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東北為什麼多有穿旗袍
擴展閱讀
170cm高戴什麼尺碼的手套 2025-02-10 07:51:42
機車皮衣選什麼版型好 2025-02-10 07:51:08
a21童裝是什麼牌子加盟 2025-02-10 07:42:36

東北為什麼多有穿旗袍

發布時間: 2023-08-24 00:06:10

① 中國女人為什麼都愛穿旗袍

旗袍有女性國服之稱,是展現東方美的極佳選擇,它以立體式修身剪裁為主,強調展現女性的曲線,因此旗袍最易打造S型的體態,同時又不失東方女性特有的內斂與優雅。

一、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

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戰國至漢代曾為人所重,後世的袍服或與深衣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

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到了清代後期,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

於是今人皆曰裙是漢人婦女的服裝,卻不知兩三千年來中國的婦女們本是袍、裙兼施,以袍形長衣為傳統的禮服,但因時代變遷,便有袍裙夾雜的糾葛,亟待澄清。

台灣就曾針對旗袍的問題有過一場正名運動,將對近代漢籍女袍之名旗袍正名為祺袍。去其歧義,取其吉祥之意。顧證名實,澄清訛誤庶幾名歸實至,順理成章。

中國婦女有多種袍服,上下兩三千年一脈相承,更不應只以旗袍一詞涵蓋一切。為何必改旗袍為祺袍,因中國婦女之袍服,乃兩三千年來的古禮,而旗袍一詞起源甚晚,只三百餘年,和可當三千年女袍之實?

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就袍服的演變過程看,袍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民族的融合史,文化的交融史。旗袍不是完全的古典,更多的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蘇醒,一種懷舊情懷。各位看官,你說呢?

② 旗袍是我國的國服之一,為什麼感覺只有在上海流行

旗袍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起源於東北,是滿族婦女的標准服飾。他說:「舊旗袍很腫,領子很高,旗袍裡面應該穿褲子。」這很糟糕。




如果你問女人穿什麼衣服,會讓人感到委屈、惱怒和迷人。旗袍絕對是一種,因為它真的是一種修養。客觀地說,就女性的地位而言,除了旗袍之外,在許多主要的國際舞台上,除了裸體服裝外,旗袍無疑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了。

③ 東北校長為給高考生加油,攜眾位老師穿上旗袍,這番舉動真的合適嗎

高考是很多人非常重視的一個考試也是人生中的一次比較關鍵的考試,在高考的時候,為了讓很多學生能夠放鬆心情,發揮出自己的真實水平,所以說有一些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就會用各種方法來給學生加油打氣,希望他們能夠在考前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心情,在東北就有一個校長帶領了眾多老師一起穿上旗袍,希望學生旗開得勝,那麼有很多網友非常的疑惑,這種舉動真的合適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總的來說,高考本身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考試,學校和老師都對這種考試非常的重視。很多老師穿上旗袍想要讓學生在考前能夠放鬆心情,而且這種寓意是非常好的,因為學生旗開得勝了,才能夠不辜負老師的殷切希望,才能夠讓學生以後的路越走越好,小編認為這種舉動是非常合適的。

④ 滿族的資料

滿 族

在我國吉林省的東部 ,有一座神奇秀美的山叫長白山。每到冬季,山上都被皚皚白雪覆蓋著。遠遠望去,長白山銀妝素裹,格外壯麗,因此人們稱它為「白山」。在黑龍江省的北部,有一條自西向東南流的大河,這就是有名的黑龍江,江水墨綠得近乎黑色,彷彿一條黑龍在翻滾,因此人們把它叫做「黑水」。在這白山黑水之間是一望無際的東北大平原。這里,孕育了一個勤勞勇敢、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滿族。

在我國古代典籍里,曾記載過一個叫「肅慎」或「息慎」的部落,這就是滿族的祖先。肅慎人很早就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他們以游獵為生,並且以善造弓箭聞名。遠往周朝的時候,肅恆部落就同中原有了往來。在魏晉時期,肅慎部落的勢力已發展到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肅慎又稱為「勿吉」。隋至唐初稱為「襪蠍」,襪蠍七部中的黑水襪蠍在遼、金時期又稱為女真,並於公元1115年~1234 年建立了與南宋對峙的金朝。滿族就是由女真人逐漸演化,在明朝末期形成的民族。

