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為什麼不能與清裝唐裝旗袍同穿
擴展閱讀
扳手套什麼牌子好 2025-02-13 06:20:52
童裝微店哪裡拿貨最便宜 2025-02-13 06:20:47

為什麼不能與清裝唐裝旗袍同穿

發布時間: 2023-08-13 06:54:01

A. 清朝的旗袍算不算漢服中的一類

清朝的旗袍算不算漢服中的一類?

何謂漢服,顧名思義,漢族人的傳統服裝, 歷史 地看,應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講是指:漢族傳統服飾,又稱華服,式樣為兩片衣襟胸前相交左衣襟壓住右衣襟,用衣帶系於腰間,袖子寬大較長,領子多樣,分直、園、方等,衣身較長,衣袖,服飾中,可放置隨身用品,伴隨漢民族的出現而出現。廣義講,漢族人習慣穿的服裝,都應叫漢服,包括漢朝,唐、宋等漢族統治時期,男女老幼所穿戴的衣服式樣,無論是漢服,唐裝,民國岀現的中山裝,都應該叫漢族的服飾。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引入的北方胡人的服飾, 歷史 上統稱胡服。成語典故「胡服騎射」本來是胡人少數民族的行為習慣,趙武靈王,為強壯國人體魄,不愧是大膽的將游牧民族習俗,開放引進融入於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中來,至今仍稱胡服而不能叫唐裝。

旗袍,服飾名字直白地告訴了大家,旗人穿的袍子,當然不能叫做漢服。旗人,滿族也,過去分為八旗,如今也是五十六個兄弟民族中的一員,有些保持著滿族習慣,有些與漢民族區別也不是很大。旗袍過去旗人女子的服飾,如今不僅漢族女士,就是有不少其他民族女士也是比較喜歡的一種服飾。

清朝的旗袍不能算漢服!只能說是一種有民族特色的服裝。

漢服,漢服,顧名思義是漢族人的傳統服飾,不過你的提問有點問題,旗袍和旗服是兩碼事,清朝的是旗服,一般比較寬松,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綉有彩綠。民國時旗袍由旗服改良而來,有寬松的,更多的是緊身的。主要是漢族婦女穿,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象徵著婦女解放。嚴格意義上講這是有淵源的兩種衣服。旗袍屬於不屬於滿人的傳統服飾,這點在學術界有爭議,但是一般民間認為雖然旗袍漢人穿的多,但是這不是漢人的傳統服飾,所以結論,這不是漢服。

不算,那是少數民族服裝演變而來。

肯定不是。

但是文化部門推廣應該注意,不要再提什麼漢服唐裝之類叫法,應該一律叫華服。

然而,清朝壓根就沒有旗袍。

因為旗袍是民國時期上海等大城市的新女性結合傳統漢族命婦袍服以及西方的立體裁剪工藝創造的,換句話說旗袍就是漢族婦女根據漢族命婦袍服改的。

旗袍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婦女解放的內涵,因為過去女性除非是命婦等女官否則不允許穿袍子,只有男性才有穿袍子的權利。所以民國之後萬象更新,既然男人可以穿長袍,那麼女性也應該穿長袍。所以直系軍閥孫傳芳禁止女性穿旗袍,因為女人穿了長袍不就和男人一樣了嘛,還怎麼體現男尊女卑這一優良傳統。

實際上,清朝服裝一直是滿漢兩套體系,不分男女,不管是滿漢服裝在很多細節特點上都有很大的差別。

孝庄畫像

清朝漢族命婦像

乾隆容妃像

仔細看,滿族女裝無領,而漢族女裝則有立領;滿族女裝窄袖,且有箭袖裝飾,漢族女裝則是寬大的袖口;而且漢族女裝比滿族女裝寬大的多。有人會說滿漢女裝乍一看確實很像,其實確實很像,因為清朝滿族服裝都是學的漢人,比如立領和紐扣這玩意就是漢人最先搞出來的,但是學歸學,兩套體系一直都是並行不悖,存在互相影響卻從來沒有完全一致,比如乾隆容妃像中的服裝,長袍的袖口就變寬,沒之前那麼窄了,所以旗袍出現之後長得也確實像滿族婦女長袍。

