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旗袍展示 » 旗袍的外衣是什麼材料做的
擴展閱讀
ez睡衣守護者怎麼賣 2024-11-17 23:29:52
初雛童裝哪裡的 2024-11-17 23:29:12

旗袍的外衣是什麼材料做的

發布時間: 2022-03-09 06:37:15

Ⅰ 衣服是從哪裡做出來的是什麼材料做的

有專門生產服裝的廠家。裡面有設計人員,負責服裝式樣的圖紙設計;式樣設計好了,由裁剪師傅負責裁剪,把布料按照圖紙要求裁剪出領子、袖子、衣服的前面、後面、口袋等;裁剪好的布料交給負責縫紉工,他們負責把裁剪好的布料拼接在相應的位置;接著還要在衣服的釘上扣子或者綉上商標、圖案。這樣一件衣服基本就完成了。衣服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有化纖、全棉、羊毛、皮草等。總之,一件衣服從原料到生產出成品,需要很多人們的辛勤勞動。你懂了嗎?

Ⅱ 旗袍是什麼

旗袍(形成於民國時代的女性服裝)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Ⅲ 做旗袍用什麼布料

做旗袍的材質: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棉布料不適合做旗袍。

近代旗袍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衣片上出現了省道,腰部更為合體並配上了西式的裝袖、旗袍的衣長、袖長大大縮短、腰身也越為合體。 現代旗袍是是式樣簡潔合體的線條結構代替精細的手工製作。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3)旗袍的外衣是什麼材料做的擴展閱讀: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

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

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Ⅳ 請問這件衣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如圖

從圖片上看像是狐狸的皮毛。因為沒有貂皮細膩。說實話還是盡量少穿皮毛類衣服,並不環保。

Ⅳ 衣服是什麼材料做出來的

遠古古時候是樹葉、獸皮等各種材料,現在為一些化纖類編織的面料,還有一些天然面料。說的再簡單一點就是纖維做的,不論是化纖還是各種天然纖維,統稱纖維!

Ⅵ 衣服一般是什麼 材料做的

目前市面上的衣料大致上可分為:棉、亞麻、羊毛、蠶絲、嫘縈(人造絲)、尼龍、特多龍、壓克力纖維、醋酸纖維、三醋酸纖維、彈性纖維、玻璃纖維、金屬纖維、橡膠纖維、以及各種混紡的纖維等。目前市面上的布料纖維大致上可分為:棉、亞麻、羊毛、蠶絲、嫘縈(人造絲)、尼龍、特多龍、壓克力纖維、醋酸纖維、三醋酸纖維、彈性纖維、玻璃纖維、金屬纖維、橡膠纖維、以及各種混紡的纖維等。
常用纖維的檢驗方法常用纖維的檢驗方法
利用手觸摸質感的辨別法:棉涼且柔軟,無彈性。涼且柔軟,無彈性。
亞麻冷且平滑,有若皮革之手感。冷且平滑,有若皮革之手感。
羊毛觸感溫暖,且有彈性。觸感溫暖,且有彈性。

蠶絲溫暖平滑,且富彈性。溫暖平滑,且富彈性。
嫘縈長纖維之織物觸感涼而平滑,缺乏彈性。

長纖維之織物觸感涼而平滑,缺乏彈性。
短纖維之織物具有一般纖維織品的表面性質。短纖維之織物具有一般纖維織品的表面性質。
尼龍長纖維織物觸感平滑,質地輕,彈性佳。長纖維織物觸感平滑,質地輕,彈性佳。
短纖維織物有類似羊毛織品之手感。短纖維織物有類似羊毛織品之手感。
特多龍長纖維織物觸感類似尼龍長纖維織物,但比較硬。長纖維織物觸感類似尼龍長纖維織物,但比較硬。
短纖維織物其觸感有若棉或楊毛織物之表面性質,壓縮後回復彈性佳。短纖維織物其觸感有若棉或楊毛織物之表面性質,壓縮後回復彈性佳。
壓克力纖維觸感有若羊毛,質地較羊毛輕,具有特殊光澤。觸感有若羊毛,質地較羊毛輕,具有特殊光澤。
醋酸纖維觸感平滑,稍具溫暖性,有良好的硬身和擢綴性。觸感平滑,稍具溫暖性,有良好的硬身和擢綴性。

