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四大派別有著怎樣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別是:京派,海派,蘇派,廣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膽開放的廣派旗袍。還有一個派別,叫廣派,也有叫粵派的,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廣派強調露、亮、奇,在四個派別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了。
Ⅱ 中國不同的民族服裝有哪些
具有傳統民族形式的服裝。又稱民俗服。是民族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的反映,體現著民族心理素質。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的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西藏女性的服裝服飾文化 西藏婦女身段苗條、腰肢柔軟、面貌姣好,而且她們非常喜歡打扮,也善於打扮。雅魯藏布江邊的農村少女,外著黑氆氌無袖長袍,內穿紅、白或綠色襯衫,腰系鮮艷如虹的氆氌圍裙,腳踏花紋美麗的「松巴」靴,烏黑的頭發摻進五色絲線紮成大辮盤在頭頂,樸素清新,溫柔和善,猶如一朵田野的格桑花。 牧女服飾具有草原的氣息,質感極強的光皮藏袍,裹著健碩的身軀;皮袍鑲嵌黑、紅、綠色寬邊;腰間掛各種銀質或銅質工具,例如奶鉤、針套、火鐮、火石、牧鞭、小刀等等。它們同時也是和腰身相配稱的裝飾品。牧女愛將頭發梳成無數細辮披在身後,發披綴滿珊瑚、貝殼、松石和銀幣等等。夏日牧野,草地青綠,盛裝牧女三五成群,長裙曳地,款款而行,滿身佩飾發出悅耳的聲音。 拉薩婦女的裝束又有獨特的風韻,她們的長袍往往用深色綢緞、嗶嘰、氆氌製成。夏天穿無袖長袍,里襯各種花色綢衫,腰帶緊束,以襯婀娜多姿的身材。春秋穿帶袖長袍,冬天則穿皮袍,長及腳裸。盛裝的拉薩婦女,頭戴珊瑚、松石做的頭飾,名叫「巴珠」;耳帶金銀鑲綠松石的耳墜;左手戴銀鐲,右手戴白海螺。白海螺從小戴在手上,據說死後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彼岸。脖子上掛蜜蠟珠,胸前懸掛銀盒,內裝護身佛,或者種種聖物。這些裝束,我們從今天節日慶典斟酒女郎的身上,仍然能夠看到;藏戲和歌劇舞台上也時有出現。 不過,目前拉薩婦女,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無論服裝,還是裝飾品,都朝著簡便、適用、美觀、更能顯示身體線條和審美情趣方面發展,在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展現出多種新款式。
苗族的服裝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 「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錯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文山等地的「偏苗」,上著青色右開襟衣,下著裙,長及腳躁,以黑布綁腿,未婚女子挽發鬃,並將發鬃偏朝一邊,已婚女子,偏發上插一把木梳;「花苗」,上著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自等色花紋,紋路多成花狀,江水狀,據傳說,這些服飾花紋都是苗族過去居住地方的象徵,如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條紋代表團埂,花點代表谷穗;下著紹稻花裙,長至膝,系圍腰,扎白布腰帶,腰後接綉花巾一幅,腔裹花紋綁腿,挽發於頂,盤成髻,婚後女子鬃上插木梳,然後用青黑布巾將發鬃纏成乎頂大盤狀,頂心有木梳露出;老年婦女,又有用深色線纏發,並將之娩成上小下大、長約半尺的「角」狀。麻栗坡縣一帶的「白苗」,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寬約三寸黑布鑲圍,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有白衣露出,下著黑布長裙,頭纏高約一尺高巾,其巾分兩層,額部以白巾纏成交****狀,白巾上又纏黑巾數圍,黑白分明。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上著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經榴花裙,長至膝,以寬約五六寸、長約一丈之青黑布纏頭,胸有方塊花胸巾,系圍腰,裹白布綁腿,凡領邊、袖口、圍腰,皆以五色絲線鑲綉。屏邊等地,「黑苗」著黑布花邊裙;「花苗」著麻布花裙;「青水苗」著青色布裙;「綠苗」著青、藍布衣;「青苗」衣服、頭帕咸用青色布。苗族女子皆佩銀飾,文山一帶「白苗」頸套大銀圈;花苗耳墜大銀環;有的胸前懸銀牌,戴圓圈、方鐲、戒指,行走時銀飾琅鐺,桶裙搖晃,極富有民族地方特色。苗族男子一般著對襟衣或斜襟齊膝長衣,下著寬邊大褲,腰束絲帶,以青黑帕纏頭,頂部有發露出,十分朴實。
水族的服裝
水族老年男子平時多穿靈便的對襟襯衣和便服,節日或其它歡慶盛典中穿長衫。水族婦女的服飾有五種:一是藍色長衫,靛青色長褲,胸配綉花圍腰,圍腰上端至頸部掛銀項鏈,圍腰中部兩側系提花飄帶拖於身後,腳穿法鉤穴花鞋或元寶蓋綉花鞋,左額發間斜插長梳,外包一塊六尺左右的白帕,未婚女子衣服有領,佩花圍腰,穿花鞋;已婚女子除與未婚女子有上述相同之處外,坎肩、衣襟、袖口、褲腳等處都有綉斜面青布大緄邊。二是衣腳狹小,熱天包頭帕,頭巾扎於頸後發結盤於頂,外包花硌方巾。三是衣褲均是紗質纖細、染工深透的青紫色回紋布料,戴圍腰,圍腰上的銀鏈和飄帶極講究;四是長帕包頭,用一塊白毛巾橫扎,衣褲均鑲花邊,衣長近膝。五是縮短至臀的大襟衣服。