而且旗袍最開始也不叫旗袍,其正式名稱是 女士禮服 ,這是民國政府規定的,並且成為中國女性的標志。之所以會叫旗袍那是老百姓叫法,因為過去只有滿族婦女穿長袍,漢族婦女不穿長袍,而女士禮服長得又確實像滿族婦女穿的長袍,老百姓就誤以為和滿族婦女穿的一樣,才有旗袍這種以訛傳訛的叫法。

曾經的都市新女性,旗袍個高跟鞋是流行的搭配

另外,我說一下漢服事什麼意思,這玩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漢朝服裝,再一個是漢族人的服裝。服裝這玩意是動態的,每個時代服裝都不一樣,旗袍的出現也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因為我前面說了,清朝漢服的元素自己旗袍元素,在明朝就已經出現了。

定陵出土女裝

明朝命婦畫像

再結合清朝命婦畫像,我想只要是正常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旗袍是自然發展的結果。所以,自然是自然發展的,且旗袍也是漢族人發明並穿著的,那麼旗袍為何不是漢服!

現在的漢服是怎麼回事?答案很簡單,就是騙錢的。

畢竟那著一堆戲服和影樓裝這種爛布頭出來騙錢的,然後這堆爛布頭還死貴,結果還有一堆智商爆炸的二百五心甘情願的上當。

全文完

何為漢服?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一,在以漢族群體中廣泛穿著。

二,具有朝代特色。

漢服的式樣在每個朝代各有不同、各有特點,所以旗袍當然屬於漢服的一種。

不算,算華服。漢服指的是漢族特有的服飾。旗袍是滿族的服飾,滿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所以應該說是華服。

旗袍是民國的,而且我一直覺得這是民國的流行服飾,不能算是民族服飾。

當然不算。

旗袍源於滿洲旗裝,旗女之袍。民國時受西方影響改瘦了,僅此而已。

滿族特色服飾,非漢服。

B. 中式婚禮新娘禮服 穿著禁忌須知

中式新娘禮服,最能體現出中國女性的傳統美,極受新娘們的喜愛。因此本篇文章為大家帶來了中式婚禮新娘禮服的種類解析,並有相關穿著禁忌與大家分享。

一、中式婚禮新娘禮服

(一)秀禾服

(二)改良版旗袍

部分新人會走進這樣一個誤區,只有高個子才能完美駕馭旗袍,讓身材盡顯。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了!改良旗袍可以由長變短: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新時代的氣息,更加凸顯女生凹凸有致的身材曲線,極具視覺美感。及膝的旗袍長度,就算是個子矮小的新娘子,一樣可以穿出旗袍的風韻。改良版收腰明顯的X型旗袍:更適合身材粗大型新娘穿著,對過於豐滿的臀部能起到很好的修飾效果。當然,性格活潑好動型新娘也適合穿X型旗袍,在婚禮當天新娘的活動和行走就可以更加自如,不會因為傳統旗袍開叉過高而造成不便。

(三)鳳冠霞帔

鳳冠霞帔指舊時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古代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在傳統中式婚禮中,新娘穿著鳳冠霞帔,非常高貴莊重。按照中國古代婚禮來說,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是要穿狀元服。在婚禮上,新娘穿一身大紅錦袍,衣服上還綉著鳳凰,雍容華貴,華麗動人,新郎穿著綉著麒麟的官服,威風凜凜。

(四)漢服

漢服婚禮是指穿著漢民族傳統服裝的婚禮,其實,漢服婚禮禮服有周制漢服,唐制漢服,明制漢服。除了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穿狀元服外,一般新郎穿相對應的紅色服裝。但新娘穿紅色周制漢服時,新郎服裝卻是黑色為主。這時候,新郎應該穿長袍,上身為黑色,袖口為紅色,有著黑色花紋,長袍下身卻是紅色,同樣有著黑色花紋,新郎戴冠,新娘綰頭,顯得非常莊重。

