部分科學家被吸引到原子和原子核尺度的物理中去,因而引力坍縮的問題被大部分人忘記了。
1967年,劍橋的一位研究生約瑟琳·貝爾發現了天空發射出無線電波的規則脈沖
的物體,這對黑洞的存在的預言帶來了進一步的鼓舞。起初貝爾和她的導師安東尼·赫維許以為,他們可能和我們星系中的外星文明進行了接觸!我的確記得在宣布他們發現的討論會上,他們將這四個最早發現的源稱為LGM1-4,LGM表示「小綠人」(「Little Green Man」)的意思。然而,最終他們和所有其他人都得到了不太浪漫的結論,這些被稱為脈沖星的物體,事實上是旋轉的中子星,這些中子星由於在黑洞這個概念剛被提出的時候,共有兩種光理論:一種是牛頓贊成的光的微粒說;另一種是光的波動說。我們現在知道,實際上這兩者都是正確的。由於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認為是波,也可認為是粒子。在光的波動說中,不清楚光對引力如何響應。但是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的,人們可以預料,它們正如同炮彈、火箭和行星那樣受引力的影響。起先人們以為,光粒子無限快地運動,所以引力不可能使之慢下來,但是羅麥關於光速度有限的發現表明引力對之可有重要效應。
1983年,劍橋的學監約翰·米歇爾在這個假定的基礎上,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指出,一個質量足夠大並足夠緊致的恆星會有如此強大的引力場,以致於連光線都不能逃逸——任何從恆星表面發出的光,還沒到達遠處即會被恆星的引力吸引回來。米歇爾暗示,可能存在大量這樣的恆星,雖然會由於從它們那裡發出的光不會到達我們這兒而使我們不能看到它們,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到它們的引力的吸引作用。這正是我們現在稱為黑洞的物體。
事實上,因為光速是固定的,所以,在牛頓引力論中將光類似炮彈那樣處理實在很不協調。(從地面發射上天的炮彈由於引力而減速,最後停止上升並折回地面;然而,一個光子必須以不變的速度繼續向上,那麼牛頓引力對於光如何發生影響呢?)直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前,一直沒有關於引力如何影響光的協調的理論。甚至又過了很長時間,這個理論對大質量恆星的含意才被理解。
觀察一個恆星坍縮並形成黑洞時,因為在相對論中沒有絕對時間,所以每個觀測者都有自己的時間測量。由於恆星的引力場,在恆星上某人的時間將和在遠處某人的時間不同。假定在坍縮星表面有一無畏的航天員和恆星一起向內坍縮,按照他的表,每一秒鍾發一信號到一個繞著該恆星轉動的空間飛船上去。在他的表的某一時刻,譬如11點鍾,恆星剛好收縮到它的臨界半徑,此時引力場強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逸出去,他的信號再也不能傳到空間飛船了。當11點到達時,他在空間飛船中的夥伴發現,航天員發來的一串信號的時間間隔越變越長。但是這個效應在10點59分59秒之前是非常微小的。在收到10點59分58秒和10點59分59秒發出的兩個信號之間,他們只需等待比一秒鍾稍長一點的時間,然而他們必須為11點發出的信號等待無限長的時間。按照航天員的手錶,光波是在10點59分59秒和11點之間由恆星表面發出;從空間飛船上看,那光波被散開到無限長的時間間隔里。在空間飛船上收到這一串光波的時間間隔變得越來越長,所以恆星來的光顯得越來越紅、越來越淡,最後,該恆星變得如此之朦朧,以至於從空間飛船上再也看不見它,所餘下的只是空間中的一個黑洞。然而,此恆星繼續以同樣的引力作用到空間飛船上,使飛船繼續繞著所形成的黑洞旋轉。
但是由於以下的問題,使得上述情景不是完全現實的。離開恆星越遠則引力越弱,所以作用在這位無畏的航天員腳上的引力總比作用到他頭上的大。在恆星還未收縮到臨界半徑而形成事件視界之前,這力的差就已經將航天員拉成義大利面條那樣,甚至將他撕裂!然而,在宇宙中存在質量大得多的天體,譬如星系的中心區域,它們遭受到引力坍縮而產生黑洞;一位在這樣的物體上面的航天員在黑洞形成之前不會被撕開。事實上,當他到達臨界半徑時,不會有任何異樣的感覺,甚至在通過永不回返的那一點時,都沒注意到。但是,隨著這區域繼續坍縮,只要在幾個鍾頭之內,作用到他頭上和腳上的引力之差會變得如此之大,以至於再將其撕裂。