公元17世紀初,女真出了一個有名的人物叫努爾哈赤。他用了30年的時間,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後編成了八支隊伍,每支隊伍分別用八面不同顏色的旗幟作標志,合稱「八旗」。努爾哈赤指定他的兒子和侄子來分統八旗,實行全民皆兵。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生產組織和政治組織。正是憑著這支勁旅,努爾哈赤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打敗了明朝十多萬軍隊的圍剿。後來,滿族政權又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公元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 席捲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遼闊的清帝國。這是滿族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

我國滿族有982.1萬多人。由於歷史原因,他們的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有一半以上的滿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間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散居在河北、內蒙古、北京等地。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滿族居住。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過去,小輩對老輩是三大一小禮,五天一大禮,每隔三天要給長輩請安,隔五天見了長輩要「打千」。這「打千」的禮節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時要哈腰,右手同時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的樣子;女人打千時要雙手扶膝下蹲。親友相見,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禮。
過去,滿族男子蓄長發辮,從頭頂後半部把辮子垂在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上腰帶。婦女穿寬大的旗袍,不纏足,喜歡穿綉花鞋或高底的木屐,把頭發盤在頭頂上,梳成鬟子,佩戴耳環。
滿族人愛吃小米、黃米干飯和黃餑餑(豆包)。每逢過節要吃「哎占格餑餃子」,除夕吃晚飯時要吃「手扒肉」,另外,滿族還有一些食品獨具風味,如白煮豬肉、炙豬肉和糕點「薩琪瑪」等。滿族的住房一般是兩間正房,外屋是廚房,安置鍋灶,裡屋有三鋪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家裡來了客人多住西炕,自家長輩多住北炕,小輩住南炕。

滿族人信奉多種宗教。過去,每逢祭祖、祭天,要戴上神帽,穿上裙於,繫上 鈴,一邊敲鼓,一邊跳舞,一邊祈禱。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文是16世紀末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稱為「老滿文」。由於蒙古族和滿族語音有差別,借用的蒙古文字母不能全部表達滿族語音。到了17世紀初,滿族人又在借用的蒙占文字母上加「圈」或「點」,把原來不容易分清的語音區分開,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17世紀40年代清軍入關以後,大量滿族人遷入關內,同漢族居住在一起。不少漢族也遷移到關外同滿族在一起居住。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滿族、漢族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取長補短,久而久之,共同的東西越來越多。現在,除黑龍江省一些邊遠鄉村的少數滿族老人還說滿語外,絕大多數滿族人都通用漢語漢文了。而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已成了漢族婦女喜愛的服飾,流行於全國。

滿族人民有著維護詛國統一,抵禦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在鴉片戰爭中,駐守在浙江乍浦觀音山天尊廟里的八旗兵,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 276名滿族官兵,幾乎全部戰死在陣地上。守衛鎮江的八旗兵,面對十倍於我的敵軍和洋槍洋炮,浴血奮戰,寸土不讓,表現了中華兒女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出現了許多滿族的英雄和烈士。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聯軍二師師長陳翰章,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八路軍一二O師政治委員關向應,就是他們的優秀代表。

在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領域,滿族也涌現了許多著名的人 物。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個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學者。他主持編修的《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都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到了近代,滿族中有造詣的文學家。藝術家也很多。被旨為「語言大 師」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關肅霜,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等,都是滿族中的傑出人物。
滿族有過輝煌的過去,也有過痛苦的經歷。清朝火亡後的一段時間,廣大的滿族百姓遭受歧視、壓迫 ,許多人甚至改名換姓,隱瞞民族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滿族人民享有了民族平等權利,他們又恢復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現在,滿族人民正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上業、農業、科技、教育、藝術、體育等各條戰線上貢獻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滿懷信心迎接美好的未來。

--------------------------------------------------------------------------------

習俗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忌諱: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

婚俗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世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的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

結婚前一日,送親的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如路遇井、廟、墓則用紅氈遮住彩車,俗稱"避煞神"。男方也同時用彩車迎親,兩車中途相遇,外轅相錯,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的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目的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的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

