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作文
【篇一:藏族的「雪頓節」作文】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著,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
雪頓節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終於,扣人心弦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搜卜起碗,拉開了嗓子,「咕嚕咕嚕」地喝著。開始,人們不分上下,時間長了,許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賽,在一旁給別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強壯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一起開心的為他祝福。
比賽好了以後,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後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人們一邊吃酸奶,一邊看戲,真是不亦樂乎。
藏族有著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一直在慢慢的盛開著,散發著淡淡的香氣,一直吸引著我們……
【篇二:端午賽龍舟作文】
說起賽龍舟我想大家都是耳聞目睹過的,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鳴,劃龍舟比賽就快開始了。
小河兩旁人山人海圍滿了觀眾,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誰輸誰贏。世余穗龍舟爭先恐後的劃了出來,3輛龍子實力不分上下,選手們整齊的劃著船槳「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頭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漢子,他拿著手上的鼓錘鏗鏘有力地敲著,鼓為自己鼓舞士氣。
岸上的觀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一邊心急如焚地喊著加油,小河上選手們不一樂乎的劃著,他們聽著觀眾們強烈的耐喊聲,頓時變得充滿了信心,更加邁力的劃著,鑼鼓聲變得越來越響,船槳劃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河水被攪得洶涌澎湃飛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兇猛地向河岸拍擊,選手們越戰越勇。就在難解難分之時,藍隊,使勁往前劃著,最後一舉拿下冠毀做軍,其他兩隊雖然輸了但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向藍對慶賀。這時鞭炮齊鳴,人聲沸騰為冠軍頒獎的,時候到了歡呼聲吶喊聲,鞭炮聲是是這次龍舟大賽上最富有動力的的交響曲。
河水平靜了下來鑼鼓與鞭炮消失影去。剛才熱鬧的氣氛漸漸變淡,隆重的龍舟大賽拉下了圍幕。
【篇三:寒風冽冽打糍粑】
冬至節氣早過了,天氣異常陰冷,一連好幾天,難得見太陽。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們貓在家裡,也懶得出去。這些日子裡,最要緊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農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著要過年了。父親老早就說,機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鐵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請來,一家人都出把力氣——自己打。
我長這么大了,還從來沒有見過自己打糍粑,特別好奇,於是天天跟著父親,看他在忙啥。
石頭鑿成的粑缸是現成的,就在老屋的門背後卧著。父親早就將它清理出來,並洗得乾乾凈凈。當他滿懷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樓。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過的粑棍時,才發現那些木頭棍子早就爛得不堪用力。不過這也難不倒父親,父親本就是一個半邊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鋸、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樹新做的粑棍就妥妥當當了。
白得像雪一樣的糯米被母親淘洗干凈。父親一邊把一個人也難以抱得過來的木甑架在上滿水的鍋里,一邊讓我在灶下使勁地往灶膛里塞著棉稈、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紅紅的火苗撲哧撲哧地舔著黑乎乎的鍋底,時而沖出灶口,差點就燒到了我的眉毛。鍋里的水很快開了,騰騰地冒著熱氣,母親挽起袖口,用鐵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進去,最後用木鍋蓋蓋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間,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脫了棉襖,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飯蒸好了,叔輩們抬出飯甑,將米飯倒人粑缸中,大家圍著粑缸一陣亂摁;摁了一陣,大家又圍起來左轉一轉,右轉一轉,末了又是一陣亂摁。
粑終於摁好了,父親從面盆里取出浸過水的白麻布,將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團一團的,擱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鋪好一層炒米粉,案子裡面還擱著糖罐。我知道,這先揉出來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給左鄰右合的。到澱粉拿上來的時候,揉出來的糍粑才是留著過年及平時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飯很快就變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塊又一塊的糍粑,讓人的心裡覺得愜意和滿足!
屋外寒風冽冽,屋內紅紅火火,我想,這也許就是農家日子的味道吧!
【篇四:舞草龍】
家鄉的元宵節是僅次於大年初一的日子,這一天的重頭戲非舞龍燈莫屬了。
晚上7點,一輪皎潔的明月裝點著夜空。突然,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條威猛的草龍「飛」了出來。到處都是圍觀的人群,鞭炮聲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燒起來。這是多麼奇妙的一幕呀!草龍長10米左右,它那兩顆明亮的眼睛忽閃忽閃的,活靈活現,兩條長長的龍須由彩燈組成,五顏六色,美極了!
爺爺與他的隊友們舉著草龍,青筋凸顯的大手充滿了力量。龍珠當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爺爺把握。草龍在爺爺的帶領下,飛快地盤旋著,遠遠望去,彷彿一條真龍在騰雲駕霧。爺爺和他的隊友們才行進不到100米,就來到了一戶人家。還沒到門口,就聽到裡面傳來「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戶人家一早就把廳堂收拾好,准備好鞭炮,恭候草龍的到來,並且極力邀請龍燈隊在家裡稍做停留。家裡自釀的米酒,喜慶的香煙、糖果,讓紅紅火火的年味兒更加濃厚了!