羅傑·彭羅斯在1965年和1970年之間的研究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黑洞中必然存在無限大密度和空間——時間曲率的奇點。這和時間開端時的大爆炸相當類似,只不過它是一個坍縮物體和航天員的時間終點而已。在此奇點,科學定律和預言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然而,任何留在黑洞之外的觀察者,將不會受到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因為從奇點出發的不管是光還是任何其他信號都不能到達。這令人驚奇的事實導致羅傑·彭羅斯提出了宇宙監督猜測,它可以被意譯為:「上帝憎惡裸奇點。」換言之,由引力坍縮所產生的奇點只能發生在像黑洞這樣的地方,在那兒它被事件視界體面地遮住而不被外界看見。嚴格地講,這是所謂弱的宇宙監督猜測:它使留在黑洞外面的觀察者不致受到發生在奇點處的可預見性失效的影響,但它對那位不幸落到黑洞里的可憐的航天員卻是愛莫能助。
廣義相對論相關
廣義相對論方程存在一些解,這些解使得我們的航天員可能看到裸奇點。他也許能避免撞到奇點上去,而穿過一個「蟲洞」來到宇宙的另一區域。看來這給空間——時間內的旅行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是不幸的是,所有這些解似乎都是非常不穩定的;最小的干擾,譬如一個航天員的存在就會使之改變,以至於他還沒能看到此奇點,就撞上去而結束了他的時間。換言之,奇點總是發生在他的將來,而從不會在過去。強的宇宙監督猜測是說,在一個現實的解里,奇點總是或者整個存在於將來(如引力坍縮的奇點),或者整個存在於過去(如大爆炸)。因為在接近裸奇點處可能旅行到過去,所以宇宙監督猜測的某種形式的成立是大有希望的。
事件視界,也就是空間——時間中不可逃逸區域的邊界,正如同圍繞著黑洞的單向膜:物體,譬如不謹慎的航天員,能通過事件視界落到黑洞里去,但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通過事件視界而逃離黑洞。(記住事件視界是企圖逃離黑洞的光的空間——時間軌道,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光運動得更快。)人們可以將詩人但丁針對地獄入口所說的話恰到好處地用於事件視界:「從這兒進去的人必須拋棄一切希望。」任何東西或任何人一旦進入事件視界,就會很快地到達無限緻密的區域和時間的終點。
廣義相對論預言,運動的重物會導致引力波的輻射,那是以光的速度傳播的空間——時間曲率的漣漪。引力波和電磁場的漣漪光波相類似,但是要探測到它則困難得多。就像光一樣,它帶走了發射它們的物體的能量。因為任何運動中的能量都會被引力波的輻射所帶走,所以可以預料,一個大質量物體的系統最終會趨向於一種不變的狀態。(這和扔一塊軟木到水中的情況相當類似,起先翻上翻下折騰了好一陣,但是當漣漪將其能量帶走,就使它最終平靜下來。)例如,繞著太陽公轉的地球即產生引力波。其能量損失的效應將改變地球的軌道,使之逐漸越來越接近太陽,最後撞到太陽上,以這種方式歸於最終不變的狀態。在地球和太陽的情形下能量損失率非常小——大約只能點燃一個小電熱器, 這意味著要用大約1千億億億年地球才會和太陽相撞,沒有必要立即去為之擔憂!地球軌道改變的過程極其緩慢,以至於根本觀測不到。但幾年以前,在稱為PSR1913+16(PSR表示「脈沖星」,一種特別的發射出無線電波規則脈沖的中子星)的系統中觀測到這一效應。此系統包含兩個互相圍繞著運動的中子星,由於引力波輻射,它們的能量損失,使之相互以螺旋線軌道靠近。
在恆星引力坍縮形成黑洞時,運動會更快得多,這樣能量被帶走的速率就高得多。所以不用太長的時間就會達到不變的狀態。人們會以為它將依賴於形成黑洞的恆星的所有的復雜特徵——不僅僅它的質量和轉動速度,而且恆星不同部分的不同密度以及恆星內氣體的復雜運動。如果黑洞就像坍縮形成它們的原先物體那樣變化多端,一般來講,對之作任何預言都將是非常困難的。
然而,加拿大科學家外奈·伊斯雷爾在1967年使黑洞研究發生了徹底的改變。他指出,根據廣義相對論,非旋轉的黑洞必須是非常簡單、完美的球形;其大小隻依賴於它們的質量,並且任何兩個這樣的同質量的黑洞必須是等同的。事實上,它們可以用愛因斯坦的特解來描述,這個解是在廣義相對論發現後不久的1917年卡爾·施瓦茲席爾德找到的。一開始,許多人(其中包括伊斯雷爾自己)認為,既然黑洞必須是完美的球形,一個黑洞只能由一個完美球形物體坍縮而形成。所以,任何實際的恆星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球形只會坍縮形成一個裸奇點。
然而,對於伊斯雷爾的結果,一些人,特別是羅傑·彭羅斯和約翰·惠勒提倡一種不同的解釋。他們論證道,牽涉恆星坍縮的快速運動表明,其釋放出來的引力波使之越來越近於球形,到它終於靜態時,就變成准確的球形。按照這種觀點,任何非旋轉恆星,不管其形狀和內部結構如何復雜,在引力坍縮之後都將終結於一個完美的球形黑洞,其大小隻依賴於它的質量。這種觀點得到進一步的計算支持,並且很快就為大家所接受。
