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是什麼小說改編
擴展閱讀
穿白旗袍怎麼搭配 2025-02-14 07:06:43
吃東西的手套英語怎麼說 2025-02-14 07:00:31

旗袍是什麼小說改編

發布時間: 2023-08-06 14:50:40

① 旗袍的作者簡介

王彪,六十年代生於浙江,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庄園》《隱秘沖動》《致命的模仿》,長篇小說《身體里的聲音》《越跑越遠》《復眼》等,著有電視劇《紅日》《東方紅1949》等。
海飛: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曾在《收獲》、《人民文學》《十月》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300多萬字,大量作品被《小說選刊》及各類年度精選本選用,獲人民文學獎等十數個國家、省級文學獎項。著有小說集《看你往哪兒跑》《像老子一樣生活》等;散文集《丹桂房的日子》等;長篇小說《花滿朵》《花雕》《向延安》等;影視劇本《旗袍》《大西南剿匪記》《鐵面歌女》《從將軍到士兵》《代號十三釵》《隋唐英雄》《太平公主秘史》《旗袍,旗袍》等。
周維,網名鄒鄒有理。80後太陽花系寫作人代表之一。2010年被《新周刊》評為80後最具奮斗代表人物之一。曾是湖南衛視北京中心宣傳主推人,新浪、搜狐、鳳凰網超人氣知名博主,上百家平面媒體專欄作者。2009年最具爭議文化界名人榜制榜人,著有《書里有花悄悄開》等。

② 《旗袍》吸引你了嗎

1937年淞滬會戰,中國英勇的熱血男兒雖然築起了鐵一般的血肉長城,但依舊無法抵擋日本侵略者無情冷酷的鐵蹄,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淪陷。在此之後,如汪精衛、丁默群(王志文 飾)之流不顧廉恥認賊作父、助紂為虐,更有關萍露(馬蘇 飾)、趙世傑(祖峰 飾)等愛國兒女組成青年鋤奸團,發誓消滅所有漢奸與敵寇。因一件家傳的珍貴旗袍,關萍露和丁默群這兩個絕然處於不同世界的兩個人相識。從此關有了多重身份,她是報社的激進專欄作家,也是大漢奸丁默群的情婦、更是時刻策劃將丁就地正法的鋤奸隊成員。亂世之中,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奇上演……

說起近些年的旗袍女星應該是陳數,開始知道《旗袍》剛拍攝的時候,我就像是不是讓她還演。馬蘇也不是不夠漂亮但是對於旗袍來說還是讓人感覺有一些土氣,她的身高也不能撐起旗袍那豎起的硬領和恰倒好處的腰圍,她缺乏眉宇間的氣質,沒有表演出特工的復雜心理,在感情和理想中的那種搖擺性。

申軍誼自打穿山豹後就沒有一個讓人記憶猶新並且充分肯定的角色,演藝事業有一些下滑。他《北方有佳人》里的韓復榘有幾分悍匪的樣子,他在《天龍八部》里的丁春秋也不乏毒辣的眼神,我只能怪導演不夠專業,不能發揮演員特長,發揮來發揮去申軍誼的武田司令有點像北京開出租的司機,哪有日本司令官的氣質。
祖峰的趙世傑實在是編劇寫的有點異想天開,作為大學生自發的鋤奸隊在上海攤上找不到相匹配的原型,不過像鐵血鋤奸團的民間組織,他的團長是斧頭幫幫主王亞樵。趙世傑積極為革命的甘灑熱血到最後的叛變賣國,有一點反諷的意思,也可以說是離奇。不過電視劇里的細節實在是經不起推敲,把殘留的鋤奸行動給幼稚化了。如果導演把錢鵬飛的角色安排給他,說不定還有什麼新的收獲呢?

好在還有王志文的丁默群用演技征服了觀眾,其實看過《風聲》的朋友里就知道這樣的角色他早已經輕車熟路,《旗袍》這個電視劇不過是讓這個漢奸角色更加豐富和立體。他雖然是一個漢奸,但是對中國的旗袍審美藝術是熱愛又加,他如果生活在現在恐怕可能是亞洲小姐的藝術顧問,或者是時尚衣服雜志的主編呢?時代很殘酷,有的人可能是和平時代的精英,在戰爭年代沒准就成了叛徒,這里更多的人性的問題,不過一個人的演技相對於整個劇來說到底是獨木難支。

③ 冉爾旗袍四部曲都是什麼名字

《偷香》、《裙臣》、《撩袍》和《雁南飛》。
1、冉爾寫了四部旗袍小說。
2、這四部是一部接一部的,講述了旗袍女人在民國時期的故事,非常有趣。

④ 旗袍的歷史文化

一、旗袍發展的歷史

清朝男人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 封閉,還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⑤ 旗袍,從司藤景甜、古力娜扎、倪妮到張曼玉,演繹了不同風韻的美

旗袍, 合體的剪裁,展現女性的曼妙身姿,東方的美。

旗袍是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 1920年到1929 ),到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50年代後,由於 歷史 原因,旗袍漸漸被冷落。直到80年代後 ,傳統文化再度受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又逐漸興起。

