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拉鏈旗袍什麼時候出現的
擴展閱讀
駝色旗袍配什麼褲襪 2025-02-09 02:42:12
迷你世界怎麼用滅霸手套 2025-02-09 02:32:10

拉鏈旗袍什麼時候出現的

發布時間: 2023-08-28 02:11:43

1. 旗袍起源於哪個朝代呢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

台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各位看官,你說呢?

2.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開來,盛行於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海是貴婦、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奢華的社交生活並追趕時髦,帶領著旗袍的流行風尚。

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中國旗袍的領式經歷了交領、矩領、直領、盤領、圓領、立領等變化。旗袍的領型花樣百出,領的高度先高後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領風氣之先,流行起「元寶領」,領高可直抵齶下,繼而至耳,攏住下巴,美化了臉型。旗袍的領型由高到低,低領成為流行趨勢,並慢慢向無領發展,女學生愛穿無領旗袍,因為樣式新穎、俏皮,引得社會上的其它女性也紛紛效仿。

旗袍的領型有元寶領、圓領、方領、低領、鳳仙領等,還有水滴領、V字領、連立領等款式。為了保證旗袍的領時硬挺的,師傅用漿糊將白布漿硬,放入領內,有些高級面料製成的旗袍,在低於領口處,手工縫上一條刮漿白棉布,便於拆洗。

3.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歷史發展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旗袍的歷史發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的「旗袍」在一些細節處有刺綉裝飾.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而直到1929年,政府公布將旗袍正式定為國服。

歷史淵源

旗袍的演變歷史在民族、觀念、習俗、風尚的交織下,充盈著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中的張力。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穿的「旗袍」在領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綉花裝飾。關外寒冷異常的天氣,游牧民族騎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這種保暖適體的服裝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隨著滿族的統治者進入北京,那時候滿族人素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所穿的袍服就被稱為「旗袍」。

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宮廷婦女穿旗袍時,往往配上被稱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這樣穿著,愈發顯得旗女身材修長,豐姿婀娜。但這時的旗袍與現代意義上指稱旗袍在樣式、裁剪、裝飾上相差甚遠。

按照清代法規「十從十不從」的規定,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相對於清廷對漢族男子著裝滿族化的嚴格規定,漢族女子有不穿著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滿族統治的三百多年中,滿、漢婦女的著裝在彼此的對視與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

直至1910年,清朝滅亡後,旗服在短暫的沉寂之後,反而在漢族婦女身上悄然出現,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頭,就已出現身者旗袍的漢族婦女。據說最早穿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引以為尚。二十世紀初,女學生代表著自由與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著裝往往成為社會時尚的風向標,因此她們穿著的旗袍也成為文明、新潮的象徵,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現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並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製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旗袍的發祥地。

1929年,《民國服制條例》作出規定,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即國民禮服。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式藍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以政府條令的形式對旗袍做出規定,足以顯示出旗袍僅用了十幾年間就以其獨特魅力征服了中國女性。此後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