伊斯雷爾的結果只處理了由非旋轉物體形成的黑洞。1963年,紐西蘭人羅伊·克爾找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描述旋轉黑洞的一族解。這些「克爾」黑洞以恆常速度旋轉,其大小與形狀只依賴於它們的質量和旋轉的速度。如果旋轉為零,黑洞就是完美的球形,這解就和施瓦茲席爾德解一樣。如果有旋轉,黑洞的赤道附近就鼓出去(正如地球或太陽由於旋轉而鼓出去一樣),而旋轉得越快則鼓得越多。由此人們猜測,如將伊斯雷爾的結果推廣到包括旋轉體的情形,則任何旋轉物體坍縮形成黑洞後,將最後終結於由克爾解描述的一個靜態。
黑洞是科學史上極為罕見的情形之一,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證據證明其理論是正確的情形下,作為數學的模型被發展到非常詳盡的地步。的確,這經常是反對黑洞的主要論據:怎麼能相信一個其依據只是基於令人懷疑的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的對象呢?然而,1963年,加利福尼亞的帕羅瑪天文台的天文學家馬丁·施密特測量了在稱為3C273(即是劍橋射電源編目第三類的273號)射電源方向的一個黯淡的類星體的紅移。他發現引力場不可能引起這么大的紅移——如果它是引力紅移,這類星體必須具有如此大的質量,並離地球如此之近,以至於會干擾太陽系中的行星軌道。這暗示此紅移是由宇宙的膨脹引起的,進而表明此物體離地球非常遠。由於在這么遠的距離還能被觀察到,它必須非常亮,也就是必須輻射出大量的能量。人們會想到,產生這么大量能量的唯一機制看來不僅僅是一個恆星,而是一個星系的整個中心區域的引力坍縮。人們還發現了許多其他類星體,它們都有很大的紅移。但是它們都離開地球太遠了,所以對之進行觀察太困難,以至於不能。
白洞之說
科學家們提出設想,既然宇宙中有黑洞,那麼一定存在「白洞」。黑洞可以用強大的吸力把任何物體都吸進去,而白洞可以把這些東西都吐出來。科學家們設想,黑洞與白洞是連在一起的,黑洞把物質吸進去,物質在裡面會經過一個叫做奇異點的東西,然後物質就到達了白洞的「管轄范圍」,會被白洞「吐」出來。然後物質就到達了另一個宇宙(第一平行宇宙到達)。但是,如果白洞存在,所有的物體將會以極快的速度離開。不僅如此,無論什麼東西都有兩面性,黑洞和白洞一個能吸一個能吐,而在第二平行宇宙中的物質則通過白洞來到宇宙,所以第一平行宇宙間的物質才不會全都消失。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
黑洞是那麼強悍的東西,連光都不能逃出,更何況我們小小的人呢?所以,光憑現在的人力是不能穿越黑洞的。
4. 矮個子怎麼穿搭
5. 求比較好看和人氣比較高的網路小說和作家介紹
作家簡介
●周德東,1967年出生,黑龍江人,現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編。2000年定居北京並開始恐怖小說創作。出版有《三減一等一幾》、《我遇見了我》、《誰摸了我一下》等10餘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導演李少紅改編成電影,正在拍攝中。
●余以鍵: 1953年出生。當過知青、教師、文學編輯等。從2000年起致力於中國本土懸疑恐怖小說的創作,已出版長篇恐怖小說《死者的眼睛》、《背後有人》、《招魂》、《誰在等你》等。《背後有人》已改編為電視連續劇,即將播出。
●文澤爾:德裔華人作家,2001年起開始創作文澤爾系列偵探懸疑小說,至今出版長篇《冷鋼》、《千歲蘭》、《特奎拉日升》、《白矮星》、《黑暗的女兒》等多部長篇小說。作品遠銷港澳台,《冷鋼》更是在愛爾蘭掀起華人偵探小說熱潮。
●魏曉霞:女,原籍山東,做過教師、廣播電視主持人、報刊記者。現居北京,獨力撐起自己的恐怖小說品牌「黑狐•恐怖體驗系列」,並已出版《死亡時間表》、《12小時驚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說12部。恐怖電影《七夜》原著作者及編劇。
●蔡駿:2001年出版長篇驚悚小說《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獄的第19層》、《貓眼》、《幽靈客棧》、《荒村公寓》等多部長篇小說,其中《詛咒》被拍攝成電視連續劇《魂斷樓蘭》。
●成剛:2004年開始懸疑恐怖小說創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絲地獄》、《獵人者》、《嬰骨花園》五部長篇小說。 現為自由職業者、國家二級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庄秦:從事營銷行業,業余時間以寫作為樂。自2002年底迷上了驚悚小說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餘萬字作品散見於各類雜志報刊。出版有小說集《夜葬》(含台灣繁體版)。