瑤族的服裝
有白褲瑤、青褲瑤、長衫瑤,其服飾也各有特色。長衫瑤女子著"超短裙",其特點是外面穿中長裙,裡面穿超短裙,超短裙的數量為七、九、,十一條不等,各人穿的數量多寡視家境而定,但必須是單數,這么多的短裙穿在裡面,中長裙的外面又用一條布帶栓住,勒出曲線,因此長衫瑤的婦女人人都顯得肥臀豐腰,體態迷人。白褲瑤男子穿的是瀟灑的白馬褲,褲長僅及膝蓋,黑帶束口,有綁腿,具有典型的狩獵特點。白褲瑤女子的上裝,是兩塊布料鬆散的由袢聯在一塊,頂端開一圓孔,前幅布多為青色,後幅多淺藍或深灰,綉有花紋圖案,下裝四季穿裙。
編輯本段世界各國民族服裝
世界各國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如蘇聯的民族服裝就有幾千種式樣。各民族的服裝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阿富汗的披掩全身的斗篷式女裝查連(chadri),菲律賓的由紗雅裙(saya)和班諾蘿上衣 (panuelo)組成的女套裝他儂(terno),日本的和服,印度的女裝紗麗,印度尼西亞男女皆穿的圍裹裙莎蘢(sarong),蘇格蘭的男式褶裙凱爾特,夏威夷的直統型連衣裙姆姆(muumuu),印第安民族的披風式外衣龐裘等。
Ⅲ 民國服裝除了旗袍還有什麼
1. 民國旗袍小知識
民國旗袍小知識 1.有關於民國時期的一些知識,比如女子著旗袍之類的,越詳細越好
旗袍,一種女式長袍。
原指滿族一種代表性的服裝。因滿人別稱「旗人」,故名。
款式和結構簡單,圓領,捻襟(大襟),緊身袖,四面開 fc39 ,帶扣襻。隨著社會的發展,款式也在不斷演變,現今的款式一般為:立領右開大襟,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叉,並有長短袖或無袖之分。
旗袍穿著爽身合體,輕盈秀美,端莊大方。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 彩虹。
願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
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
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 那麼最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
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裝。 「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
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
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
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之源——棗(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
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
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2.民國時期的旗袍是怎麼一步步改進變化的呢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
民國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當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
3.民國時期旗袍的改良與演變過程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4.誰能告訴我關於旗袍的有關知識
旗袍有300多年的歷史,和很多中華文化相比,算不上是特別的長。
但旗袍在這300多年的時間里,蘊育出了一道享譽全世界的靚麗風景線。我們既然熱愛我們的中華旗袍,對於她的歷史,應當有所了解。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
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旗袍之源——??(zao 三聲)旗袍作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 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
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審美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做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總之,旗袍是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而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