食俗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

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滿族餐館那家館有100多年歷史的,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典型食品: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

節慶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禦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公尺,寬1.5公尺,兩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www.qiren.cn

⑤ 為什麼旗袍在三四十年代盛行

一 風格受到民眾喜歡。改革開放後早期,基於政府提倡的「中華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時為了證明旗袍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學者有意識地把民國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飾之間的關系更多地聯系起來。「『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並非特別之多,但也自成一派 。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二 適合當時的審美觀和穿衣的適應度。「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旗袍的內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豐富的多。廣義的可以說旗袍經歷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國時期的新旗袍和當代時裝旗袍三個時期的發展,其中以民國時期的新旗袍最為典型也最為重要。狹義的說,旗袍就是民國旗袍,當然也可以包括民國以後基本保持民國旗袍特徵的旗袍。
三 代表了當時女性爭取社會地位的象徵。「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

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39]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這種觀點:「旗袍,這後來流行大半個世紀的女裝,卻原來竟是新潮女子們爭女權爭平等的副產品。

⑥ 滿族有那些風俗習慣

婚姻家庭�

滿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子女隨父姓。滿族人十分重視修家譜,家譜按輩分,從祖 上一代代排下來,只記男子名,配偶只記某某氏。

見面禮節�

滿族有孝敬長輩,講究請安問好,重視禮節規矩的傳統。男子請安要「打千」,左膝前屈,右腿下彎,上身前傾,右手下垂,問好。過年行跪拜禮。女子問安要雙腿並立,雙手放右膝上,曲膝弓腰,問好。此外還有相抱禮、執手禮等。
居室

滿族的傳統建築形式是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照牆),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東、中、西三間,其中東、西兩間為正房,門向南開。西間稱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為尊,俗稱「萬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

服飾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的馬蹄袖長袍馬褂,頭頂後束辮垂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腳著呈船形的雙鼻皮條布鞋,大拇指戴搬指;婦女則多喜穿旗袍,梳京頭或「盤盤轡」,戴耳環,腰間掛長手帕,天足,蹬花盆底鞋。
滿族的帽子有禮帽(也稱官帽)和便帽(現在叫的帽頭),又分暖帽和涼帽;婦女戴"坤秋"帽或"卧兔",後來婦女頭飾不斷改進,貴族婦女多戴鋼子,飾以絹花球翠。
滿族入關後,滿漢服裝漸趨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魁力流傳下來。經過不斷改進,旗袍的樣式逐漸成為直領、窄袖、右大開襟、釘扣拌、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穿上後既能體現身姿,又可顯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睡扁頭

滿族的一種育兒習慣。即幼兒出生後,讓他(她)仰面睡覺,枕頭內裝上小米之類的囊物。因為,幼兒在學會走路以前骨骼很軟,有意識地"睡扁頭",可使後腦約扁平美觀,背部寬板健美。也可令幼兒的鬢角突起,不致成凹鬢角。這一習俗後被漢族普遍接受。

悠車

這種悠車是滿族撫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車形似船,用繩子系在大樑上。當孩子要睡覺時,母親就把他抱進悠車里,邊唱邊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神石、神竿、照牆

滿族人家庭院里迎大門立一約6尺高的神竿,竿的頂端是包著一塊紅布的風磨銅頂,竿頂下約1尺左右,橫置一短竿。神竿根部放三塊石頭,叫「神石」。神竿後築影壁,影壁牆頭飾有雨搭。傳說,這些是祭祀先祖努爾哈赤的。努爾哈赤曾上山挖過人參,神竿就是他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拉棍,即「索絡竿」;神石就是野炊支鍋用的石頭;影壁就是背人參用的背夾。

禁忌�

滿族人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這與滿族的犬圖騰崇拜、祖先崇拜有關,也與狗在滿族人生活、生產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有關。

⑦ 沈陽民俗風尚是什麼

常言道,「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正是具有十分普遍意義的民俗的地域性。民俗志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便是其鮮明的地方性。地域民俗特點,是當地民俗運動過程軌跡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主要特徵。需要注意,地域主要是個空間概念,但一個地域的民俗特點並非只存在和體現在空間層面。因為,地域空間意義上的民俗,無不有其自身發生、發展以及流變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個時間的過程。也就是說,地域民俗的特點,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縱橫交錯的,構成其基本特點的各種因素是立體存在、運動著的,而非單一平面的運動和存在。