Ⅶ 旗袍的製作過程

旗袍製作過程簡介

一.裁剪紙型(紙型必須核對正確:肩、邊、下襬是否等長、等寬)

1.剪下前片獨襟(獨襟前中心留1cm縫份)
2.前片底襟疊份(剪下後之襟留6~7cm縫份)

二.裁剪表布(先疊出布寬,找出布紋之方向,與花紋之中心主體,用熨斗燙出中心線)

1.裁剪後片:
(將後片紙型放在布尾,領口部分及右手邊是剩布)
(縫份留法:�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
肩留2cm,領口先不裁,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2.裁剪前片:
(前片因右上半身有小襟,故先裁上層布之小襟與大襟疊份約7~8cm再與大襟疊合,剪下前片)
(縫份留法:�邊2cm,下襬4cm,袖口0.7cm,有接袖留1cm,肩留2cm,領口先不裁,
等肩線接好,與前領一起開)
(大襟留0.5~1cm,底襟前中心留0.5~1cm,下疊份留7~8cm,)
(領口與褶子用線釘做記號,或用粉片畫出褶子與領口線)

三.製作程序:

1.車褶子(燙出中心線,疏縫固定)照記號車縫,褶尖要用車線打結,不可回針,(褶子左右分開燙平)褶子小,褶份少時,往上倒角燙平,車完褶,下擺→斜針縫處理好,即可車布邊。
2.底襟之處理:折0.7cm~1cm車0.8cm
3.大襟的處理1)上牽條(1cm寬) (2)裁剪貼邊
4.後身之縮燙與上牽條(示範)
5.前身之縮燙與上牽條(示範)
6.開叉之處墊叉布
7.合肩線.車縫(領口之處再回針約4~5cm,避免剪領口後分家)
8.裁剪袖口貼邊
9.做領子(示範)
10.開領口(用皮尺立起來量,比實際的領圍少3~4cm,因包括縫份)
11.上領子(回針縫固定,必須將領襯藏住,但不縫到表布)
12.接合�邊(車縫)
13.畫盤扣位置及釘暗扣記號,底襟暗扣下墊力布,縫領勾
14.上拉鍊(齒入0.1cm)用星點回針縫固定
15.縫暗扣,領上0.8cm先縫領鉤,領角縫暗扣
16.下襬與�邊開叉,固定下襬使用斜針或藏針縫,�邊:千鳥縫
17.開叉止點,拉鍊止點以上固定防裂開
18.整燙,大公告成啦~~~

旗袍製作的知識

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現今的旗袍都是收緊腰身,把女性的身段盡量表現出來。原本旗袍是旗人所穿的服裝,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袖、襟、裙都緄有較寬的花邊。這服裝在清朝時已很普遍,但只是滿族婦女和宮廷中的女性才穿著。到了二十年代,漢族的婦女才開始模仿穿著。旗袍從形成到普及,經過無數的變化,到了三十年代,已完全脫離原本形式,而變成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婦女服裝。當時造旗袍比較出名是上海師傅,手工都較為精妙,而澳門的旗袍店的師傅亦多來自大陸,澳門人便跟這些師傅學師。

一、旗袍的製作

造旗袍的過程與造其他衣服的過程是大同小異,首先替客人度身,再由客人選擇布料和款式。製作的工序主要分為三個部份:裁剪,畫圖和綉花。傳統的旗袍通常較長到腳踝,亦有短的旗袍,多在膝蓋對上一吋左右。

二、領的分類

領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企領和小鳳仙領。其中企領又分為圓和方領。企領是較為傳統,而小鳳仙領則是比較新潮,猶如現今的恤衫領一樣反下來。旗袍的領是硬身的,以前師傅將白布用漿糊漿硬,然後放入領內,而現在則改用尼龍。

