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民國推翻滿清後為什麼不恢復漢服而是流行中山裝、旗袍
服飾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必需品,它更是歷史文化的沉澱,民族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服飾也會發生變革,並給社會帶來諸多影響。比如滿清封建統治被推翻以後,人們不再身著長袍大褂、滿族旗裝,反而穿起了中山裝、旗袍等服飾。可是民國時期服飾的改變,在諸多人眼裡認為並不順乎國情,真正順乎國情的服飾變革,應該是在民國推翻滿清團之後恢復漢服,而非中山裝與旗袍。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民國時期的流行服飾變成了“中山裝”,而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呢?
![](http://www.rainmeterskin.com/images/loading.jpg)
中山裝
第四點:進口的洋布質優價廉,更容易被中國民眾所接受。由於西方各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讓這些國家所生產的紡織品等衣服材料價格低廉,衣服的樣貌美觀奇特,基本以成品衣為主,中國百姓自然會爭相購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壟斷中國市場,更會推出許多價格低廉的傾銷策略;反觀當時國貨,由於中國近代工業受到西方各國的致命打擊,導致紡織品價格突漲,同時質量參次不齊。這樣一來,選擇西洋服飾自然就成了最佳選擇。
Ⅱ 民國時期的旗袍文化屬於什麼文化現象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受西方社會自由民主獨立思潮的沖擊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在解體逐漸形成後期的自由民主社會的雛形、此時,人們無論從思想到服飾都經歷著一種飛躍性的 歷史大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受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走出家庭不再依附於男人而生存、在進入社會參加社會各領的活動和工作同時改變了以往傳統中國婦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家庭婦女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型服飾文化也發生著變化、清代服飾做工考究工藝復雜加之穿著莊重煩瑣,在工作中十分不便、已不適合這一時期婦女文化變革的需求。民國時期婦女個性十分 活躍,參加社會活動也十分頻繁、與此同時國際間的交流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與各 國的交往帶來了不同風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國家的服飾文化、此時的對外開放對中國婦 女服飾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國婦女服飾從旗裝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線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從簡,在製作工藝上也減化了很多繁的手工程序,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生產出的服裝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 斑斕、突破了手工刺綉製作面料工藝繁瑣圖案單 一的極限。為旗袍的製作和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和中國婦女 地位逐步 提高,旗袍的穿著也章顯出婦女個性解放和婦女地位逐步提高的顯著特徵。
早期的絲質手工旗袍是清代貴族婦女身份表徵的服飾,至民國早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被廣大 的婦女所喜愛至今。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格、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處 顯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Ⅲ 為什麼旗袍在三四十年代盛行
一 風格受到民眾喜歡。改革開放後早期,基於政府提倡的「中華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時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並非特別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二 適合當時的審美觀和穿衣的適應度。「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的多。廣義的可以說旗袍經歷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為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的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也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
三 代表了當時女性爭取社會地位的象徵。「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
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39]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
Ⅳ 民國時期旗袍,為何受到女性的青睞
我想那是因為旗袍最能勾勒出東方女性的身體曲線。旗袍能夠讓東方女性的胸、臀、腰、腿的曲線暴露無遺。
民國時期的女性,脫去了繁瑣的清裝之後,穿上簡潔的旗袍。發現自己在旗袍的映襯之下,還可以這么漂亮這么美麗。所以,就愛上了旗袍。
畢竟在那種年代,能夠像旗袍這樣勾勒出東方女性身體曲線的服裝,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旗袍這種衣服,可以一年四季都穿著,這更加讓當時的女性們愛不釋手。
做為男人,也一定喜歡看穿著旗袍的美女吧。在民國時期,相信很多女性穿上旗袍也是女為悅己者容。
其實就連女人,對於這種可以駕馭旗袍的女人都忍不住多看兩眼,那種含蓄又略帶張揚的美麗,是所有女人心中的一個夢想吧。
旗袍真的是對身材要求非常高的服飾,就連現代的女性,也忍不住去嘗試旗袍的美麗。
Ⅳ 什麼是旗袍文化,旗袍文化有哪些特色
旗袍文化是中國經典傳統文化之一,它不僅僅是一種女士服裝,更是民國文化的縮影。她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典型代表。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現代女性身穿旗袍
一直到現在,旗袍一直是中國女性所喜愛的一種服裝。從旗袍的構成要素可以看出,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因此旗袍成為了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旗袍文化既保留了東方女性嚴肅、保守的文化傳統,又體現了東方女性思想解放、個性獨立的追求。可以說,旗袍文化就是女性解放的一個載體。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滿意請採納哦。。。
Ⅵ 民國時期,女人為什麼喜歡穿旗袍
民國時期由於受到西方女性衣著的影響,不僅廢除了女性的纏足陋習,女性的服飾也開始多樣化和個性化。服裝不再是平面裁剪的上衣下裙或者是寬大的袍服,而是創造產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旗袍!
這種款式能夠體現出女性自然優美的身體曲線,風格也變得格外的清新、自然和淡雅。不用像以前那樣身上里三層外三層的給裹著,而在穿著上是非常的自由。
一般的裡面只需要穿個內衣,那時候的內衣稱為「抹胸」,也叫「肚兜」。
基本都是菱形的,可以藏物或藏香,能夠遮住肚臍,達到小腹。這樣顯得輕松多了。
但是穿上旗袍僅僅是為了展示東方的女性美嗎?當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新的服裝賦予了新的結構,也滿足了女性追求個性和完美的強烈願望。由於受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女性在服裝上可以隨意的進行裝扮而不必擔心非議,在生活中也開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
旗袍的誕生也寓意著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改變。
就算從現在角度來看,旗袍也依然不失女性的韻味,而且對現代服飾流行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也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就算走上國際的舞台也同樣備受追捧。
所以,穿上旗袍,並不是要強烈的展現出女性的美,而是提高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對後世服飾的影響!
Ⅶ 滿人的旗袍穿起來很不方便,因何會在民國上海流行
說起旗袍,很多人首先就會想到上海灘,在十里洋場,旗袍成了老上海灘的象徵,不過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旗袍其實發源於清朝,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那麼來自清朝的服裝,怎麼會在民國的上海灘流行起來呢?
時間到了新中國建立,在上海這個城市,旗袍依然存在,不僅如此,還在其他的地方出現了,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旗袍,不僅如此,旗袍還在影視作品中出現了,最早的是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這樣表明,旗袍文化已經成了一種被懷舊的文化了。
Ⅷ 旗袍走秀是為了表現女性的什麼美
古典的美、女性在穿旗袍的時候,可以根據旗袍的樣式和長短來搭配發型,長款旗袍可以選擇盤發,這樣可以顯出古典的美,
Ⅸ 旗袍的文化意義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它表現出了女性的溫柔、優雅、賢淑、美麗等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猛巧的美。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裝,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嚴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優雅,釋放出獨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圓襟、直襟、斜襟、雙襟、高開衩、低開衩等等。
關於旗袍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鏡泊湖畔有個漁家姑娘,由於經常跟著阿媽在湖邊打魚,導致她的皮膚被曬得黝黑,雖然皮膚很黑,但是她長得俊俏,那個時候,滿族的婦女們都穿著寬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獨黑姑娘將自己的衣服剪成連衣裙的扣袢長衫。
後來,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將她召入宮中,但是黑姑娘並不願意,自從來到皇宮里,她並沒有真正開心過,不過她幫助了許多窮人枝喊鍵,可惜因一場誤會,皇後殺死了黑姑娘滲褲,大家為了紀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連衣帶裙的系扣長衫,再後來,這件衣服就被稱為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