(五)唐裝

是指唐代服裝,即唐代漢服,為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隱扣。代表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

二、中式婚禮新娘禮服穿著禁忌

(一)禁忌口袋姑嫂迴避

(二)禁忌生花不禁連招花盒石榴

生花是容易枯萎的,因此在新娘的禮服不能有生花的樣式。但是連招花代表閨女出嫁,石榴則代表多子多孫,這兩種是不禁的。

(三)新娘出嫁禁化淡妝

在出嫁時,由於禮服的顏色是鮮紅的,代表著喜慶,因此,禁止新娘化淡妝,格格不入的感覺,顯得沒有生氣。

(四)孕婦和帶孝之人不能觸碰新娘禮服

新娘穿上了美麗的忠實禮服,出嫁時,不能被孕婦或者帶孝的人觸碰,否則會不吉利。

(五)新娘禁穿舊鞋

若恐防新鞋硬而不舒服,宜選較優質的軟皮,尺寸不妨預松少許及加上厚墊,亦不宜穿著過高的高跟鞋。

(六)二婚新娘不宜穿大紅衣服

女方再嫁則不可再穿裙褂,也不宜穿大紅衣服,宜選粉紅、橙、金或銀色代替。較現代中西合璧式婚禮,傳統的中式婚禮策劃流程雖然較之前有著大大地簡化,但現在我們的大力倡導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傳統的婚禮策劃正受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也正在以我們自身的工作做著不懈的努力!

C. 結婚穿旗袍有什麼禁忌

結婚穿旗袍禁忌搭配黑鞋,旗袍配黑鞋給人以不吉利的感覺;結婚穿旗袍還禁忌濃妝艷抹,濃妝艷抹較為俗氣,不符合婚禮的氛圍;結婚穿著旗袍也不適合較為暗沉的顏色,最好以明亮的紅色為主,能襯托新娘的氣質,也更加喜慶。

1、搭配黑鞋

結婚穿著旗袍禁忌顏色暗沉,不吉利,以鮮亮的紅沒斗察色為佳,年齡稍大的新娘可以穿著大紅色的旗袍,可以襯托新娘穩重大方,年輕的新娘可以穿著枚紅色的旗袍,可以襯托新娘的青春活潑。

D. 唐裝、旗袍是不是漢服漢服和唐裝的區別是什麼

唐裝和旗袍都是漢服,它們都是漢服的一種,是經過了時代的演變,慢慢改良而來的。而漢服和唐裝是由很大區別的,像是兩個歷史不同、概念不同、文化也有所不同,這兩種服飾雖然都是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瑰寶,但是本質上還是存在很大差別的。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唐裝和旗袍,還有漢服和唐裝的區別:

唐裝是是中國的一種服飾,泛指唐制漢服,它是漢族服飾系統中一種款式,唐裝的特徵是交領、右衽、系帶、無扣或布扣。唐裝的代表代表服飾有齊胸襦裙、唐圓領袍、交領襦裙等。唐裝中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其中襦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襖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比較寬松;襦、襖有窄袖和長袖兩種而唐裝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它是一種服飾,同時也是一種傳統文化傳承。