●張寶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華出版社副總編輯。197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從事小說、影視劇本、詩歌等創作。是中國「文革」手抄本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隻綉花鞋》、《梅花黨》、《落花夢》、《葉飛三下江南》、《綠色屍體》等。
●鬼谷女:以一部《碎臉》盛行網路及書市。鬼谷女是一對夫妻合用的筆名,丈夫易銘,妻子余揚。
●鬼金:原名劉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開始小說創作,現居遼寧本溪。有恐怖小說《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彥姍,湖南長沙市人。創作有中、長篇恐怖小說多部。合著出版有恐怖小說集《黑夢》。
●谷小妮:女,詩人,小說家,編劇。在文匯出版社的懸念小說集《窒息》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收購,改編成同名電影,由葛優,秦海璐主演,成為2005最受關注的國產恐怖電影之一。
●劉士舜:1983年8月生於浙江溫州,現就讀於上海某大學。長篇小說多次被多家門戶網站推薦,著有《兩座城市的心跳》、《地獄的來信》。
●燕壘生:男,生於吳越之地,工科出身卻喜愛詩文,終成為優秀的網路原創作者,其作品以長篇戰爭小說《天行健》最為著名。出版有《挑戰你的心理極限——嚇死你恐怖懸疑文叢》
●宋毓建:1957年生於北京。1999年開始創作,先後發表懸念小說集《勾魂拐》和長篇小說《懸崖上的樹》。
●周業婭:筆名輕韻夕陽,貴州人,旅居上海,喜歡文學創作,紅袖添香原創文學網站駐站作家,已經有數十萬的小說作品連載發表。最喜午夜在網上連載驚悚小說。出版有《錦綉旗袍》。
●王秀梅:山東煙台人,曾在《青年文學》等刊發表小說數十萬字,出版有長篇恐怖小說《五夜》、《凶島》、《靈貓》等,是目前國內最有潛力最有靈氣的恐怖小說女作家。
●張二:原名張立軍,1968年12月生於內蒙赤峰市,1992年就讀於北京魯迅文學院,曾在三十餘家雜志上發表文學作品近百萬字,近年從事恐怖文學創作,代表作品《一綹長發》、《雪靈》、《極度驚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網年齡最小的專欄作家,同時,還在龍的天空、清韻書院、黃金書屋等著名網站開設專欄,至今已有200萬字的作品問世。 出版有《怨靈》等。
●那多:曾經是一名國家公務員,後跳槽到媒體,成為一名記者。以《那多三國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說有《幽靈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韓景龍,七十年代後生人。2001年從醫院辭職,從此流浪天涯。現旅居法國。《醫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說,有讀者稱之為「中國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憶仁:生於70年代最後一年。1998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說長篇小說《枯葉蝶》及《尋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暉:1977年11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清華大學工科碩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園推理小說《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說及劇本《凶畫》、《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陳書煥,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從事媒體和IT工作,知名網路寫手。出版有恐怖小說《死亡詔書》。
