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中國女人形象為什麼是旗袍丸子頭

中國女人形象為什麼是旗袍丸子頭

發布時間: 2023-08-22 19:35:45

Ⅰ 為什麼中國的傳統服裝是旗袍而不是漢服

漢服被侵略者強行截斷傳承達300餘年,故現在的人不知道漢服,但是現在的環境是,漢服在逐漸的復興。

漢服呢是華夏漢民族,從皇帝到明朝時期的傳統服飾,結合各個時代,每個朝代都在不斷的改進和傳承,直到清朝入關時期,一直作為中國國家禮服,現在很多人慢慢喜歡和接受漢服,而旗袍呢,旗袍就是民國時期,較為流行的改進服飾,很大一部分還是國外引進,再加以改良,旗袍看上去就是很有氣質的,但是只能作為一個分支來看待,畢竟只是一個時期的代表作。況且,高矮胖瘦的人不一定接受住,漢服呢,就比它更為接受和方便多了。

Ⅱ 旗袍對中華民族的意義

樓主喜歡旗袍嗎?和我一樣!我的空間里傳了不少旗袍的照片,有興趣,可以去踩踩哦!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 性情與氣質。

起源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歷史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審美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

關於「旗袍」的內容還有好多好多,實在打不完了,介紹你一個網址,上去看吧!很詳細的!!

http://ke..com/view/.htm

Ⅲ 趙麗穎化身國風美少女,旗袍搭配丸子頭,她的哪套造型最讓你感覺驚艷

不得不說,美炸天了,她打破旗袍端莊優雅的一面,讓大眾認識到,原來穿旗袍也可以這樣俏皮靈活,太刷新人們三觀了。

趙麗穎所穿的旗袍屬於鳳凰天燈旗袍,漢式的交疊領與旗袍的側襟盤扣銜接,加上時尚的短下擺設計,不僅將趙麗穎曼妙的身材完美勾勒,又透著復古又不失時髦的漫畫感。

旗袍是古代遺傳下來的服飾,也是國風一大代表。當下融合許多時髦新穎圖案加入,如卡通、字母等,不僅不會突兀,反而融合十分美妙,整體顯示出人的個性!

Ⅳ 藍盈瑩國風旗袍配雙丸子頭,這是什麼造型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次公演,藍盈瑩曬出了一組舞台上跳宅舞的照片,身著一襲國風旗袍的藍盈瑩,扎兩個俏皮的丸子頭元氣滿滿,意外的驚艷。藍盈瑩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雖然不是身材最好的一個,也不是顏值最高的一個,但每一次的造型都讓人眼前一亮,二次元的造型也好適合她。



如果是換一個甜美的扎發,整體看起來又更加的嬌俏可愛一些,而披肩的卷發則更多幾分嫵媚的氣息。另外妝容的搭配也比較重要,如果是淺色系的旗袍建議妝容素雅恬淡一些,而深色的旗袍,可以利用大紅唇來打破整體的沉悶感,更顯嫵媚與高貴的氣韻。

Ⅳ 趙麗穎國風造型曝光,刺綉旗袍搭配丸子頭,少女感溢出屏幕


趙麗穎自從當了媽媽以後,造型一次比一次驚艷,隨著《有翡》的熱播,趙麗穎又獲得了新一波的粉絲。而這次趙麗穎曝光了新的「國風」造型,再次驚艷到了眾人,氣色姣好紅潤,完全不像三十幾歲的女人,少女感滿滿。

這次趙麗穎大改之前的造型,以國風亮相,將民族風的 時尚 宣傳了一把,讓趙麗穎看起來減齡,還是一頭丸子頭的造型,而趙麗穎的臉型是標準的圓臉,與丸子頭搭配形成最佳cp,扎出一點蓬鬆度,自然好看,額前的碎發,減少臉型肉嘟嘟感。