三、袖的類別

袖大致上可分為無袖,短袖,中袖和長袖,以前主要是按天氣變化而決定旗袍的袖的類別。但現今女性造旗袍主要是出席宴會等場合,較年輕的女性多選擇前三種,而年老的則選擇長袖。通常短袖長四吋,中袖約有十六吋,而長袖是十九至二十吋。

四、花鈕的種類

花鈕是旗袍所規定的鈕,其作用與現今恤衫的鈕是相同,但花鈕比較花巧,而且要師傅用布親自織成。花鈕的款式有百幾種,如蝴蝶款、鑽石款、大花型款等,一件旗袍所用的花鈕,多是由客人選擇後要求師傅造的。花鈕所用布的顏色一定與緄邊的布相同,主要會令到旗袍更加高貴。

五、襟的款式

旗袍的襟,在款式方面沒有太多,而通常選擇的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琶琵襟、曲襟以及沒有襟。在製作方面,雙襟比單襟復雜,師傅先在旗袍上開了兩邊的襟,然後把其中一個襟縫合。這個襟只作裝飾,所以穿著雙襟的旗袍與單襟的一樣,只不過雙襟的旗袍在視覺上較為美觀和高貴。直襟就比較少,至於斜襟以前通常會配襯大花鈕,但現在都會改用較細的花鈕。曲襟的形狀仿如有角的「S」型,因為其開口較大,所以比較容易穿著。

六、開衩的高度

旗袍的開衩是由三十年代的電影明星顧蘭君所帶領的,當時她這種先鋒的行為,令到旗袍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事實上,旗袍主要是突出女性的線條美,所以非常貼身,穿著旗袍時行動不便,所以旗袍有開衩。一般旗袍的開衩都會開到膝蓋的位置,但隨著時代和人民思想的改變,開衩的高度亦增加。現今旗袍的衩都非常高,主要是突出女性腿部的線條,尤其是選美時參賽者所穿的旗袍,其開衩特別高,也就是這個原因。

七、緄邊

緄邊的作用是用來裹著旗袍的開衩和旗袍的開口,用來緄邊的叫緄條。通常用絲質的絹或者本身旗袍底色的布作為緄邊。但是若果旗袍上有圖案,緄條的顏色通常是圖案的其中一種顏色。以前凈色的旗袍,其緄條多用紅色或綠色的布,前者較傳統而後者令旗袍較突出。緄邊亦分為雙緄和單緄,單緄較受歡迎,其緄條較幼。至於雙緄,其緄條較寬,因為用兩種顏色的緄條造成,但很少客人會要求用雙緄。

八、刺綉

富有的女性都會在旗袍上綉上不同的圖案,令旗袍更為美觀和特別,通常都會綉上龍鳳,牡丹,孔雀等圖案,其含意主要是吉祥。刺綉主要用金、銀線,把圖案用人手綉上。另外有些登台表演的會再釘上珠片,但價錢較昂貴。

九、附屬品

穿著旗袍一定要配高跟鞋,因為旗袍配平底鞋看來並不美觀,只有配高跟鞋才能顯出旗袍的高貴氣質,且必須穿著絲襪,顏色方面多選擇肉色,但亦有些女性會喜歡有花的黑絲襪。且多以手袋來配搭,亦有些用手拿錢包。發型則沒有特定的發式,但多數女性都喜愛把頭發梳起。另外,高領的旗袍可以不戴頸鍊。

十、旗袍?褂裙?

