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清朝女人什麼時候穿旗袍
擴展閱讀
ez睡衣守護者怎麼賣 2024-11-17 23:29:52
初雛童裝哪裡的 2024-11-17 23:29:12

清朝女人什麼時候穿旗袍

發布時間: 2022-03-11 16:38:32

Ⅰ 清朝時期漢人都穿什麼樣的服裝 是旗袍嗎

清朝時期漢人不穿旗袍。

清朝女裝: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朝男裝:

清代男裝主要是長袍和馬褂,袖端呈馬蹄形是歷代不曾見過的。長袍造型簡練,立領直身,偏大襟,前後衣身有接縫,下擺有兩開衩,四開衩和無開衩幾種類型。

皇室貴族為便於騎射,著四面開衩長袍,即衣前後中縫和左右兩側均有開衩的式樣,平民則著左右兩側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

(1)清朝女人什麼時候穿旗袍擴展閱讀:

從記載順治時期朝廷對民間著裝下達的詔令中,可以了解到服飾變化的一些具體情節。順治元年十月有令命文官衣冠按明代服制,民裝無規定。

順治二年六月規定了剃發之制,限旬日內一律遵行,違者殺而無赦。據說當時有一漢族遺老由於不願剃發,只好改扮女子裝束。

由於拒絕剃發而迫死的不計其數,而被逼無奈改扮女裝的也為數不少。順治四年十一月確定官民服飾之制,但只限服色和使用材料,所服之式樣仍無明確規定。

直至乾隆時期,規定了居住城市和人員稠密的區域普遍服用旗裝外,閉塞地方的平民仍然不服用馬褂,不戴紅纓帽。

即使一些留有發辮的男人,也將辮盤繞在頭頂,再加戴一頂氈帽,外觀上很難辨認出來。特別是清初時留辮很短小,就更不好分辨。

滿人進關,對男子採取強制性更裝,女子的更裝是逐步實現的。當時女子改裝阻力很大,明裝難以更改,反而大大吸引了滿人。

不少旗人還特意模仿漢裝,盡管乾隆時期宮中一再降旨,禁止滿人纏足,但異族女裝的吸引力,使得不少滿人違抗旨令的現象時有發生。

Ⅱ 清朝女子服飾特點

1、漢女服飾

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

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尚保存著明代的馬面裙,康熙年間馬面裙開始著重裝飾裙門,後來裙褶又改為長梯形接片。

2、滿族及宮廷婦女服飾

清初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前後開衩的長衣,後來改為左右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旗袍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

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初期旗袍無領,穿著時需加上領巾,後來加上假的元寶領。

3、後宮服飾

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的稱為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

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

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

(2)清朝女人什麼時候穿旗袍擴展閱讀: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

清代滿族婦女所穿的旗袍外面常加罩一件馬甲,這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裝束。這種馬甲與男式馬甲一樣,也有大襟、一字襟、對襟及琵琶襟等形制,長度多到腰際,並綴有花邊。

滿族婦女的發型稱為旗頭,清中期開始有二把頭,清末滿洲貴族婦女在二把頭上加上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

Ⅲ 中國女性穿旗袍是什麼時代開始所

旗袍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也就是民國時期!

Ⅳ 清朝的宮女都穿規定服裝嗎

是的,我我古代在服飾上是有很大的等級限制的,清朝女人穿旗袍,但宮女是著黑領綠袍,金紐扣,頭上飾翠花,並有珠璫垂肩。但用料及顏色上也有嚴格的限制。

Ⅳ 關於清朝時期的女性服裝

滿族的衣著服飾,基本上是沿襲女真族。
滿族人喜歡穿「旗袍」,清朝統一全國以後,旗袍主要為婦女穿用,樣式有所發展並講究裝飾,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清代婦女旗袍還時興「大挽袖」。袖長過手,袖裡的下半截彩綉採用多種與袖面不同顏色的花紋,然後將它挽出來,別致、美觀。滿族婦女一般都穿長度到腳的寬長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
滿族婦女的鞋極有特色。以木為底,鞋底極高,類似今天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上下較寬, 中間細圓,類似花盆。
清代滿漢婦女多穿裙裝和套褲,裙子以長裙為主,群式多變。如早期時興「月華裙」,在裙中褶襇內有花紋圖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中期流行的「鳳尾裙」用金銀線將各裙片拼和連接,宛如鳳尾。乾隆年間,婦女喜歡穿鑲粉色邊的淺黃色衫,下配綉花邊的裙子和褲子。咸豐、同治年間在鳳尾裙基礎上改革成為「魚鱗百褶裙」,即在裙下擺處用線交叉相連,使之能展能收,形似魚鱗。在清朝前期,男從女不從的變動政策,使清初滿漢女裝保留各自的形制和特色。隨著滿漢兩族交往的日益頻繁,女性服裝漸趨融合。
清帝服飾完全介紹(超級漂亮圖圖
袞服
型制:前後及兩肩共四團金龍,左肩日,右肩月,並飾有萬壽篆文和五色雲紋。
穿著場合:祭圜丘、祈谷、祈雨

Ⅵ 為什麼清朝人都穿旗袍

滿族本身是騎馬狩獵的民族。男子和女子的衣服大多要適應畜牧生活。旗袍例外,旗袍是滿族貴族的象徵。貴族女子以穿旗袍為美。

Ⅶ 旗袍最先是滿族女人穿的嗎

現代旗袍其實是漢族改良的,也是東亞對古裝進行現代改良最成功的。
旗袍完全甩下旗裝幾個檔次,成為中國女性美的韻味。
而且,旗袍是與當時中國在進步中的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前幾天看了《一把青》,實在為劇中的旗袍感到驚艷。