了解一個地方的社會,主要是了解它的文化,首要的則是了解其風俗。真正深刻地認識一個地方的社會和文化,民俗是最重要的入門證和鑰匙。因為,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民俗文化處於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層面,包括地域民俗在內。若要在其間生活或工作,了解其風俗更是「入鄉隨俗」之首要了。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地方風俗志和風俗史類的著作的主要功能和價值。

《沈陽歷史文化叢書》,就其性質而言,當屬於地方史志類著作。

單就個中這本《民俗風尚》卷,則當屬地方風俗志類性質的著作。那麼,地方風俗志或風俗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地方基於當地鄉土社會記憶的基本民眾知識。

有人根據我國的自然環境中地形、氣候、物產的各異,把全國的風俗文化大致劃分為七個風俗文化圈。即:在地理上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部及內蒙古東部在內的東北風俗文化圈,特點是滿漢民族風俗的大融合。包括內蒙古大部,遼寧、河北、陝西三省的北部邊緣,遼西一角、寧夏北部及新疆在內的游牧風俗文化圈,特點是強悍勇武的民風。此外,大致北起長城,南界秦嶺、淮河,西抵青海湖東,東及黃海的黃河流域風俗文化圈,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發祥地,其特點是重鄉土情誼,崇尚平淡,注重實際,但比較守成趨穩。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大致位於秦嶺、淮河以南,西到青海高原東側,東、南均迄於海,具有發展快速突兀起伏的特點,民風朴實而又喜歡溫情、浪漫、靈活和玄想,尚鬼神。青海風俗文化圈特點是藏族風俗同藏傳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富於宗教色彩。雲貴風俗文化圈,這個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風俗文化千姿百態。再即閩台風俗文化圈,這里一海之隔,方言相同,習俗相仿,特點是保留了許多中原古代風俗文化現象,為中國風俗文化的活標本。

按此劃分的話,沈陽自在所謂的「東北風俗文化圈」之中。在撰寫《沈陽市志·社會卷·風俗篇》時,我們曾在無題序言中談到,「沈陽的民俗,是沈陽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個中,我們寫道:

七千二百年前的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和五千年前的新民縣偏堡子文化遺址,均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沈陽地區居民的農耕、採集、捕魚、狩獵等原始生產民俗,以及與當時生產水平相適應的居住、飲食、服飾、喪葬等民俗和圖騰崇拜、信仰等民俗。於洪區鄭家窪子青銅時代文化遺址及墓葬群表明,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沈陽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喪葬等民俗文化受到階級分化的制約。其中大小墓藏中隨葬物品精粗豐簡不一,反映了墓主的政治、經濟地位及習俗的差別。迨之遼金,尤其是清代、民國以後,沈陽地區民俗遷徙頻繁,移民大量增加,近代工業的生產使沈陽成為遼沈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民俗的傳承與變異,亦相應活躍,一如《奉天通志》所稱,「近年風尚,日異月新」。城鄉風俗發生明顯改觀,但未失傳統風俗,仍然保持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兼容以及淳樸、豁達、粗獷的文化性格等基本特點。

綜合沈陽民俗文化運動過程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上的基本軌跡加以考察,顯示了與遼寧地域文化相一致的主要特點。之所以如此,則是從古至今沈陽在遼寧地區所處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這一歷史地位所決定的。此亦正是前面說到的「地區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遷移、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積淀的結果」。具體說,沈陽民俗文化大致有三個主要特點。

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多民族文化聚合在東北地方史上,秦漢時期已經發展起來的遼寧經濟,由於各族統治者的割據戰爭而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於是,各族人民便通過頻繁的遷徙來尋求相對穩定的生息環境。這樣,也促使並增加了各族人民相互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歷史上因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高句麗族創造的「高句麗文化」,扶余族創造的「扶余文化」,契丹族創造的「遼文化」,女真族創造的「金文化」,滿族人創造的「滿族文化」等,以及由於宗教傳播的關系而形成的「東藏文化」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作為中心城市的沈陽地區,影響著以滿漢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的形成。