●呂鳴鳳:女,畢業於軍事經濟學院,曾在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職二十年,轉業後曾受聘於中國教育電視台,主要從事編劇、記者。現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說《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個喜歡寫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與她的人一樣,美麗而輕舞飛揚。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開始寫作,2000年開始創作,在各類雜志發表過文藝作品。尤擅長恐怖類小說。出版小說《夜談》。
●李異:魔羯座生,血型不詳,性格不詳,工作不詳,經歷極為神秘。長期混跡網路,編織恐怖之文,忽隱忽現,面無血色,遂成為長年游盪於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終極幽靈。出版小說《迷離之水》。
●老家閣樓:深圳人,迷戀於虛構恐怖以及怪異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說《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對雜文史料、奇談怪論的捻熟加上她機智調皮的心機,無理無賴無厘頭里無處不在的奇絕的想像,化成繽紛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揚州鬼》。
●離,女,1981年萬聖節前夜生於湖北。。當過編輯、自由撰稿人、電台DJ、業余演員以及神出鬼沒的都市遊民。現隱居於成都某處,行蹤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濱鬼舍》。
評選單位
《膽小鬼》:國內恐怖文學第一刊。每月1日出版。期發行量6萬冊。
新浪網文化頻道,新浪社區玄異怪譚論壇,金庸客棧論壇。
《中國網友報》:國內惟一以網友命名的網路生活報。周報。周發行量35萬份。
天涯社區蓮蓬鬼話論壇:國內人氣最旺的恐怖文學論壇。活躍寫手近百。最高單帖點擊率30萬
沒有外國的多的哦!不過也不少了哦!
6. 【情感】兒子對爸爸說:「我是白矮星下凡」,爸爸說怎麼樣
下到凡間就是凡人了,凡人就不在乎高矮,矮個子照樣出名人,比如潘長江,曾志偉,王祖藍等等,所以沒必要計較高矮了,努力奮斗吧。
7. 急需哈利波特中演員名稱!!!
1號
中文名:艾瑪·沃特森
英文名:Emma Watson
性 別:女
出生日期:1990-4-15
中文名: 艾瑪·沃特森
英文名: Emma Watson
性 別: 女
生 日: 1990-4-15
個人簡介:
她唯一參加過的銀幕演出就是四部《哈利波特》電影,但毫無疑問,這已經足夠讓她紅透半邊天了,這個角色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有些人認為現實生活中的她也一定是滿頭的棕色頭發。但對她來說,電影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業余時間里,她還是堅持自己的愛好,曲棍球和辯論。
5號
魯伯特資料
中文名: 魯伯特·格林特
英文名: Rupert Grint
性 別: 男
生 日: 1988-8-24
個人簡介:
《哈利波特》系列這個其貌不揚的英國小男孩完全是憑借一部那部眾所周知的童話而出名的,而在此之前,他僅僅參加過一次學校舞台劇演出,但他還是勇敢地參加了這部他非常喜歡的電影的試鏡,毫無疑問,他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他說他擊敗的幾百個競爭對手看上去都比他漂亮。
自從出演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後,他在彼得·休伊特執導的《神屁太空人》中扮演了一位年輕搞笑的教授,和西蒙·卡婁和斯蒂芬·弗瑞同台表演。他最近當然又在《哈利·波特與密室》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再度扮演了羅恩·韋斯萊
演員作品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2005)
哈利波特3之阿茲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神屁太空人 Thunderpants (2002)
Harry Potter: Behind the Magic (2001)
魯伯特·格林特曾出演過學校戲劇,並曾與當地戲劇團合作演出。他最近的演出包括在《安妮》中飾演匪徒"公雞",以及參演《彼得·潘》。在學校里他曾在《格里姆傳說》中飾演角色"高蹺皺皮",還曾在一次才藝表演中出演了"神秘梅格"
在BBC電視台節目《全球新聞》上看到了《哈利·波特》的選角啟事之後,魯伯特便參加了角色"羅恩·韋斯萊"的選角面試。