E. 為什麼網路上會有人提倡漢服,反對唐裝旗袍

這些人只是反對將旗袍唐裝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同時提倡復興漢服也只是針對漢民族而已。他們希望自己民族了解自己的民族服飾,民族文化,呼籲大家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而已。當我們被入關的滿人剃發衣服的時候,當我們被西方列強用火炮敲開國門的時候,當我們在白人、日本人、韓國人、黑人面前缺乏自信甚至中國的女人們被他們認為很easy的時候,當面屏幕都在給滿清歌功頌德的時候,甚至當我們面對少民的欺負無力反抗的時候,我們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漢民族難道不該做點什麼嗎?漢服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漢服了解我漢家文化,通過漢服了解我漢家歷史,通過漢服喚醒我漢家榮辱觀。我們國家在軍事上已經足夠強大了,不在是隨便讓人欺負卻只敢攻打人家大使館發泄的滿清了,但是我們的人民卻依然如同百年前沒有任何的自信心,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卻還在。所以提倡漢服很有必要。
提倡漢服,是提倡「將漢服作為在一些場合用於代表漢族形象的服飾」這一觀念,不是讓所有人穿,不是成為國服。那為什麼反對唐裝旗袍?不是反對人穿,而是反對(在漢服理念提出之前)相當部分人將唐裝旗袍作為漢族的民族服飾、作為漢族的形象代表。這些服飾應追溯至滿族服飾,是滿族服飾與現代審美結合的產物,可以是近代中國的代表,甚至可以是現代中國的形象,但不應作為漢族的代表。這和入侵沒關系,就像如果設計師用火星人服飾與地球審美結合設計出新的服飾,受到歡迎,被大部分漢族人穿著,我也不能承認讓這種東西作為漢族的形象代表呀。我們的包容,是樂於接觸甚至吸收其它文化,我們可以穿各種衣服,我們不排斥、不抵制其它文化,但不是用其它文化來替代我們呀。我們這個民族的形象,應由漢服代表。漢族之形象,謂之漢服,順理成章,你可以推翻我們宣傳的所有衣制,這也是好事呀,因為可以有更多專業的人加入。我們所做的也就有了意義。

F. 中式服裝為什麼叫做唐裝為何不稱秦裝、漢裝、宋裝、明裝或清裝呢叫清裝或旗裝可能更准確此吧。

唐代十分注重與國內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此唐人的服飾也出現了自西漢「絲綢之路」以來空前的豐富多彩、瑰麗多姿:袍、襕、襦、衫、貫頭衣、裙、披帛……,應有盡有,可謂是百花齊放、色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高漲的鼎盛時期,對以後各朝代及今人的服飾文化之影響非同小可,且源遠流長。
在唐代的軍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長衫、長袍。當時根據穿著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圖案上有著嚴格的區別。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縫制的狹小袖口的袍子與用考究的綢、絲段縫制的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皇帝的龍袍,又稱黃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縹、絳、白、黃六色配置。下屬的臣將及大小官吏選用紫、絳、緋、白、藍等色製成朝服。這些表現出不同官銜等級、階層地位的服裝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的蟒袍,胸前和背後的正方形圖案就有沿襲唐代官服的傳統。
到了民國以後,清代滿族左右開叉、行動方便的被「漢化」了的旗袍——男子穿的長跑馬褂,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禮服。二十年代的新文化運動以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後,剎那間,穿西服、剪辮子、留分發、剪平頭、拎文明棍的打扮蔚然成風。直到五六十年代在我國民主黨派高級領導人張瀾、沈鈞儒及港澳台等地的男士種仍作為傳統保留的文化服裝在社交場合出現。不過這時期早已摒棄了三十年代以前罩在外面的馬褂。而突出人體線條美的女性旗袍,也是在新文化運動以後,從直線或跳躍到曲線式,與日趨發展的流線型工業產品相吻合而走向世界。當然穿著它走在國外的大街上,肯定有人就會想到「唐人街」。可見旗袍以」唐裝」面孔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格向世人展示,不足為怪。
現代朝鮮婦女的短衣、長裙以及胸前「Y」字開襟、飛舞的系帶,微風吹拂,飄飄欲仙。這款上短下長的裙套裝,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從唐代流行到今天。歷經歲月滄桑,時代變革,由於配飾時興的發型、鞋襪、提兜、花傘等「輔件」它從未落過伍。仔細思量,取得這種永恆的美感,無外乎在於提高腰節線後的上短下長的面塊對比與古希臘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率」比例關系不謀而合而經久不衰、代代相傳。傣裙也有此特點。
襦是身長不過膝的長衣或短袍,它和袍一樣,不分男女皆通用。因身長適合勞作時穿用,被廣泛地流行在民間。到了明、清時代,上流社會的女子也在長裙上配短袍為外套,穿起來顯得身材修長秀美,其實是「襦」於「襕」相同的比例美所奏效的。只不過「襦」把視點「切割」線引向下方擺而已。今天西南的苗嶺瑤寨,仍有的婦女、男人穿短袍配長裙、長褲的打扮。尤其在袖口、領型、偏襟及鴛紅妃綠的「重彩」刺綉上保留著明、清服裝的藝術風格。
在公元六世紀,日本由於受中國唐代文化的影響,服裝上也模仿中國。類似鑽式背心的貫頭衣,在唐代南方百姓中穿用。後來傳到日本,他們把腰間只用一根繩子系好的簡單衣服改成武官朝廷的禮服。到了十九世紀江戶時代,日本婦女把這根繩子模仿一座古代拱橋,系成鼓形狀的「御太鼓結」的小包袱作背飾,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和服」。當今,在服裝工業相當發達的日本,新娘們穿上「大褂」的禮服,它那高貴、華麗的唐裝般鮮艷璀璨的色彩、圖案還不時地為今人所傾倒。
現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坦肩露背作為思想解放、標榜時髦的象徵。殊不知在唐代「綾羅纖縷見肌膚」的貴族婦女的大袖紗衫罩就僅繫到胸部的內裙上。對於崇尚豐腴胖體之美態的唐婦來說,這是唐王朝開放以來受於三百多個絲綢之路國家的異族服飾文化「感染」後所持有的「富貴」、「富態」的瑰麗化身,可與浮羅宮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難怪裸露女子頸項、胸肩、臂背的作品,歷來成為服裝設計師去蜂擁而入「雕塑」的柔美形象的「焦點」。
更叫人感到空前「浪漫」的是唐代永徽年間婦女也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代婦女為使自己的服裝更富有藝術魅力,她們在外出行走時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風暖背。在室內或宮中花園里披上比披子更長的帶子——「披帛」。繞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從皇家貴婦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前進,這些繁瑣的「服飾」也逐漸的消失。不過類似「帔子」的長、方圍巾以其實用功能仍在現代社會中流行開來。而「披帛」,人們只能從敦煌飛天畫壁、出土陶俑、影視歌舞的古典劇目或滿族傳統婚禮中偶爾領略,欣賞其長虹絢霞般飄逸、浪漫、飛揚的神采了。