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款式和面料的選購 ——我們要認識旗袍,必須知道旗袍選購方面的知識。 待我們了解相關的選購知識以後,在今後選購旗袍的時候,我們就會有自己的見解。
一、款式的選購 旗袍在選購時,要注意款式新奇,穿著後不僅優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時線條流暢、瀟灑大方。另外,應從式樣和面料上加以注意: 1、在式樣上,應以大圓襟、立領、裝袖、上身和下擺貼身緊俏的式樣為佳。
其身長一般在小腿之下,長袖的長度至於手腕和肘關節中間,中袖長至肘上。 2、在面料上,宜選購質地柔軟、色澤高雅的高級面料。
可根據自己的喜愛、打扮風格、身材、職業等情況來選擇不同的面料。 採用深墨綠、紫醬紅色縫制的高級花絲絨旗袍,顯得莊重華麗,文雅豐潤。
採用針織滌綸縫制的旗袍,則具有挺括、平整、光滑、端莊之感,且價格適宜。 用織錦緞、古香緞等面料做成的旗袍,花型典雅,富有民族氣質,是中青年婦最適宜的搶手貨。
真絲印花綢、柔姿紗等面料做成的旗袍,穿著舒適、涼爽、大方,顯得自然、俏麗。 二、面料的選購 旗袍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放牧 傳統藝術、為國際上獨樹一幟的中國婦女代表服裝。
旗袍品種如此繁多,選購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要根據自己穿用需要而定。
如結婚禮服(旗袍)不僅面料質地上乘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滿喜慶色彩;迎賓赴宴禮服(旗袍)面料應高級華貴,色彩柔和大方,外觀穩重而高雅;便服旗袍可隨心所欲,突出個性及體型美,穿著舒適大方便可。 市場上成衣旗袍的規格是按大眾化的身材體型量制的。
由於每個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趨於緊身、抱合性強的服裝,尺寸規格則是選購旗袍的重要指標。所以,購買旗袍必須准確地測量出自己的「三圍」,即胸圍、腰圍、臀圍,並與旗袍:「三圍」相適或略有餘。
然後,在更衣室試穿觀其「三圍」是否貼體舒適,其次還要觀領子、衣身、袖子孫的長短與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選購非同連衣裙等服裝,要求十分嚴格,否則將會失去其風格和獨到之處。
旗袍面料的選擇: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
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
5.民國時期的旗袍文化屬於什麼文化現象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受西方社會自由民主獨立思潮的沖擊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在解體逐漸形成後期的自由民主社會的雛形、此時,人們無論從思想到服飾都經歷著一種飛躍性的 歷史大變革。這一時期的中國婦女受西方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走出家庭不再依附於男人而生存、在進入社會參加社會各領的活動和工作同時改變了以往傳統中國婦女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家庭婦女成為具有獨立個性和經濟獨立的職業婦女。
隨著社會形態的轉型服飾文化也發生著變化、清代服飾做工考究工藝復雜加之穿著莊重煩瑣,在工作中十分不便、已不適合這一時期婦女文化變革的需求。民國時期婦女個性十分 活躍,參加社會活動也十分頻繁、與此同時國際間的交流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與各 國的交往帶來了不同風格的生活文化方式和不同國家的服飾文化、此時的對外開放對中國婦 女服飾的改革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中國婦女服飾從旗裝逐步演化形成早期的直線旗袍款式,在做工上去繁從簡,在製作工藝上也減化了很多繁的手工程序,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紡織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生產出的服裝面料也十分精美繁多色彩 斑斕、突破了手工刺綉製作面料工藝繁瑣圖案單 一的極限。為旗袍的製作和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和中國婦女 地位逐步 提高,旗袍的穿著也章顯出婦女個性解放和婦女地位逐步提高的顯著特徵。
早期的絲質手工旗袍是清代貴族婦女身份表徵的服飾,至民國早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被廣大 的婦女所喜愛至今。早期旗袍有著寬大的線條,透著簡潔明快的風格、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自由獨立的個性,腰部逐步收緊顯出女性整個身體胸、腰、臀的自然曲線美、晚期的旗袍腿部分叉處 顯得比早期高一些,裙下部分也更短一些,暴露出秀美的小腿部分。
樓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話,推薦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批發零售都有。那邊基本上一兩件都是可以定製的,性價比比較高。
Ⅳ 旗袍分為哪幾派
旗袍的四大流派
一、海派旗袍