滿族是一個曾經入主中原創造了「康乾盛世」的「馬背上的民族」。遼寧這塊熱土,正是清王朝和滿族文化的發祥地。17世紀的中國明代(1368—1644),以女真人為主體結合其他部落或民族形成的滿族,是個歷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周代肅慎的東方古老民族。其直系先人,即明代女真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於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統一而成為共同體。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 正式改「諸申」(女真) 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則簡稱為「滿族」。滿族貴族首領努爾哈赤從遼寧的赫圖阿拉(今新賓縣)興起之後不斷向西南擴張,先後把都城遷到遼陽和沈陽。清軍入關後,仍尊奉沈陽為盛京,把遼寧地區劃屬盛京特別行政區管轄。

滿族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以居住在遼沈地區為最多,其他的則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滿族如此分布特點的形成,顯然是同滿族在清代曾經是統治民族有關。

沈陽是漢、滿、朝鮮、回、錫伯、蒙古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各民族小聚集,大雜居,和睦相處,友好交往,共建家鄉,形成了多民族習俗風尚相互影響兼容的鄉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後,滿族文化一度幾乎占據主導地位,對沈陽地區漢、錫伯等族居民的習俗產生直接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大量吸收漢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漢族居民亦兼容和接受了滿、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滿漢文化融合比較突出,成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顯著標志之一。漢族婦女有纏足陋習,滿漢通婚後,由於滿族婦女習慣於天足,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沈陽地區居民改變纏足風習。滿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旗袍」,不僅為沈陽漢族婦女所喜歡,而且風行於關內廣大漢族地區,流行當代。具有滿族風味的白肉血腸火鍋,其輔料酸菜、粉條則采自漢族居民的食俗。以「滿漢全席」為代表的遼寧菜系,尤其反映了滿漢文化的融合與風俗習慣的兼容。至於出自錫伯族的抓(欻) 嘎拉哈、滿族的「老鷹捉小雞」等游戲,乃是沈陽地區婦女、兒童所喜聞樂見的傳統娛樂。

清末繆潤紱《沈陽百詠》竹枝詞中寫道:「虛籠兩鬢作鬅頭,洗手盆圓上綠油;願得庄農豐稼穡,銀釵多綰萬年收。」說的是當時「龍興之地」的盛京,滿漢婦女皆流行一種名曰「萬年收」的發式。在滿族進入遼沈地區之前,原本是個精於騎射以漁獵為生的「馬背上的民族」。兒童在七歲左右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策馬揚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男女的發型服飾習俗的形成,均與便利漁獵生產相關。為便於騎射,男子都剃去額上頭發,垂辮於腦後,穿著兩側開衩、腰中束帶的馬蹄袖袍褂。女子,則天足,著高底花鞋,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著寬大的直筒旗袍。清朝進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交融一體,趨於一致。清代以來,各地婦女穿著旗袍成為一時的流行風尚,即直接與滿族服飾的風行相關。滿族信仰多神的薩滿教,早期分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清代歷朝皇帝舉行各種祭神祭天典禮,如宮廷薩滿設「堂子」祭天,都用滿語誦經跳神。舊時遼沈漢族地區民間迷信的「跳大神」,主要是受薩滿教的影響。

清代以來,由於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外,在經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熟悉漢語文和漢族文化。滿族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幾百年間就為弘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就在於她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偉大民族。清代以來,由於滿漢長期雜居共處,尤其是滿族積極學習漢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不僅沈陽,就連關內的滿族也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現在,除了黑龍江等某些比較偏遠的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老年人會說滿語、保持著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外,遼寧等其他各地的絕大多數滿族居民大都已通用漢語漢字。不過,從包括沈陽方言在內的許多漢語詞彙和漢族習俗中,仍然可以發現一些源自滿語語匯和滿族習俗的內容。

如同高句麗文化、扶余文化、遼金文化,都曾在歷史上成為本地區的主導文化一樣,有清以來,隨著清政權的建立和統治力度的強化,占據了主導地位的滿族文化在推行自身文化影響的同時,積極吸收漢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聚合。沈陽地區的這種多民族文化聚合結構,同時也是覆蓋東北地區的文化結構的共同特點。