魯珀特是家裡五個孩子中最大的一個。在贏得羅恩·韋斯萊這一角色之前,他參加過學校表演隊和當地劇團的演出。包括:在《安妮》(Annie) 中扮演小流氓 Rooster,參演《小飛俠》(Peter Pan) 以及在《格林童話》(Grimm Tales) 中扮演 Rumplestiltskin
Rupert Grint
出生日期:
1988年8月24日
出生地點:
Watton-at-Stone, Hertfordshire, England, UK
原名:
Rupert Alexander Grint
8號
德拉科·馬爾福
-{T|zh-tw:跩哥·馬份;zh-cn:德拉科·馬爾福}-哈利·波特 人物
湯姆·費爾頓飾演
德拉科·馬爾福
性別 男性
頭發顏色 白色-金色
眼睛顏色 灰色
學院 斯萊特林
血統 純種
忠於 食死徒
演員 湯姆·費爾頓
首次出現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A|zh-tw:跩哥·馬份;zh-cn:德拉科·馬爾福}-(Draco Malfoy)是英國作家J·K·羅琳的兒童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虛構人物。
德拉科·馬爾福出生於1980年6月5日,同馬爾福家的絕大多數人一樣,是斯萊特林學院的學生。在書中他被描述成一個長相出眾、臉色蒼白、擁有淡金色頭發和冷酷的灰色眼睛的人。他是馬爾福家的獨子。-{A|zh-tw:跩哥;zh-cn:德拉科}-在電影中由湯姆·費爾頓扮演。
「德拉科(Draco)」這一名字,可能來源於創造了一部苛刻法律的雅典第一位立法者Draco。在拉丁語中「Draco」的意思為龍或蛇,同時「Draco」也有天龍座的意思,符合黑巫師家庭用星座為孩子命名的傳統。-{A|zh-tw:馬份;zh-cn:馬爾福}-這一名字則可能來源於法語「mal foi」或「mal foy」,意思是不誠實、不忠實的。
家世背景
德拉科的父母是盧修斯·馬爾福和納西莎·馬爾福(婚前:納西莎·布萊克)。馬爾福家族十分古老,是一個富裕的貴族家族,極端的為自己的純種巫師血統而驕傲,並厭惡麻瓜(非巫師)家庭出生的巫師。
==========================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觀後感我是哈迷,最喜歡書里的哈利,也最喜歡電影里的哈利。
昨天和老爸通電話,我說我要盛裝打扮去看哈利第四部電影了。老爸說:你又要去看那個傻蛋了?!
我當即說:你再這么說我馬上找一個象哈利的回來給你當女婿。成了玉米後我彪悍的很隨意。
我是昨天去看的,7歐元,對比之下感覺國內現在看電影真是貴啊,汗......
看了以後當然好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說說純粹個人的看法。比較激動,前言不搭後語,大家不要見怪。
首先,我覺得第三第四部都比第一第二部好,因為一和二感覺就是兒童影片,把書里的情形用電影畫面拷貝一下,給小孩子們看的,但我還是喜歡看,因為我真的好喜歡哈利!!!他的照片我是最多的,連勇俊哥的也沒他多。
可是第三部我後來沒去買DVD,雖然電影拍的好,但這個老鄧和以前的那個是泥雲之差,而且那個狼人教授更是猥瑣不堪,真的受不了。書裡面的狼人是我最喜歡的男老師,電影里的狼人象我以前的房東......
第四部是我最喜歡的書,裡面有世界盃,有張秋,也最容易拍電影,場面情感都豐富。我覺得導演已經做的不錯了,畢竟原著比磚頭還厚,拚命壓縮在兩個半小時里,還不狂剪啊。個人感覺場面做的最漂亮的是世界盃的體育場,最不理想的是和龍比賽,不忠實原著是可以,可這種龍追人逃的畫面太老套了。水下救人拍的也好看。圖書館里的布置,審判庭我也喜歡。總的來說許多外景都取的很漂亮,繼承了第三部偏藝術的風格。
我最想講的還是人物。
先講一些新的人物。
芙蓉,我看到劇照出來就很失望。雖然這是個很不錯的法國女演員,但英國導演選的不對。外表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演員能不能表現出書中角色的真實氣質,甚至是超越升華。麥格教授,史內莆,盧修斯,第1第2里的老鄧,這幾個功底深厚的老演員都做到了這點。芙蓉在書里是個有媚娃血統的女孩,她的眼角眉梢里應該能夠流露出特別的嫵媚迷人,就象我在法國見到的一些法國女郎一樣,她們算長得最細巧的歐洲人了。可這個電影里的芙蓉無論長相表情氣質真的都很硬,除了以身體語言不自然的挺拔表現出了芙蓉的傲慢一面,完全不合格。最好笑的是她們這個學校學生集體出場的畫面,一看就體現出英國人對法國人的偏見:輕浮不端莊。還俗氣地拍女孩子們臀部的大特寫。事實上我去了法國才知道是英國人自己僵硬呆板才罵人家輕浮,法國人根本不那麼俗氣,他們其實是歐洲人中最秀氣的,所以得到了浪漫的美譽。當然和中國人的精緻比起來,還差一個級別哈,卡卡卡卡......