Ⅷ 中國女人穿旗袍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至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一裹圓、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抹胸、腰帶、眼鏡......,層出不窮。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中國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

風行於本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於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Ⅸ 清朝時漢人女子穿旗袍嗎

清朝京城附近的富家女子有的會穿旗袍。就像現在有錢人穿名牌來顯貴氣一樣。但在南方,漢女是不穿旗袍的。

Ⅹ 清朝漢族人穿旗袍嗎

清朝時候旗人(也就是後來的滿族人)男子平時穿的和漢族差不多,長衫扎腰帶,長褲,布鞋,或者靴子。但在正式場合旗人男子穿的和漢族人就不一樣了。

雖然當年清廷強制規定漢族男子裝束必須效法滿族,但這個命令除了發式以外其餘方面並未認真執行。清時漢族男子的衣襟比滿族男子的衣襟要小,袖口明顯大一圈,而且沒有馬蹄袖。袍的下擺保持了明代式樣,只在左右開岔,或者乾脆不開岔,袍的領子一般用圓領,不使用襯領。中衣一般都用白色,而且比較長,有的和袍的長度相等。漢族男子也不使用皮帶,仍沿用明代的絲絛。也很少穿靴子而習慣穿木底布鞋。

滿族男子的正裝與漢族截然不同,長袍一般都有四面開岔,有的還在右開岔上加以可以自主拆吊的活動下擺。袍上也沒有領子,而是使用襯領。長袍的袖口是緊收的馬蹄袖(叫箭袖)。馬褂和馬甲也是緊身的,而且長度不得超過腰。滿族男子普遍使用皮帶,用布帶的不多。滿族中衣的尺寸比較短,且顏色通常與袍子差不多。滿族男子還有一種套褲,用厚帆布或者鹿皮製成,套在布褲外邊便於騎馬時穿。滿族男子在正式場合必穿長靴,絕對不準穿布鞋,長靴大多是皮製的,個別用布制。

清代旗女與漢女的裝束就更不一樣了。滿族女子的發形很特別,比如兩把頭,是在頭頂先梳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個稱為燕尾的發板,沿著燕尾把剩餘的頭發向下梳,最後用發掐固定在腦後。還有高粱頭,是在頭頂先固定一個發籍,然後使用一根大橫簪平插在發籍上,將剩餘的頭發分左右宛在橫簪上最後用發網固定。今天在電影里常見滿族婦女頭帶答拉赤,其實在當時答拉赤並不常用,清時無論貴族還是普通旗婦,都只在禮儀場合才帶它,平時是不帶的。滿族婦女不纏足,平時穿平底花布鞋,也只有在禮儀場合才穿花盆底或馬蹄底。在清代貴族和普通旗婦的確平時都穿旗袍,禮儀場合的旗袍裝飾要比平時旗袍華麗,頭上再帶以答拉赤,腳登花盆底,走起路來高貴端莊。滿族婦女沒有穿裙子的,穿裙子的場合只有兩種,一是在皇家慶典上滿洲貴族女子要在朝裝內穿配裙,二是在家祭跳神時薩滿要穿神裙(這種神裙無論男女薩滿都必須穿)。

清代漢族女子基本保留了明代以來的上衫下裙風俗,尤其在南方,漢族女子常穿百折掛裙,裙擺正中有時會鑲嵌精美的綉片,群折上也常有綉花,而且群長沒足,隨風飄擺盡顯婀娜。清代漢族女子的發式與滿洲女子的旗頭有很大不同,各地花樣非常多,而且佩帶的裝飾品很復雜,假發也十分普遍,有一種叫做裝頭的硬質假發套是整體帶在頭頂,高度超過2公分,與日本的木模假發很相似。漢族女子大多纏足,所以清中期以前穿外褲的很少。晚請時期漢族女裝才開始流行褲子,但褲子的尺寸很大幾乎接近裙子,為了「行不露足」其長度也和裙子相當。上身的衣服為冬襖夏衫,襖一般是緊袖高領,衫則是大袖口寬下擺。現代很多人都以為琵琶襟高領加扣子是滿族服裝的款式,其實都是誤區。琵琶襟高領等元素都是在明代漢族服裝中最早出現,後來的滿族服裝是受到明代漢裝影響後又加入本民族元素而形成的。清代漢族女裝也是沿用了明代的領部款式。

在清代,滿洲人與漢人是可以通婚的,但有個前提,即通婚的范圍一般只限於八旗組織內部。清代幾乎所有滿洲人都在八旗之列,與其通婚的漢人也必須在八旗之列,也就是漢軍八旗。但對於八旗組織以外就都不準隨便與平民通婚。即便是漢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準隨便與旗外的漢人或蒙古人通婚。這就是清代的「旗民不婚」制度。這樣作的原因是旗人是世代吃朝廷財政的預備役軍屬,生活費與田產都是朝廷的,他們一旦與平民結婚成家就會涉及到財產分配的問題,這樣就會造成國家財產無行流失。所以清政府不許旗人聘娶民女,更不許旗女外嫁,因為前者會出彩禮,還會增加入旗人員,後者則會帶走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