以「闖關東」為代表的移民文化本土化遼寧地域文化的多元結構形態,主要反映在多種經濟文化的並存,本地鄉土文化與內地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 的互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並存和兼容。

在歷史上,遼沈地區是漢族在東北地區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聚居區。然而,後來的遼寧漢族人口,卻主要是關內的移民。遠在夏商時代開始,歷代帝王就已經有意識地通過派員設郡、遷徙移民來治理關東這塊黑土地。早在西晉時期,由於中原地區戰爭連年不斷,許多漢族人口相率逃往遼東避難,與遼寧各族人民雜居。鮮卑族建立前燕之後,又索性把由內地逃來的十萬戶流民,安置在遼西屯種,客觀上促進了本地的經濟開發和漢族與各族文化的交流。大規模地向沈陽等地的關外移民從漢代開始,但由於北宋之後本地少數民族的勢力的發展,來到這里的中原人口開始出現回遷或融入一些少數民族的趨向。

到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沈陽城一舉成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一股強大的「闖關東」移民潮,源源不絕地湧向山海關外。

明代為了加強對遼東的統治和防禦女真族及蒙古族的南侵,採取了修築邊牆和屯田措施。沿著西起山海關東到鴨綠江口修築了長達一千七百餘公里的邊牆,設有州衛以屯兵實邊,致使移墾人日漸增多。

特別是遼南地區,山東移民經海上過旅順登陸大量北上。這些移民屯邊措施,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永樂十七年(1419年) 時,遼東二十五個衛屯田面積已達二點一萬頃,隨後又發展到三點一萬頃。大興移民屯田之舉,豐富了遼東農產品生產,在農業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礎上,也使得本地以冶鐵、制鹽為主的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遼東的三萬衛與四川的龍州、順天的遵化一道,被稱為三大冶鐵中心而聞名全國。同時,東部山區的人參、貂皮和北部的馬匹也開始與外地交流,繁榮了商品經濟。

清代以來,不斷涌來的闖關東者,大都並非前來朝聖這「龍興之地」的故都、領略這塞外古城景緻的,他們幾乎都是為了生存而來謀求一塊棲身之處。清末民初,在山東等地掀起了闖頭東的狂潮。可以說,如今遼沈地區乃至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漢族居民,大多數屬於當年闖關東者的後代。光緒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申報》報道說,由於山東發生災荒,「山東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紛至沓來,日難數計。前有一日,山東海舶進遼河者,竟有三十七號之多,每船皆有難民二百餘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餘人」。僅民國時期,山東流入東北的闖關東移民,即達一千八百三十六萬人之巨。沈陽市沿用至今的「山東堡」等處,當年正是山東移民的聚居點。據有關歷史文獻顯示,清代宣統年間,東北人口一千八百四十一萬,移民約佔一千萬,在所有移民中,山東人約佔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據此推算,清代東北的山東人即達到八百萬到九百萬之眾。

明末清初,隨著清軍的南下,遼寧地區人口頓減。清王朝平定中原之後,於年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所招民每日給糧一斗,每地一垧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並「免交三年錢糧」。在如此優惠政策的激勵之下,處於貧困之中的山東民眾紛至沓來,盡管後來清政府曾一度實行東北禁封政策,但實際上已經阻擋不住山東等地流民闖關東的步伐。而且,他們不再僅限於「棲息於奉天西南部金、復、海、蓋等地」,而是「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北渡渤海,蜂擁蟻聚,而長(春) 而吉(林) 而敖東,以至於圖門江域」,足跡遍及東北各地。鴉片戰爭後,由於國力空虛財政困難,清政府對邊疆的控制日益削弱,便於咸豐十年(1860年) 正式開禁放墾,於是山東移民乃蜂擁北上,致使這一輪闖關東的浪潮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