款式變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風格與滿族旗裝已有很大差別,其裝飾由繁復轉向簡單,款式由寬大到適度。袍身的長度縮短到膝蓋與腳踝之間;袖子略有收緊並縮短,並露出一截手腕;領子也受漢族婦女的影響,一度也變為「元寶高領」,而後逐漸變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擺高度依然適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裝」的特點,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婦女的手臂。大革命時期,婦女在解放潮流中張揚個性,受社會風氣及歐美流行短裙的影響,款式與裝飾變化更為大膽。旗袍的下擺線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簡潔以至消失。女學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礎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學生穿著這種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騎車都毫無防礙。至二十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袍身逐漸變得合體,大膽露出了女性美麗動人的曲線。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改良旗袍是這一時期旗袍的主流。在這10年中,旗袍絢麗多姿,風格多變。領、袖、下擺、開衩無一不在流行與時尚的影響下變幻:高領、低領、無領先後流行;長袖、短袖、無袖各顯其美;旗袍的長短,長則衣邊掃地,短則露出膝蓋甚至大腿,無不達到其極。歐美流行元素輪番登場,旗袍面料異彩紛呈,配件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呈現了旗袍發展史上最絢麗華美的時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長度沿襲二十年代的樣式,流行短旗袍,下擺長度稍過膝蓋,但在1932年開始不斷加長,長至「衣邊掃地」。這主要是因為1932年前後都市婦女中開始流行高跟鞋。這種來自歐美風尚的皮鞋與旗袍相配,改變了旗袍的時尚走向。原本以下擺線提高為時尚的旗袍,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長旗袍下擺,使女性顯得纖細修長、性感動人。到1934年前後,旗袍長度能蓋住腳面。這種「掃地旗袍」多為高領,裝著三粒紐扣,領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夏天也不改風尚。隨著旗袍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後幾乎開到了臀部,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玉腿乍現。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開衩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長。穿著這樣款式的旗袍坐時顯得含蓄大方,走時優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各界女性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縮短,開衩也逐漸升高,袖子也變得細長合體。

此外那個時期也是旗袍面料極為豐富的年代。紡織品的大量進口,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絨、紗羅,應有盡有。尤其是出現了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及絲綢以後,「透、露、瘦」 的旗袍就開始流行。清純可人、性感、端莊典雅多種風格都可以在旗袍中顯現出來。旗袍和西裝進一步結合起來,裁剪更多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加胸省、腰省、墊肩。領和袖更多採用當時流行的款式,領用西式翻領,袖則有荷葉袖、開叉袖以及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更為時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著西裝大衣。

工藝特點

滿族入關後,旗袍吸取了漢民族多種工藝,裝飾逐漸變得繁復起來。原本用來保護領口、袖口、下擺容易破損的素色衣邊逐漸被綉上紋飾,變成道道鑲嵌。三鑲三嵌、五鑲五嵌到「十八鑲滾」,宮廷貴族婦女的甚至整件衣服的裝飾紋飾幾乎遮掩了其面料的本來面目。

旗袍有著多重細致的工藝流程,主要製作工藝為「鑲、嵌、滾、宕、盤、貼、綉、繪、」。即滾邊工藝、鑲邊工藝、嵌線(條) 工藝、宕條工藝、盤紐工藝、貼邊工藝、刺綉工藝、繪畫工藝。這些工藝使旗袍在每個細節上都環環相扣、層層相配,達到線條流暢、適宜人體、裝飾美觀的目的。製作旗袍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些工藝秘訣繼承與發揚了中國傳統的制衣工藝的精髓。一件旗袍的製作,往往需要工藝的製作者一人運用「鑲、嵌、滾、宕、盤、貼、綉、繪」的整套工藝,從而保證旗袍氣韻流暢與風格統一。此外,在裁剪上旗袍也堪稱中西合璧的製作典範。採用胸省、腰省、裝袖、肩縫等西式工藝,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使旗袍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體現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旗袍禮儀知識

穿旗袍時,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領口封閉較嚴,購買熱天穿的短袖、無袖旗袍時,最好選擇吸汗透氣的舒適面料。

2、選擇旗袍時,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前衛風格的無肩無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滾邊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會格外出眾,卻不適合保守行業工作人員日常穿著。

3、旗袍的領圍、領高、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會感覺很不舒服。

4、穿著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時紐扣不會脫落。

5、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長及腳踝的高開衩旗袍,其風格和坦胸露背長及腳踝的西式晚禮服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或賓館、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裝的場合,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的旗袍開衩不要高於膝蓋上緣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時搭配的絲襪最好是連褲襪,這樣就不用擔心襪口從開衩處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選擇不與絲襪起靜電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與旗袍風格相配。

9、內衣不可外露。與旗袍相配的內衣在款式和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10、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旗袍保養方法

一、服裝的洗滌方法:

清洗前必須考慮到被洗服裝的性質及其要求,合理地選擇洗滌劑的種類。對於棉、麻服裝來說,其耐鹼性好,選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鹼性洗滌劑,不僅不會損傷纖維,而且有助於去污。