體現出國風穿搭的主要還是整個服飾的穿搭,採用了刺綉旗袍,勾勒出完美的身材曲線,表面有著鳳凰的圖案設計,打造出古色古香的味道,將亞洲女性的優雅古典展現的淋漓盡致。其次,袖口採用了大喇叭設計,增加旗袍的時髦感,手臂顯得更加細長。

其實趙麗穎穿的這款旗袍已經是改良版的,以前的旗袍款式是修身細腰包臀的,而這一款是a字版型的,所以對身材臃腫的女生穿這種款式最合適,整個身材顯得更加勻稱。她還配了一把油紙傘,為古風穿搭增添色彩。

趙麗穎除了國風的穿搭,平時的穿搭獨特出彩,由於她的臉型總是會給人一種少女甜美感,但是她還是會大膽地嘗試不同風格的穿搭,早期趙麗穎的風格是單一的,但是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下面就來看看她有哪些穿搭吧!

(一)不同裙裝不同味道

裙裝是女性展現自我魅力的最佳利器,趙麗穎平時會嘗試很多款式的連衣裙,不同的連衣裙塑造了多樣的趙麗穎。

•清爽淡色的裙子

不同的季節穿裙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早春的季節,度過了沉悶的氣氛,總算能讓人喘口氣了,選擇裙裝除了飄逸之外,還要有活力感。能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就是選擇淺色系的裙子,白色、湖藍都能增加清爽與明亮感。

•沉穩知性的塑造

畢竟趙麗穎不是小女生的年紀了,總是穿著少女感的穿搭,久了會給人扮嫩風嫌疑。又是是步入職場的女性,穿裙裝打造出沉穩知性感,會給自己的工作上加不少得分,也能增加上級對你的信任感。裙裝採用深色,並且是長裙的款式,就能塑造出這種風格。

•白色連衣裙

相信每個少女心中都有一塊純凈的地方,白色的裙裝不管是在哪個季節穿,都是經典不出錯的,它可以隨意切換各種味道,少女、知性、優雅都可。不過這種裙子給人的感覺都是很溫柔的,建議鞋子選擇酷帥風格的,比如馬丁靴。

(二)復古風的穿搭

要成為一個時髦的女人,就要充分了了解每年 時尚 的動向,就說今年復古風著實火爆,所以不塑造復古風的穿搭怎麼能跟上潮流呢!

•復古風元素

復古風怎麼構造當然是來點復古的元素,這些元素能讓你輕輕鬆鬆的get到復古風穿搭,碎花元素是田園活力的復古風,而格紋元素師優雅高貴的復古風。

•復古配飾

復古的單品能讓你的整個穿搭達到錦上添花的目的,早春的季節配上一頂復古的帽子剛好合適,在帽子種類中,採用貝雷帽就可。雖然裝飾性強,但是增加氣質的作用是所有的帽子款式里最佳的,像趙麗穎是圓臉的女生所以採用的是後戴法。

•西裝+西褲

復古單品中不挑年齡層次能駕馭的搭配就是西裝套裝,但是西裝的款式避免老土的,加入格紋的元素與復古風更貼切。下半身的西褲採用長款,與尖頭鞋搭配,能勾勒出修長的腿部,是小個子穿西裝的最佳方式

(三)日常休閑搭配

復古風的穿搭很有風格,但是作為日常穿搭,缺少一點味道,這種需要穿出舒適休閑感。

•痞雅休閑風:廓形西裝+騎士靴

單一的穿休閑風會給人太普通乏味的感覺,因此加入一點痞雅氣息剛剛好哦。這種風格是需要高級的單品與酷帥的單品結合,而廓形西裝是休閑舒適的穿搭,搭配上帥氣干練的騎士靴就很完美。

•淑女休閑風

休閑風中又不失氣質與優雅感,帶有一點女性味道的穿搭,讓單品搭配出淑女感即可。運用衛衣與半身裙的搭配就可。注意兩個都是寬松的單品,所以設計腰身的構造,才能避免肥胖。