古代沈陽地廣人稀,土著居民較少。各族人口增長趨勢大都出現在唐代以後,關內的山東、河北、山西等地漢族居民源源不斷地來到沈陽謀生、定居,沈陽鄉土文化同各地移民的風俗習慣相互影響滲透,逐漸融合、積淀,進而形成了兼容多種地域文化的特點。歷史沉重地告訴我們,這里還曾是另種「特別移民」——朝廷罪犯「流人」的流放之地。清代順治年間被清廷流放來沈陽「奉旨焚修慈恩寺」的僧人函可(1612—1660),在一首《初至沈陽》詩中寫道:「開眼見城郭,人言是舊都。牛車仍雜沓,人屋半荒蕪。」真切地記述了當年流人眼裡的沈陽古城。

山東移民入鄉隨俗,在居住上,習慣住南北土炕、一頭開門的「口袋房」以及「馬架子窩棚」;在飲食上,也逐漸喜食高粱米、苞米面、蕎麥面、苞米子及豬肉燉粉條和酸菜餡餃子。沈陽土著居民因受山東移民習俗影響,逐漸改變多輩同居一室、房舍家居簡陋的習慣,接受了山東面條、煎餅等食品,煎餅鋪生意興隆一時,煎餅卷大蔥同蔥花大餅一樣成為沈陽的一種風味小吃。山東的綉花虎枕與土著的搖車、搖籃,往往同見於一戶人家。山東移民的耿直、勤勞,沈陽人的豪爽、樂於助人,合而成為更加淳樸敦厚的民風。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浙、安徽等地的民工、生意人及打工者大量涌進沈陽城鄉,進一步豐富了沈陽鄉風民俗多域化兼容的特點。黑土地接納了闖關東的移民,闖關東的移民也為本地的經濟文化建設灑下了勤勞的汗水。同時,外來移民及其後代,與本地原住民們共同創造了遼沈地區以山東等地移民風情為基點的,關內外相融合的遼寧鄉土文化。

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就歷年考古發掘所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而言,沈陽歷史文化屬於遼河文化的重要節點。主要表現在於大遼河入海口營口距今28萬年之久的「金牛山人」舊石器文化,朝陽喀左境內距今十萬年之久的「鴿子洞」舊石器遺址,遍布省內營口等各地的「石棚」巨石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中華第一村」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7200年的沈陽新樂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之一的牛河梁紅山文化,以及遼陽漢魏古墓、朝陽龍城宮城、葉茂台古墓、建昌於道溝墓地、大連營城子漢墓和北票惠寧寺等一大批分布於遼河流域及其支系的歷史文化遺存。所以,單純談論沈陽文化未免狹隘,更確切地講,應稱之為「遼沈文化」。

南方各地描述遼寧、沈陽人的性格時,往往會用粗獷、豪爽、大氣、仗義之類的形容詞語來加以概括。實質上,這種文化性格正是本地鄉土文化包容性、整合性極強的體現。這種獨特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正是移民文化和以滿漢融合為主導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本地特定的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綜合釀就的結果。這種性格,典型地體現本地惡劣自然環境下生存者的堅忍與銳氣,同時又是吸納了北方游獵民族與山東移民鄉土性格混合的結果。

如果說遼沈的鄉土文化人文性格還存在另一側面的話,我想引用作為「東北人寫東北人」的大連女作家素素《獨語東北》這本書自序里的有關看法。她是遼寧人。遼寧文化是東北文化的主幹。她認為:

「東北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王氣和霸氣,但許多時候,你能看見某些東北人將坦盪和無知連在了一起,將豪勇和粗鄙連在了一起。他們大多是高大的,看上去有力氣,卻不能吃苦,看上去有尊嚴,卻過著苟且的日子。……東北給了東北人懶惰與野蠻,東北又給了東北人落後與滯重。走東北,我常常感到舒展,氣暢,有陽光,有時也覺得窒息,厭惡,焦急。在我的文字里,我有時是樂觀的,有時又是相當悲觀。」為何是這樣,我以為,這位遼寧女作家是看到了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劣根性的一面。

同是東北的一位社會學者在《東北人:關東文化》這部專著中分析道,「關東文化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形成一些獨特的價值觀念,如勇武好鬥的強悍民風,重實輕文的價值取向;求大尚侈的風氣;艱苦創業的開發精神。這些價值觀念已積淀在東北人心理的深層結構中,並通過若干傳承機制獲得綿延,在當代東北人身上仍會看到它的影子」。所講的,也同樣是遼沈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