張秋,當初看到劇照時我鬆了口氣,因為我真的很怕外國導演找個呂燕那樣的。我不討厭呂燕,但也不希望她那樣的演我最喜歡的張秋。梁凱蒂看得出是個廣東女孩,相貌中等偏上,眼睛挺圓挺大,屬於可愛型,和我很喜歡的文根英是同類。我給媽媽看她的定妝照,媽媽說不錯,蠻可愛,一看就是個中國女孩。可是我在中國的網路上卻看到很多人罵她,說她不好看。我覺得真不幸,為什麼不支持這個珍貴的中國角色?我卻對她有信心,導演敢找這個沒學過表演沒演過戲的女孩子就說明需要她的本色出演。
於是我看電影時一直提起個小心肝等她出現,等她在哈利的視線中出現。因為電影和書上不一樣,所以沒辦法預期。
結果秋第一次出現,發生在回學校的HOGWARTS特快上,賣零食的老婆婆推著手推車來了,榮恩叫住她要買一點,結果摸錢時又發現自己錢不夠,好不尷尬,哈利立刻走上去說算他的,自然大方(這里允許我小小的花痴一下,啊啊啊^0^),付錢,抬頭,秋的臉就那麼突然地映入哈利的眼睛。這個鏡頭真的很短,秋羞澀的一低頭,又有意無意地朝哈利一笑,整部電影從開始就黑暗如迷霧陰天,但這時氣氛突然變得溫暖,如同竹外桃花三兩枝,情豆芽小小地冒頭了。
就那第一個鏡頭,我就在心裡歡呼:小妹妹,我給你滿分!
哈利獃獃地回到自己的車廂,跌到座椅上,赫敏又連珠炮似的說起話來,他一點沒聽進去。
說到這里,我要誠實的說,我知道很多哈迷是哈赫派,還有後來的哈金,但我真的真的不喜歡這幾個女孩子。雖然她們都是書中最正面,最有正義感,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但她們和絕大多數白人女生一樣---沒有女性的感覺。電影里的赫敏很漂亮,但她大多數時候講話都是咄咄逼人,教訓起人來真的很厲害,很自我,她一出場就是很兇的叫榮恩起床,我最討厭女孩子這樣。我覺得哈利根本不可能喜歡她,絕大多數時候他和榮恩根本都沒意識到她是個女孩子。電影里舞會開始前赫敏改頭換面光彩照人的出現,哈利那段演的非常好,他看著她
從樓梯上走下來,先是驚訝,然後是欣慰,為她感到高興的表情。赫敏沒有女性的吸引力,無論是對哈利還是客觀上都是。
那個金妮,基本上我不想談她,因為她沒有女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對感情的純潔態度。羅阿姨寫到後來越寫越亂,我已經不能認同她後來對角色的描寫了。在前四部書里她創造了這些角色,他們就已經在我們讀者心目中擁有了自己的生命,我完全可以不把羅阿姨後來的書當回事。
回到張秋,原來我曾經擔心過,粱凱蒂是在蘇格蘭出生長大的,也沒去過中國,也許她是完全西化的。但她的那個笑容,一低頭的羞澀,我可以大膽的說,沒有一個西方女子能夠演繹。那是只屬於東方女子的。以前沒有出國讀書的我無法明了,現在是真正地體驗到了。
秋第二次出現,大家在大廳吃早餐。哈利又鬼使神差地朝拉文克勞的方向望去,秋正在和朋友聊天,一回頭,接觸到哈利的視線,這次她沒有驚訝也沒有害羞,而是大方的甜甜一笑,哈利當場就把嘴裡的南瓜汁給噴了出來。全電影院笑場。^---^
我一直記得,第四本書里秋是沒有什麼台詞的,每次哈利見到她,她只是給他一個笑容。但就是她的僅僅一笑,就是這種眾里尋她千網路,慕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回眸一笑的中國笑容,抓住了哈利的心。