G. 唐裝和旗袍的由來

1、旗袍
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暗中幫她們打扮哩。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唐裝」的興盛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唐裝」,基本上是清末的中式著裝,「唐裝」說法的由來,也有些「出口轉內銷」的味道,外國人稱「華人街」為「唐人街」,自然把中式服裝叫做「唐裝」了。
「唐裝」的稱謂,其實源於海外。唐代盛期,聲譽遠及海外,以後海外各國因稱中國人為「唐人」。《明史·外國真臘傳》言:「唐人者,諸番(外國人)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在美國、東南亞乃至歐洲的華人居住區,亦因而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自稱唐人,正由於自古以來唐朝是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朝代。把住唐人街的唐人穿的中國傳統風格的服裝稱為「唐裝」,不僅順理成章,而且早就在海外成為慣稱,成為國際公認的中國人的稱號。在20世紀初,在當時「中西服裝並行不悖」的社會大背景下,粵、港、澳一帶同胞就是以「唐裝」、「西裝」來區別中西打扮的。在2001年的上海APEC會議上,中國作為東道主請前來參會的亞洲及太平洋經濟體的領導人穿「唐裝」,並由之而掀起祥和喜慶的「唐裝」新潮,這不僅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而且是流行規律的必然,更是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地位與風度的體現。
唐裝的源起時間離我們很近,因此比較容易重新融入我們的生活。比如說穿著唐裝上衣,還可配以西褲、皮鞋,外面能罩風衣,裡面襯高領衫……這種特質是唐裝風雲再起的文化層面以外的實用因素,但這個因素在流行中同樣不可或缺。也就是因為這一點,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或離我們更近的明代袍服,才基本上不太可能重迴流行。它們的回歸可能通過另一種形式,就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