旗袍是旗人所穿的長袍只得一件,而褂裙則是上衣下裙,是一套的衣服。
褂裙的興起大約在二、三十年代,初時是黑褂紅裙,後來流行紅褂紅裙,直到現在褂裙的顏色就沒有再改變。褂裙的領是固定用中國式的企領,因為結婚禮服是以傳統作為莊重,因此沒有新興的小鳳仙領。另外褂裙是沒有開衩和緄邊,袖的長度亦與旗袍不同,只有長袖的褂裙,長度大約到手腕以上二吋半至三吋,目的是能看到新娘所戴的手鍊,手鐲等飾物。裙褂是比較寬松,只有少許的收腰,這與旗袍強調女性身段的特點有所不同。

雖然如此,但旗袍與褂裙亦有相同之處,這就是刺綉方面。與旗袍一樣,褂裙多綉龍鳳、牡丹、蝴蝶等吉祥的圖案,而金銀線一起用多是綉龍鳳,龍用金線代表,而鳳則用銀線綉上。

Ⅷ 衣服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製作衣服的材料有棉布、麻布、絲綢、呢絨、皮革。

1、棉布

棉布多用來製作時裝、休閑裝、內衣和襯衫。它的優點是輕松保暖,柔和貼身、吸濕性、透氣性甚佳。它的缺點則是易縮、易皺,外觀上不大挺括美觀,在穿著時必須時常熨燙。

2、麻布

麻布以大麻、亞麻、薴麻、黃麻、劍麻、蕉麻等各種麻類植物纖維製成。一般被用來製作休閑裝、工作裝。

3、絲綢

絲綢以蠶絲為原料紡織而成的各種絲織物的統稱。與棉布一樣,它的品種很多,個性各異。它可被用來製作各種服裝,尤其適合用來製作女士服裝。



4、呢絨

呢絨通常適用以製作禮服、西裝、大衣等正規、高檔的服裝。它的優點是防皺耐磨,手感柔軟,高雅挺括,富有彈性,保暖性強。它的缺點主要是洗滌較為困難,不大適用於製作夏裝。

5、皮革

皮革多用以製作時裝、冬裝。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革皮,即經過去毛處理的皮革。二是裘皮,即處理過的連皮帶毛的皮革。它的優點是輕盈保暖,雍容華貴。它的缺點則是價格昂貴,貯藏、護理方面要求較高,故不宜普及。

Ⅸ 衣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最初的人類服裝,應該是就地取材,亞當和夏娃摘下無花果葉子做服裝,是因為身邊只有這個適合,葉子大,有一定的遮蓋面積,如果用松針,怕那就不行,不僅擋不了光,還扎腿。

人類有一段時間確實是用樹葉和樹皮遮擋身體的,間或也用獸皮,但樹葉太容易破,不耐穿,樹皮粗糙又板硬,裹在身上行動不便,還容易掉下來,後來都淘汰了,只有獸皮適合,所以當人類稍稍進化一點點,由舊石器時代轉到新石器時代時,其它都不用了,只用獸皮。

起先獸皮是整張使用的,一般用鹿皮羊皮和牛皮,威風的酋長也會用獅皮虎皮,但大動物並沒那麼容易捕捉,天天在野外奔跑獸皮也會磨破,後來捕食個老鼠或者兔子等小動物,皮就捨不得扔掉了,有人發明了骨針,用葛或獸筋做線,小獸皮縫起來,連成大塊使用,後發現搭配得好了有時比整張獸皮還好看,這就是時裝的萌芽。
出土的各類骨針

我們現在都知道,人類起源於東非大裂谷,最初也許是一兩個族群,隨著人口不斷繁衍,後分裂成七八個,地盤不夠就打架,打輸了族群只能逃走,人類就這樣一步步擴散遷徙布滿全球。

這些裹著獸皮被打得遍體鱗傷逃跑的人類,在遷徙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幸運的那部分逃到草原,草食動物多,作為唯一直立行走的動物,人類視野開闊,容易圍獵到動物,所以一直有肉吃,有獸皮穿,捕獲過多,吃不完的動物就養著,這幫人成了游牧民族,比如司馬遷記載公元前100年的匈奴:」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史記匈奴列傳》。另一幫不幸跑進叢林,此地草木茂盛,野獸雖多,藏起來並不容易發現,搞不好自己倒成了獵物,幸好雨水也充足,乾脆把樹木一把火燒掉,種上自己喜歡吃的植物,於是農業發展起來了,他們成了農耕民族。種田的人難得吃一次肉,獸皮做服裝太奢侈,乾脆褪掉毛煮了吃,倒是美味。
皮凍,豬皮做的美味