對於絲綢或毛呢絨服裝來說,因蛋白質纖維不耐鹼,洗滌時應選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鹼性洗滌劑,這樣可避免纖維損傷,影響手感。

對於有奶漬、肉汁、醬油、血等斑漬的服裝,還應選用加酶洗衣粉,利用鹼性蛋白酶將斑漬分解去除。

二、服裝的保養方法:

棉、麻服裝的保養

棉、麻服裝一般不怕晶曬,但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會降低穿用的堅牢度,尤其易使服裝褪色或泛黃,因此應忌暴曬,並晾曬反面。穿著過程中應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蝕破損。

燈心絨和平絨服裝要盡量減少肘、臂、膝、臀部的壓、磨,防止軋光、脫絨,沾污膠糊類物質後不能幹除,以免拔掉絨毛,平時最好經常刷理絨面。棉、麻服裝洗凈、曬干、熨燙後,要疊放平整,深、淺色服裝分開存放。棉、麻服裝易吸濕,收藏時要避免潮濕、悶熱、不通風以及衣櫥、箱、櫃不潔引起的霉變。

呢絨服裝的保養

呢絨服裝宜選擇陰涼通風處晾曬,暴曬會引起褪色和光澤、彈性、強度的下降。較厚的深色服裝晾曬時間可以長些,較薄的淺色服裝晾曬時間宜短。呢絨服裝穿著時不要與尖銳、粗糙的物品和強鹼性物質接觸,防止鉤紗、起毛和腐蝕。縮絨加工的粗紡呢絨服裝還要注意盡量減少摩擦,以免絨毛脫落,露出底紋。呢絨服裝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曬,待衣物充分乾燥、涼透,再疊好收存。

高檔呢絨服裝最好懸掛於衣櫃中勿疊壓,以免變形,影響外觀。收存同時,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櫃內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或樟腦片以防止蟲蛀。收藏過程中應適當打開箱櫃,讓其通風透氣。在高濕高溫的夏季還應晾曬幾次,防止生霉。長毛絨服裝不能重壓,不然會使絨毛倒伏。

絲綢服裝的保養

絲綢服裝屬於高檔服裝,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曬,以免褪色和強度、手感、光澤變劣。穿用時,注意不要與粗糙、鋒利物品接觸,防止鉤絲起毛,也不要與鹼、酸等物質接觸,防止纖維受損。柞蠶比服裝還應避免沾污水漬,否則較難去除。絲綢服裝收藏時,應先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放於箱櫃中。用衣架掛放,往往使某些絲綢服裝因自重而變長。白色或淺色絲綢服裝收藏時不宜放入衛生球和樟腦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則會泛黃。

化纖服裝的保養

化纖服裝一般不宜長時間日曬,否則會老化變硬,強度下降,變色或褪色。化纖服裝收藏時應洗凈、熨燙、晾乾後,疊放平整,不宜長期吊掛在衣櫃中,以免使衣物懸垂伸長。由於化學纖維一般不蟲蛀、霉變存放時可不放衛生球或樟腦片。如存放其混紡織物服裝時,應放入少量衛生球或樟腦片,但要用紙包好,避免直接接觸衣物,因為這些葯劑會使化纖溶脹變形,發粘及降低強度,甚至使服裝遭到損壞,以致無法穿用還應適當通風晾曬,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燙要素:

熨燙溫度熨燙是熱定型,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因而熨燙所需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而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裝的熨燙需要一定的溫度控制。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燙溫度來確定。服裝的熨燙溫度的選擇還應考慮其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濕、膨脹伸展、較快地進入預定的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定型。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