「三分龍,七分舞。」這是爺爺常說的一句話。的確,龍要舞才能顯出它的威風。只見爺爺轉動龍珠,在前方開道,龍頭緊跟其後,躍躍欲試,彷彿一口就能吞下那顆又大又亮的龍珠,龍身跟隨龍頭有節奏地飛舞著,這招「蛟龍漫遊」甚是流暢。忽然,爺爺將龍珠滑向了龍尾,龍頭緊追不舍,來了個「龍頭穿襠」的招式,引得圍觀的群眾一片喝彩。主人趕緊拿出香煙、糖果、茶水來招呼大家,據說草龍經過的人家這年一定行好運。一路上,鞭炮聲、鑼鼓聲、喝彩聲不絕於耳。
鞭炮聲中,媽媽大聲告訴我:「我們鄞州區的舞草龍還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舞草龍的師傅都是百里挑一的,並且早早就開始排練了,有最基本的遊走動作,也有回頭、擺尾、叩首、盤旋等高難度動作。舞草龍可不單是力氣活,還要求技術和配合。」
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過後,一群人簇擁著威武的草龍,向著下一戶人家,向著美好的生活出發了……
【篇五:插地香】
老人們說,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九日是地藏王的生日,為這位菩薩插地香就成了一種民間的慶祝方式,也是我們這里代代相傳的習俗。
傳說地藏王是一個肩負大地的神佛。他若一轉肩,大地就會發生地震;他若生氣,那更了不得,會發生天搖地動、天崩地裂的大事。你想,人們怎麼會不對他充滿敬畏之情呢?
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一個金黃閃亮的好柚子。到了晚上,人們會把這柚子插在一根長長的棍子上,然後在柚子上插滿密密麻麻的、一圈又一圈的香,再拿到陽台、門前或頂樓上,一家人雙手合十對著像刺蝟一般的柚子拜了又拜。這可是禮拜地藏菩薩的庄嚴儀式哦!
沒有準備柚子的人也不著急,可以在門前的士里或者牆壁上插上香,心誠則靈嘛。夜裡,從路上走過,路旁點燃的香頭閃閃爍爍,恍若天上的星星。再加上空氣里飄來的淡淡的香味和裊裊娜娜的薄煙,行路人會覺得自己也彷彿成了天上的神仙。
這一晚上,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樂趣就是揮舞手中插著香的柚子了。幾個人聚集一起,比比誰的柚子大,誰的香插得多,或者幾個人聚集在一起舞動,讓手中的柚子舞出一條龍、一朵花……直到夜深才戀戀不舍回屋睡覺。
第二天,柚子上的香早已熄滅,大家一一拔出殘余的香棒,喜氣洋洋地掰開祭拜過的柚子,你一塊、我一口地爭著吃得一千二凈。看來,地藏菩薩挺心善,只收心意,好吃的嘛,就留給我們飽口福啦!
【篇六:民風民俗作文】
「56個民族,56朵花」。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飲食,這就應了一句話「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而滿族,就是這56朵花中艷麗的一朵,滿族的服飾特別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
滿族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綉有漂亮的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
旗袍是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她們喜歡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經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於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高衩。四十年代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依態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
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綉花裝飾。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
滿族婦女的服裝十分漂亮,滿族男子的服裝也很不錯。
歷史上的滿族男子多穿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一種褂子。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御風寒。
滿族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滿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少數民族,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認識。作文
【篇七:民風民俗的作文】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綉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歷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台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裡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篇八:潮州習俗:冬節搓甜圓作文】
「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說起吃來,我最喜歡的是我們家鄉潮州的小吃,總是讓我勾起一個個美好的回憶。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冬節里的一次次關於「吃」的往事。
冬節過小年在我們那裡是個大節日,在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過了冬至就預示著舊年即將過去新年又要來臨。要辦很多東西來慶祝,我最喜歡的還是小吃「甜圓」。「甜圓」可是冬節的主角,一年只此一次,家家戶戶必須吃,大人對小孩說:吃過「冬節圓」,又長一歲了。
聽爸爸說,以前家家戶戶自己做「圓」。做「圓」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作大概從幾天前就開始了。每家每戶買來糯米,然後小城裡的人就開始忙開了。聽說爸爸小時候巷子里只有一台「地臼」——這種臼使用腳踩著臼槌捶穀物的。每當這個時候「地臼」發出的「咚咚」聲就響個不停,每家每戶的大人們都帶著自家的糯米來到這里捶。直到變成粉末之後,才能把它裝回家。
在冬節的前一天晚上,這可是一個有意思的時刻,全家老少必須團聚在一起「搓甜圓」。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們對糯米粉「加工處理」,將糯米粉加上溫水形成一種粘粘的固體,用手不斷的摻和,直到形成一個面團。然後將面團帶到餐桌上。一家的老老少少已經圍坐在餐桌邊摩拳擦掌了。之後一家子忙起來了:首先將糯米團捏成一個個「圓」,做法有點像擠牛肉丸。然後將它搓圓。大家分工合作,像一條工廠流水線。由於全家老少手大小不一,所以搓出來的「圓」大小也不一樣,我們對這方面可有講究,越是搓的大小不一參差不齊越好,這叫「父子公孫圓」。一個個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傢伙被均勻地放在鋪著糯米粉的筐里。一鍋熱騰騰的開水已經在等著它們了。最大的幾個圓成為「落湯錢」,是拿來祭祖的,一個個肥肥胖胖的,很可愛。「探完了湯」之後,將它們撈起來,裝入另一個鍋,邊煮邊加入白糖,白芝麻和粉紅色的爆米。之後就可以裝入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們的勞動成果了,紛紛搶著碗圍坐在一起吃起來,小孩子最佔便宜了。不一會兒,所有的「甜圓」都被吃個精光,連湯汁都一滴不剩。只有那幾個有福氣的「落湯錢」還穩端端地屹立在那裡。它們先要在冬節里給祖先「吃個飽」,但最終的歸宿還是那些子孫們。現在想起來,還真是「大飽口福」啊!
如今冬節里潮州城內到處都有大攤小攤的買「圓」店,我們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圓」了。可是當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團聚在搓「圓」吃「圓」的時光還殘留在老一輩的心中。像北方人團聚包餃子吃餃子守歲一樣,我們這邊過小年做「圓」吃「圓」像是在「守小歲」,其實就是一段團聚的時光和一段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