二、麻

獸皮不穿了,當美食來吃,那麼農耕民族用什麼做衣服呢?還是回到最原始的服裝材料了: 樹皮。既然太硬不好穿,乾脆用石頭捶軟浸泡,把硬的部分(木質素)去掉,只留裡面軟韌的部分(纖維素),這種植物桿莖提出的軟韌纖維現在統稱麻。

原始農民把麻纖維搓成繩,縱橫交織變成布,叫梭織面料,左右編結變成網,叫針織面料。

直到今天,紡織品主要還是這兩大類,針織和梭織面料。技術雖然進步了,原理不變。

不過近三十年也新發展一種造布技術,通過針刺、水刺、粘合的辦法把散纖維壓成一個片狀,叫無紡布,但強力低,不耐磨,到今天為止還不能做服裝,只能做西裝的內襯、牆上的壁布、口罩里的濾布等。科技發展幾千年,對紡織來說,革命的突破比原始人只多這一點東西,也怪磕磣的。

說到這里,我想祝賀一下做熱熔無紡布的廠家:恭喜恭喜,疫情中大家都沒生意,只有你們發大財了!

麻纖維的種植加工,經過一代代淘汰篩選,全球不約而同都把速生草本的(產量充足),長得沒那麼高大的(容易採集),皮厚芯細的植物作為主要種植作物,中國是薴麻和大麻,歐洲是亞麻,東南亞焦麻,中美洲墨西哥是劍麻,印度黃麻洋麻等。當然淘汰了很多麻,比如葛麻、藤條等,那些產量太低,也沒大范圍人工種植。

用在當今世界服裝面料上,最多的還是亞麻薴麻,因為纖維細,能做相對細膩的面料,其他那些麻慢慢只作纜繩用了。麻是強力最好的天然纖維,泡濕了更結實,在工業不發達的國家裡,麻繩使用率還是很高的。

麻雖然是最古老的紡織原料,但由於成本高,產量低,纖維粗,加工困難,服用缺點明顯,(染色鮮艷度不夠,穿起來有刺癢感),所以成了高檔原料。

這個好理解,幾乎所有的高檔產品都不是因為好,而是因為少。我們這些設計人員在設計麻產品的時候,也會想辦法,比如為減少刺癢感,會混紡大量最常規低檔而性能優異的纖維,象棉和滌綸,只混一點點麻,有那點意思就行了,多做褲子、裙子,(大腿不敏感),少做貼身內衣內褲,然後賣個高價錢,消費者對相對高價買來的東西,會特別寬容,把缺點當做特色,而不來找麻煩。

當然現在紡織加工水平也在進步,麻的刺癢感近幾十年也改善很多。

也說說麻的服用優點:導熱性能好,吸濕排汗好,所以穿著涼爽,有一定抗菌效果。

三、棉

相對麻原料來說,棉花用在紡織上就要晚很多。

棉花是現在世界上最主流的天然紡織材料,但在古代並不很普及。棉花是喬木或灌木結的絮狀物,中國古代曾經有人用柳絮和楊絮做紡織材料,長江以南有人用木棉,不管是柳絮楊絮還是木棉,纖維都比較短,可紡性差,只能作填充物,被後媽放在繼女和繼子的棉襖和被褥里。

可紡性好,能實際用作紡織的棉花,有四種類別:亞洲棉、非洲棉、細絨棉(又叫陸地棉)和長絨棉,分別由三個地區獨立培育出來的,印度、北非和美洲,(別看都叫棉花,植物種類還是不同。)

由於纖維偏粗偏短,紡不了很高的支數,(支數是表示紗線粗細的一個單位,支數越高,紗越細。)非洲棉和亞洲棉如今已被淘汰不用,現在全球種植的都是起源於南美和中美洲的細絨棉和長絨棉,由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

Ⅹ 請問一般衣服都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咱們地球上一般是用布做的,原料主要是棉花和化學纖維