還是那句老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鄉土文化的人文性格,塑造著一方鄉土的一代又一代。弘揚鄉土文化中的優秀人文性格,汰除其中的劣根性,是現代文明對現代遼寧人的最基本要求。在文化日趨多元化的時代,也為本地鄉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用固有的這種鄉土文化的包容性、整合性品格去接受各種現代文明新事物,當是遼寧人與生俱來的一大優勢。揚長避短,利用這種優勢廣交天下友朋,吸納各種外部先進事物,發展各項地方事業,建設現代文明的新家園,這個過程,也是塑造鄉土文化文明向上的新人文性格的新起點。沈陽的自然環境同古老的農牧漁獵文化傳統渾然一體,構成了沈陽地區民風淳樸、豁達、粗獷的豐富文化底蘊。待人熱誠、樂於助人、性格豪爽、吃苦耐勞,既是沈陽各族居民在長期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基本道德風尚,也是沈陽人備受海內外贊譽的美好形象。

基於上述,在本書中,我們主要想通過一些內容板塊引導讀者從具體事象上,總括地把握沈陽民俗風尚的主要特點。主要板塊有,人生禮儀——婚喪嫁娶生日壽誕;四時八節——傳統歲時節日;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細節;游藝娛樂——童年記憶留痕;信仰習俗——心靈中的歷史遺緒。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是記載、保存地域民俗文化信息最基本的載體,是地域民俗史的最具「復原性能」的「語言化石」。因而,則力求通過本地形式上五彩紛呈的、大量的民俗語言和語言民俗,生動地展示本地區的民俗風尚及其主要特點。或者說,採用了語言民俗志的方式。另外,清末沈陽名士繆潤紱的百首風俗竹枝詞《沈陽百詠》,一向為研究沈陽鄉土民俗文化的人們所看重,被譽為沈陽文化的「清明上河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對於一般讀者來講,它又是了解沈陽這方鄉土民俗文化的通俗讀本。但長期以來閱讀到其全部內容的只是很少一些專業人士,所以,根據筆者此前發表在《文化學刊》上面的點校本加以簡化,作為簡明讀本附於卷末。

⑧ 滿族的禮儀與服飾資料。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俗稱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以前,他們都住在草頂土牆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獨東南扉」。東頭的一間面南開門,是外屋;西頭的兩三間房屋為卧室,稱裡屋。這種「獨東南扉」的結構,如口袋形,便於保暖。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則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編輯本段]滿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傑出的曲藝家。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炙人口。不愧為當代的「人民藝術家」。
滿族崇尚理學,滿族大儒曾將《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境地。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於繪事,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鎮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池北偶談》評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雖士大夫無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並稱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全國人大常委溥傑的書法也別具風格。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中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於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歷重重難關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滿族剪紙:十二生肖 滿族剪紙藝術剪紙: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秧歌舞: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中國清代宮中宴會上表演的滿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之聲相和,加強節奏,故也有人稱之為莽式空齊舞。舞蹈粗獷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多是騎士步,這與滿族先民尚武有關。
腰鈴舞: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慶隆舞: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大五魁舞: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一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單鼓腰鈴: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裡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編輯本段]滿族樂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滿戲: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二弦:滿族彈撥樂器。木製,琴頭飾有龍首,弦軸左右各一,音箱為長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繪龍紋。清朝宮廷用於演奏宴樂。
三弦:滿族彈撥樂器。檀木質,方槽,琴頭雕大頂花,其尾端雕刻花紋,琴桿正面為指板,尾端護弦揭獸皮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撥弦,有彈、挑、分、掃、砸、搓兒等技巧。清宮廷中用於演奏宴樂,民間用於伴奏鼓書、單弦等。 [編輯本段]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勞動歌,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畢,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滿語民歌《巴音波羅》歌唱豐收,就屬於這種山歌。另一類是對口喊唱的叫「爬山調」,多在放牧時賽唱。這類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對口喊唱,俗稱「拉鋸」、「抬扛」。歌詞即興而編,多是觸景生情開口就唱,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挖人參》、《蠶姑姑》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巴音波羅》、《軲轆冰》、《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編輯本段]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逐漸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群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群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