海派旗袍來自魔都上海。包羅萬象的氣度,妖嬈艷麗是這一流派的定位。
海派旗袍強調女性身段,更加在於表現人,而非衣服本身。海派旗袍的圖案則以繁復的刺綉紋樣或花紋為美。
海派旗袍的最大的特點在於對傳統樣式與西式服飾的兼收並蓄。肩袖的設計越來越大膽,並且開始量身定製。有的旗袍在使用較軟的墊肩來襯托女性的美,在當時被稱為"美人肩"。花紋樣式也是多彩選擇,面料選擇也變得豐富起來。
當時,不僅流行把西式外套、大衣、羊絨衫穿在旗袍外,在領型上更採用洋裝中的翻領、V領、荷葉領,袖型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出現荷葉袖、開衩袖等。後來也出現了一些半透明的或者鏤空與旗袍相結合,種類逐漸繁多起來。從30年代開始,海派旗袍的款式改良前衛大膽,旗袍長度也不斷在變化,就連領型上也採用洋裝中的翻領、水滴領、荷葉領,袖形變化也很多,完美的把東方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的化身給展現出來。
二、京派旗袍
京派旗袍,起源於北京,生在皇室,造就了京派旗袍的矜持內斂的個性。它帶有官派作風,宮廷味道濃郁。
將旗裝進行收腰設計,吸收漢族服裝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便有了京派旗袍。
色彩上多選黑色,棕色等偏凝重的色彩,它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女性服飾特色,所以服飾上的款式則是平直寬肥的款型,寬寬的緄邊,內斂淳樸。
京派旗袍的滾邊非常的寬,長度過膝,比較保守,袖口也是。在花紋樣式上選擇的也是一些傳統的牡丹、梅蘭、青瓷等。顏色方面也是沉穩大氣、非常端莊的色系,不會太艷。京派旗袍獨有一種端莊傳統在裡面。給人一種非常成熟的魅力。
在服飾的面料選擇上,則多以傳統綢緞為主,偏厚重。而在印花面料上運用的比較少,在花色圖案的設計上也未受到西方的影響,或許就是這份固執的拙樸才讓她在眾多旗袍中顯得與眾不同,不過,如今京派旗袍一般作為高級定製款。
三、蘇派旗袍
在江南水鄉誕生的蘇派旗袍,與京派和海派個性完全不同,她溫婉柔情,有著標志的美人兒,精緻的圖案刺綉讓她擁有傾國傾城的面容。蘇綉 精緻,蘇派旗袍是「吳門畫派」,將中國最傳統的戲曲和旗袍合而為一。
清朝建立以後,滿漢融合,旗袍逐漸漢化,越來越精緻講究,領口、衣襟、袖口邊緣開始鑲綉花紋,旗身也開始綉制當時流行的花卉和吉祥圖案。於是,蘇綉旗袍應運而生。
蘇派旗袍,以精緻秀麗為特色,面料多用優質軟緞、素縐緞等,刺綉圖案尤為豐富。梅、蘭、竹、菊、牡丹、月季皆可綉,針法活潑多樣,綉工細膩,色彩雅潔。融合吳門畫派的手繪藝術,書畫之美融入服裝,讓蘇派旗袍從骨子裡透出一種優雅韻味。
蘇派旗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創新,比如在大襟上既有斜襟、琵琶襟、雙開襟等。近年來,精緻秀麗的蘇式旗袍受到了不少年輕女性的喜愛,幾乎每個年輕女子的衣櫃里,都不可或缺的有著一件刺綉精美的蘇式旗袍。
蘇派旗袍,就像是溫潤的流水。乍見之下平平無奇,一旦凝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像不斷涌現的水花與驚喜,讓人聯想到雨巷的姑娘,游園的杜麗娘......
四、粵派旗袍
最不像旗袍的旗袍
粵派旗袍又叫廣派旗袍,被稱為「最不像旗袍的旗袍」,流行於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響較深。粵派強調露、亮、奇,是最不像旗袍的一個派別。在廣東、香港習慣稱旗袍為「長衫」。
在港粵因為旗袍與男裝長衫相似,並也將之稱為「長衫」。
後來旗袍長衫就變成了女性的普通裝束,她們會穿著旗袍買菜做飯,操持家務,更把長衫當作上班的日常服。
旗袍樣式,有張愛玲說的「刺目玫瑰紅印著粉紅花朵,嫩綠葉子印著深紫」。也有十分簡約,常常是單色無圖案,無緄邊盤扣的長衫。
在婚宴,或者比較重要的場合,會定製花樣稍微繁雜些的旗袍,這些特稱為「飲衫」。
Ⅳ 旗袍有什麼類型
按旗袍的開襟來看: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
按旗袍的領型來看: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一下八種樣式:傳統立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按旗袍的袖型來看:
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等。
Ⅵ 「旗袍風」火了,文藝少女的復古韻味除了旗袍還有哪些穿搭也能打造
文藝少女的復古韻味穿搭有很多,主要從面料、顏色、款型、圖案、配飾五個方面進行選擇,就會很輕松打造出文藝少女的復古韻味。
1、面料。文藝范的服飾多以棉麻面料為主,因為棉麻面料非常古樸,非常有文藝復古的風范,很多藝術學者都喜歡穿搭棉麻質地的服飾,文藝復古范非常漂亮。如果想要凸顯一點少女感可以夾雜一些蕾絲元素,就可以既文藝少女又有復古韻味了。
4、圖案。文藝少女復古韻味的穿搭中,如果想要選擇有點圖案的設計感,要盡量選擇格子或者條紋的圖案,這樣會大大增加日常文藝范。
5、配飾。文藝少女的復古韻味穿搭中配飾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草帽、布包、帆布鞋等,盡量不要選擇五金、皮革等現代風格的配飾。
所以除了旗袍風以外,想要打造出文藝少女的復古韻味只要按照以上幾個方面進行選擇搭配就可以輕松營造出文藝復古韻味。但是還要注意配合清新的妝面、田園的編發發型和氣質等各方面才會更加完美融合文藝復古的韻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