民國, 一般指中華 民國 (1912年—1949年) ,所以旗袍的形成與流行都是在民國時期。

在影視作品中,不同明星的旗袍裝,有著不同風韻的美。

《司藤》景甜

網劇《司藤》正在熱播,改編自尾魚同名小說,玄幻愛情題材。在這部劇中,景甜的演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景甜飾演的司藤小姐各式各樣的民國旗袍造型也廣受好評,網友直呼驚艷,看不夠。

這些旗袍,刺綉精美, 做工考究,通過不同的顏色、質地、 式樣和配飾,襯托出或是柔美、或是高冷、或是傲嬌的司藤小姐。

司藤初登場,一件珍珠白真絲重緞倒大袖旗袍,搖曳生姿;

薄荷綠色珠綉蕾絲旗袍,司藤:「因為貴,符合我的身份!」原來是高貴的仙女本仙啊。

這件香檳色藤紋蕾絲綴珠旗袍, 恰到好處的溫柔,優雅端莊的典範。

湖藍色訂染刺綉綴珠真絲絨旗袍,外面配湖藍色訂染刺綉拼接蕾絲斗篷,劇中旗袍沒有單獨亮相;

植物紋樣流蘇針織旗袍,配上絲絨的流蘇斗篷,成熟穩重,氣場強大。

《十二譚》古力娜扎

電視劇《十二譚》3月27日開播,差評如潮,特別是5毛特效遭到網友嚴重吐槽。該劇 改編自作者尼羅的同名小說, 民國愛情劇。古力娜扎飾演的女主夜明在劇中同樣有很多的 民國旗袍造型 ,難免有網友拿景甜的《司藤》進行比較,引來微博上民國旗袍科普,大意就是娜扎的旗袍造型,符合民國旗袍特點。該劇走的是甜美風,古力娜扎顏值和身材出眾,旗袍裝也自然是很美的。以下是古力娜扎微博曬出的旗袍造型,隨著劇情的發展,期待有更多好看的旗袍造型。


《金陵十三釵》倪妮

電影《金陵十三釵》由張藝謀導演,2011年12月 在中國內地上映。《金陵十三釵》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秦淮河畔十三位風塵女子為救女學生而犧牲自己的故事。劇中女子的旗袍造型不僅是美,也代表著人物的不同性格。這部影片使倪妮以謀女郎的身份晉升 娛樂 圈知名女星。

穿著旗袍的秦淮河畔女子,搖曳走來~

倪妮扮演的玉墨嫵媚動人,棗紅色大花朵旗袍,更襯出秦淮河畔頭牌的風情萬種。


《花樣年華》張曼玉

說到旗袍,不能不提張曼玉,她在2000上映的電影《花樣年華》中,演繹了一場漂亮的旗袍秀 , 端莊優雅又不失性感嫵媚氣質,有著獨特的韻味。 在當時一度掀起了旗袍熱。

《花樣年華》導演王家衛,主演梁朝偉/張曼玉。劇中張曼玉換了23件旗袍,旗袍統一採用高領、圓襟、十字袖、過膝的設計。每一件不同花色、不同剪裁的旗袍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情,或優雅、或溫柔、或哀怨、或悲傷 。 張曼玉完美詮釋了舊上海時期的旗袍造型,這種美,溫柔了歲月,驚艷了時光。

轉角處,街燈昏黃, 身著旗袍的美人那一低頭的溫柔和嬌羞。

張曼玉的背影看上去有些清瘦,但阻擋不了骨子裡的女人味。

旗袍下的曼妙身姿,西裝里的儒雅沉穩,伴著優韻的旋律,兩顆心始終徘徊在倫理的邊緣直至錯過。「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盤點就到這里了,誰才是你心目中的旗袍女神呢?

⑥ 關於個女共產黨潛伏的小說,和旗袍有關,請問是什麼

《色戒》是根據張愛玲完成於1950年的同名小說改編;《旗袍》是根據《色戒》中王佳芝原型鄭蘋如和當年名盛一時的著名女作家、中共地下黨員關露真實故事改編 。

⑦ 電視劇旗袍依哪部小說改編

小說《旗袍》根據同名電視劇改編,王彪,海飛所著圖書。
也就是說這部電視劇先編劇創作劇本,再有電視劇,最後才出的小說0
==
《旗袍》作者是雪靜,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書籍。當然,還有這本呢,和電視劇沒有關系

⑧ 《旗袍》關萍露原型是誰

關露,原名胡壽楣。

熱播諜戰劇旗袍主人公關萍露原型之一,1907年出生於山西右玉縣,15歲時父母雙雙離世,她和妹妹胡綉楓隨二姨生活,20歲時,關露考入上海法學院,一年後轉入南京中央大學繼續學習。

1930年關露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她的故鄉從此,她寫詩,創作小說,為電影歌曲作詞,翻譯外國文學作品與潘柳黛、張愛玲、蘇青合稱為「民國四大才女」,眼看她如一顆明星在上海灘冉冉升起,卻突然在文壇上消失了。

對旗袍的介紹。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

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