•街頭休閑風:牛仔套裝

休閑穿搭中要呈現出街頭感,搭配出越帥氣的味道越好,採用牛仔套裝的搭配就很可,簡單易上手,不挑剔年齡身材穿。另外,它能穿出女性的灑脫與自由感,剛好與街頭味符合,穿多久都不用擔心過時的問題哦。

(四)穿搭技巧解析

運用搭配技巧是在單品組合時,是能化解有著不合身或者看起來奇怪的問題,將缺點變優點。

•上寬下緊

當我們上衣穿得很寬松時,很容易有顯壯和不精神的問題,下半身搭配緊身的褲子,達到修身效果,避免穿搭的尷尬,有能增加層次穿搭,讓腿顯得更細。

•上長下短

上衣過長總是想著塞衣角來穿,顯得太不時髦了。不如採用上長下短穿法,也就是搭配短褲來穿,露出腿部的肌膚,不會有小短腿的問題。另外若上衣的長度長過了下半身,就採用下半身失蹤的穿搭,太有個性啦!

•多層疊穿

不只是秋冬季節能用疊穿,春夏季一樣,因為這個季節穿的單品都很簡單,像疊穿就能豐富不少,但是不再是運用外套+外套的穿法了,而是單品+單品的穿搭,著重在上半身的疊穿,要有短和長的區別,才能穿出層次和顯瘦感。

趙麗穎不止有國風風穿搭,平時多種風格的穿搭提升了她的衣品,並且好學易上手!

Ⅵ 旗袍作為最能展現中國女性之美的服裝,它的起源是什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級交際花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曲線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時裝之一。

(6)中國女人形象為什麼是旗袍丸子頭擴展閱讀:

旗袍面料的選擇:

旗袍選料是很廣泛的。日常一般穿用的旗袍,夏季可選擇純棉印花細布、印花府綢、色織府綢、什色府綢、各種麻紗、印花橫貢緞、提花布等薄型織品;自製的短旗袍,輕盈、涼爽、美觀、實用。春秋季可選擇化纖或混紡織品,如各種閃光綢、滌絲綢、以及各種薄型花呢等織物。

這些織品雖然吸濕性、透氣性差,但其外觀比棉織品挺括平滑、絢麗悅目,在不冷不熱的季節中穿用很適宜。

Ⅶ 旗袍丸子頭刻板印象的出處

而根據傳聞,春麗的這個造型來源於香港電影《破戒》中,茅瑛所扮演的綺梅。這也是目前我們有跡可尋,能夠找到最早的,包子頭與旗袍共存並,且具有一定傳播力的形象來源。

追溯起來的話,《超時空要塞》的女主角林明美,可能是將包子頭這一形象,在漫畫與動畫領域發揚光大的人了。當時的《超時空要塞》熱度驚人,連帶著林明美的包子頭發型,也大受好評,而又因為林明美的背景設定為日籍華裔混血兒,從小跟隨父母在橫濱的唐人街經營餐館,所以導致了日後在漫畫與動畫作品中的中國女性角色,往往都會以包子頭的發型示人。

而如果聊到游戲領域,那麼「街頭霸王」系列的春麗,一定不得不提。作為很可能是最出名的中國游戲女性角色,春麗的裝扮,切實影響了日後非常多中國女性角色在游戲中的造型。這邊也可以看到,春麗造型上的包子頭與旗袍要素,無論發售了多少「街頭霸王」的新作,都不會被丟棄。



包子頭+旗袍」的搭配,確實可以體現出角色的中國屬性:

但當這種「固有觀念」與「刻板印象」被各類作品泛用與濫用後,確實又有些「怒其不爭」與「哀其不幸」。

比如,在大熱的手機游戲FGO中,楊貴妃這個來自於唐朝的角色,同樣採用了「包子頭+旗袍」的搭配。甚至,國產手機游戲《明日方舟》同樣被「逆輸出」了文化,也有皮膚沿用了這種「固有觀念」與「刻板印象」。


Ⅷ 旗袍為什麼代表中國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傳統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內外交困,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