4.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是一種我國女性的傳統服飾,很多女生都是非常喜歡穿旗袍的,但是對於旗袍的年代,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那麼我們便來了解一下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中國旗袍最燦爛的時期。尤其是三十年代,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基本完成旗袍文化走向經典的過程,四十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旗袍的發展演變
旗袍最初是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高低貴賤都穿的一種長衣。因為當時清代滿族人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於是他們穿的衣服也就被人們習慣地叫做「旗袍」。辛亥革命以後,受到當時滿族女子裝束簡練自由風格的影響,旗袍也趨於簡化,20世界20年代中葉,在上海出現了一種新式的長至腳面的馬甲,時髦女子一般將它罩在大袖的短襖外,從而取代了長裙的地位。後來人們講短襖的兩只袖子移植到長馬甲上,於是就生產了民國新旗袍的最初款式。進入30年代,隨著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傳入,中國人開始注重強調人的體形,這時出現了一種「改良旗袍」。這種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所有不合理的舊式結構,採用了西式服裝胸省和腰省得設計理念,突出了女子的豐胸細腰,使袍身更為合體,女子的曲線一覽無余。這種改良旗袍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旗袍的結構。從此,旗袍徹底脫離了旗女之袍的舊有形式,形成了完美成熟、華麗性感的造型。

旗袍是什麼時候穿的
一般是在春夏秋部太冷的季節穿,或者在室內有空調系統的環境穿。一般來說女性穿旗袍都是在夏季,夏季天氣炎熱,所以建議大家在夏季選擇透氣性好,又不易發生褶皺的布料做成的旗袍,像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都是很好的旗袍面料。如果是選春秋季穿的旗袍的話,建議你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做成的旗袍。這種旗袍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不太建議大家選擇人造絲面料旗袍,這種面料容易產生靜電,影響衣服的貼合性。至於真絲面料呢,其實本來柔軟高貴的絲綢是最適合做旗袍的,但是很多內行人都說,絲綢是最華而不實的選擇,因為絲綢很難保養,一坐就皺,洗了又易壞,色澤也不飽滿。

旗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旗袍樣式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具有適應現代生活的機能性。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於中國傳統袍服,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象徵的新時尚流行和服裝審美的特點,可為中西服飾交融的設計典範。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5. 旗袍是什麼年代出現的

旗袍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

介紹

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

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6. 我國的旗袍最早出自哪個朝代

旗袍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開來,盛行於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海是貴婦、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奢華的社交生活並追趕時髦,帶領著旗袍的流行風尚。

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6)拉鏈旗袍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旗袍文化全面的復甦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西方設計師逐漸發現旗袍的魅力並開始對其進行設計,一時間旗袍熱層出不窮,並成為中國、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

隨著旗袍的材質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的產生新的特色,不同質地的面料製成的旗袍具有不同的風格韻味,絲綢作為我國傳統面料,所做出的旗袍高貴、華麗,深受女性喜愛。棉布作為旗袍的常用面料,它的舒適感、以及低廉的價格被廣泛群眾所接受。

毛料製作的旗袍現在較為少見,但由於毛料天然的纖維成分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且製作的旗袍更為挺括、不沾身、光澤柔美,能表現出女性的知性美。

7. 旗袍是從什麼時候流行的呢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旗袍在中國時尚前沿上海開始流行,後迅速風靡全國。1929年4月,民國政府將旗袍定為國服。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歷史文化

民國文化女性的名字,總伴隨著她們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吳健雄、吳貽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張愛玲、林徽因、蕭紅和丁玲等。

珍貴文化遺產——蘇州評彈的女演員的服裝也依然是旗袍, 其它傳統說唱藝術如大鼓和評書等也多以旗袍為女演員傳統服裝。

歷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華裔小姐,亞洲小姐和廣州西關小姐選舉中,她們期間或最後必定會穿旗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旗袍

8. 旗袍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它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旗袍最早出現於民國。
旗袍不是中國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出現於民國,由滿族傳統服飾旗裝女士袍子結合西式立體裁剪而成的新式服裝。
被譽為國粹是因為旗袍滾邊採用滿族傳統滾邊工藝,滿族廠字領,滿族盤扣,結合漢族的傳統吉祥紋飾,和各類傳統綉工(蘇綉、蜀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