我一直覺得李宇春很美,她的眉,她的眼,她的嘴,都是精雕細琢的中國玉。雖然姓黑的熏衣草形容成為現在的官方版本,但她的本質不是普羅旺斯的西洋植物,而是中國的水中蓮。無論她的舞姿多激情四射,從骨子裡散發出的那種獨特的干凈氣息便是蓮的馨香。而這種美,沒有真心的人無法看見,他們只用肉慾的眼掃上一掃便叫囂咒罵起來。就象許多人一看見電影里的張秋便譏諷嘲笑什麼難看臉大。
事實上我發現小姑娘在電影里臉挺小的,肯定比照片上小,尤其在最最重要的一幕。這時我們已經中場休息過了,第二部分開始。電影院的簾幕還沒完全拉盡,就看見一個穿著單薄運動服的男孩在跑上一片冰峰雪嶺中的窄窄山梯。最最該死的就是我們電影院這時聲音沒及時打開,居然還在放休息時的流行歌曲,有小觀眾開始抗議:關音樂開原聲啊!在一片吵吵嚷嚷中,哈利在貓頭鷹室的門口一下子撞上了剛出來的秋。兩人緊張的象一對差點撞到鼻子的小馬和小鹿,蹦蹦跳跳地想從對方身邊出去,卻一再撞到同一個方向。秋終於准備走下樓梯,卻回頭溫柔地對哈利說:天冷雪大,樓梯上結了冰,你要小心。哈利傻傻地應了一聲,突然靈光乍現,鼓足勇氣叫住秋,卻含含糊糊地說:你願意和我一起去嗎?秋聽得莫名奇妙,這時她的身後是漫山遍野的潔白冰雪,映襯著青澀的一對小人,是電影里最最浪漫的一個場面。可是秋已經答應了別人,哈利被打擊地喃喃自語:太好了。在他走進貓頭鷹室以後,秋一聲輕喚:哈利。他立刻又飛快地竄了出來,電影院所有觀眾再次笑場。
最終哈利沒成功邀請到秋當他的舞伴,雖然他穿禮服是那麼滴帥......淚......我當時看得那個傷心啊 T T
舞會的場面我覺得不是最好,太短太亂,主要人物全都沒看仔細,書上明明是描寫哈利一直盯著秋和塞德里克起舞他煩躁的想踢東西,結果電影倒是把赫敏的感情戲當重頭了,嘆......
秋的旗袍非常漂亮,但我是在劇照里看清楚的,電影里根本看不清,鏡頭只有一個,超短......
秋最後一次出場是最悲慘的一次,哈利把塞德里克的屍體帶了回來。芙蓉當時的表現最嚇人,她是第一個看明白的,瞪眼象殺豬似地慘叫了一聲。哈利趴在塞身上死不放開低聲斷斷續續地哭喊真的好可憐T T 而秋是捂著臉無聲的流淚,這段他們兩個的分寸都把握的好,怎麼看他們兩個情感表達都是最接近的。
最後其他人物我想說,小塞還沒有球隊長伍德帥,但演技過關。演小佛佛的男演員非常有名,也不錯。
這個老鄧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忽略。
榮恩,真的很難看,但這不是他的錯,也忽略。
雙胞胎比上集好看些了,戲也多了,不錯。
哈利在浴室里解開金蛋之謎的鏡頭我流鼻血了,^0^ 啊啊啊啊,因為他的身材非常好。但那個女鬼死纏他的鏡頭卻拍的比他和秋在一起的時間都長得多,真是莫名其妙,但女鬼的形象挺好玩的,象我一個小學女同學。我討厭赫敏對哈利的那一次飛撲,太嚇人了,唉,秋妹妹是柔聲對哈利說:小心台階結冰很滑,赫敏是狠狠地飛撲......
再補充一點,自從李宇春的名字出現以後,我就對中國媒體的公正和客觀產生懷疑。而在看哈四前,媒體上一直言之鑿鑿裡面有哈利和秋的純潔初吻,還有采訪哈利拍吻戲的感受。
事實是,哈利連秋的手都沒拉成。(引)
8. 人到白矮星上
由於白矮星重力大
人類的高度站在上面
腳受到的重力遠大於頭部
致使人被分解
當然在上白矮星之前其溫度足以讓人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